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中路人民路 中山中路历史
中山中路历史
1.中山路的历史
中山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
全长9公里,分8段,由东到西依次命名为中山一路至八路。东起杨箕桥,与中山一路立交相联,其中中山一路至农林下路路口,中山二路至东川路路口;中山三路至越秀北路路口;中山四路至北京路路口;中山五路至解放中路路口;中山六路至人民路路口;中山七路至荔湾路路口;中山八路至南岸路路口与珠江大桥相连通。
沿线相互平交的道路达27条,有3座高架立交跨越。建有3座人行天桥,是东西横贯市区中心最繁华的重要道路 。
经统计,广州中山路一共有37个红灯位,这是大多数司机不愿走这条路的原因之一。1919年开筑道路,定名为惠爱东、中、西三路(今中山四、五、六路),长2.491公里。
1921年向东开辟大东路(今中山三路),1925年筑成百子路(今中山二路),两路共长1.735公里。后再向东修筑至杨箕村的中山公路(今中山一路),长2.135公里。
初期,路面均为砂石或泥,1923年后陆续改为沥青路面。西门口以西也修筑了一段,因抗日战争停工,路面破烂不堪,被市民称为"烂马路"。
建国后,中山七路西门口至高基段几经改造及开辟、扩展,后又继续扩延至荔湾北路,全路长1.56公里;再向西修筑中山八路,直抵珠江大桥东广场,长2.3公里,宽26米,于1960年6月完工。60年代扩宽了中山一路。
80年代中山八路也进行扩宽,快车道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建成"三块板"式分流道路。1987年在原广九铁路东山口至梅东路段的旧路基上建成一条平行的道路,并入中山一路,作为由西往东单向行驶。
1991年4月30日至9月30日,中山二路执信路口至东川路口,长566米路段,将原来宽14米扩宽至36米的"三块板"式水泥混凝土路。工程总投资324万元。
1995年至1998年随着地铁一号线在中山路的站场和上盖物业的建设与开发,同时对路面进行扩宽,1999年3月前将该工程路面恢复。1998年内环路中山一路段开工,随后中山一路进行扩宽,其中梅东路至杨箕段于1999年5月扩建完工,并建成长210米,宽16米的绿化分隔带,成为中山路整治工程中又一亮丽新景点 。
2.中山路的历史
中山路 南连凤山路,北至朝晖路接河东路,以鼓楼、众安桥为界分别称中山南、中、北路。

南宋时为皇帝至景灵宫祀祖御道,名御街(南起和宁门,北至天水院桥,西折至万寿亭)。
明嘉靖后渐为民居占用,官道遂狭。民国时拓宽建路,分段赋名,自南而北称:凤山门大街、凤山门直街、大学士牌楼、察院前直街、水师前直街、清河坊、太平 坊、保佑坊、寿安坊、里仁坊、弼教坊、同春坊、小学前、观桥街、孝子坊等。
抗 战胜利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统名中山路。
3.广州市中山路的历史演变
中山路,是一条横跨广州市东西向的主干大马路,是一条南北向的轴线,而中山路(惠爱路)则为古城的东西向轴线,是古城唯一贯穿东西方向的道路。
唐代这一轴线东接行春门 (现在仓边路附近),西接有年门(至现在的人民公园起义路附近);宋代随着东城、西城的扩大形成,这一轴线东边延伸至大东门(宋代称东门,即越秀北路与中山路交界处),西边延伸至西门(现称西门口,即人民路与中山路交界处)。明、清古城范围与宋代基本相同,中山路这条东西向轴线和北京路轴线形成的“十”字形再加上环形的城墙、护城河,共同构成广州古城核心区的基本骨架。
今天的北京路和中山路曾是唐代广州主干道,至今中山路大东门和西门口还保留着古广州的东、西两个城门口的遗址;而以今日广州越秀区地域为主,古城曾由北至中山路、南达惠福路及大德路、西抵人民路、东达解放路形成蕃坊区,为外来商人居住和经商的主要场所。 中山路,演绎着历代的王朝和商业的兴衰。
解放后的儿童公园(目前已搬迁)所在地为西汉的南越国宫署,今财政厅所在地为隋唐广州刺史署,后为南汉宫殿区。中山路内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古迹两处:一是西汉的南越国宫署遗址,二是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另有陈家祠、万木草堂、城隍庙、仁爱教堂、古当铺等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山路建筑形象中西结合、新旧结合,多元文化的渗透带来不拘一格的建筑特点,街道两旁建筑形式多采用最具岭南建筑特色的骑楼。
中山路,原名惠爱街,在明清时期已经是贯通大东门(越秀路口)到正西门(人民路口)之间的一条主要街道,沿街分布有广州主要的官署衙门,如清代的布政司、巡抚部院、广东都司等。1919年(民国8年),惠爱街拓宽改建为近代马路,两侧兴建骑楼,定名为惠爱东、惠爱中路、惠爱西路。
1921年(民国10年),向东开辟大东路(今中山三路);1925年(民国14年),筑成百子路(今中山二路);1926年(民国15年),延伸修筑了东山口至黄埔的中山公路,因该公路按照孙中山《建国方略》中的“实业计划”意图建筑,故此得名。20世纪40年代后期,原中山公路东段(东山口至杨箕)易名为中山一路,百子路、大东路、惠爱东路、惠爱中路、惠爱西路和正西门以西的新路则分别被命名中山二、中山三、中山四、中山五、中山六、中山七路。
1950年后,中山七路西门口至陈家祠高基段几经改造及开辟扩展,后再向西延展至三圣社(今荔湾路南段一带);1960年后,为配合珠江大桥通车,建成了中山八路,直抵珠江大桥东广场。现在的中山路(东起中山一路,西至中山八路),比原来的惠爱路延长了,东边从大东门延伸到黄埔大道,西边从西门口延伸到黄沙大道,全长9002米. 古道绽新颜 根据历史记载,越秀区是古城商都发祥地,中山四、中山五、中山六路一带是广州最早的商贸区。
