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言论 “公知”这个词被污名化了,为什么“粉红”却没有
“公知”这个词被污名化了,为什么“粉红”却没有
“公知”这个词被污名化了,为什么“粉红”却没有
公知就是公共知识分子,公知是对有目的性引导舆论或自以为是地发表不成熟的批判言论,并自诩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特定人群的特殊化简称。
好多公知说被公知被污名化了,到底是他们自污还是被别人污?公知是种什么动物?
绝大多数的公知一直在自己污名,从大地震是天谴、南京大屠杀不存在、韩寒是当代鲁迅、南方系树了一个又一个操行恶劣的民主之神或者民主女神、反转基因、挺中医、挺宗教、为伪科学说情......一直到昨天说婴儿被歹徒凶残地杀害是网民造成的。
公知成为了中国当今的一大社会公害完全是他们自己用意识形态决定行为而不是基于逻辑与事实看社会造成的,是他们不懂装懂、严重地缺乏科学素养,是他们宁可相信奇迹也要无视常识等造成的。
从生物学角度说,公知是人,从社会学角度说,他们是一群为了兜售私货完全不顾事实与逻辑的、以消费民粹来为自己吸引眼球的人渣。
有“您”这个词,为什么却没有“您们”?
您 nín
〈代〉
(1) (会意。从你,从心。表示尊重。本义:“你”的尊称) 同本义 [you]。如:您好
(2) 注意:用于多数时不加词尾“们”,两个人称“您俩”或“您二位”,三个人称“您仨”或“您三位”,三个人以上称“您诸位”。
主要是语音语感的问题,语言是约定系统,约定了不能使用而已。
为什么说下岗工人被污名化了
没听说呀?
怎么个被污化了?
工人是个值得尊敬的称呼
最近,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在一个论坛上表示,由于国企重组等因素影响,要准备迎接第二轮下岗潮。这一论调立刻引发了舆论关注和焦虑,毕竟,上一轮下岗潮造成的梦魇,仍停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
不过,人们在媒体上读到了这样的言论,“国企改制和下岗潮是后来经济起飞的基础”,国企职工会下岗是因为贪图安逸、“在市场打拼远不如在国企轻松”,“从下岗潮走出来者,绝大多数人都过得更好”……
这种论调在过去的一些年相当流行,然而这些说法对那一次下岗潮中的职工并不公平。
●“下岗”是个中国特色的词语
下岗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下岗的基本解释是指离开执行任务的岗位,与在岗和上岗区分。在上世纪90年代,下岗一词有了中国特色的含义:职工因企业破产或裁减人员等原因失去工作岗位。
实质上,下岗就是失业,但又与失业有着微妙的差别:失业人员已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档案已转入户口所在地街道、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而下岗职工虽然无业,但未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档案关系仍在原企业。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权威机构都只有“失业”这一概念,而不存在“下岗”这一词语。至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下岗”这个词,2004年南方周末是这样说的:“按照官方的统计口径,有相当多的失业人口没有被统计到失业人口和失业率之中,比如下岗职工、国有企业中的隐性失业人口。”
根据2002年2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全国下岗职工报告:1998年至2000年,全国国有企业共发生下岗职工2137万人,其中,1998年,年初为691.8万人,当年新增562.2万人;1999年,上年结转610万人,当年新增618.6万人;2000年,上年结转652万人,当年新增444.6万人。
●下岗工人都贪图安逸、游手好闲吗?
