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发生的历史怎么样
未曾发生的历史怎么样
我们通常会说历史没有如果,而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假设在历史的节点上有如果:如果不是这样,如果是那样,那么会怎样。
这不是调侃,而是一种反事实思考。
所谓反事实思考,通俗地说就是在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下进行的思考。
反事实思考基于这样的一个前提,如果存在所谓的现实性,那么就必然存在可能性。
个人理解这里所说的可能性也许不只一个,也就是说反事实思考也可以是有多个选择的,当然最原本的应该是与事实截然相反的那个假设。

或许你还会有这样的疑虑,就算不是调侃,会不会无聊呢?实际上,挖掘可能性的反事实思考与事实一样具有经验价值,这也正是反事实思考的意义所在。
尼尔.弗格森在长达78页的序言中旁征博引,一方面告诉读者从物理学到经济学、哲学、心理学等等,一直到我们正在讨论的历史学,无不存在着决定论的影响和作用;另一方面他又毫不客气地指出:历史学家的研究只是理解过去,而非预测未来。
针对这样的情形,尼尔.弗格森列出了历史和科学的不同,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提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来检验。
因此,他倡导借鉴科学研究的方法,在讨论过去的因果问题时,采取反事实条件来检验因果性假设。
一般认为反事实假设会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大胆的大胆的想象,可以没有底线也没有限制,比如《假如我曾……》的两位作者,一位假设自己是英国首相谢尔本,另一位假设自己是本杰明61富兰克林;另一种是通过经验主义方式所检验提出的假设,这种假设更倾向于计算。
事实上,后一种反事实思考在对历史的评价上起到一定的对比作用。
能够让人有兴趣进行反事实思考的历史事件,往往是处在历史的节点上,对于历史进程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
历史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的变量,但究竟有多少个变量在起作用,恐怕再睿智的历史学家也无法说清楚。
对于反事实假设,人们往往只钟情或纠结于某一个历史节点事件和这个历史节点事件中的某一个变量,这不得不说是感情因素的影响。
然而,即使这个变量真的得到了修改,历史的结果也不一定会改变。
比如,本书的第七章,作者乔纳森.哈斯拉姆(注:本书是个集子,所以每一章有不同的作者。
其中,导言、后记和第四章是尼尔.弗格森的作品)在文章的最后就指出,不管东欧是否实现苏维埃化,冷战也确实无法避免。
所以,人们进行反事实思考的目的并不在于结果是否改变,而是在于反事实假设之后的思考过程,以及由此过程而产生的启示。
本书还有一个版本叫《未曾发生的历史》(2001江苏人民出版社),比较两个名字,个人更喜欢“虚拟的历史”这个译名。
中信的这本《虚拟的历史》非常精致,而且尼尔.弗格森的作品搞了一个系列,只看外在的话(外貌协会的),本人都想把尼尔.弗格森的这个系列收齐了,好在价格不菲还没“轻举妄动”(:-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