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顺序 明朝君主,明朝(包括南明)所有皇帝
明朝君主,明朝(包括南明)所有皇帝
明朝(包括南明)所有皇帝
一、明朝君主列表
1、
2、
3
二、南明君主列表
1、
2、
3、
扩展资料:
君主资料:
1、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安徽凤阳人,汉族,生于濠州钟离(明朝建立后改为凤阳),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制度,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
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
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 。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2、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等。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
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
为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3、朱由崧
朱由崧(1607年—1646年),明朝第十七位皇帝,南明首位君主。明末清初历史上昙花一现的人物。
朱由崧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光宗朱常洛之侄,福忠王朱常洵庶长子,生母姚氏。1644年到1645年在位,年号弘光,后世称为弘光帝。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七月朱由崧生于福王京邸,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其父朱常洵封德昌王,朱由崧受封为福王世子,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福王朱常洵被杀两年后,崇祯帝下诏令朱由崧袭封福王爵位。
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年)崇祯帝殉国后,同年五月朱由崧被四镇拥立于南京,改元“弘光”,建立弘光政权,在位仅八个月。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兵临江南,南京城门大开,朱由崧逃亡芜湖,后押往北京,翌年被清军处死。时年四十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君主
明朝君主是谁
一、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在位31年,死于1398年,时年71岁。在位期间,废除行省制,打击贪官。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二、明惠帝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1377-1402),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是明朝第二位皇帝,1398年即位,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在位5年,年号“建文”。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三、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6月1日—1424年8月12日),安徽凤阳人,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 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杀方孝孺等人,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年)。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由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死于1424年,时年65岁。在位23年。 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 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四、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为明成祖朱棣长子。在位仅十月,终年47岁。在位期间,立皇后皇后张氏。共有子十人,女七人。洪熙元年(1425)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猝死于宫内钦安殿。死后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献陵。在位期间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为仁宣之治的繁荣打下基础。 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五、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建文元年年(1399年)二月初九[1]生于燕王府。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永乐九年(1411年)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成祖征讨。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号宣德,成为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听从阁臣杨士奇、杨荣等建议,停止对交阯用兵,与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 宣德十年(1435)正月初三日,逝于乾清宫,享年38岁。 谥“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六月二十一日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六、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明宣宗长子。9岁即位。初大事权归皇太后张氏,以累朝元老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政务 ,继续推行仁宣朝的各项政策,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张氏死后,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振遂广植朋党,启明代宦官专权之端。十四年,瓦剌入犯,听从王振之言亲征,抵土木堡兵败被俘。成王朱祁钰被拥立为帝,改元景泰。元年(1451年),英宗被释回京,被尊为太上皇,软禁于南宫。八年,武清侯石亨等乘景帝病重发动兵变,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 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七、明景帝朱祁钰 明景帝朱祁钰(1428-1457),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1449年),年号“景泰”,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在位9年时,年30岁。他是明代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位没有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庙号代宗,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八、明宪宗朱见深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明英宗长子,明朝第八代皇帝。初名朱见浚。土木之变,英宗被瓦剌掳去。景泰三年(1452)明代宗即位后,被废为沂王,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朱见深。初年为于谦平冤昭雪,恢复景帝帝号,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在位末年,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9岁的宫女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 庙号宪宗,谥曰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於明十三陵之茂陵。 九、明孝宗朱佑樘 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年号“弘治”,宪宗皇帝第三子。1487年即位,在位期间,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驱除宫内奸臣,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贤臣,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明朝再度中兴盛世。史称“弘治中兴”, 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死于1505年,在位19年,享年36岁。 庙号孝宗,谥号“建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葬泰陵 十、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公元1521年),年号“正德”,父亲明孝宗朱祐樘,母亲张皇后,公元1505年—公元1521年在位,明武宗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皇帝。