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五台县豆村 豆口村历史

火烧 2021-09-29 19:26:19 1080
豆口村历史 1.朱启善在沁源的历史平顺县石城镇克昌村原名密峪村,因1942年抗日战争时村里白克昌带领一个班的人参军,为了表彰他,当时平顺县人民政府把密峪村改成克昌村,扩大了影响。1943年在沁源一区任

豆口村历史  

1.朱启善在沁源的历史

平顺县石城镇克昌村原名密峪村,因1942年抗日战争时村里白克昌带领一个班的人参军,为了表彰他,当时平顺县人民政府把密峪村改成克昌村,扩大了影响。

1943年在沁源一区任武委会主任的张法中(介休人),在围困霍登的战斗中牺牲,区委将霍登村改为法中村,现为乡政府所在地。在日军企图消灭武东抗日根据地时,武乡县皮烟村的王尚元为争取时间保护群众转移,与敌人赤手空拳搏斗不幸牺牲,后该村改名为尚元村。

沁源县沁河镇阳泉(也名扬泉)村的李学孟(山东曹州人,逃难到阳泉村),任村民兵队长,1945年因叛徒告密被捕,被日寇杀害,该村因此改名为学孟村。沁源县交口乡作坪村的赵正中,1942年任二区区委委员,被日军抓捕后活埋,区委将作坪村改为正中村。

壶关县店上镇东韩村,1942年张绍良任县抗日政府财粮科长时,因叛徒告密被日军抓获后牺牲,东韩村因此改名为绍良村。沁县段柳乡背立村,因1945年一区游击队长王尚贤与日伪军作战时牺牲,改名为尚贤村,后用保留其名字“尚”的做法改为尚义村。

有的村在历史上为纪念英雄曾短暂地更改过村名,见证了英雄的事迹。长子县石哲镇南沟河村原名西沟村,1944年二区区工队长连金鳌为保护群众与日军同归于尽,政府授予连金鳌英雄称号,南沟河改名为金鳌村,现改名向阳沟村。

潞城市店上镇宋村高登云(屯留县寺底村人),1942年任五区区长,他深入虎穴不幸被日本人杀害,为纪念高登云,宋村曾改名登云村,建立了烈士纪念碑和纪念亭。沁源县李元镇下庄村,为纪念杀敌英雄贾福旺曾改名福旺村,后改回原名。

有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英雄所在村也因此扬名天下。曾任东北抗日联军副总指挥兼政委的抗日英雄魏拯民是屯留县路村乡王村人,1941年牺牲于东北。

1940年,沁县漳源镇乔家湾村闫林旺(决死纵队班长),被捕后与两个女儿同时牺牲。1941年沁县牛寺乡山曲村李贵林等5名党员英勇就义。

黎城县洪井乡庄头村武委会指导员康老虎不幸牺牲。平顺县石城镇和峪村民兵王金庶为掩护群众跳悬崖与敌同归于尽,区政府赠“民族精华”匾额。

武乡县上司乡马家庄村神枪手马应元牺牲后,在第二届群英会中被追认为英雄。壶关县东井岭乡石盆村牛保才在抗美援朝中英勇献身。

武乡县蟠龙镇白家庄村少年英雄李爱民,13岁时为掩护村民被日军杀害。沁源还有一个民族小英雄朱启善。

武乡县大有乡许家垴村的王九焕是八路军中的花木兰,襄垣县下良村赵永堂是杀敌英雄,武乡县蟠龙镇关家垴村关二如是神枪手,武乡县故城镇南沟村乔猴儿是民兵割线英雄,沁源县交口乡官军村李德昌是特等杀敌英雄,潞城市黄牛蹄乡李庄村的黄小旦是李向阳式的传奇人物。壶关县集店乡河口村有秦德标游击队,武乡县大有乡枣堙村魏名扬领导的游击队美名传太行。

石城镇老申交村岳增瑜组织八路军漳河游击队。平顺县石城镇豆口村赵作霖组织中国青年救亡协会,任延安陇东中学校长。

沁源县沁河镇城西村宋乃德,抗战时期组织学生抗日武装,后开辟了苏北抗日根据地,修建了“宋公堤”。 新村新名薪火传 我市有一些村,解放前改旧名起新名是为了激励群众战斗到底。

