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ze为表共产主义“大孝”铲平自家多处祖坟

火烧 2022-01-06 12:06:16 1053
ze为表共产主义“大孝”铲平自家多处祖坟 ze祖坟的墓碑镶砌在墙上 解放后,ze坚决平掉淮安、重庆、绍兴3处祖坟。这种孝道不是隅于一己的封建孝道,而是对传统观念之“最彻底的决裂”,是对传统孝道否定之否

ze为表共产主义“大孝”铲平自家多处祖坟  

ze为表共产主义“大孝”铲平自家多处祖坟
ze祖坟的墓碑镶砌在墙上 解放后,ze坚决平掉淮安、重庆、绍兴3处祖坟。这种孝道不是隅于一己的封建孝道,而是对传统观念之“最彻底的决裂”,是对传统孝道否定之否定的共产主义之“大孝”。 ze童年丧母,10岁时在淮安亲手安葬嗣母陈氏;1942年7月中旬在重庆,ze痛哭亡父,为其树冢立碑;1939年3月29日,ze回祖籍地绍兴祭祖扫坟。解放后,他又坚决平掉淮安、重庆、绍兴的3处祖坟。从ze敬祖与平坟的矛盾冲突中,人们看到的是总理对亲人的深厚感情以及他心怀国家、情系人民的彻底唯物主义孝道观。这种孝道不是隅于一己的封建孝道,而是对传统观念之“最彻底的决裂”,是对传统孝道否定之否定的共产主义之“大孝”。这种孝道饱含了ze的亲情情结、报本观念和寻根心理,更饱含了他无私奉献、甘当人民公仆和谦虚谨慎的精神。ze平掉的是3处祖坟,却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树立起一座永恒的丰碑。 淮安:1907年安葬嗣母陈氏,解放前多次怀念祖坟;1952、1958、1965年三平淮安祖坟 ze未满周岁就过继给了嗣母陈氏。陈氏才学出众,是ze的文化启蒙老师。安葬嗣母是10岁的ze当家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1907年生母去世后不久,ze的嗣母陈氏也在清江浦去世。一年中连续失去两位母亲,这个打击对于幼小的ze来说是巨大的。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做工,ze兄弟3人一下子失去了依靠,直接面临着生存的威胁。ze领着两个弟弟(一个9岁,一个4岁),扶着陈氏的灵柩,乘船返回淮安,借债将陈氏安葬在周家的祖茔地。祖茔地位于淮城东郊的闸口村夏庄组,是ze的曾祖父周樵水当年迁居淮安时买下的。周家在淮安没有田地,除了驸马巷的房屋(也就是ze的诞生地)外,只有这不足一亩的坟地。这里安葬着ze的祖父母、嗣父母、生母等13位亲属的遗骨。 ze对嗣母陈氏的感情很深,在日本留学时,他于1918年1月2日写过这样一篇日记:“我把带来的母亲(指嗣母陈氏)亲笔写的诗本,打开来念了几篇,焚好了香,静坐一会儿,觉得心里非常的难受,那眼泪忍不住的要流下来。计算母亲写诗的年月,离现在整整的26年,那时候母亲才15岁,还在外婆家呢。想起来时光易逝,墨迹还有,母亲已去世10年了,不知还想着我这儿子没有。”2月12日,当ze从家乡的来信中得知爹爹(嗣父周贻淦)和娘(嗣母陈氏)的坟还露出棺材在外边时,心里“越想越难受,恨不得即时回国,为家里处置这些事情才好”。 1941年ze曾表示,希望抗战胜利后能到母亲的坟前扫墓。他曾对记者说:“38年了,我没有回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恩情未报。”这也是有资料考证的ze对祖茔地的唯一印象。1950年他又深情地回忆:“1946年,我在南京。南京离淮安只有300余华里,我很想回淮安老家看看,因为淮安还有我两个母亲的坟……” ze最早从1952年开始就计划平掉淮安的祖坟,历时13年。期间虽然遇到八婶母杨氏等亲属的强烈反对以及地方政府的冷处理,但他平坟的态度却一次比一次坚决,直至最后将祖坟平掉。 第一个阶段是1952年,ze安排身边的工作人员将其意见转告淮安县委。 1952年底,ze让警卫干事王雨波将八婶母杨氏护送回淮安。王雨波向周总理写了报告,关于祖坟地的内容有:“把老太太送到家后,第二天(元月一日)上午见了县长赵荣洲秘书长张文高,向他们传达了总理的指示。(1)……(2)……(3)家里的坟地如果能种,而群众要求要分,可让群众分去耕种。”这是有文字考证的ze第一次向淮安县委表示要平坟还耕。” 第二个阶段是1958年,ze亲自写信给淮安县委商讨平坟事宜。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