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传国玉玺最有可能在哪 曾经的一件国宝,比传国玉玺还要珍贵,至今却下落不明

火烧 2022-02-03 21:45:38 1039
曾经的一件国宝,比传国玉玺还要珍贵,至今却下落不明 导读:在中国古代,因为战乱等原因,许多价值连城的宝物,遗失于历史长河之中,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和叹息。如传国玉玺,它是取材于和氏璧,秦相李斯亲手篆

曾经的一件国宝,比传国玉玺还要珍贵,至今却下落不明  

导读:在中国古代,因为战乱等原因,许多价值连城的宝物,遗失于历史长河之中,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和叹息。如传国玉玺,它是取材于和氏璧,秦相李斯亲手篆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自从秦始皇开始,一直是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传国玉玺最有可能在哪 曾经的一件国宝,比传国玉玺还要珍贵,至今却下落不明

明朝时期,曾有一件国宝,也许它没有传国玉玺知名,但其历史文化价值绝对在传国玉玺之上。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该国宝却消失不见了,至今下落不明。若有朝一日能够重现人间,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都将是一个幸事,该国宝就是《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我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公元1403年,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称帝的第二年,为了整理及保存之前各朝代的历史文化,命人编纂了该旷世奇书。起初,该书的名字为《文献大成》,全书共22937卷,约有3.7亿文字。

负责编纂这部旷世大典的解缙和姚广孝,都是明成祖的宠臣,也是满腹经纶的牛人。解缙,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7岁能述文,赋诗有老成语;10岁,日数诵千言,终身不忘;12岁,尽读《四书》、《五经》,贯穿其义理,世之罕见之神童。

姚广孝,法名道衍,朱棣登基称帝的主要功,臣精通儒、佛、道、兵诸家之学,素有“黑衣宰相”之称。本来修纂大典一事,由大才子解缙全权负责,但明成祖觉得此书太过遵循儒家正统,不能客观地将其他先进思想和文化收录其中,就让心腹姚广孝加入。前后历时六年,超过2万名大臣、学者参与其中,终于在1408年完成编纂工作。

据史料记载,《永乐大典》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各种名贵资料,其规模和价值远超之前各朝代的所有古籍名著,绝对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我们所熟知的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比《永乐大典》晚了三百多年,其他西方同时代的书籍更是被甩几十条街。

《永乐大典》中,汇集了七八千种古今图书,而清朝大才子纪晓岚负责编纂的《四库全书》,仅不过三千种,不及《永乐大典》的一半。有人曾这样评价:“《永乐大典》作为世界上著名的百科全书,显示了古代汉族文化的光辉成就,是一部集大成的旷世大典。”

为了防止《永乐大典》被遗失,除了正本之外,嘉靖皇帝又命人重录了一部,也就是所谓的副本。起初,正副本都藏于大明皇宫之中,受到严格的保护。但是,在六百多年后的今天,这部旷世大典仅存不到800卷,与当初的22937卷相比,简直连零头都不到。很多人都有疑问,它是因为什么原因,在何时被毁的呢?

关于《永乐大典》的副本,在清朝雍正年间还被完整保存于翰林院。但到了乾隆年间,准备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却发现缺失了2400多卷。光绪元年,《永乐大典》已经遗失了大半,仅剩余不到五千册。二十年后,再次盘点的时候,仅存八百余册。放在清朝翰林院都能遗失,这说明了什么?

而关于《永乐大典》的正本,自从明末清初就几乎没有了任何记载,其结局变得扑朔迷离。悲观者认为,正本早已毁于战火之中,以后再也见不到了;乐观者认为,它应该被明成祖朱棣带入了陵墓中,当挖掘陵墓的那一刻,它就会重新出现在世人眼前。

现如今,仅存的几百册《永乐大典》残本,并未全部在国内,它被收藏于8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英国及美国等国家。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