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是 依法治国历史性跨越
依法治国历史性跨越
1.(24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
【答案】(1)①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省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4分)②坚持科学民主立法,建立健全地方法规,加强人大监督检查。(2分)③坚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树立政府权威。
(2分)④坚持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司法公信力。 (2分)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治意识,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2分)(2)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探索依法治省新路子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3分)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依法治省新路子源于改革发展中面对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
(3分)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法治意识,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
(3分)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和发展真理永无止境。探索依法治省新路子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3分)【答案解析】试题分析:(1)厉行法治,推进四川实现“两个跨越”,从党的角度看应发挥好领导核心的作用,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省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由于“地方法规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督”,因此从人大的角度看应加强立法及监督的工作,加强人大监督检查;由于“一些地方屡屡发生因政府工作人员执法不守法、乱执法而引发不稳定事件,社会反映十分强烈”,因此从政府的角度看主要强调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树立政府权威;由于“人民群众打官司难、执行难,难以得到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因此从司法机关的角度看应公正司法;由于“有的公民不善于用法律手段处理社会矛盾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因此应加强对公民的法律宣传和教育。 (2)材料反映出探索依法治省新路子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体现了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依法治省新路子源于改革发展中面对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法治意识,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体现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探索依法治省新路子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和发展真理永无止境。
考点:本题考查了依法治国、实践的特点、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认识的无限性、反复性。
2.关于新中国以来 我国的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
从无到有、从有到全
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最明显的成就,就是立法成绩。”谈起新中国65年的法治进程,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江平说。
新中国的法治历程,首先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949年9月,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5年后,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审议通过。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挫折,中国的法治再次启程。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dp有一句著名的论断:“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这一“依法治国”战略的理论起点,直接催生了大规模的“立法潮”。仅1979年7月,就有《刑法》、《刑事诉讼法》等7部重要法律颁布。之后,1982年新宪法的通过,则为新时期的中国法治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后,《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合同法》、《物权法》、《公司法》、《破产法》等一批基础法律的通过,更是在民事、行政、商事等方面共同构筑起了中国法治的框架,使改革开放逐渐“有法可依”。2011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wg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截至今年3月,我国共有现行有效法律242部,同时有68部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列入了本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中。经历了此前“打地基”、“架梁柱”式的基础框架立法过程之后,现在的立法与修订,更加注重食品安全、教育、环保等社会高度关注的立法薄弱环节。
3.为什么说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决定》鲜明提出:"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
长期以来,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 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 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 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 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 目前,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 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这一段话,系统而凝练地 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 就。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已经确立。 任 何一个国家的执政党都在影响和掌控着本国法治。
一个国家的 执政党对法治的认识和运用程度,决定着整个国家法治建设的进 程和效果。我们党取得全国政权、开始执政以来,高度重视法治 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和教 训,不断深化对法治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自觉地把依法治 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立为党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最重 要成果,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 保证。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法律体系是法 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和依法治国的根本基础。1954年,我们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 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对宪法进行 了多次修改,同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立法工作,加 快各领域立法步伐。到目前,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建设和社会管理总体实 现了有法可依。
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 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国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 成就最鲜明的体现。
4.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
1、对个体而言,解决了几千年留下的生存问题。简单的说,就是吃得起饭,住得上房,上得起学,看得起病。
2、对国家而言,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取得全方位发展,使中华民族以崭新面貌屹立于世界东方,“东亚病夫”一去不返,东方雄狮不再沉睡,正精神抖擞的俯视世界。
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主要表现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现在已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力量。
百姓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我国人民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上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时代;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载入了宪法和法律,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效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
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生机盎然,人们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
我国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