这些年,有些媒体和学者将下岗工人描述成这幅模样:“没文化,没技能,好吃懒做,死要面子,脏活嫌脏,累活嫌累,干活嫌钱少,宁愿在家打牌搓麻将、上网发帖诉苦喊冤,一心沉浸在过去那种游手好闲不愁吃喝的幻想中不能自拔。”甚至还有人认为,正是这些工人的懒惰,才导致了国企大量倒闭最终破产,而下岗也是他们咎由自取。
这种说法对下岗职工来说极不公平,1998年出现“下岗潮”的原因在于:一,亚洲经济危机影响到中国出口,工厂开工率不足,工人没活干;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央政府提出“三年搞活国有企业”,除了少数有资源垄断优势的大型企业之外,其余数以十万计的企业被“关停并转”。21世纪初,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互联网企业的兴起,与工人下岗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
“游手好闲”,“好逸恶劳”,“吃大锅饭搞垮了企业”……是对下岗工人的污名化。当年的下岗工人很多还是技术能手,贾樟柯拍的《二十四城记》里,有个工人问厂长:“20多年,我有没有迟到?20多年,我哪年不是先进?”然而并没有什么用,还是下岗了。
●买断工龄,一夜间几十年的“单位人”成路人
在“下岗潮”之前,很多国企职工过着“单位人”的生活,最大的特点是“高福利低工资”,吃喝拉撒、教育、医疗、养老……一切都由单位来搞定,个人并没有什么财富积累。在很多国企集中的城市,工厂几乎就是城市的主体,比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如果把工厂厂区和职工住宅区刨除在外,整个地区可能只剩下一两个公园。在这里,所有人的生活都是整齐划一的进厂上班和下班。
歌曲《杀死那个石家庄人》对当年国企工人的描述更加直观:“傍晚6点下班,换掉药厂的衣裳,妻子在熬粥,我去喝几瓶啤酒,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厦崩塌……”
下岗改变了这一切。一开始,企业还给下岗费,后来很多企业干脆就不管了。当年国企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减员增效”(减少企业冗员,增强企业效益),职工虽然下岗了,但还挂靠在单位上,并没有达到“减员”的目的。所以,当时很多国企为真正瘦身,纷纷采取的一个重要手段——“买断工龄”:依据职工的工作时间长短,发放数万元左右的一次性安置补偿费,该职工从此与企业脱离任何关系,不再享有任何该企业的工资及福利待遇。
事实上,“买断工龄”的做法是违法的,当时的《劳动法》就已规定如果企业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员工即使不能迅速重新就业,也能依法享受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是不能够用“买断工龄”的方式与员工结束关系的。1999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贯彻两个条例、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基层征缴工作的通知》中规定:“任何单位都不能以‘买断工龄’等形式终止职工的社会保险关系。”
然而在实践中,采用“买断工龄”这一做法的却比比皆是,以至于成为一个默认事实。不少用人单位甚至以强迫的方式来“买断工龄”,《时代周报》曾报道,2000年7月,在河南省卢氏县公安局五楼突击召开石油公司职工大会,与会领导以“谁不在协解合同上签字就不让出门”相威胁,以此举迫使仅剩三个月、一年、三年、五年的时间就要退休的老职工下岗。
在2009年一项针对沈阳国企职工的研究中,随机挑选的21位被买断工龄的受访者,有11位是被强制买断的,有6位是半强迫半自愿,只有4位是自愿选择了买断工龄。
当时,一年工龄的价格在各省也不同,东北地区大约是2000元,江浙一带则是800元到1000元——也就是说,一个工龄二十年的工人拿了几万元钱就被推到了马路上。
●下岗工人的生活什么样?
当年买断工龄的工人一次性可以拿到几万块,算是不小的数目,但对于四五十岁,没有什么能力寻找新岗位的人来说,这仍然显得不够。何况,很多单位效益不好的下岗职工,根本没有机会拿到这笔钱,只能依靠“低保”生活。
1998年沈阳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金”为每月240元,只能领两年。此后如果生活难以维持,可以到民政系统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每月205元。想拿到这205元并不容易,只要家里有电器,不管多老多破,都不能申请低保。
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作为下岗重镇的沈阳市铁西区,那里的工人村农贸市场,猪肉每斤比沈阳别的区便宜5角钱,鸡蛋每斤少2-3角,即便如此,销售量依然很小。
专栏作家吴晓波在文章中还写过这样一件事:“一户家庭夫妻下岗,生活艰辛,一日,读中学的儿子回家,说学校要开运动会,老师要求穿运动鞋。家里实在拿不出买鞋的钱,吃饭期间,妻子开始抱怨丈夫没有本事,丈夫埋头吃饭,一语不发,妻子抱怨不止,丈夫放下碗筷,默默走向阳台,一跃而下。”
●下岗工人再就业有多难?