沁源县最多,交口乡石窑上村改名忠义村,寄刀岩村改名自强村,曹家沟村改名永义村,化峪村改名新毅村,激励群众共同抗日;赤石桥乡沙滩底村改名桃园村,取桃园三结义、共同战斗之意;王和村在抗战时期因保密和形势发展需要拆字改为程村,法中乡老窑科村为保密改名友仁村。襄垣县西营镇秋树底村,抗战时改为兴民村,寓意共同抗日。

五台县豆村 豆口村历史

武乡县蟠龙镇安乐庄村原名窟窿郊,1940年因《新华日报》驻此而改名。平顺县石城镇自新村原名王家庄,沁源县官滩乡吉庆村原名则沟,襄垣县厂虎亭镇建华村原名箭壑。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地方以红色寓意命名在我市也比较多。沁县南泉乡东风村原名马蹄凹,长治县工农庄原名窟窿庄,屯留县东至河村因1967年迁入潞城市改名红卫村,改革开放后更名河移村。

城区有太行街、八一广场、延安路、五一桥、解放街等红色地名。1958年,当时许多公社冠以“东方红、五星、红专、烽火、火星”等红色用语,如潞城市中苏公社、长子县南陈灯塔公社、屯留县余吾丰收公社等。

“文革”中,城区东街改为东风路,西街改为红星路,南街改为战斗路,南郊改为反修路,北郊改为建设路。城区五马街道原名工农公社,这都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市涌现出了许多知名村,为长治赢得了荣誉。1957年长治县荫城镇琚寨村成为全国无文盲村,郊区大辛庄镇王村是山西省第一个中苏友好集体庄。

“文革”中,长治县北呈乡南呈村的防空地道闻名全国。上世纪,屯留县李高乡王公庄村因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农业化田期试验项目示范村”。

壶关县晋庄村召开过全国北方地区谷子丰产经验交流会。沁县松村民兵、襄垣厂虎亭镇返头村民兵连和长治县郝家庄乡安城村民兵都曾闻名全省全军。

2.朱启善在沁源的历史

平顺县石城镇克昌村原名密峪村,因1942年抗日战争时村里白克昌带领一个班的人参军,为了表彰他,当时平顺县人民政府把密峪村改成克昌村,扩大了影响。

1943年在沁源一区任武委会主任的张法中(介休人),在围困霍登的战斗中牺牲,区委将霍登村改为法中村,现为乡政府所在地。在日军企图消灭武东抗日根据地时,武乡县皮烟村的王尚元为争取时间保护群众转移,与敌人赤手空拳搏斗不幸牺牲,后该村改名为尚元村。

沁源县沁河镇阳泉(也名扬泉)村的李学孟(山东曹州人,逃难到阳泉村),任村民兵队长,1945年因叛徒告密被捕,被日寇杀害,该村因此改名为学孟村。沁源县交口乡作坪村的赵正中,1942年任二区区委委员,被日军抓捕后活埋,区委将作坪村改为正中村。

壶关县店上镇东韩村,1942年张绍良任县抗日政府财粮科长时,因叛徒告密被日军抓获后牺牲,东韩村因此改名为绍良村。沁县段柳乡背立村,因1945年一区游击队长王尚贤与日伪军作战时牺牲,改名为尚贤村,后用保留其名字“尚”的做法改为尚义村。

有的村在历史上为纪念英雄曾短暂地更改过村名,见证了英雄的事迹。长子县石哲镇南沟河村原名西沟村,1944年二区区工队长连金鳌为保护群众与日军同归于尽,政府授予连金鳌英雄称号,南沟河改名为金鳌村,现改名向阳沟村。

潞城市店上镇宋村高登云(屯留县寺底村人),1942年任五区区长,他深入虎穴不幸被日本人杀害,为纪念高登云,宋村曾改名登云村,建立了烈士纪念碑和纪念亭。沁源县李元镇下庄村,为纪念杀敌英雄贾福旺曾改名福旺村,后改回原名。

有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英雄所在村也因此扬名天下。曾任东北抗日联军副总指挥兼政委的抗日英雄魏拯民是屯留县路村乡王村人,1941年牺牲于东北。

