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原文 佚名《十月之交》原文及翻译赏析
佚名《十月之交》原文及翻译赏析
十月之交原文: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棸子内史,蹶维趣马。楀维师氏,醓妻煽方处。
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胡为我作,不即我谋?彻我墙屋,田卒污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
皇父孔圣,作都于向。择三有事,亶侯多藏。不憖遗一老,俾守我王。择有车马,以居徂向。
黾勉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嚣嚣。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

悠悠我里,亦孔之痗。四方有羨,我独居忧。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天命不彻,我不敢效我友自逸。
十月之交翻译及注释
翻译正是十月的时候,初一这天是辛卯。天上日食忽发生,这是凶险的征兆。往日月蚀夜光微,今天日食天地黑。如今天下众黎民,大难将临令人悲。日食月食示凶兆,运行常规不遵照。全因天下没善政,空有贤才用不了。平时月食也曾有,习以为常心不扰。现在日食又出现,叹息此事为凶耗。雷电轰鸣又闪亮,天不安来地不宁。江河条条如沸腾,山峰座座尽坍崩。高岸竟然成深谷,深谷却又变高峰。可叹当世执政者,面对凶险不自警。皇父显要为卿士,番氏官职是司徒。冢宰之职家伯掌,仲允御前做膳夫。内史棸子管人事,蹶氏身居趣马职。楀氏掌教官师氏,美妻惑王势正炽。叹息一声这皇父,难道真不识时务?为何调我去服役,事先一点不告诉?拆我墙来毁我屋,田被水淹终荒芜。还说「不是我残暴,礼法如此不合糊」。皇父实在很圣明,远建向都避灾殃。选择亲信作三卿,真是富豪多珍藏。不愿留下一老臣,让他守卫我君王。有车马人被挑走,迁往新居地在向。尽心竭力做公事,辛苦劳烦不敢言。本来无错更无罪,众口喧嚣将我谗。黎民百姓受灾难,灾难并非降自天。当面聚欢背后恨,罪责应由小人担。绵绵愁思长又长,劳心伤神病恹恹。天下之人多欢欣,独我处在忧伤间。众人全都享安逸,唯我劳苦不敢闲。只要周朝天命在,不敢效友苟偷安。
注释1.交:日月交会,指晦朔之间。2.朔月:月朔,初一。3.孔:很。丑:凶恶。4.行(hang):轨道,规律,法则。5.四国:泛指天下。6.则:犹。7.于:读作「吁」,感叹词。于何:多么。臧:善。8.烨(ye)烨:雷电闪耀。震:雷。9.宁、令:皆指安宁。10.川:江河。11.冢:山顶。崒:通「碎」,崩坏。12.胡憯(cǎn):怎么。莫惩:不制止。13.皇父:周幽王时的卿士。卿士:官名,总管王朝政事,为百官之长。14.番:姓。司徒:六卿之一,掌管土地人口。15.家伯:人名,周幽王的宠臣。宰:冢宰。六卿之一,"掌建六邦之典"。16.仲允:人名。膳夫:掌管周王饮食的官。17.棸(zōu)子:姓棸的人。内史:掌管周王的法令和对诸侯封赏策命的官。18.蹶(gui):姓。趣马:养马的官。19.楀(yǔ):姓。师氏:掌管贵族子弟教育的官。20.艳妻:指周幽王的宠妃褒姒。煽(shān):炽热。21.抑:通「噫」,感叹词。22.不时:不按时,不合时,此处「时」主要指农时。23.我作:作我,役使我。24.彻:拆毁。25.卒:尽,都。污:积水。莱:荒芜。26.戕(qiāng):残害。27.向:王先谦认为是今河南济源县南向城。28.三有事:三有司,即三卿。29.亶(dǎn):信,确实。侯:助词,维。30.憖(yin):愿意,肯。31.徂(cu):到,去。「以居徂向」即「徂向以居」。32.黾(mǐn)勉:努力。33.嚣(ao)嚣:众多的样子。34.孽:灾害。35.噂(zǔn):聚汇。沓:语多貌。噂沓,聚在一起说话。背憎:背后互相憎恨。36.职:主要。37.里:「悝」之假借,忧愁。38.痗(mei):病。39.彻:毁灭。
十月之交鉴赏