以往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为人却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一个人。 庙号“武宗”,死后葬于北京十三陵之康陵,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十一、明世宗朱厚璁 明世宗朱厚璁(1507-1566) ,宪宗孙,父兴献王。1521年即位,年号“嘉靖”,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在位46年,时年60岁。 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葬于北京明十三陵之永陵。 十二、明穆宗朱载垕 明穆宗朱载垕(1537-1572),世宗第三子,1566年即位,年号“隆庆”。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庙号穆宗,后被谥为庄皇帝,葬于北京昌平昭陵。 十三、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穆宗第三子。1572年即位,即位时才10岁,年号“万历”,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神宗在位48年,死于1620年,时年58岁,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十四、明光宗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汉族,年号泰昌,明代第14位皇帝,1620年即位,在位一个月。明神宗万历帝长子,母王恭妃。朱常洛是明代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位皇帝,明宫三大疑案都与他有关,万历皇帝并不喜爱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后,他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但是光宗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十天清晨,这位刚要展翅高飞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时年39岁。死后谥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葬于庆陵。《谥法》云:“能绍前业曰光”。 庙号光宗,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庆陵。 十五、明熹宗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05-1627年),明末皇帝,光宗长子,年号“天启”。1620年阴历九月—1627年阴历八月在位,年号天启(1621—1627年),故又称天启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父亲光宗在位仅29天便因“红丸案”而暴毙,朱由校经过“移宫案”的风波,为群臣拥立继位。在位7年,因嬉乐过度成病(一说曾落水,留下病根),于1627年服用“仙药”而死,终年23岁,谥熹宗,葬于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是明朝营建的最后一座皇陵。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政治腐败。努尔哈赤乘机攻占沈阳。天启帝有三男二女,无一长成。终无子,遗诏立五弟信王朱由检为皇帝,即后来的明思宗(崇祯帝)。 熹宗好木工,即位之后不理朝政,魏忠贤等人擅权,朝政日益败坏。天启七年(1627年),落水生病的熹宗服用“仙药”身亡,享年二十三。葬于明十三陵之德陵。又称木工皇帝。 十六、明思宗朱由检 思宗朱由检(1610-1644),光宗第五子,1627年即位,年号“崇祯”。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35岁。死前于兰色袍服上大书“勿伤百姓一人”。 朱由检死后庙号怀宗,后改思宗、毅宗。清朝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于十三陵思陵。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1、废除丞相制度;
2、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3、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
4、《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锦衣卫;
5、东厂、西厂;八股取士:明统治者用以钳制知识分子的手段;
6、“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1399年,朱棣起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扩展资料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消亡的原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灭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外来影响的必然结果。
1、经济上,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经济得以产生,并得到发展,这必然要求废除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专制制度,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上,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参政议政,废除专制制度。
3、外来影响,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传入,客观上冲击了中国的专制制度,并为建立新制度提供了模式。
4、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是传统官僚体制发展的产物,虽然有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却导致了一人独尊,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是什么?明朝君主专制最重要的措施是什么?
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是:设厂卫等特务机构,
明朝君主专制最重要的措施是: 废除丞相制度。为什么很多人把明朝和君主立宪联系在一起
因为明朝中后期,有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那就是皇帝不上朝,政事首辅说了算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嘉靖和万历爷孙两皇帝,一个在位48年,一个在位45年,加起来几乎一个世纪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这两位皇帝大部分时间都不上朝,于是这段时间政事都由内阁首辅打理,慢慢的明朝有了一套完善的政治制度,保证了就算皇帝不作为,政权依然正常运行。万历皇帝尤其典型,他前期年幼,国家大事完全由首辅张居正摄政,张居正死后万历只勤政了几年,到中后期变本加厉到不但不上朝,甚至连官员任免这种事都不管了,完全由内阁行使一切权力,而此时国家仍然照常运转。这种在当时明朝人看来很离奇的事情,其实正是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即虚君实相制,假以时日,明朝很有可能演化成皇帝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而实际政权由内阁首辅和各部官员掌握的一个国家,也就是类似英国和日本那样的君主立宪的国家。而事实上好几个首辅,比如严嵩(虽然是奸臣),徐阶,高拱,张居正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很多人都把明朝和君主立宪联系在一起。
如果明朝没有灭亡,会不会出现西方的君主立宪制
明朝晚期君权已然衰落,有军准立宪制的苗头。明朝创立的内阁制度的发展情况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明朝后期资本主义已经萌芽,我觉得如果明朝没有灭亡以后可能会走欧洲的路子,你看明朝好几个皇帝怠工,国家机器还是没有垮台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正德皇帝、嘉靖皇帝、万历皇帝都怠工不少,国家还不是没有垮台吗。个人觉得内阁制度的创立还是利大于弊的,不然明朝可能早就灭亡了。
明朝君主有16位,为什么陵墓只有13座?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明十三陵是位于首都的十三个明朝皇帝的陵墓群。明朝一共有16位最高统治者,其中开国君主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明朝第二位君主朱允炆是没有陵墓的;明朝第7位君主明代宗没有帝陵,但是他有王陵。
首先我们来说说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的陵墓,为什么在南京?其实明朝一开始建国都城就是设立在南京的,而且朱元璋并没有打算迁都的想法,所以朱元璋死后就葬在了南京的钟山,朱元璋的陵墓被称之为“明孝陵”,这也是明朝唯一的一位皇上被葬在南京。
明朝第2位君主朱允炆是没有陵墓的。当时朱允炆想要削自己叔叔朱棣的藩,但是朱棣似乎比朱允炆更狠,直接派兵由大都一路南下打到了南京城。而朱允炆也在朱棣攻破南京城后失踪了,有说法是朱允炆最后逃到了海外,但是具体是到哪去了,历史上还没有定论。所以建文帝朱允炆是没有帝陵的。
明朝的第七位君主明代宗的帝陵被破坏了。明代中即位是一个意外,因为明代宗的哥哥明英中被瓦刺俘获宫中没有人做主,于是在一群大臣的簇拥下明代宗就继位了。但是后来明英宗被瓦刺放回,明英宗在党羽的策划下发动政变夺回了帝位。明代宗被害死,而代总在世时修建的帝陵也被破坏,明英宗只承认弟弟是王,而不是君主。
综上所述,明朝在首都只有13座帝陵,再加上南京的明孝陵,一共只有14座帝陵。 皇帝(411)明朝(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