赵渊天盛长歌哪个朝代 长歌在历史
长歌在历史
1.谁知道< >当时的历史背景呀
王磐(约1470-1530),明代诗人、画家。字鸿渐,高邮(今江苏高邮)人。精通音律,以创作散曲著称。
长歌行(节录)
汉乐府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注释]
1.老大:年老。
2.徒:徒然。
[今译]
河水滔滔流向东海,怎么可能再往回流呢?少壮年华不努力有所作为,待到年纪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
[赏析]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2.《秀丽江山之长歌》中刘秀在真正的历史中到底是怎样的
汉光武帝刘秀(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有大度。
他长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在昆阳之战中,他知人善任,中兴二十八将大部拔擢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
他对待臣僚“开心见诚”,不念旧恶,但赏罚严明,虽仇必赏,虽亲必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刘秀相貌1、《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嬴政“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
郭沫若曾诠释:蜂准是塌鼻梁,长目是斗鸡眼,鸷鸟膺是目前医学里的“鸡胸”,豺声声名他患有气管炎,长相其实欠佳。2、《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意思是额头隆起,高鼻梁,留着帅气的胡须。
可以想象,刘邦仍是相等帅气的,肯定也不乏男人味。3、《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刘秀“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
意思是刘秀身高175厘米以上,须眉摩登,高鼻梁、大嘴巴、宽额头。评判古代君王的相貌,只能用史书的记载来比较。
而古人修史,写到本朝的开国皇帝时,难免有谀辞,外在美不够,便会以内涵美来修饰。而气质方面着墨太多的皇帝,一样平常不会很帅。
而上述比较而言,史书上对刘秀的相貌着墨最多,样样都是实写,且这些描述都是古代美男人的标配。由此看来,刘秀无疑是历史上最帅的开国皇帝。
3.长江之歌的历史背景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结构分析]
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整首诗歌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并把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为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求有关《贞观长歌》的历史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
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
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
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
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
作为一位万人之上的君主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唐太宗不愧是一位开明的皇帝。إ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
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
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
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强盛王朝,强盛的标志不外乎国富兵强和民丰物阜,在深层文明(主要指制度和文化遗产)上作出突出建树的有贞观王朝。
正因为有了贞观之治的基础,武则天才能做到“政启开元”,从而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开元盛世的富庶有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为证。