很多人质疑:下岗工人为什么宁可吃低保,也不出去打工再就业?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于华2004年曾对沈阳、长春两市的近千名下岗职工进行过专项调查,她当时的调查显示,下岗职工平均年龄42岁,其中45至49岁所占比例最大,占30.1%,其次是40-44岁年龄段,占26.9%。郭于华曾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这些人再就业很困难,其实大多数人没法再就业,甚至他们的子女,毕业以后,初次就业都出现了问题,你让这批人怎么再就业。”
一些人尝试做一些小生意,也并不容易。针对下岗职工,沈阳市曾有规定,下岗失业者做生意可以“减免一年工商管理费”,但条件是:这个下岗职工必须是首次自谋职业。对于很多没有任何商业经验的下岗职工来说,在几次不成功的创业之后,就要交齐各种税费:工商管理费、摊位租赁费、卫生费、报纸费、消防费……合起来,在当时每月要数百元。
在江浙等私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再就业还容易些;在老工业基地,下岗潮爆发的时候几乎影响了整个城市,这时候做小生意,顾客又在哪儿呢?
当时下岗潮爆发的城市,出现了自发组织的劳务市场,求职者胸前挂着牌子,上面写着诸如“水暖工”、“电工”等自己擅长的活计,一有人走过,求职者就追问:“要不要人,要不要人,干什么都行!”对于没什么技能的男性,干得最多的就是保安、门卫。
对于女性来说,再就业则更为酸楚。这些年,沈阳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铁西区很多工人家庭全家下岗,生活无着,妻子被迫去洗浴场做皮肉生意,傍晚时分,丈夫用破自行车驮她至场外,妻子入内,十几位大老爷们儿就在外面吸闷烟,午夜下班,再用车默默驮回。沈阳当地人称之‘忍者神龟’。”
这种生活甚至直接影响到了下岗职工的下一代。纪录片《铁西区》的第三集“艳粉街”,描述了当时生活在铁西区的年轻人,他们几乎都是下岗职工的孩子。父母下岗,收入微薄;年轻人没受过多少教育,又失去了接班工作的机会,每天无所事事,对未来茫然无措。
●时至今日,下岗工人还要担心养老问题
十几年前的下岗职工,如今已经逼近退休年龄,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反而要操心养老问题。
中国从1995年正式确立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至2005年最终确定了个人8%,企业20%的缴纳比例。然而,对于下岗职工来说,很多人从下岗的那一天开始企业就停止了为他缴纳保险,如果补缴需要个人承担全部28%的费用。
尽管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放宽缴费年限、免除滞纳金等政策,然而补缴十几年的养老保险仍需要数万元,这对于很多下岗之后就没有正常收入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其实,社保问题在下岗潮之初就引起过一些经济学家和官员的担心。1998年前后,世界银行和国务院体改办课题组分别对社保欠帐的数目进行过估算,一个比较接近的数目是2万亿元。包括吴敬琏、周小川、林毅夫以及出任过财政部长的刘仲藜等人便提出,“这笔养老保险欠帐问题不解决,新的养老保险体系就无法正常运作,建立社会安全网、保持社会稳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吴晓波在专栏文章中提到:“2000年初,国家体改办曾设计了一个计划,拟划拨近2万亿元国有资产存量‘做实’老职工的社会保障个人帐户,然而,几经波折,这一计划最终还是流产。反对者的理由是‘把国有资产变成了职工的私人资产,明摆着是国有资产的流失’。”
后来,吴晓波在参加一个论坛时,遇到一位当年反对2万亿划拨计划的经济学家。他问,十年以降,对当年的主张有何反思。这位经济学家一边吃饭,一边淡淡的回答说:“不是都过去了嘛。”
为什么都在说渣男 却没有渣女这个词
你不觉得女人的词太多了吗,什么心机婊,绿茶婊啊,白莲花啊,不需要渣女了
为什么基层官员容易被污名化
不管大家相信不相信,基层官员某种程度上存在被误读、被污名化倾向,是个不争的事实,“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极个别官员的不检点、不遵纪、不守法,负面形象在公众印象中不断累积,久而久之很容易造成“偏见”或“错觉”,让人误以为整个基层官员群体“都好不到哪里去”,进而才有了所谓的“习惯性”质疑。
基层官员被误读、遭污名化,既冤也不冤。所谓冤,是绝大多数人虽然能够洁身自好,自觉自律,却被极少数害群之马所牵连和拖累,形象被矮化,不被民众所认可和敬重;所谓不冤,则因为既然已经进入“体制”,一方面就自然要承担群体责任,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另一方面,则要为没有能够相互监督约束的后果付出应有代价。
