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多选题怎么分析 多选题:第18题 (5.0) 分 五指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有()几个。 A、做人 B、身体 C、智力 D、情绪

火烧 2021-09-23 08:10:21 1035
多选题:第18题 5.0 分 五指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有()几个。 A、做人 B、身体 C、智力 D、情绪 多选题:第18题 5.0 分 五指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有()几个。 A、做人 B、身体 C、智力

多选题:第18题 (5.0) 分 五指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有()几个。 A、做人 B、身体 C、智力 D、情绪  

多选题:第18题 (5.0) 分 五指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有()几个。 A、做人 B、身体 C、智力 D、情绪

A、做人 B、身体 C、智力 D、情绪
1. 培养受教育者有合作的精神,同情心,服务的精神(做怎样的人)。
2. 培养受教育者有健康的体格,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并有相当的运动技能(有怎样的身体)。
3. 培养受教育者应有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表达的能力(怎样开发儿童的智力)。
4. 培养受教育者能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养成欢天喜地的快乐精神,消除惧怕的情绪(怎样培养情绪)。

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区别

一 指导思想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纲要》精神,落实《方案》要求,建设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开设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大科目教学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实施,促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具体方案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形态是为转变学生单一呆板的学习方式,并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 
 1、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认识自我。如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研究、中学生行为方式研究、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与关系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研究、社会适应研究等。
②认识自然。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植物保护、天文地理、水文气象研究等。

③认识社会。如社会关系研究、企业发展研究、社区管理、人群心理、人口研究、、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
2、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组织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用“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两种方式进行组织。学生在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时,可以采用课题研究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项目设计的方式。不论是课题研究还是项目设计,都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要基于合作,要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生活世界当中。
3、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的注意点
①可行性。要根据学生自身已有知识经验、认识水平以及学校和社区条件确定研究题目。过大过难的选题,会导致研究难以开展,对此必须加以重视。
②自主性和综合性。
  ③生活性和实践性。
  ④开放性和生成性。
4、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发策略
①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②逐渐积累,形成研究序列。
③适应学校和地区差异,形成自身特色。
(二)社区服务
1)组织形式
①采取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结合的形式。

②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向班主任提交“社区服务活动设计方案”,班主任上报学生处和教学处,批准后,在班主任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服务活动。

③在学生进入社区服务之前,学校方面必须与学生参与服务的社区管理机构,通过不同方式取得联系,以便争取社区的支持。在此基础上,与多种社区服务对象或机构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保证社区服务对象或机构的多样性,以及社区服务活动的连贯性。为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的学习条件。
④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社区服务活动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加深体验与感受。

2)活动内容
1.公益活动:

(1)爱心社区活动;(2)环保社区活动;(3)各类“义卖”活动;(4)“废品分类回收”活动; (5)学雷锋活动;(6)青年志愿者活动。

2.宣传教育活动:

(1)“传承雷锋精神”主题宣传活动;(2)“法制安全教育”活动(3)“尊师爱校”系列宣传活动;(4)“闪光的人生”主题教育活动;(5)创建卫生城市主题宣传活动;(6)系列社会调查;
(7)系列主题宣传日活动。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要求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以社会为课堂,在动手动脑中进行体验和探究的综合学习过程。社会实践要求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通过融入社会、接触生活,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增强社会的责任感。社会实践的内容一般以主题形式呈现,实践范围主要包括:
(1)校园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内的各项活动,以丰富学生生活并促进其健康成长,这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重要来源。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一是节日活动。 二是班队活动。三是社团活动。
(2)外出参观考察活动:组织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开阔视野和思路、增进对社会的理解。该类活动包括:

多选题怎么分析 多选题:第18题 (5.0) 分 五指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有()几个。 A、做人 B、身体 C、智力 D、情绪

一是参观活动,如参观各种纪念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区人文或自然景观,考察社区环境、传统、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情况等。

二是调查活动,如对社区机关、特定群体、典型人物、热点事件进行调查、访谈。

(3)行业体验活动:学校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各行各业,亲身体验真实的社会。如军训、志愿者活动、科技文化活动、勤工俭学等。
以上就是我设计的关于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望各位老师给予指教。

中华做人教育联盟活动课程的研发人是谁

研发人是中国弘正教育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颜彦,他是“龙行中国-学用一体-做人教育活动课程”的总设计师,他也是著名的幼教专家。

物理课程目标分为哪几类?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目标和高中物理课程目标有哪些异同?

