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以地为庐 清代“结一庐”藏书

火烧 2021-10-11 08:35:25 1046
清代“结一庐”藏书 朱学勤,字修伯,浙江余杭人, 1853年考中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入值军机章京,历任鸿胪寺卿、大理寺卿。其平生勤学,过目不忘,博通古典,政事之余常喜搜罗古籍善本,家有“结一庐”,藏书

清代“结一庐”藏书  

朱学勤,字修伯,浙江余杭人, 1853年考中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入值军机章京,历任鸿胪寺卿、大理寺卿。其平生勤学,过目不忘,博通古典,政事之余常喜搜罗古籍善本,家有“结一庐”,藏书甚丰。

清雍正年间,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胤祥(后避雍正皇帝的名讳改为“允祥”)封怡亲王,他性喜藏书,其子(第二代怡亲王)也喜欢藏书,所建的藏书楼名“乐善堂”,将其在江南所得的很多书籍藏于个中,包罗清初常熟钱谦益“绛云楼”的藏书,钱谦益的藏书先后为毛晋的“汲古阁”和钱曾的“述古堂”所有,这些书后又为昆山徐乾学的“传是楼”和泰兴的季振宜所藏。经由几番周折,这些凝聚了明清江南藏书精辟的书籍尽归怡亲王府的乐善堂所有。

以地为庐 清代“结一庐”藏书

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咸丰皇帝带着王公大臣仓皇出逃,乐善堂的藏书流散国都,被朱学勤收归到他的结一庐而珍藏,故朱学勤的藏书中珍稀古籍极多。清朝文人震钧在《天咫偶闻》中说:“咸丰庚申(1860年)今后,人家旧书多散出市上,人无买者,故值极贱,宋椠亦多。”藏书家叶昌炽在《藏书记事诗》中说:“……英人焚淀园,京师戒严,持朱提一笏至厂肆,而可载书兼两,仁和朱修伯(朱学勤)师长得之最多。”朱学勤其时抓住时机,获得了乐善堂所藏的珍贵书籍,使中国的珍贵藏书又回到了中国人的手中,真是藏书史上的一段传奇。

朱学勤写有《结一庐文集》,廖荃孙为之作序。莫友芝在《吕亭知见传本书目》中,记载有朱学勤论书的评述。

朱学勤之子朱澄,同治岁贡,官江苏候补道。其藏书之癖好胜过其父,他“尤工搜访,冷摊小市,无径不到,所得亦多”。朱澄著有《结一庐丛书》,书目中有宋本《晋书》《东、西汉会要》及《宋诸臣奏议》,还有元刻《农桑辑要》,廖荃孙评价其“皆世所罕有者”。朱澄作古后,结一庐藏书计80橱归其妹夫张佩纶所有,其首要藏书即结一庐所遗留。辛亥革命时,藏书遭到乱兵洗劫,书籍起头流散于沪杭间。

1980年,结一庐幸存藏书,宋刻本24部、元刻本38部、明刻本178部、抄稿197部,共3274册,正式入藏上海藏书楼。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