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如何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如何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如何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教学成功的保证,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科的实验非常重要且多,教师可针对这一特点,让学生先预习,然后课上做演示实验,给学生展示真实的生物现象和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观察现象和探索问题时,学生经历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从浓厚的学习兴趣中产生深入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入学后的第一节生物课中增加一系列趣味性实验:(1)显微镜使用;(2)测体温;(3)验血型,即先针取自己的手指血液,放在载玻片上,然后加试剂,观察现象,确定血型。这样使学生觉得新奇,会被无比奥妙的生物现象所吸引,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这样的教学方法,效果甚佳,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1世纪需要的是创新人才,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在中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条件,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就像是自己发现“新”现象一样,并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种创新教育,对教学的成功尤为重要。我们国家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各种人才需要非常多,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努力地学习。如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生态农业、粮食危机的解决等就需要很多人才,说明生活与生物联络紧密。这样联络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应用,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激发了学习热情。
又如,学习“细胞呼吸”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方案验证产物有二氧化碳。完成实验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有创新的方案,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和奖励,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例如,做“探究温度对酶的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以下问题:(1)原理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如何设计步骤?(2)单一变数是什么?(3)加碘检验生成物时有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动脑设计过程,设计必须符合逻辑,最后通过实验检验。在实验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于突破“老师没讲过”的束缚,从而主动地获得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四、注重教师创造性的提高
教育教学成功关键在教师。21世纪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做一个创造型的生物教师,既要懂得生物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以实验为主要手段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又要通过介绍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要让学生富有创造力,教师自己要先做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
五、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dp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尤为重要。生物的学科特点,在科技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环保到生命,无不凝聚着生物知识;衣、食、住、行,样样离不开生物知识。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既可以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步骤,自己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教师要设计一系列问题,循循善诱,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实验,可通过不同年代科学家的实验发现,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实质有更深的了解:(1)每个科学家的实验设计如何?如何操作?(2)实验开始后,有何现象?(3)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提问后教师应及时评价,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懂得科学的发现和发展离不开科学实验。科学精神是人类科学文化的灵魂,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弘扬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各种方式及手段的总称,所以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注重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习知识既要动脑,也要动手。手和脑一起协同作用
,是创造教育的开始。例如,可以将“DNA的分子结构”这课内容设计为科学探究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确定分子结构的过程,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引入。
师:请同学们分析DNA分子的结构和特点。
2.创设情境 。
教师简单介绍科学家发现DNA分子结构的过程,并问学生:“请同学们猜想可能有什么样的结构,并设计简单的模型来支撑你的猜想。”
3.学生活动:独立画出平面结构并动手设计DNA分子的结构模型。
4.学生讨论设计出DNA分子的结构和模型。
5.展示学生猜想的结构和设计的模型,并引导他们思考设计模型的过程,讨论设计方法。
6.分析讨论DNA分子的结构和特点。
7.总结探究思路: 提出问题 → 作出假设 →设计模型验证→ 得出结论。
在这节课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最后解决问题。而解决生物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动手设计模型,这节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以实验为基础”是生物学科的特征,生物实验是生物学科发展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认知事物的科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生物探究性学习。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实验既是生物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更是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阵地,是中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这个渠道,可以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认知事物的科学方法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品质。