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相适应,唐王朝的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对外战争取得连绵的胜利,连续百余年保持连续不断的进攻态势,疆土极度扩张,朝鲜、漠北、西域的辽阔疆土相继并入中国的版图,西部疆土直达咸海东岸的石国(中亚细亚塔什干城)。除了这些人所共知的丰硕成果外,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在当时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下面几条文明成果使大汉民族成为当时已知世界最最优秀的民族。
贞观年间,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5.《贞观长歌》有什么与历史不符合的地方
太多了 我慢慢给你说 李承乾的太子妃不是侯君集的女儿海棠 李承乾的妻子——苏氏 ○册苏亶女为皇太子妃诏 配德元良,必俟邦媛,作俪储贰,允归冠族,秘书丞苏亶长女,门袭轩冕,家传义方,柔顺表质,幽闲成性,训彰图史,誉流邦国,正位储闱,寔惟朝典。
可皇太子妃,所司备礼册命,主者施行。 ○册苏亶长女为皇太子妃文 惟尔秘书丞苏亶长女,族茂冠冕,庆成礼训,贞顺自然,言容有则。
作合春宫,实协三善,曰嫔守器,式昌万叶。备兹令典,抑惟国章。
是用命尔为皇太子妃。往,钦哉!其光膺徽命,可不慎欤! 没有慕一宽这个人, 安康公主没有和他恋爱, 史书上对安康公主的记载就一句话:安康公主下嫁独孤谋 没有阿史那云这个人,她没有和李恪恋爱,她离开后李恪没有娶别的女人,这是错的,历史上李恪娶了两个女人,一个姓杨, 一个姓萧,李恪还和她们生了四个儿子 安康公主的妈妈是淑妃,这是错的, 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的淑妃其实是李恪的妈妈 在电视里长孙皇后竟然活了这么久,其实在历史上长孙皇后才活了36岁,她死的时候李治才9岁,在电视里她死的时候李治起码有20多岁了 剧情纰漏 [人物篇] 1、独孤彦云与独孤谋是否是父子关系?印证:史书上无记载 电视剧版《贞观长歌》中,独孤彦云与独孤谋两人是父子关系,但史书中并无此记载。
杜教授说:“据相关史料记载,独孤彦云是李世民秦王府中人,参与过玄武门之变,在诛杀李建成、李元浩的战斗中有功劳。史书上记载说是安康公主下嫁独孤彦云,所以很有可能独孤彦云与独孤谋为同一人,独孤为复姓,谋为名,彦云可能是其字。”
2、叛臣孙达是否是刺杀太子之人?印证:此人是杜撰的 据史书记载,李建成的旧部中并没有孙达此人。孙达是编剧添加的。
3、安康公主喜欢的慕一宽是否为窦义之子? 印证:两人恋情是杜撰,史书上无慕一宽此人 “窦义是唐代的一个大商人,历史中确有此人。”李教授说。
而剧情中“慕一宽为窦义的儿子,安康公主喜欢上了慕一宽”一幕,史书中并没有记载,慕一宽此人也是编剧虚构添加的。 4、范兴是否是李世民身边的亲信 印证:范兴、迟德立等人均为虚构人物 至于剧中说范兴是李世民身边的大臣,但李教授称史书记载中并没有此人。
还有迟德立也是虚构的人物,史书记载中并没有。 5、据史料记载,柴绍是李世民三妹的丈夫,太宗应该称呼柴绍为妹夫,而第50集11分17秒的时候,太宗对李恪说:“朕的这个姐夫(指柴绍)上了年纪,” [情节篇] 1、李恪来到颉利营中,迫使颉利答应以出人意料的低价码放走被掳去的唐朝军民。
阿史那云让父亲邀请李恪去家中做客,李恪以国事重过家事为由拒绝了邀请,阿史那云甚为失望。 印证:唐史学上没有这一段。
2、长安城中无粮,李世民让太子修渠运送粮食。 印证:史书上也没有这些内容。
3、颉利大军对长安形成合围,唐军援兵尚未到达。部署完兵力后,李世民秘将一包毒药交给太医孙和,叮嘱他颉利军如果攻进长安,就立即让自己最宠爱的妃子淑妃服下。
印证:李世民的淑妃是哪一位,历史上根本没有记载,纯属虚构。 4、武德九年夏,李世民欲行登基大典,镇守要塞泾州的罗艺起兵叛乱,这时北方草原统治者颉利得悉罗艺叛乱消息,决定绕道陇西小道偷袭长安。
众部族首领各有所图,颉利的号令难以贯彻,无奈之下,他忍痛下令杀死违令夺取罗艺军粮的堂叔哥伦,震慑住了众人。 印证:这些在史籍上根本没有记载,全是编剧杜撰的。
[该剧的历史性错误汇总] [服装、道具错误] 1. 李世民篇 “贞观之治”版太宗穿了冕服:“无旒,金饰玉簪导,组带为缨,色如其绶”“黑领、皂领”这一点比较符合《新唐书 舆服志》的记载,衣、裳、蔽膝上的“十二章”也隐约可辨,遗憾的是不够清晰,但至少可以看出日、月、星辰、黼、黻、山等纹。只是蔽膝的颜色与车服志里朱红色的记载略有出入; 而“长歌”版太宗就随和多了,不拘礼仪地穿了幞头便服。
再说幞头,按唐代的习惯,穿幞头要搭配窄袖圆领袍衫,就像我们如今穿T-shirt会搭休闲鞋一样,但虽说看不到领子,但可以断定他外面穿了一件宋代流行的男式褙子(褙子算是宋代的正装)。好吧,就算里面穿了袍衫,但是那袖口的宽度还是赶上了宋代的时尚。
2.燕居篇: 贞观之治版李二郎穿金色圆领袍衫、黑色结式幞头;另一张穿了当时流行的胡服,小翻领配袍衫,这一身装束相当于今天的牛仔T-shirt,比较衬这陇右出身的阳光小伙。 长歌版李世民穿的是半臂?比甲?中袖褙子?特别是那顶拉风的展脚幞头——其实根本就是定陵出土的金丝翼善冠+两只耳朵(明代)。
