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海安是南通最穷的地方 海安的历史

火烧 2022-12-03 16:25:18 1147
海安的历史 海安历史海安位于徐闻县东南海滨,是雷州半岛上重要的港湾,是雷州历史上有名的要津、商埠、形胜地。明洪武二十七年 1394年 ,为防御海贼、倭寇的窜犯,明朝廷在此建置了守御千户所城,尔后设立宁

海安的历史  

海安历史

海安位于徐闻县东南海滨,是雷州半岛上重要的港湾,是雷州历史上有名的要津、商埠、形胜地。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为防御海贼、倭寇的窜犯,明朝廷在此建置了守御千户所城,尔后设立宁海巡检司。

海安则寓“海晏河清”之意。

海安地处要津,揽括海安所城、海安港埠、博涨炮台,南隔海峡与海口卫所遥相呼应。

海安所城是一座坚固的石城,周围517丈,高1.3丈,城址约1.3万平方米。

城墙开四门,东门“通津”,西门“永泰”,南门“镇海”,北门“拱辰”。

城内设游击府、分府、巡府、守府等军事行政管理机构,还设有军粮库、军器库,建有文庙、武庙、城隍庙、公馆,铺设石甬道,城南外建演武亭。

且在海安埠西南辟有驻马场、审刹台、刹台,用以行刑。

东门、南门下均建有生死屋。

明代,海安除了作为军事要塞,同时围垦屯田。

据县志记载,其时屯田二百户,开垦田地40顷56亩,收粮达594.6石。

明朝廷为了安抚海疆官员,给所城的行政长官以较优厚的待遇。

驻防此地的将官,其子孙可世袭其禄,如明洪武年间的海安所千户边贵,其子孙竟连袭八代。

天顺六年(1462年),由于西寇剽掠,徐闻县土城被毁,故迁于海安,至弘治十四年(1501年)才迁回故址——宾朴,历时达30多年。

清康熙元年,海安设立高雷廉三府水师。

将兵达2500名。

海安城内有铜铸炮、铁铸炮30多门,而城南之博涨炮台,竟装备铁炮 12门,其中巨炮1门,长丈余,这些铁炮于解放后全部散失。

清代海安城对抗御海贼维护地方的安宁发挥过很大的作用。

康熙五年,水师参将江起龙和都司王爱国率领24船军士,白海安出海剿捕海贼,因飓台大作,致使全军覆没,造成了雷州历史上有名的海难事件。

江起龙失事后,当时雷州政界震动很大,特别为他建了“江公祠”。

嘉庆十四年(1809年),雷州府海防同知程含章调任海安,堵筑石坝六十多丈,加强守备,与海盗作战,屡建战功,雷琼两地一度安宁。

咸丰元年,海贼船数十艘进攻海安城东,海安营管节邓壮东统兵力战,击退海贼。

清末民初,所城屡遭劫难,日见颓败。

城内吏卒士民大多迁徙,清朝之部分满籍官员及后裔亦改人汉籍,移居县城。

由于守备空虚,山贼乘机抢掠。

海安是南通最穷的地方 海安的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海安城墙被拆,城内无险可守。

