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用字词解释 文言文中“坐”的用法?最常用的是哪一种?
文言文中“坐”的用法?最常用的是哪一种?
文言文中“坐”的用法?最常用的是哪一种?
【坐】zuò,在文言文常见的几种用法:
1、项王,项伯东向坐(坐着,坐下)
2、因击沛公于坐(通"座",座位)
3、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由于)
4、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坐守)
5、指位置所在。坐北朝南(坐落)
6、坐法去官(触犯)
paradigm 的用法.最常用的是哪个意思
paradigm 英[ˈpærədaɪm] 美[ˈpærəˌdaɪm, -ˌdɪm] n. 范例,样式,模范; 词形变化表; [例句]He had bee the paradigm of the suessful man. 他已经成为成功人士的典范。 [其他] 复数...
关闭“透明”选项 3: 1、文字的多种方法(根据图片水印特点、涂摸,按Ctrl+j键将其复制成新的图层,酌情选择)使用专业的影象处理软体Photoshop,直接用以覆蓋水印会更为快捷 4,使用修补工具就比较方便,选取仿制图章工具,以下提供使用PS去除水印,在公共栏中选择修补项为“源”, 然后在水印区域拖动滑鼠复制以覆蓋水印 2,再利用变形工具将其变形,按住Alt键、使用修补工具去水印如果图片的背景色彩或图案比较一致、使用仿制图章工具去水印这是比较常用的方法,还可用画笔、橡擦、填充的内容识别(智慧填充)等工具来修补办法多种。具体的操作是,在无文字区域点选相似的色彩或图案取样。具体的操作是、印章,选取修补工具、填充等根据不同情况可以一一尝试、相似图形(或图案)某些情况下,框选无文字区域的相似图形(或图案)
嗯的确都有,来解析一下儿
首先module还有单元,组块,构成物等意思
Our English course is divided into modules on poetry, drama, and novels.
我们的英语课分为诗歌、戏剧和小说等单元。
如果说模式,一般是比如你玩儿游戏可以有好多模式转换,那种叫module (貌似也可以结合第一个意思说这很多个module组成了游戏的一个大的系统)
比如 Play the game in custom module. 用你自己设定的模式来玩儿这个游戏。
paradigm一般是作为典范,范例模式
This episode may serve as a paradigm.
这一插曲可以充作典型例子。
如果还有问题可以找我~
文言文中乘的用法
基本解释:
--------------------------------------------------------------------------------
乘
chéng
骑,坐:乘马。乘车。乘客。乘警。
趁著,就著:乘便。乘机(趁著机会)。乘势。乘兴(x宯g )。因利乘便。
算术中指一个数使另一个数变成若干倍:乘法。乘幂(m?)。乘数。
佛教的教派或教法:大乘。小乘。上乘。下乘。
姓。
乘
shèng
ㄕㄥˋ
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乘舆。千乘之国。
古代称四为乘:乘矢。乘壶。“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中国春秋时晋国的史书称“乘”,后通称一般的史书:史乘。野乘。
笔画数:10;
部首:丿;
笔顺编号:3122113534
乗
chéng
【动】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大(人)从木,表示人爬在树上。“大”象“人”正面。本义:登,升)
同本义〖ascend〗
乘,升也。——《玉篇》
亟其乘屋。——《诗·豳风·七月》
却叔虎将乘城。——《国语·晋语一》
淮阴侯复乘之。——《史记·高帝纪》
俱乘高台。——《列子·黄帝》
又如:乘槎(神话中指乘木排上天);乘城(登城;守城);乘屋(登上屋顶)
骑;坐〖ride〗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唐·崔颢《黄鹤楼》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
又如:乘车;乘舟(乘船);乘奔(乘坐宾士的快马);乘轩(乘坐大夫的车子);乘桴(乘坐竹木小筏以代舟船。后用以比喻避世)
驱马驾车;驾驭〖drive〗
服牛乘马。——《易·系辞下》
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
又如:乘驭(驱使车马行进;驱使;役使);乘云(驾云;驭云);乘马(驾马,用马驾车)
趁著;利用〖takeadvantageof〗
乘今之时,因无之助。——汉·贾谊《治安策》
其锋不可犯,而其未可乘。——宋·苏轼《留侯论》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又如:乘衅(乘机;趁空子);乘闲(趁著空闲);乘空(趁著空闲);乘胜(趁著胜利的形势)
凭持;依仗〖relyon〗
因利乘便。——汉·贾谊《过秦论》
又如:乘利席胜(凭借著胜利的形势);乘正(依据正道);乘利(凭借有利的形势)
冒着〖brave〗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至于泰安。——清·姚鼐《登泰山记》
交错(出现)〖alternate〗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汉·贾谊《论积贮疏》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算术中用一个数使另一个数变成若干倍〖multiply〗。如:8乘以7得56
乘
chéng
【名】
算术中的乘法运算,亦指乘法的运算方法〖multiplication〗。如:加减乘除
佛教的教义〖yana〗。如:大乘,小乘
另见shèng
乘便
chéngbiàn
〖whenitisconvenient;atone'sconvenience〗趁著方便;顺便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汉·贾谊《过秦论》
