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梦中人原版 六句經典聖人言,句句戳醒夢中人!

火烧 2021-05-10 05:35:12 1027
六句經典聖人言,句句戳醒夢中人! 孟子,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六句經典聖人言,句句戳醒夢中人!  

孟子,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的六大經典名言,也許對你的人生有一些啟發!

1、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在相知,貴在知心.”出自《孟子·萬章下》

人與人能互相認識,可貴在於彼此相交而能相互瞭解;因相互瞭解而成為友誼深厚的知己良朋。

朋友相處之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沒有身份懸殊之別,也沒有能力大小之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在於坦蕩真誠,在於無私無慾,在於義氣相守。

老人說的好:金用火試,人用錢試。不用開口就幫你的,是貼心朋友;你只要開口,就幫你的,是好朋友;你開了口,答應幫你,最後卻沒幫你的,是酒肉朋友;還有一種,非單不幫你,還要踩上一腳的,那不是朋友。

真正的朋友,不依靠事業、禍福和身份,不依靠經歷、方位和處境,它在本性上拒絕功利,拒絕歸屬,拒絕契約,它是獨立人格之間的互相呼應和確認。它使人們獨而不孤,互相解讀自己存在的意義。

人們互相認識,貴在能夠相互瞭解。而人們相互瞭解,貴在能夠瞭解到對方的心靈深處。認識,類似知道姓名這個層次;瞭解,類似知道性格這個層次;知心,類似瞭解志向這個層次。

所以,交友之道,貴在交心。以道德、以義氣、以正直坦誠來交往,而不是以金錢、利益、貧富地位來交往。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連親戚也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天下的人都會順從。以全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會叛離的人,必然是不戰則已,戰無不勝的了。

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盡心上》,原句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時就使天下都能這樣”。

不得志時,要堅守本心,修身養性,博聞強識。顯達時,就要負起重任,造福天下。

窮,多指身處逆境,窮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養方面更高尚,所謂修身養性,如此而已。“窮則獨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處逆境不得志,就要銳意進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

達,即為顯達、發達。濟天下,按照現在的解釋,就是關心公益事業,捐助公益事業。若一個人在富貴之後,還能心懷天下,關心他人疾苦,造福百姓,那麼他就是一個真正成功的人士。

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梦中人原版 六句經典聖人言,句句戳醒夢中人!

富貴不能擾亂我的心意,貧賤不能改變我的節操,威武不能挫折我的志向,這種堅持仁義之道,保持獨立自主人格的人,就是大丈夫。

金錢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貧苦窮因不能改變自己的志向,權勢武力不能讓自己屈服變節。這樣的人才能稱之為大丈夫,才是有浩然之氣的人。

5、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 孟子要求當政者實施仁政的吶喊。具體落實到兩個方 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選賢才。

沒有用畫圓與畫方的工具,怎麼畫好圓與方呢?比喻人不以禮儀道德規矩規範,怎麼能成一個好的完整的人呢?

不用規和矩,就畫不成方形和圓形。比喻人人遵守規則,才能有良好的秩序。

我們都知道,缺乏明確的規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就非常容易產生混亂,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按個人意願行事造成的無序浪費,更是非常糟糕的事。規矩是人類生存與活動的前提與基礎,人們總是要在規與矩所成形的範圍內活動。人們要遵守規矩,只有這樣才能讓社會、個人更好地發展與進步。

6、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愛人的人別人總是愛他,尊敬別的人別人總是尊敬他。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往往會用同樣的態度對待你。要想受人敬愛,必須敬愛他人。

仁者和有禮者,實際上是兩個不同層次的人,仁者更高一層,能以博大胸襟去愛人,但是有禮者做不到這些,退而求其次,以求對人的尊敬。孔子覺得,在春秋戰國時期,希望要求人們去愛人,做個仁者,但也看到這個理想的實現太過困難,於是退一步要求人們起碼能做到有禮,能尊重別人。

如果你以一顆愛心去對人的話,人們也會用愛心來回報你;如果你尊敬人的話,人也會同樣的尊敬你!

這句話告誡我們:一個尊重別人的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就像我們今天流行的歌曲所唱的那樣: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讓這世界有真心的愛,讓這世界充滿情和愛!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