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学案图片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1.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讲述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
“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教学过程】导入: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阶段,也是我国的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国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隋朝大运河通到哪里?隋朝为什么会成为繁荣一时的朝代?你知道隋炀帝这个人吗?应当怎样评论他?学习本课你将得到启示。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略讲隋代周的过程: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
隋朝建立的简况如下: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图,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出示两组数据:(1) 隋初 隋盛时 结论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人口激增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垦田扩大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粮仓丰实(2)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
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从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结论: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三、隋朝大运河播放《隋朝大运河》录像,使学生对大运河有一定感性认识。
出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强调: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隋朝的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得出结论:隋文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地有①游玩江都;②加强南北交通;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得出结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小结(略)第2课 “贞观之治”【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
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
2.初一历史导学练答案
一定要给我分! 第一章 一亚洲及欧洲 1、亚洲:亚细亚 欧洲:欧罗巴 2、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合称亚欧大陆。
3、亚洲北部深入北极圈,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4、亚洲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东半球和北半球。 5、亚洲地形的三大特征: A.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是除南极洲以外海拔最高的大洲。
B.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C.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6、大陆东侧和东南侧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的群岛。由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因而此地区地壳不稳,多火山、地震。
7、亚洲气候特征: A.复杂多样,各地气温差别显著。 B.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干湿差异悬殊。
C.季风气候显著,尤其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也最广。 8、冬季风:源于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气温降低,降水不多。
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丰沛的水汽和大量的降水。 9、长江的长度和流量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三。
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 10、亚洲河网分布的两大特点: A.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B.内流区面积广大。亚洲中部的锡尔河和阿姆河注入咸海,是世界上两条著名的内流河。
1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占全球的60%。 12、冰川作用造成的地形: A.挪威沿海幽深曲折的峡湾 B.芬兰成千上万的湖泊 C.东欧平原上波状起伏的低丘 D.阿尔卑斯山脉挺拔的峰峦 13、欧洲形成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的原因: A.三面临海,形似亚欧大陆向西凸出的“大半岛”。
B.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漫长曲折,绝大部分地方距海不远。 C.大部分位于北纬40°~60°之间,终年盛行来自大西洋的温暖湿润的西风。
D.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使西北部沿海地区显著升温。 E.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平原广阔,连成一片,有利于大西洋上的暖湿空气长驱直入。
14、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最典型的区域是欧洲。 15、多瑙河是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它和莱茵河是欧洲著名的国际河流,伏加尔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
16、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这样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1天。 17、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里海→世界上最大的湖泊 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很高的湖泊 巴尔喀什湖→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笔记 第一课 1、秦隋朝的共同点: A.秦、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
B.秦、隋朝的各项制度,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秦、隋朝不惜民力,连年大兴土木,劳师远征。
D.秦、隋朝历二世而亡。 2、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南北重新统一。 3、隋朝繁盛的原因: 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隋文帝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即位后,大力提倡节俭。
在位期间,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被称为“开皇之治”。
4、隋朝繁盛的表现: 隋文帝后期,隋朝出现了鼎盛的局面。国家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口大幅度增长。
5、说明国家的统一、安定,是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前提和保障。 6、隋炀帝耗费民力的表现(隋朝灭亡的原因): 掘长堑,营东都,开运河,修长城,筑宫室,没有节制地巡游,接二连三地发动战争。
7、618年,隋炀帝的侍卫将士在江都,发动兵变,将他处死。不久,隋朝灭亡。
8、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 为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控制,便于江南财务向洛阳和长安运输。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作用: 大运河的开凿,适应了统一后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对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但隋炀帝时,包括开凿大运河在内的一系列工程,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 9、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