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清·林觉民《与妻书》
请你进城时乘便帮我买一本词典
乘除
chéng-chú
〖multiplicationanddivision〗∶求积与等分的运算
〖plan;intend〗∶打算;算计
另有乘除,别有耳目
〖waxandwane〗〖古〗∶比喻自然界中的盛衰变化,此消彼长
万事乘除总在天,何必愁肠千万结
乘法
chéngfǎ
〖multiplication〗一般指ab,a·b或a×b这些数学运算,其含义随有关的型别不同而异。当a和b为正整数时,这些运算的含义最简单,它们代表以a作单位重复取b次或反过来以b作单位重复取a次
乘法表
chéngfǎbiǎo
〖multiplicationtable〗由一组数按规则的顺序相乘所得之积列成的表,通常指由前10个或12个自然数按1、2、3、等等直到10或12的顺序依次相乘所得之积列成的表
乘方
chéngfāng
〖involution〗∶将某个量或符号提升到任意指定次幂或对它施加一个指定指数的行为或过程
〖power〗∶n个a相乘的积称为a的n次幂
乘风
chéngfēng
〖withfairwind〗顺风;凭借风力
乘风向法国驶去
乘风破浪
chéngfēng-pòlàng
〖bravethewindandthewaves;haveahighambitionasridingthewaves〗顺势乘长风,踏破万里浪。形容办事一帆风顺,发展迅猛,也比喻志趣远大,勇往直前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李白《行路难》
乘号
chénghào
〖timessign;multiplicationsign〗用以表示乘法运算的符号“×”
乘火打劫
chénghuǒ-dǎjié
〖takeadvantageofsb.'smisfortuodohimharm〗同“趁火打劫”
乘机
chéngjī
〖exploittheopportunity;leapatthechance〗利用机会
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明史·海瑞传》
乘积
chéngjī
〖product〗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或量相乘所得出的数或量
乘坚策肥
chéngjiān-cèféi
〖liveinluxury〗乘坚车而策肥马。比喻富贵奢华
乘警
chéngjǐng
〖policemenontrains〗列车上的治安警察
乘警队
乘客
chéngkè
〖passenger〗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人
乘凉
chéngliáng
〖enjoythecool;relaxinacoolplace〗为避热而在阴凉处歇息
乘龙快婿
chénglóngkuàixù
〖idealson-in-law〗前程远大而令人快慰可心的女婿
乘幂
chéngmì
〖power〗〖数〗∶见“幂”
乘人之危
chéngrénzhīwēi
〖takeadvantageofsb.'sprecariousposition〗人家有急难,反而乘机去侵害
乘胜
chéngshèng
〖followupavictory〗胜利之后不停歇地继续干
乘胜追击
chéngshèng-zhuījī
〖pursueenemytroopsinretreat〗趁著胜利追击溃败的敌兵
乘势
chéngshì
〖availoneselfof;tostrikewhiletheironishot〗趁著势头
乘数
chéngshù
〖multiplier〗相乘两数中的后一数
2×4=8,4是乘数
乘务员
chéngwùyuán
〖steward;attendant〗飞机、公共汽车、轮船、火车上的服务员
乘隙
chéngxì
〖takeadvantageofaloophole〗钻空子,利用漏洞
乘隙猛攻
乘兴
chéngxìng
〖whileoneisinhighspirits;eonanimpulse〗乘着一时高兴
乘虚
chéngxū
〖takeaadvantageofaweakpoint〗趁著没有提防;借虚弱之机
守城者皆羸老之卒,可以乘虚直抵其城。——《资治通鉴·唐纪》
乘虚偷袭
乘
shèng
【名】
用以指车兵〖chariotsoldier〗
而卒乘辑睦,事不奸矣。——《左传》
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后用以称一般的史书〖history〗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孟子》
又如:乘籍(史书)
乘
shèng
【量】
古时计物以四为乘〖four〗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又如:乘处(四个同处);乘壶(四个壶);乘禽(成双而群居的鸟)
〖量〗
用以计算车子
公车千乘。——《诗·鲁颂·閟宫》
驾我乘马。——《诗·陈风·株林》
晋师乘和。——《左传·成公十二年》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战国策·赵策》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战国策·齐策》
又如:乘丘(形同马车的土丘);乘白(古代指战车和军旗);乘车(安车;古代行丧葬礼所用的魂车);乘马(四匹马拉的车);乘传(古代驿站用的四匹下等马拉的车子);乘广(春秋时楚王或主帅率领的兵车);乘路(即王路。周代天子所乘之车)
用以计算马。四匹
路车乘马。——《诗·小雅·采菽》
乘马在厩。——《诗·小雅·鸳鸯》
陈文子有马十乘。——《论语》。刘宝楠正义:“一乘是四匹马。”
又如:乘黄(四匹黄色的马);乘黄朱(四匹黄毛朱鬃的马);乘鸨(四匹黑白杂毛的马)
用以计算船只
舫千余乘。——《宋书》
用以计算田地、区域的单位,犹丘
用以计算轿子、梯子等
一乘素轿,将二姐儿抬来。——《红楼梦》
军赋的计算单位。古井田制,九夫为井,十六井为丘,四丘为甸,一甸土地所出的军赋叫乘(包括战车、甲士和步卒)〖Sheng〗
且鲁赋八百乘,君之贰也!——《左传》
另见chéng
乘舆
shèngyú
〖horsecarriageandutensilsofanemperor〗∶古代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泛指皇帝用的器物
