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哈尼族阿卡歌曲 哈尼族:生長在雲梯裏的音樂
哈尼族:生長在雲梯裏的音樂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春村,哈尼族人世代聚居在這裏。
他們在田間勞作時都會即興唱歌,有時主唱起頭,其他人按自己的音調先後進入;有時會用隨身攜帶的三絃,或隨手摘下的野姜葉卷成小管兒作伴奏,形成多人合唱多聲部的效果。他們歌頌勞動,讚美愛情和大自然,歌聲美妙悠揚,淳樸清澈。2006年,這種演唱形式被列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稱爲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55歲的車格多年前嫁到了普春村,現在是哈尼族多聲部民歌國家級傳承人,在《吾處阿茨》(漢語“栽秧山歌”)等歌曲中擔任主唱。已經當了外婆的車格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她說自己從小就喜愛唱歌:小的時候,幫着媽媽、奶奶照顧弟弟妹妹,她們一邊幹活一邊唱(情)歌,我當時覺得原來情歌還可以這樣唱啊,之後就跟着她們學。
車格是一個熱情開朗的哈尼族女子。當她隨手摘下身邊的樹葉捲成小管兒,旁若無人地吹奏時,讓人不禁感嘆哈尼族人同音樂與自然的相處是那麼地融洽和諧。
和車格同齡的陳習娘,也是哈尼族多聲部民歌的國家級傳承人。他不僅在樂隊裏擔任男聲主唱,還是普春村各種演出的召集人,經常帶領團隊去各地展演,推廣民族文化。每次演出,他胸前都會掛一把已經褪了色且有些陳舊的小三絃,他說這把琴非常珍貴,是爺爺給他的。
陳習娘的爺爺陳者龍以前是當地的彈唱高手。白天和爺爺一起放牛,晚上爺爺教他唱歌。優美動聽的音樂和哈尼人祖祖輩輩傳遞下來的情感,就這樣種在了幼年陳習娘的心裏。
如今,陳習娘帶着爺爺傳給他的小三絃唱着山歌,走出了梯田,走出了紅河州,走向了世界,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大山深處還有這樣神奇美妙的音樂。作爲傳承人,他覺得自己有義務和責任讓更多人瞭解這種文化。陳習娘說:民間文化是牛背上的文化,要有親身的體驗才可以學習。但現在的小孩都進校園了,所以只有讓哈尼族多聲部民歌走進校園,才可以更好地傳承。我能做到的,就是每年多組織一些演出,多做一些宣傳。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表現形式,更融合了哈尼人血脈的表達,深藏哀牢山系腹地,其傳承完全依賴民間歌手。隨着時代的發展,黨和政府已經開始保護這一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音樂形式。車格和陳習娘各自都有傳承班,紅河縣文化館也派專人對哈尼族多聲部民歌進行數字化的記錄,保護傳承這一寶貴的民間音樂。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是哈尼梯田這幅大自然油畫上點綴的音符。哈尼族人是天生的藝術家,千百年來,在大地的懷抱譜寫着動人的樂章。
(部分素材內容源自網絡)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浙江廣電事業70年。“共唱祖國好——56個民族56首歌”作爲浙江廣電事業70年系列慶祝活動之一,以此禮讚浙江70年來的輝煌成就、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

本活動由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指導,浙江省廣播電視局、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浙江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支持,廣播音樂調頻、電視影視娛樂頻道承辦,全國音樂廣播聯盟聯合承辦,唱吧獨家音樂社交平臺支持,喜歡聽、蝦米音樂網絡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