日军白海上停泊,进犯海安,烧杀掳掠,城内城外顿成废墟,杂草遮天,满目疮痍。

海安港埠在海安所城东门外,东门下筑栈桥,建小亭,称“轻车桥”,拟古时于此地置轻车都尉之类将官把守之意。

现仍有“桥”字残匾弃于水沟下。

大水溪自北向南,于此处之海,港面平坦宽阔。

东有白沙角,西南有博涨、水井角,互为犄角之势,颇似一天造门户。

旧时潮水上涨,30吨的木帆船可抵达石莲山下。

不难相象,此处曾经樯橹济济,热闹非凡。

一有兵船,二有商船,三有渔船。

由于后有军事所城倚背而蹲,明清代的海安,已成雷州一商埠。

据《粤海关志》称,清代海安港是广东省的七大总口之一,名曰雷廉总口。

现亦有碑文可证。

在古港沿岸约600米长地段,筑有石防波堤,以利于船只停泊。

古埠为适应陆路运输的方便,白海平寺起铺设了纵横三条石道,其中一条直通城内,长达一华里。

石道两侧建有各式商行,以形成所谓“海安街”。

商行有金钱行、糖行、秤馆、老杉场,达13间之多,另还有海关、秤馆。

这些馆行分布密集,间间座座相互毗邻,每家必有泉井,不大,水浅而清。

其地现存的碑刻、石雕(卐字纹石柱础、招牌础、上马凳、石秤砣、石湖)都体现了浓厚的时代特点、地方特点。

从现存的遗址发现,海安古埠最大的建筑要算潮州会馆,其次为水井角之天后庙。

由于商业活动频繁,旧时代商贾膜拜神鬼之风异常浓重,海安一埠竟建有寺庙七座(妈祖宫、真武庙、康王庙、龙王庙、江公祠、海平寺、黑田宫),戏台一座其中以建于明万历年的海平寺较早。

海安埠是一处专营徐闻特产土糖为主的商埠,同时兼营粮、盐、渔生意。

每年农历二三月是乡富(各乡村的糖客)、糖行、水客等商洽土糖交易的最活跃时期。

单是糖厘一项,成为雷廉总口税收的一项重要收入。

据《海康县续志》记,广东总督张之洞曾拨海安糖厘充作雷阳书院的经费。

民国初年,徐闻城粮商自广西等地运来的谷物,也在海安停卸,后由商会组织武装押运。

从现存的天后庙碑记可悉,来此从事商业的渔业活动的有“博涨、海安、顺德、广府、徐闻、田头、顺邑、潮府、硇州、英利、蛋家、白沙、曲界、海口、钦州、澳门、北和、番邑、北海、南关、潮州、水井、公安……”等地的商贾渔船(赤鱼船、网船)。

从现存的《修整码头碑》可见,清光绪六年的一次修整码头募捐活动中,捐款商号、个人竟达72个,款额银 10两、光洋382,铜钱123千180文。

为维护商业、渔业活动的正常进行,清代的地方政权发布诸多的规示、条例、布告,这些文件,都在现存碑刻中有所反映。

海安又是徐闻之东南胜地,其西与沓磊(又名杏磊),北与石莲山构成一处风景区。

明代官府为适应军事、行政管理的需要,在沓磊设置驿站,用以接待过往之官员、差役。

沓磊南临大海,东倚烟墩岭。

日丽天晴,可远眺琼岛英姿,是风景优美的小港湾。

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曾亲临其地,一览海峡奇观,诗情激发,留下诗句:

沓磊风烟腊月秋,

参天五指见琼州。

旌旗直下三千尺,

海气能高百尺楼。

明崇祯后,驿站告废。

然沓磊仍作为徐闻之名胜为后人所推崇。

清代徐闻县的名宦文人往往以杏磊一词来标榜徐闻县地。

如乾隆二十四年,知县张三仁为前山禄齐陈氏《贞节垂芳坊》的题联:霜操青松标杏磊,冰心皎月映青篇。

县城华捍寺联也提及杏磊之名。

可见古之沓磊不啻为一海滨形胜。

离海安北关不足一里的石莲山,是一座幽雅静谧的小山,山上小庵,古朴而雅趣。

相传于苍内敲钟,庵外石苍鸣,故又称为石灵,是游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古人有碑记云:“石莲山,徐海胜地也,面海涛依岗峦,俯仰其间一大观也,迁客骚人或于此游憩,或于此而谈锋遣兴,陶情诗酒吟酌,肩挑背息卧求凉,各在其乐。”

解放后,古海安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海安人在党的领导下,开发新港区,扩建新码头,改变了以往迟滞落后的状况。

近年来,在开放、改革的大好形势下,海安人又有了新的追求,一场新的规划、建设正在进行。

参考资料:xici/b622235/d39163642.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