幞头,又称袱头,始创于后周武帝,后周以三尺皂绢向头后幞发,故称为幞头。其形式有圆顶、方顶之分,有软裹,硬裹之别。
将巾的两脚系结在头上,另两脚则结于脑后并拢下垂,称之幞头脚。幞头脚开始不过是两根带子的剩余部分,质软而下垂,故名“垂脚”或“软脚”。
后来将这部分加长,而有所谓“长脚罗幞头”,但仍然是软的。可是后来又产生了硬脚幞头,这种类型的幞头初见于神龙二年(702年)的章怀太子李贤墓石椁线雕人物。
脚中除用丝弦骨外,也可以用铜丝或铁丝为骨。
6.长歌行中的公主李长歌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
主角李长歌即永宁公主
历史上记载——永宁公主,唐玄宗李隆基女,母不详。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封永宁公主。实封一千户,同年八月二十二日正式受册,不久,嫁裴齐丘。裴齐丘是老熟人裴巽的儿子(不知裴齐丘的老妈是宜城公主还是蔡国公主,希望不是宜城),官做到秘书监(他的侄子裴颍娶了永宁的姐姐齐国,叔侄俩做了连襟)。p.s.历史上有很多封号为永宁的公主,这里选取的是大唐盛世时期的
而夏达《长歌行》中的永宁公主则是本名李长歌。为原太子李建成之长女,封号“永宁”(夏达姑娘表示“永宁公主的意思就是永不安宁”),母亲是胡人。玄武门之变时全家被李世民所杀,其凭高超武艺并在众人的隐瞒下以“追捕过程中永宁公主连人带马坠入山涧”假死而逃脱,女扮男装隐瞒身份流落民间。表示自己从此将以诛杀窃国贼子李世民为道 。

由此可见历史中的永宁公主与漫画中并不是同一人
至于她最后的下场 真实的永宁公主下场并无记载 不过可以推断大抵是雍华富贵一生寿终正寝而去 漫画还没完结 所以更不得知 想知道结局只能继续看漫画了 直到完结~
7.贞观长歌到底讲得什么
贞观长歌 序
李世民的执政始于一个危机四伏的夏天,小说的故事也是从这样一个让人惊心动魄的紧张环境中展开的。此后,各种危机始终伴随着这位皇帝,小说也顺着李世民个人命运的脉络延伸出种种紧张曲折的悬念和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直到他的人生走到日暮,将一盘已经开了好局的棋留给继任者。
贞观长歌 第一部分
国丈府门前“撞车事件”发生的时候,秦王李世民正坐在王府书房里,静静地看自己的宠姬玉屏一笔一笔地写字。这一年李世民二十六岁,多数人在这样的年龄还显得不太谙世事,可是他却已经在马背上征战了十年。这个有着汉人和鲜卑人两种血统的年轻王爷,不光长得一半像汉人,一半像胡人,性格也被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面。在马背上的时候,他无比勇猛,像一只渴望与强者搏击的矫健苍鹰;回到宫中,他又变得非常沉静,喜欢吟诗,喜欢怀古,喜欢琴棋书画,还喜欢静静地欣赏女人。
贞观长歌 第二部分
李渊站起身扶着画舫的廊柱浑身发抖,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像平地一声惊雷,几乎将他击倒在地。不管李世民把太子和齐王的罪过陈述得多么深重,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这是一场由他发起的不折不扣的政变。什么君臣之纲、父子之情、兄弟之义,在刀光剑影中早已荡然无存,陡然经历遭到算计和失去两个儿子的双重重创,李渊真恨不得冲上去挥刀杀掉李世民。
贞观长歌 第三部分
马宣良急匆匆进来道:“皇上,不好了,左屯卫军营里出了乱子,士卒们哗变了,我在左屯卫军中的一个旧部冒死逃出大营,刚把信送到了兵部!”李世民吃了一惊,问:“哗变?是怎么引起的?”马宣良回答道:“据说是吃了霉米死了人引起众怒。士卒们已经围住了中军大帐,形势十分危急!”
贞观长歌 第四部分
为了遮人耳目,李世民这次北巡没有公开,皇帝的车驾,由房玄龄随侍,打着去东都洛阳巡视的旗号,大张旗鼓地离开长安东门,往潼关迤逦而行。实际上,皇帝自己早已离开长安,悄悄地向北进发了。因为事关重大,如果泄露了机密,不光会盟不成,还有可能陷突利等人于险境,为了遮人耳目,李世民一行扮做商人,长孙无忌特意秘晤了长安最大的商人窦,请他帮忙指一条商道以保万无一失。
贞观长歌 第五部分
李世民向王德使了个眼色,一个太监抱过一个火盆,几个太监将厚厚的一摞劝进表全都扔了进去,李世民从一个侍卫手里接过火把,伸了过去,一团火焰升起。在熊熊的火光中,百官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他们看着李世民,对这个本来就从心底里十分拥戴的天子充满无限崇敬之情。
贞观长歌 第六部分
长孙皇后的这番苦肉计没有白费,儿子在濒死的危境中挣扎的惨状激发起李世民心中无限的父爱。他很快就下令,让李承乾病体康复后出来帮长孙无忌协调扬州到京城的钱粮转运。那些政治嗅觉灵敏的朝臣从这个变化上已经看出来,皇帝和太子之间紧张了一阵子的关系开始复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