1940年,沁县漳源镇乔家湾村闫林旺(决死纵队班长),被捕后与两个女儿同时牺牲。1941年沁县牛寺乡山曲村李贵林等5名党员英勇就义。

黎城县洪井乡庄头村武委会指导员康老虎不幸牺牲。平顺县石城镇和峪村民兵王金庶为掩护群众跳悬崖与敌同归于尽,区政府赠“民族精华”匾额。

武乡县上司乡马家庄村神枪手马应元牺牲后,在第二届群英会中被追认为英雄。壶关县东井岭乡石盆村牛保才在抗美援朝中英勇献身。

武乡县蟠龙镇白家庄村少年英雄李爱民,13岁时为掩护村民被日军杀害。沁源还有一个民族小英雄朱启善。

武乡县大有乡许家垴村的王九焕是八路军中的花木兰,襄垣县下良村赵永堂是杀敌英雄,武乡县蟠龙镇关家垴村关二如是神枪手,武乡县故城镇南沟村乔猴儿是民兵割线英雄,沁源县交口乡官军村李德昌是特等杀敌英雄,潞城市黄牛蹄乡李庄村的黄小旦是李向阳式的传奇人物。壶关县集店乡河口村有秦德标游击队,武乡县大有乡枣堙村魏名扬领导的游击队美名传太行。

石城镇老申交村岳增瑜组织八路军漳河游击队。平顺县石城镇豆口村赵作霖组织中国青年救亡协会,任延安陇东中学校长。

沁源县沁河镇城西村宋乃德,抗战时期组织学生抗日武装,后开辟了苏北抗日根据地,修建了“宋公堤”。 新村新名薪火传 我市有一些村,解放前改旧名起新名是为了激励群众战斗到底。

沁源县最多,交口乡石窑上村改名忠义村,寄刀岩村改名自强村,曹家沟村改名永义村,化峪村改名新毅村,激励群众共同抗日;赤石桥乡沙滩底村改名桃园村,取桃园三结义、共同战斗之意;王和村在抗战时期因保密和形势发展需要拆字改为程村,法中乡老窑科村为保密改名友仁村。襄垣县西营镇秋树底村,抗战时改为兴民村,寓意共同抗日。

武乡县蟠龙镇安乐庄村原名窟窿郊,1940年因《新华日报》驻此而改名。平顺县石城镇自新村原名王家庄,沁源县官滩乡吉庆村原名则沟,襄垣县厂虎亭镇建华村原名箭壑。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地方以红色寓意命名在我市也比较多。沁县南泉乡东风村原名马蹄凹,长治县工农庄原名窟窿庄,屯留县东至河村因1967年迁入潞城市改名红卫村,改革开放后更名河移村。

城区有太行街、八一广场、延安路、五一桥、解放街等红色地名。1958年,当时许多公社冠以“东方红、五星、红专、烽火、火星”等红色用语,如潞城市中苏公社、长子县南陈灯塔公社、屯留县余吾丰收公社等。

“文革”中,城区东街改为东风路,西街改为红星路,南街改为战斗路,南郊改为反修路,北郊改为建设路。城区五马街道原名工农公社,这都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市涌现出了许多知名村,为长治赢得了荣誉。1957年长治县荫城镇琚寨村成为全国无文盲村,郊区大辛庄镇王村是山西省第一个中苏友好集体庄。

“文革”中,长治县北呈乡南呈村的防空地道闻名全国。上世纪,屯留县李高乡王公庄村因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农业化田期试验项目示范村”。

壶关县晋庄村召开过全国北方地区谷子丰产经验交流会。沁县松村民兵、襄垣厂虎亭镇返头村民兵连和长治县郝家庄乡安城村民兵都曾闻名全省全军。

3.南云齐村有多少年历史

境域建置多变,区划频繁。商、周、春秋时期属鄫国,战国时期归属楚国,秦代隶属薛郡,汉代改属东海郡,南北朝属兰陵郡,隋代后先后隶属彭城郡、沂州、邳州、峄州、兖州府。清末民初,分属峄县鄫城乡陈下社、西南社、郭南社。1930年,分属峄县二区齐村乡、郭村乡、卓山乡。1946年以后,先后属枣庄特区、枣庄行政区。1949年先后分属峄县郭里集区、枣庄区、庄头区和白彦县第九区。1953年归属峄县第十九区。1956年,齐村乡属邹坞区;郭村、良庄、韩庄乡的20个自然村合并为郭村乡。1958年3月,齐村、郭村乡直属峄县。同年9月,合并成立曙光(枣庄)公社。1962年6月,析置齐村、渴口等公社。1984年4月,齐村撤乡建镇,渴口公社改社为乡。1997年1月,渴口改乡为镇。2001年3月,渴口镇并入齐村镇。

