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晚清仿大明宣德炉价格 第七章 大明宣德炉
第七章 大明宣德炉 宣德炉是用暹逻国(泰国)进贡的“风磨铜”,另外加金、银、锡、宝石等30多种原料,宣德炉配料严格,冶炼尤精,一般须经过六至十二炼。 gt gt 宣德皇帝在位十年,在第三年(1
第七章 大明宣德炉

宣德炉是用暹逻国(泰国)进贡的“风磨铜”,另外加金、银、锡、宝石等30多种原料,宣德炉配料严格,冶炼尤精,一般须经过六至十二炼。> > 宣德皇帝在位十年,在第三年(1428年)铸造了一次铜炉,历时3年。工匠们按照宫中秘藏的《宣和博古图》和《考古图》以及柴、汝、官、钧、哥、定各大名窑的器皿中款式典雅者设计而成。3年内在宫中铸造了5000多座。> > 宣德铜炉款式典雅精美,大多在宫中使用,只有一小部分赏赐给皇亲国戚或者有名望的文武大臣及全国著名的各大寺院、宗祠、庙宇。宣德炉最妙在色,其色内 融,从黯淡中发奇光。史料记载有四十多种色泽,为世人钟爱,其色的名称很多。例如,紫带青黑似茄皮的,叫宣德炉茄皮色;黑黄象藏经纸的,叫藏经色;黑白带 红淡黄色的,叫褐色;如旧玉之土沁色的,叫土古色;白黄带红似棠梨之色的,叫棠梨色,还有黄红色的地、套上五彩斑点的,叫仿宋烧斑色;比珠砂还鲜红的斑, 叫朱红斑;轻及猪肝色、枣红色、琥珀色、茶叶末、蟹壳青……明朝年间大鉴赏家、收藏家、画家项元汴(子京)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 穆穆。”> > 宣德炉内放香料熏烧,发热后用用布盘磨(即轻轻擦拭,不是用力擦磨),可迸发出赏心悦目之光色,愈烧愈盘而光色愈美,可谓宝光四溢。宣德炉自明以来就被推为珍宝,历朝仿铸,真品可遇而不可求。> > 明宣宗,在内阁首辅杨士奇等一批大臣的辅佐下,推行巩固中央集权,改革吏治,发展经济与民生息的政策。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况钟治理苏州, 依法惩办贪官暴吏,为民请命,削减重赋,冒着杀头危险拒征蟋蟀,改造圩田,改革漕运,弹劾御使……最后,积劳成疾,卒于任上。十里苏堤一片雪白。> > 细品文化> > 感悟千年智慧> > 说到明初仁宣朝著名清官况钟,人们就会想到剧作家朱素臣的名剧《十五贯》。况钟只是明朝无数官员中的一个正四品的苏州知府,但是《明实录》中有他的 记载,《明史》中有他的传记,而他的事迹更是散见于当时的各种笔记杂谈。由此可见,况钟在明朝有很大的影响。《十五贯》根据传奇《双熊梦》改编,情节大致 是:有一对姓熊的兄弟,家境贫寒,兄友兰为船工,弟友蕙在家读书。因家中鼠患厉害,弟弟在饼中投药灭鼠,老鼠却将饼衔到邻居家,又将邻居家的金环衔来熊 家。友蕙正愁无米下锅,即用金环去换米,邻居却因吃饼中毒而死。衙门以金环为证,认定熊友蕙与邻居童养媳侯三姑有奸情,故合谋杀其夫,要将二人问斩。熊友 兰闻讯,戏曲《况钟审娄阿鼠》立刻借十五贯钱前去营救。有一屠户尤葫芦也借钱十五贯回家,养女苏戍娟问哪来的钱,尤葫芦戏说是她的卖身钱。苏戍娟惊惧之 余,逃出家门,偶遇熊友兰,结伴而行。不巧,窃贼娄阿鼠潜入尤家,杀了尤葫芦,偷走十五贯钱。案发后,问官以友兰所带的十五贯钱为证,断定是熊、苏二人杀 人盗钱而私奔,也问死罪。苏州府知府况钟奉命监斩,临刑四人均高呼冤枉。况钟觉得有疑窦,临时决定停斩。后况钟亲自勘察现场,在鼠穴中发现面饼。又微服查 访,抓住真凶娄阿鼠。