此诗犹如一首悲愤的乐曲。全诗八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三章),将日食、月食、强烈地震同朝廷用人不善联系起来,抒发自己深沉的悲痛与忧虑。诗人不理解日食、月食、地震发生的原因,认为它们是上天对人类的警告,所以开篇先说十月初一这天发生了日食。「日者,君象也」,夏末老百姓即以日喻君。日而无光,在古人是以为预示著有关君国的大灾殃。诗人将此事放在篇首叙出,使人震惊。第二章将国家政治颓败、所用非人同日食联系起来议论,第三章又连带叙出前不久发生的强烈地震。诗人关于这些极度反常的自然现象的描述,表现了他对于国家前途的无比担忧和恐惧。诗中写的地震有史实记载,《国语·周语》:「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三川竭,岐山崩。」诗中「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具有特征性的大特写使两千多年后的人读起来,仍然感到惊心动魄。诗人的如椽巨笔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历史上少有的巨大的灾变图。
第二部分(中三章),回顾与揭露当今执政者的无数罪行。诗的第一部分节奏强烈,写出了诗人所见到的上天震怒的状况,在震惊与恐惧中又缠绕着诗人无限的忧伤。他不明白当今执政者为何不行善政制止天灾,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诗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开列了皇父诸党的清单,把他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些人从里到外把持朝政,欺上瞒下。皇父卿士,不想怎样把国家治理好,而是强抓丁役,搜括民财,扰民害民,并且还把这种行为说成是合乎礼法的。他把聪明才智全用在维护自己和家族利益上;他看到国家岌岌可危,毫无悔罪之心,也没有一点责任感,自己远远迁于向邑,而且带去了许多贵族富豪,甚至不给周王留下一个有用的老臣。用这样的人当权,国家没有不亡之理。然而,是谁重用了这些人呢?诗人用「艳妻煽方处」一句含蓄地指出了居于幕后的周幽王。
第三部分(后二章),写诗人在天灾人祸面前的立身态度。他虽然清醒地看到了周朝的严重危机,但他不逃身远害,仍然兢兢业业、尽职尽公。在忠直与邪恶两类臣子中,诗人是属于忠直的一类;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诗人又是属于失败的一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诗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是一致的。在诗中,诗人哀叹个人的不幸,哀叹政治的腐败、黑暗与不公,实际上也就是在哀叹著国家的命运。所以说,这一部分同前两部分是有联系的。诗人从三个角度有力地表现了忧国这个主题。
此诗的语言基本上是直言抒写,喷涌而出,但有的地方也采用反语和冷峻的讽刺,如「艳妻煽方处」、「皇父孔圣」。有的语言表现力很强,如说皇父等人强霸百姓田产时,用「予不戕,礼则然矣」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强词夺理、蛮横霸道。
十月之交创作背景
《毛诗序》认为此诗作于周幽王时,郑玄认为作于周厉王时。阮元在《揅经室集》中对郑玄之说多有驳辨。据天文学家考订,此诗中记载的日食发生在周幽王六年夏历十月一日(公元前776年9月6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因此,此诗当作于周幽王六年(公元前776年)。
此诗所讲述的那个自然灾害频发、王国日益不堪的状态,正是周幽王统治时期的弊政。在周王国面临着十分严重的天灾人祸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日月食。而这些自然现象又发生在周人的发祥地陕北地区。这个地区在周人心中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其地所发生的自然现象,对于当时畏惧自然力量的人们而言是十分重视的。因此,这些自然现象对当时的社会就有了明显的警示意义。
诗词作品:十月之交诗词作者:【先秦】佚名诗词归类:【诗经】、【山水】、【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