初中高中物理课程大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大目标都是一样的,细的目标,只是高中要求更高

幼儿园主题整合活动课程的特点是什么?

包括语言、健康、社会、数学、美术、音乐、科学这七大领域。

名词解释:活动课程论、要素课程论、结构课程论

活动课程论指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奠定活动课程论理论基础的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认为“学校科目相互关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主张编制课程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顺序相一致,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提倡学生“在做中学”。他认为传统的学科课程论不能照顾学生的需要、兴趣和个性,提出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活动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思想、态度和思维方法。
要素主义课程论的产生源于对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儿童中心”课程的反思。该理论流派认为,儿童中心的课程难以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而教育和课程应当将人类文化要素传授给下一代。简言之,课程应当以文化要素为基础,而不是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因此,要素主义课程论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重视传统的学科课程。1、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2.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3.注重内容的基础性4.应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课程论的创始人,代表作有《教育过程》(1959)、《教学论》 (1966)、《教育过程再探》(1971)等。其基本思想是:强调在科技革命和知识激增的条件下,必须按结构主义原理进行课程改革,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基本结构,即基本原理或基本概念体系;强调得到的概念越基本,概念对新问题的适用面就越广;断言在结构主义课程前提下,任何学科都能够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强调不仅要教出成绩良好的学生,而且还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智力上的发展,为此就要抛弃传统的复现法,代之以有利于开发智力的发现法。

生物活动课程,选修课程或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有哪些

你好
适合小学生里开展的社团很多,几位网友都给了你答复。我认为要看看你的孩子对什么有兴趣,没有兴趣的活动家长强迫参加只能给孩子增加负担。
比如你的孩子擅长写作,就让他参加写作班,擅长运动就参加体育训练班,不要把你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我的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一般,
从小爱好体育,上初一时就开始练习拳击去了,现在非常出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满意请采纳

幼儿美术活动课程是指什么?

我觉得应该是启蒙孩子的想象力 培养这方面的兴趣 话说美术启蒙最好是在三岁开始 儿童画 手工 折纸艺术 不要教他画 这时候重要的是启发

中华做人教育联盟的做人教育活动课程好么

我觉得挺有意义的,像“SOS-请救救我!六一·儿童节·拯救日”活动和“玫瑰飘香,因你而浓”三八节活动,都挺好的,让孩子、家长、老师都能在里面受到教育,用自己的善心去感染他人,让大家学会尊重和感恩。

赫尔巴特是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吗?

(一)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
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
1、学科课程演变的历史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
2、主张:
课程要分科设置,从各门科学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分学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同时,也相应地编写不同学科的教科书作为学科课程内容的基本依据。
3、特点:
(1)分科设置
(2)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
(3)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
4、优点:
(1)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
(2)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严密性。
5、缺点:
首先,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
其次,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容易造成教材膨胀,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活动课程论
活动课程论是和学科课程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理论。
1、活动课程的产生和演进
2、主张:
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在这种课程中,儿童是中心,儿童通过在活动中所得到的直接经验来学习,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因此这种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由于儿童的活动必须事先设计,活动课程的实施又必须分成若干单元,所以这种课程还称为设计课程或单元课程。
3、特点: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
4、优点:
(1)实用性。(2)课题性。(3)综合性。(4)实践性。
(5)关心学习的过程甚于关心学习的结果。
5、缺点:
首先,活动课程没有明确具体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活动的选材由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定。
其次,活动课程要通过一个个的活动来教学,处处强调学生的直接实践。
学科课程论
活动课程论
出发点
学科
儿童
课程重点
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
按照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课程目标
知识的传递、知识的系统
从儿童的直接经验出发,按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组织课程,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
不 足
忽视儿童的兴趣及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
忽视知识的系统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