四人的冤情得以大白,均告无罪,最后还成全了两对好姻缘。> > 朱素臣版《十五贯》中况钟具有“君轻民贵”的思想,所 以当犯人在刑场赴冤时他能发现疑点,但过问案情超出了他的职权范围,况且已经三审定案,能否昭雪很成问题,所以他不免犹豫,但看着犯人的冤苦,他又觉得不 可草率判斩,“这只笔,千斤重,一落下,丧二命!既然知,冤情在,就应该,判断明。错杀人,怎算得为官清?”终于冒着丢官的危险,下定决心来翻案。> > 在这部戏里,况钟重视分析案情的细节,注意调查研究,,不错杀好人,也不放过真凶,是传统上为民伸冤的清官的典型形象。朱素臣根据清初百姓对况 钟的敬仰和爱戴之情,结合民间的一些传说编写了传奇《十五贯》,并很快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那么,历史上的况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否真的断过“十五 贯”这个案子呢?> > 连中三元> > 明朝科举考试共分三个等级,即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的第一名分别为解元、会元和状元,如在三级考试中都得第一,称“连中三元”。明朝共开89科,只出了两个三元——黄观和商辂。黄观洪武年间曾连中三元,但被永乐所忌,将他的名字从登科录上划去。> > 三途并用> > 三途指封建时代取得官职的三条途径:举荐、征辟、科甲。进士科贡,是指在科举制度中,府州县举荐人才进入国子监习业;吏员,是指地方官府中的小官。况钟 (1383~1442年),字伯律,洪武十六年(1383年)生于江西靖安县的龙冈洲。况钟的父亲曾过继给黄胜祖为养子,小时候随黄姓,名黄仲谦。后来他 育有两子,长子黄钟,即后来的况钟,次子黄镛。直到四十七岁那年,他才恢复原姓,称况钟。> > 况钟自幼就很聪明,对书法很感兴趣,曾经刻 苦练习,擅长书写正楷、隶书、行书各种字体。是科举制度兴盛的时期,要想做官,尤其是做大官,就必须通过科举正途,所以,绝大多数的学子不畏寒窗苦 读,一考再考,为的就是一朝高中,仕途腾达。其实,在明代初期,科举并不是官员们的必经之路。当时,朝廷所实行的人事制度有个显著特点,就是三途并用。所 谓“三途”,是指进士、科贡和吏员。科贡和吏员可以跟进士一样在仕途上发展,这样就大大拓展了朝廷选拔官员的范围,同时也给很多青年才俊提供了更多的机 会。况钟就是三途并用制度的受惠者之一。> > 况钟原本会按照父母的愿望刻苦读书,获取功名。但在永乐四年(1406年),靖安县新来的知 县俞益却改变了况钟的人生道路。当时,俞益需要一个精通文理、能干练达的书吏,千挑万选,选中了况钟。从此况钟放下书本,跟随俞益做了一名书吏。九年后, 正逢吏部的考绩之期,俞益向当时的礼部尚书吕震推荐况钟。一见之下,况钟给吕震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当时正逢成祖广揽人才,吕震就在成祖面前推荐况钟。 朱棣特意召见了况钟,觉得他是个人才,就在永乐十三年(1415年)九月,任况钟为正六品的礼部仪制司主事。成祖朱棣虽然广揽人才,但是他对书吏却抱有很 大的偏见。他曾说:“若刀笔吏,知利不知义,知刻薄不知大体,用之任风纪,使人轻视朝廷。”况钟书吏起家,能被皇帝直接任命为正六品的官员,可见况钟很得 成祖的赏识。
很赞哦! (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