齐村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历史名村有商周建村的郭村,唐代建村的齐村、曾店,宋代建村的渴口,明代建村的凤凰岭等。

商、西周时期古文化遗址位于大峪村北100米处,出土文物有兽骨、纺轮、陶鬲足、罐、钵等。汉孟壤故城位于郭村西南部,其南北、东西各约500米。城内散见少量绳纹灰色筒瓦残片、夹砂红陶残片,出土物有铁、镞、鬲足等。该故城与位于其东部的渴口汉代古墓群有密切关系。

4.良诸古文化的历史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

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在1936年被发现,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 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

八十年代以来,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 土冢与祭坛遗址相复合。 陶器以黑陶为特色,制作精美,有的甚至涂漆。

良渚文化时期最先进的的陶器制作方式是轮制,黑陶豆盘的形状有圆形和椭圆形。良渚文化时期炊器大多是鼎。

玉器非常发达,种类有珠、管、璧、璜、琮、蝉。其中玉琮个体大,高达18-23厘米,上面雕刻圆目兽面纹,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誉为「玉琮王」。

形状为内圆外方,与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兽的神人形像和神人兽合一的形像,它们可能是当时人们的崇拜对象。

玉器上的纹饰除神人兽面图像外,其他出现最多的图案是鸟。 良渚文化的钱山漾一地出土有绢片、丝带和丝线,是中国远古时代最重要的家蚕丝织物。

此外,还发现了许多祭坛遗址,如余杭瑶山遗址发现的祭坛,平面呈方形,从里向外为红土台、灰土围沟和砾石台,外围的边长约20米。祭坛上一般都有大墓,可能是人们祭祀先祖、天神的地方。

良渚文化时期的食物以水稻为主。 发现和命名 1934年发现浙江吴兴1936年发掘了具有代表性的良渚遗址。

良渚的陶器中有引人注目的黑陶,当时被认为与山东的黑陶相类似,因此,也称作龙山文化。1939年,有人把龙山文化分为山东沿海、豫北和杭州湾三区,并指出杭州湾区的文化相与山东、河南的有显著区别。

1957年,有人认为浙江的黑陶干后容易褪色,没有标准的蛋壳黑陶,在陶器、石器的形制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于1959年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现经发掘的重点遗址,还有江苏吴县草鞋山和张陵山、武进寺墩,浙江嘉兴雀幕桥、杭州水田畈,上海市上海县马桥、青浦县福泉山等。

文化特征 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轮制较普遍。

一般器壁较薄,器表以素面磨光的为多,少数有精细的刻划花纹和镂孔。圈足器、三足器较为盛行。

代表性的器形有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节形把的豆、贯耳壶、大圈足浅腹盘、宽把带流杯等。琮、璧一类玉器数量之多和工艺之精,为同时代其他文化所未见。

石器磨制精致,新出现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镰和阶形有段锛等器形。 文化分期 良渚文化大体可分为早、晚两期。

早期以钱山漾、张陵山等遗址为代表。陶器以灰陶为主,也有少量的黑皮陶, 器形有鱼鳍形足的鼎、袋足、镂孔豆、贯耳壶、球腹罐、附耳杯、附耳、大口圜底缸等。

晚期以良渚、雀幕桥等遗址为代表。陶器以泥质黑皮陶较为常见,并有薄胎黑陶,器形有断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节形把的豆、贯耳壶、贯耳罐、侈口圆腹罐、簋、大圈足盘、宽把带流杯等。

社会经济 良渚文化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据在钱山漾发现的稻谷鉴定,有粳稻和籼稻两种。

在钱山漾、水田畈等遗址中还发现有花生、芝麻、蚕豆、甜瓜等植物种子,有人认为是当时的农作物,也有人对其出土层位和鉴定结果有所怀疑。农业工具种类较多,制作大都较精细。

