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老谋深算和深谋远虑 老谋深算的人的故事

火烧 2022-02-04 17:02:19 1078
老谋深算的人的故事 这是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节选片段,被作为独立的故事千古传诵,而且被搬上京剧舞台成为经典。全文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一波三折。语言浅显易懂,简洁明快,却又不失表现力。对比映衬手法的运用

老谋深算的人的故事  

这是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节选片段,被作为独立的故事千古传诵,而且被搬上京剧舞台成为经典。

全文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一波三折。

语言浅显易懂,简洁明快,却又不失表现力。

对比映衬手法的运用,生动传神的描写使足智多谋、临危不乱的诸葛亮跃然纸上。

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世界中,让我们走近诸葛亮——

1.通读全文,理清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找到故事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体会在故事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物的表现,通过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体会对比、映衬手法对突出中心人物所起的作用。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号湖海散人。

关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他的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

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

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

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

这些作品中《三国演义》的成就为最高。

二、关于《三国演义》

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

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

《三国演义》最擅长描写战争,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即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把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的较量上。

有一些著名的战役至今胜炙人口,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等。

《三国演义》的人物刻画也达到了新的高潮。

它往往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表现其思想性格,并且略貌取神,不单纯追求细节的逼真,而是借助人物自身的言行或通过周围环境来把人物的思想性格加以渲染夸张。

曹操奸诈,一举一动都好像隐伏着杀机。

张飞心直口快,无处不带上天真而莽撞的色彩。

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是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三国演义》的巨大艺术成就,使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永远无法磨灭的亮色。

三、故事发生背景

故事发生正值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

诸葛亮欲借机伐魏。

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还乡。

老谋深算和深谋远虑 老谋深算的人的故事

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略地,势不可当。

魏主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启用司马懿。

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愿里应外合,却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

司马懿猜透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

诸葛亮误用了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式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

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

此时诸葛亮率二千五百军居西城,形式十分危急。

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

四、关于诸葛亮

《三国演义》从刘备众多的文臣武将中选取诸葛亮和关羽两个人物,着意加以刻画。

刘备对诸葛亮,自称“如鱼得水”,不仅言听计从,而且付托以军国大事。

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身上有许多政治家的美德,而最显著的特色则是他的足智多谋。

他初出茅庐,第一次博望坡用兵,指挥几千人马杀退曹营十万大军,赢得关羽、张飞的敬佩。

赤壁之战前后,作者特意让年轻有为的周瑜与他展开复杂微妙的斗争。

周瑜才华横溢,精明干练,但嫉贤妒能,气量狭小。

反之,诸葛亮却高瞻远瞩,沉着机警,料事如神。

他巧妙地利用忠厚的鲁肃做掩护,避开了周瑜三番五次的陷害,同时又顾全了协力抗曹的大局,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赤壁之战的前台指挥者是周瑜,而从旁策划、真正居于主导地位的则是诸葛亮。

诸葛亮活动后期的主要对手是曹魏方面的司马懿。

司马就老奸巨猾,见识手段比周瑜要高得多,诸葛亮早已看出他“深有谋略”。

不过。

比起诸葛亮来,司马懿有时还是略逊一筹。

诸葛亮不仅善于依据具体条件,事先作出周密的计划安排,而且在面对突然发生的情况时,也能够随机应变,从容应对,著名的“空城计”就是如此,连司马懿都不得不承认“吾不如孔明也”。

当然,作品表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在有的描写中含有一些神化的倾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