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师成功 历史性会师
历史性会师
1.井冈山会师的历史时期时期结束的标志
井冈山会师是指1928年4月28日(三月初九),md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dz、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贺龙领导的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的胜利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会师确保了革命的星星火种,乃至后来形成燎原之势。
历史意义
井冈山会师极大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保存了一大批坚定的红军政治干部和军事干部,聚集了湘赣边界武装力量的精华,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坚定了边界党和群众建立和发展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信心和决心,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伟大意义。
壮大武装力量
md、dz领导的井冈山会师汇集了湘赣边界革命的武装力量,井冈山业已成为中国革命武装力量的汇合点、中国革命的立足点和中国胜利的出发点。井冈山会师的主要武装力量包括:①md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②dz、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队伍;③湘南起义农军;④井冈山袁文才、王佐领导的两支地方武装;⑤根据地内各县组织的暴动队、赤卫队等各种地方革命武装等等。1928年5月4日宣布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统辖3个师9个团计1万余人(后取消建制,红四军缩编为4个主力团,计6000余人),是当时gcdzg直接领导的规模最大、兵员最多、影响最深、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革命武装部队。保存、培养和锻炼了红军事干部井冈山会师后,一大批坚定信仰马列主义的工农红军指战员,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他们得到了锻炼和磨砺,增强了革命信念,培养了革命意志,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和对敌作战水平。在伟大的井冈山斗争中,一大批优秀红军指挥员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历经艰辛磨砺,遍尝甜酸苦辣,脱颖而出,锻造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代开国元勋。
历史地位
井冈山会师和红四军的成立,“两支铁流汇合到了一起,从此形成红军主力,使我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大旗举得更高更牢”(栗裕:《激流归大海》),它不仅是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也是gcdzg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大大增强了井冈山的武装力量和有力地推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而且对推动红军队伍的建设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对以后建立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栗裕:《激流归大海》),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井冈山会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史上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井冈山两军会合和红四军的成立,在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今天,md同志dz同志亲手缔造的这支新型人民军队已发展成为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几十年来,这支人民军队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2."三军"胜利会师的地点在哪里
"三军"胜利会师的地点在甘肃会宁。伟大的历史意义是: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1、红军长征途中一共有五次会师,分别是:懋功会师、永坪会师、吴起镇会师、甘孜会师、会宁会师。
2、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3、”三军“一词出自md的诗词《七律·长征》,“三军过后尽开颜(释义: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指的是红军在长征中爬过雪山草地之后的胜利的喜悦。三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胜利会师的地点是甘肃会宁。
扩展资料: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期间,牺牲的红军官兵中,有名有姓的营以上干部约为430人,其中师职干部约有80多人。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县城召开红军长征中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

黎平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新的军事战略部署指导下,先后攻克剑河、台拱、施秉、黄平、镇远、余庆、瓮安等10余座县城,强渡乌江天险,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开始取得战略上的主动权。因此,黎平会议历来都受到党内高度评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历史事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起镇会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宁会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黎平会议
3.长征大会师刘兰峰红军师长原型是谁
刘兰峰,人物原型是四方面军的师长何畏(后来升为军长),此人性格刚烈,是一员猛将,在长征途中受zg指示,开会时拔枪打主席(被徐向前抬了一下,子弹打屋顶上了),后来到陕西后,因政治斗争激烈,何畏离开组织跑到广东隐居,后回老家海南当教员,对过去只字不提,得了善终。
因为这样的经历无法在影视剧中用真名,所以只能改叫刘兰峰。 何畏,当年是广东海南人,曾任师长,军长,后来到陕西后,红四方面军几万人被青海马家军轮番杀戮,几次可以渡河回陕西根据地,都被中央电报返回战场,大部分都白白送了性命,当时的红军女团长还被马家军活抓,当了马步芳的干女儿,后来回延安,组织没接收她,她的故事还拍了电影,不过剧情是战死的。
不过何畏后来因党派之争离开后销声匿迹,得了善终。 扩展资料: 何畏长征途中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军长、.红军大学政委..、懋功支队司令员。
率部迎接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会师。何畏屡立战功,是我党我军当时一员显要将领,后来由于路线争端其人销声匿迹了。
参考资料: 何畏-百度百科。
4.红军长征达维会师的经过
1935年6月12日下午,红一方面军一军团2师4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带领下胜利翻越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25师74团的一部在夹金山下的达维相遇会师。
14日晚,军委总政治部在达维举行了胜利会师庆祝大会,ze主持会议,md、dz发表重要讲话,干部战士同声高唱由陆定一编写的《两大主力会合歌》,晚会一直持续到深夜。不少战士在翻越夹金山时生病,在达维得到了休整和治疗,恢复了健康。
扩展资料: 纪念碑 如今,在达维乡老街东侧300米处的沃日河上,还保留着一座小木桥。这座建于民国、长13.8米、宽2.8米的木桥,就是达维会师桥。
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实现了中国革命战争新的历史性转折,为缅怀红军的这段历史,当年会师的达维桥已授名为达维会师桥,并立碑铭记。纪念碑上端为四棱立柱状,四面基座有翻越夹金山和胜利会师的浮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达维会师纪念碑。
5.何畏将军怎么死
病逝。
何畏(1900年—1960年),原名何世富,又名何敬贤。广东省乐会县人。
原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时期的高级军事将领,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 参加了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百色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9军军长、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政治委员、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等重要职务。
后脱离革命,回到家乡。1960年病逝。
扩展资料: 何畏生平大事: 1、百色起义 百色起义,又叫右江暴动,是1929年12月11日,由dp、贺昌、陈豪人(政治委员)、张云逸、韦拔群、李明瑞等同志在广西百色组织领导的武装起义。 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这是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影响和鼓舞下,gcdzg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一次光辉实践。
2、懋功会师 1933年6月,红4方面军军事会议作出了将师扩编为军的决议,将红4方面军下辖之第12师连同巴中地区的地方武装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9军,何畏任军长,政委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 之后,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西征转战,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参与组织或组织领导了许多重大战役。
其时,率部进入川西的理县,并在那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1935年5月下旬,为接应渡过金沙江的中央红军北上,何畏临危受命,任懋功支队司令员兼政委,亲率25师、27师各一部,何畏红9军下属的25师和27师在夹金山下的达维镇迎接到了翻越夹金山的中央红军,实现了红军两支主力军团胜利会师。
这次历史性会师,史称“懋功会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何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