其中三角形犁形器,器体扁薄,背面较平,正面稍隆起,常穿有1~3孔,有人认为是安装在木犁床上的石犁铧。斜柄刀的器身略呈三角形,顶端有一个斜向的柄,制作较粗糙,往往仅在刃部磨光,有人认为是安装木柄后用来在土地上划出沟槽的,称为“破土器”。

这两种新型工具,在良渚文化时期使用较多,对其定名和确切用途尚待深入研究。 手工业也很兴旺,有的可能已形成专业性的生产部门。

玉器制作在全国同时期的原始文化中,显得十分突出。玉器主要有珠、管、坠、、瑗、璜、镯、琮、璧、蝉等。

外方内圆的长筒形玉琮,磨制抛光并雕刻纹饰,规格定型,表现出很高的工艺技术水平。如出土的一件玉琮高33.5厘米,琮身浅刻横道分为15节。

另一件玉琮高达23厘米,雕刻有几组兽面纹,一件大玉璧直径达26.2厘米。类似的琮、璧在张陵山、草鞋山、福泉山等地墓葬内也有发现。

制陶普遍采用轮制,器形规整,造型优美(见)。有的陶鼎上刻有漩涡钩连纹和曲折纹图案,有的贯耳壶上刻有简化鸟纹和曲折纹,或以圆涡和双线构成的编织纹。

这些纹饰,线条精细,繁杂而富于变化,是陶器中的佳作。在发现的陶文,透露了当时社会文化进步的信息。

手工纺织业也有迅速的发展。钱山漾遗址发现有国内早期的丝麻织物。

残绢片经鉴定是家蚕丝织成,采用平纹织法,每平方厘米有经纬线各47根。丝带为30根单纱分 3股编织而成的圆形带子。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蚕的饲养可能以太湖地区为最早。但也有人对丝织品的时代持怀疑态度。

麻布片经鉴定为苎麻纺织品,也是采用平纹织法,每平方厘米经纬线一般各有24根,有的细麻布经线31根、纬线20根。这是迄今中国最早的苎麻织品实物。

竹器的编织。

5.昌邑历史

一、历史沿革 昌邑市历史悠久,据北孟千戈庄出土的黑陶片鉴定,属龙山文化,距今4000多年。

据载夏禹分天下为九州始,此地即属青州,春秋设城邑。属纪国,齐师灭纪,改称都昌,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析北海安乡置昌邑。

金代昌邑属山东东路益都府潍州。明洪武九年,改属莱州府,洪武十年并入潍县。

1941年,昌邑县人民政府在瓦城成立,1945年日军投降,分置昌邑、昌南两县属胶东区西海专区,1950年改属昌潍专区,1983年属潍坊市。 二、文物古迹 (一)古文化遗址 1、千戈庄龙山文化遗址 位于现北孟乡千戈庄西南50米处,南北长20余米,东西宽100余米,内涵不太丰富,暴露较少,曾出土素面加沙黑陶器残片。

2、石埠西村商周遗址 位于现石埠镇西村西50米牛头埠南坡,东西长200余米,南北宽100余米,文化层厚1.5米。内涵丰富,有大量的陶片和兽骨,上周时代的绳纹器物残片多有出土。

1981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吕山周代遗址 位于饮马镇山阳村北(西距潍河约1000米),整个遗址坐落在吕山西南坡上,西北东南向,长300余米,宽200余米,陶片暴露较多,出土有豆把,罐口沿,鬲足等标本,现藏市图书馆。

(二)古城遗址 1、故城遗址 位于龙池乡利渔村东南方约2000米处,南北宽200余米,东西长300余米,古城址比周围地面高出1余米,被利渔村民拓为耕地。遗址有许多被盐碱腐蚀的陶片,纹饰难辨。

1979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密乡故城遗址 位于围子镇古城村。

故城遗址东西南北各500米。解放后群众用土将四周原有城墙残基取平,但遗迹尚存。

西墙北端,开挖了1条宽20余米、深2米的南北大沟,暴露出许多砖瓦陶片和一口古代水井,井壁有陶圈垒成,现已淤平。遗址出土文物有:卷云纹瓦当、"齐化法"刀币、铜戈、铜镞等。

3、都昌故城遗址 位于今昌邑市第一中学、昌邑师范、市人民医院、市检察院驻地,北城墙在现检察院北侧,南城墙在市人民医院南端,东与西关相邻,西与刘家辛戈毗连,东西300余米,南北400余米,昌邑一中基建时出土许多汉代陶器,现藏市图书馆。昌邑师范南侧曾掘出一口陶圈砌成的水井,早已淤平。