从南向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4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5大水系。 10、赵州桥位于今河北赵县。
它由隋朝杰出的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比欧洲早700多年。 11、赵州桥的科学性: A.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B.赵州桥长50多米,宽近10米,净跨度约37米,拱高7米。 C.桥的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孔,既可以加大过水面积,减少夏秋季节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又可以减轻桥身的重量和对桥基的压力。
12、赵州桥的艺术性: A.轻巧玲珑,更加美观。 B.石栏板上雕刻的蛟龙,变化多端,“若飞若动”,刀法苍劲,线条流畅,造型古朴。
13、隋朝定都长安。隋炀帝时,他常住洛阳,洛阳成了政治、军事和漕运中心,被称为东都。
第二课 1、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他就是唐高祖。 2、李世民于6。
3.人教版7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繁友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体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导入:出示《西游记》剧照。提问:吴承恩的《西游记》实际上是以哪一个历史故事为题材写成的?《西游记》以玄奘西游天竺取佛经的故事为题材写成的。出示《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天竺的位置并填出唐朝时的主要外贸城市及与唐朝有往来的国家一、对外友好往来(通过填图让学生对唐朝对外往来有个粗略的了解,同时提高学生读图和填图能 播放《鉴真东渡》的录像。鉴真的六次东渡,可以说是历尽磨难。第五次东渡时,鉴真刚出海就遇上了风暴,鉴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抵达海南岛。在这次东渡中,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牺牲,而鉴真本人也因病双目失明。鉴真仍支持不懈,终于在753年,东渡成功。(通过鉴真的感人经历,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鉴真的六次东渡,传为中日交往的一段美谈。郭沫若称赞鉴真东渡:“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学生解释郭沫若赞美鉴真的诗句,并用事例说明。舍己为人传道艺:鉴真把唐朝的建筑、医药等道艺传到了日本。在鉴真主持设计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在唐招提寺内保存的鉴真坐像也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日本政府为什么要把鉴真坐像定为国宝?表明这坐像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鉴真坐像是唐朝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日本政府把它定为国宝,表示对鉴真的尊崇和对中日友谊的珍视。 “唐风洋溢奈良城”――说明通过日本与唐朝频繁的友好往来,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巨大的影响。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学生列举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制度、建筑、钱币和文字、茶道、服装、坐姿。例如在建筑方面:(出示日本平城京和唐长安城的对比图)两幅图有什么相似之处?说明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都有朱雀大街,把南城一分为二;都有西市、东市,商品贸易同居民区分开;都是街道布局整齐笔直如棋盘状;都有皇帝的宫殿并都在城北中央。这说明日本建筑、城市建设与管理、经济制度、皇权思想等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总结:唐朝时,国力强盛、文化发达,日本与唐朝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积极地学习唐朝的文化,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下面我们来看看唐朝与新罗友好往来的情况。三、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略讲)在地图上找到新罗的地理位置。新罗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新罗与中国毗邻,所以两者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新罗商人给唐朝带来牛、马、人参等,从唐朝带回丝绸、茶叶、瓷器、药材和书籍。同时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也很深远。如韩国的国旗,韩国的国旗被称为太极旗,是以儒教及道教的思想为基础而绘制的;韩国的文字是在中文的基础上创造的。刚才我们讲了日本、新罗
4.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第一单元的《成长的烦恼》作文内容是什么
不知从何时起,成长的烦恼组合了起来,对于有着许多牢骚要发泄的我来说,这个题目好亲切.辛弃疾曾经说:“少年不识愁滋味”.或许是他老人家的少年时代无忧无虑,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把越来越多的烦恼,统统留给了我们.随着我一天天的长大,有很多的烦恼围绕着我.在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情,大多不愿与家长谈论,因为只要一谈,他们就要长篇大论,不准我插一句话,而且我的耳朵也受不了那么多话的进出,所以我不愿让耳朵受罪,就不想与家长说啰!然而,我就把一切想说的话,每天都写在一个本子上,也就是日记.写完后,让自己欣赏,自己来解决自己的事情.开始进行的很好,可是渐渐的,我觉得家长们看我的眼神很不自然,似乎我有一些事情瞒着他们.(的确有些是不想让他们清楚) 那天,我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后,按照常规,去拿日记本,忽然,我发现日记本被移动过,我顿时火冒三丈,一想便知道一定是他们.我走出卧室,大声问他们是不是看过我的日记?他们反而正大光明的说,了解我的全部,是他们的义务.我受不了了,我只是想拥有自己的一片蓝天,你们为什么这样自私的夺走它,就是想要了解我吗?我回到房间里,觉得自己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唉!为什么家长在我们长大后总想了解我们,不想让我们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唉!太残酷了!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七色阳光,但即使是在阳光普照的时候,也难免出现短暂的阴云.成长中的少年,会有一些挥之不去的烦恼.这些烦恼来自生活,来自学习,来自与同学的交往……但是,有烦恼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对待它.从现在起,让我们一起清理烦恼,消除烦恼,带着多彩的梦走向成熟.。
5.谁有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教案课件
人教《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案
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凿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第2课 “贞观之治”
第3课 “开元盛世”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活动课一 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教案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活动课二 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案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活动课三 历史知识竞赛
活动课四 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第3课 土地改革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第5课 三大改造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9课 改革开放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11课 民族团结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4课 钢铁长城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1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第19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第七单元 社会生活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