基层官员被误会、受委屈,难免会产生隐形的压力,缺朝气少活力,影响工作热情和为人民服务积极性,个别的甚至还可能抱着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索性“同流合污”,进而影响整个队伍的形象和战斗力。正如有个别游客动辄“到此一游”,不能就此认定所有游客都素质差一样,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无疑也需要社会保持应有的包容心态,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而不能以偏概全,造成误伤。
基层官员去污名化倾向,最为关键的还在于自身,要确立足够的人格自信和党性自觉。面对误解、抱怨、白眼,背后的指指戳戳甚或当面的批评奚落,喊冤叫屈、怨天尤人、自暴自弃都不管用,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秉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既严格要求自己,又加强体制内监督,以良好的群体形象取信于群众。
因为他们不用污化
他们实际已经污名化
岂止是基层·····
同是篡位,为什么只有王莽被污名化
从司马迁的《史记》,到班固的《汉书》、再到宋人郑樵撰的《通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清人撰的《纲鉴易知录》等史书中,都以“本纪”来记录皇帝事迹,以“传记”来记录一般大臣名士。但是,令人疑惑的是,这些史料之中都以“纪”来描述项羽的一生,而王莽却被列人了 “记”,要知道项羽虽然灭了秦国,却未能称帝,而王莽虽然篡夺了前朝政权,却做了十几年皇帝。王莽篡汉,背上一世污名。但是纵观历史,篡夺政权的人可并不止王莽一人,曹丕篡东汉建魏,司马炎取代了曹魏建立了西晋,唐太宗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兄长、逼父退位,成为皇帝;赵匡胤篡夺了后周柴氏江山,建立大宋;朱棣从自己侄子朱允炊的手中抢到了江山。这些人在历史上的功绩都没有被磨灭,为后人传颂。但是,同属篡位的王莽却背负了一世污名。为何会如此呢?第一,王莽的污名主要是因为他篡夺主汉朝刘氏一族的江山,篡位之后,在位十五年,但是他的运气却并不好,期间实行托古改制和货币改革,遭到了世家大族和官僚富商们的强烈反对,因而失败。其实王莽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禁止土地和奴婢的买卖,抑制商人们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者的猖獗活动,缓和极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因此王莽的出发点是好的,虽然仍失败了。托古改制的失败使得王莽政权岌岌可危,最终天下大乱,自身又被绿林起义军斩首。篡夺江山,却又守不住江山,王莽也就被摆在了一个十分尴尬和难堪的位置上供后人嘲笑。第二,王莽篡位背弃了皇家史观的帝王观。对于皇家来说,最忌讳的就是篡权改制,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绝不会让篡位者被史料记载或称赞,反而会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之上,通过 一切手段丑化和贬低篡位者,给臣民们灌输篡位者的种种不齿行为,使人们从内心深处对篡 位者产生厌恶感。这在官修的史书中表现得尤其明显。第三,王莽政权的早夭,让王莽政权后继无人,无法继续下去。李世民、赵匡胤、朱 棣那样的篡位者,都建立起了强大的帝国并传给了子孙后代,后代的皇帝为了自己政权的合 法性,一定会千方百计地粉饰历史,给自己的江山争取一个合法的地位。然而王莽没有这么 幸运,他的政权没有能够传给他的后人,也只能任由他人随意篡改。加上历代对于篡位者的 鄙视,王莽被污化也在所难免。第四,王莽篡权违背了儒家文化所深深推崇的思维秩序。人们对于一种已经存在的秩 序会产生习惯性,因此对那些打破旧秩序的力量总是恨之入骨。这个现象运用到皇权之上也 同样适用。家天下的思维惯性,使得人们对帝王血统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执著。所以只要是皇 室血脉,不论此人是小孩还是无能,他们继承帝位都具有合理性,人们都会对他们顶礼膜拜, 奉其为君王。反之,如果外族想要取得政权,不论他多么有才干,还是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同, 遭到强大的反对。对于现存秩序的挑战,都必定会背负千秋骂名,如王莽。事实证明,王莽并不适合当皇帝,最后不但失了天下,而且身首异处,也背上了千秋 万世的骂名。
为什么燕窝的英语直接是bird's nest,却没有swallow这个词?
燕窝准确的说法是
edible bird's nest,即“可食用的鸟窝”。
bird's nest,就是普通的“鸟窝”,用树枝搭成,怎么可以吃?
至于为什么英文中没有体现“燕”(swallow),原因很简单。
因为swallow是我们俗称的“家燕”(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种燕子),它的窝是不能吃的。
燕窝实际上是由一种“金丝燕”(swiftlet)(属雨燕科)筑成。顾名思义,英文中自然不会出现swallow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