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科学探究已被作为理科各科教学的核心并要求贯彻落实。作为自然学科之一的物理学科也不例外,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把科学探究列入到了课程内容标准中
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变“教”为“导”,营造“要学”气氛,创设探索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探究问题。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对学生不只是传授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维,变“教”为“导”。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创设激动人心的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要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帮助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应对环境的变化。
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提出探索的问题,可采用问题情境法,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引导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开发智力潜能;或采用探究发现法,创设一个精彩的“发现情境”,营造出一个可供学生积极探索的创造氛围。教师精心铺设台阶,调控引导,把学生引向设疑——实验探索——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他们动脑、动手、动笔,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充分领略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获取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行研究问题的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推进综合素质教育
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可以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所涵盖的知识分为生物学事实、概念和原理。对于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和构成而言,生物学概念和原理更加重要。因此,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后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在课程内容中突显了重要概念的传递。

如何在中考复习中提高学生生物实验解题能力
生物座标曲线题实际上是借助数学方法来分析生命现象,从而揭示出生物体结构、生理代谢、生命活动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等方面的本质特性。此类题不仅直观形象,且资讯量大,覆蓋面广,要求学生用座标曲线等数学语言来解释和描述生物规律方面能力考查得到加强。因此,在生物复习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对课本的座标曲线图要熟悉,并能对书本中出现的座标曲线图进行归类分析,从而培养发散思维。其次,教师要加强座标曲线教学和复习,让学生学会识图,学会处理图,学会分析比较图,学会翻译图,用“图”和“形”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提高对生物座标曲线图的解题能力。
生物座标曲线题的型别很多,无论曲线怎么复杂,座标曲线中总是会或明或暗地包含着一些资讯联络,不经一番研究分析就不能全面地解决所求解的问题。生物座标曲线题的解题思路关键在于三步骤(即识图、析点、明线),具体步骤如下:
一、识图
首先要通过题干理解该座标图中纵、横座标的含义、关系。其次要进行知识点定位,即明确考查所学的哪些知识点,是一个知识点,还是二个或二个以上知识点;第三是要结合教材,联络相应的知识点,回忆这些知识点的相关知识,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络,相同与不同等要一一理清。
二、析点
即对座标曲线图曲线的起点、转折点、顶点、终点、交叉点进行分析,理解特殊点的生物学含义。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座标图,则应以横或列为单位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变化趋势。
三、明线
即观察座标曲线图中曲线的走向、变化趋势。根据纵、横座标的含义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随“横座标量”的增加,“纵座标量”逐渐增加或减小。超过一定范围后,随“横座标的量”的增加,“纵座标的量”减少或增加,或者达到某种平衡状态。从而揭示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座标图,则可先分析每一条曲线随横座标变数的变化规律,再分析不同曲线变化的因果关系、先后关系。分别揭示其变化趋势,然后对比分析,找出符合题意的曲线、结论或者是教材中的结论性语言。进而掌握两个或多个变数变化快慢相应的生物学意义。
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利用生成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的任务是在简单平凡的日常教学中,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怎样有效开展中学生物实验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验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在高考中也得到了体现。因此,加强高中生物文化课教学的同时,也要重视实验课的教学。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一、精心备课,准备充分,合理安排学生的分组实验生物实验课不同于物理、化学实验课,实验材料受到季节性限制,且有些实验需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生物实验材料因其保鲜期短的特点,大多不好长期储备。准备生物实验材料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从市场购买。如经常使用的洋葱,“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实验都要用到洋葱。二是教师自己采集或分工由学生采集。有些生物实验材料用量较大,而采集又较困难,除同年级教师通力协作外,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采集。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其获得一些有关生物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等方面的感性知识。三是可以利用替代材料。如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试验”时,可以用麦苗或韭菜叶代替;做“渗透装置”实验时,可以用动物膀胱或大鱼的鱼鳔代替玻璃纸作半透膜。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关乎国运的兴衰,大力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已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未来社会的竞争是创造能力的竞争,谁的创新能力强,谁就会走在世界前列。创新能力是对旧行为的突然废止,是改变旧事物、首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的能力。当代心理学理论和许多调查结论都指出,中小学生普遍具有创新潜能,它不是少数人特有的秉性。许多事实说明,按照适当的方法进行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提高3倍以上。
如何在医学免疫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心理免疫认识及
医学免疫与病原实验学综合了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和医学寄生虫学的实验,独立为一门新课程。课程内容按照基本实验、综合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级设定。设计性实验没有给定题目,要求学生自己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