1978年文化馆基建,挖出汉代陶片及卷云纹瓦当若干。 4、胶阳故城遗址 西汉时为胶阳候国,位于塔尔堡镇高阳村。

遗址南北长450余米,东西宽300余米,高阳村座落其上。城址破坏严重,面貌全非,在该城内只能发现汉代的砖瓦残片。

(三)古墓葬 1、埠头战国墓 位于现石埠镇埠头村北100米的土埠顶上,封土高3.5米,封土底径约22米。墓室为土穴,内有积石,穴长宽各约3米。

1977年,从封土底部挖出器物若干,其中有铜敦一件,玉璧残部一件,水晶扳指一件,水晶环两个,玛瑙环、玉环各一件,铜带勾一件,骨器两件。这是战国时期卿、大夫的墓葬。

2、高阳候墓 位于塔尔堡镇高阳村西南约1000米处,堡陔埠的南端,原有封土高约10米,"文革"期间将封土取平,现可辨墓道口痕迹。此冢即高阳候孙并之墓。

1979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固王冢墓群 位于双台湘南兴福、北兴福村西,虞河东岸。

原有墓葬九座,称为"九顶莲花冢",并各有其名--斗冢子、升冢子、簸箕冢子、盖垫冢子、半边冢、东高庙、西高庙、焦冢子、仙姑冢,到底那座是固王冢尚难断定。"文化大革命"中,有四座被挖,五座尚存。

在被挖的仙姑冢与升冢子中出土了一批陶器与铜器。陶器主要有盉盉、耳环、鸡形器、鸟形器等,全为泥制灰陶,造型生动;铜器有印章、洗、带勾、勺、驽机等,非常精致,其中铜印为方形长、宽、高均为2.3厘米,上有四个篆字"刘小字印",顶有桥式钮。

根据出土文物鉴定为东汉墓葬。1979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大埠汉墓 位于都昌大埠村西端,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画像石2块,长1.1米,宽1.5米,厚0.18米,正面刻有人像。这是一座东汉墓葬。

5、林家埠汉墓 位于石埠镇林家埠村南150米处,墓葬封土高约3米,底径约7米。1975年在墓南侧开挖排水沟时,发现铜壶1件,重15公斤,还有瓷壶2件,现已不存。

根据出土文物鉴定为汉代墓葬。 6、黄福墓 位于都昌镇黄家辛戈村西北,昌邑县印刷厂东,墓室为石头结构。

原有封土高约10米,四周围有砖墙,院门向东,并有台阶数级可攀。院内植松柏,墓前有明代杨士奇所撰墓碑两块,墓道两旁有白理石石人,石马,为明代御葬,抗日战争期间,墓室被盗,"文化大革命"期间,围墙被拆,石人、石马被砸。

1979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黄元御墓 位于都昌镇黄家辛戈村南300米处,风土高1.5米,底径2.5米,墓前有石碑一座。

1985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文物 铜器有:"五铢"钱范,胶西候印,"O"币,刀币,"铜仿壶"与"半两铜钱"等。

工艺美术有:玉璧,木雕水牛牧童,"思我良朋"画卷。

6.徐州市塔山镇的历史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塔山镇地理位置 贾汪区塔山镇位于徐州东郊,是镶嵌在古运河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距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38公里,东距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198公里。徐连高速公路、徐海公路和310国道擦肩而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基本概况 全镇总面积96平方公里,辖耿集办事处,20个村委会(东下庄、塔山、聂庄、张场、阚口、朱湾、殷庄、彭楼、沟上、葛湖、徐庄、王集、永庄、瓦房、张埝、曹庄、王庄、柳元、郑庄、豆宅)、3个居委会(耿集、张庄、桑元)。,拥有7.2万人,8万余亩耕地,素有“大蒜之乡”、“意杨之乡”、“鱼米之乡”、“天然氧吧”、“生态园林镇”等美誉。

大蒜面积6万余亩,意杨80万亩,是苏北有名的农业大镇,无公害大蒜基地,无公害优质稻米、蔬菜、莲藕种植基地,徐州市吨粮乡镇,江苏省科技先进乡镇,全国农田林网先进单位。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