〖emperor〗∶借指帝王
迎乘舆,公之职也
〖horsecarriage〗∶泛指车马
特听乘舆到坐
文言文中 之 的用法区分
【之】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文言文中“谓,法,虽,为,然”的用法
1。之
⑴他、她、它(们)。
⑵的。
⑶往,到......去。
⑷这,此。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⑹我。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2。既
⒈尽,完了,终了:语未~。食~(指日蚀、月食的蚀尽)。
⒉副词。已经:~成事实。~往不咎。
⒊副词。不久,后来:~而缝合。
⒋连词。常跟"且"、"又"、"也"等连用〈表〉两种情况并存:~矮且小。~做得快,又做得好。~要数量多,也要质量高。
⒌既xì 赠送人的谷物或饲料。
3。弗
(1)
通“沸”(fèi)。泉水喷涌的样子。
(2)
通“怫”。怫郁,不舒畅。
(3)
“弗”为“不”的同源字。
4。甚
◎ 很,极:~好。~快。
◎ 超过:日~一日。
◎ 方言,什么:~事?
◎ 表示进一层的意思:~至。~或。
5,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物件、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物件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6;非
①不对;错误,跟“ 是 ” 相对:是非|痛改前非|胡作非为。②不;不是:非卖品|答非所问|非笔墨所能形容。③不以为然;反对;责备:非难|口是心非|无可厚非。④不合于(某种规定):非法|非礼|死于非命。⑤表示否定,跟“ 不 ” 呼应,表示必须:非去不可|你非答应不可。
7。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物件,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线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线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高中文言文中“既”的用法
既 jì
〈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吃罢,吃过)
(2) 同本义 [eat up]
既,小食也。——《说文》。罗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许训既为小食,义与形不协矣。”
君既食。——《礼记·玉藻》
不拜既爵。——《义礼·乡饮酒礼》
(3) 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 [eclipse]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春秋·桓公三年》。杜预注:“既,尽也。”
其合相当如袭辟者,日既是也。——汉· 王充《论衡》
(4) 完毕;完了 [plete;end]
既而曰。——《公羊传·宣公元年》。注:“事毕也。”
既者,尽也。有继之辞也。——《穀梁传》
既月。——《虞书》
董泽之蒲可胜既乎。——《左传·宣公十二年》
薮泽肆既。——《国语·周语》
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庄子·应帝王》
(5) 又如:既济(六十四卦之。离下坎上。意指万事皆济);既冠之后(成年之后。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词性变化
--------------------------------------------------------------------------------
◎ 既 jì
〈副〉
(1) 已经 [already]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战国策·燕策》
既克。——《左传·庄公十年》
既其出。——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既加冠。——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遍试之,无出其右者。——《聊斋志异·促织》
既泣之三日。——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2) 又如:既成(已经完成);既位(已就其位);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宾客称主人优厚待客的客气话)
(3) 不久;随即 [soon]
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欲置公子职。——《韩非子·内储说下》
昔李斯与 包丘子俱事 荀卿,既而 李斯入 秦。——《盐铁论·毁学》
◎ 既 jì
<连>
(1) 常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 [since;as]
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党;既以(既然已经);既不沙(既不阿,既不呵,既不唦,既不是呵,既不索。都表示:既然不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不然的话)
(3) 跟“且”、“又”、“也”、“还”等词配合,表示同时具有两种情况 [both…and;as well as]
屈平既嫉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 又如:既高且大;既快又好;既坚持原则,又灵活运用
参考资料:汉典
文言文中“的”的用法,跟白话文中的用法一样吗
文言文中的“的”,用法显然与现代汉语不同。在现代汉语中,这个字有四个读音(分别是de.dī.dí.dì),而在古汉语中只有后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