在繁盛时期,这里集中了全市70多家老字号店铺。放眼远望,两旁骑楼店铺招牌密密麻麻,老店鳞次栉比,一派繁华商都的气象。
历经岁月的洗礼,这里的老字号,一度成为了广州的代名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山四、中山五路仍有20多家名声远播海外的老字号,包括建于乾隆初年的致美斋酱园,道光五年(1825)的三多轩(原址在附近的高第街),咸丰末年的新以泰,光绪年间的孔旺记、沧洲腊味店、惠如楼、妙奇香,还有大学鞋店、艳芳照相馆、李占记钟表店、新大新百货公司、新陶芳大酒家、一乐也理发店、华北饭店等在全国都颇有名气的老字号。
中山路上的商铺、食肆随着秦、汉、南越王国等朝代至今的推移而不断更新,商业历史悠久,传统商业、手工业丰富,至今仍是繁荣商业带。今年95岁的许氏家族第六代长房许锡栐(鲁迅夫人许广平的老侄子)说,中山路最繁华的地段要数北京路和中山路的交汇处,那里云集了许多的老字号,总是飘荡着诱人香气的“致美斋”永远都是门庭若市;接修高档名贵时钟、怀表和手表的“李占记”给人一种很有技术含量的感觉;还有在广州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 “艳芳照相馆”给鲁迅及夫人许广平、儿子周海婴拍过照片……解放后,中山路这条古道绽新颜,商业、旅游业、饮食业、娱乐业都得到发展,是广州繁华的商业区域。
,经营范围是清真食品,每天三茶两饭五市营业,同年开始参与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接待服务工作。还有具华北风味的华北饭店,具客家风味以盐焗鸡驰名的东江饭店,以及利南饭店、妙奇香饭店、西园饭店、惠爱餐厅等等。
中山路上还有不少有名望的大医院,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中山二路的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该学院前身之一为成立于1866年的博济医学堂,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西医学府,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
1936年,博济医学堂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1953年,由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1954年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学校先后改名为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其附属医院也随之更名。
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如今是闻名遐迩、医术高超的一所。
4.中山东路的来历
中山路最早出现在南京、广州、上海、青岛、芜湖等城市,其后,全国各地大大小小许多城市相继将原有或新建、改建的重要道路用中山路命名。
最早的中山路: 南京的中山路是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而建,并由此而得名。1928年,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不久,就开始筹备将孙中山先生遗体由北平移至南京,首都建设委员会计划修筑一条迎陵大道,并将朝阳门改名为中山门。
中山门东至中山陵,称为陵园路,西往长江边的中山码头,称为中山路,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中山大道”。1933年,以鼓楼、新街口为节点,中山大道又分为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三段,全长近13公里,是南京第一条柏油马路。
现在,中山大道是一道亮丽的民国建筑风景线:中央博物院、励志社等一大批优秀民国建筑尽收眼底,中山大道是一座民国建筑的博物馆。解放后,新街口以南的中正路改名为中山南路,中山系构成南京道路的基本框架。
有人形象地称中山大道为“民国子午线”。 其他著名的中山路: 广州的中山路全长9公里,分为8段,从东端杨箕立交桥到西端的珠江大桥,分别以农林下路、东川路、越秀北路、北京路、解放中路、人民北路、荔湾路路口为节点依次命名为中山一路至八路,是东西横贯市区中心最繁华的重要道路。
广州中山路的前身是清代以“惠爱”为名的通衢大道,1919年拓延道路,定名为惠爱东、中、西路(今中山四、五、六路)。此后,几经改造扩展,直至现在成为广州道路建设的新亮点。
天津的中山路原名大经路。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以天津为基地试行他的“新政”,“开辟新市区”就是“新政”重要内容之一。
1903年,新车站(俗称北站)落成通车,开始接待旅客,袁世凯下令从新车站修通一条直达总督府的大马路,路宽24米,命名为“大经路”,作为“新河北”的主干线。194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大经路更名为中山路。
李鸿章祠堂、直隶总督府、李叔同碑林等一批极具历史价值的建筑、文化遗存均位于这条路的两侧。天津的中山路就是一座近代历史的博物馆。
厦门的中山路建于20世纪20年代,1956年11月,中山路建成厦门第一条柏油路。现在的中山路全长1200多米,宽15米,是一条直接通向大海的商业街。
中山路是“中华十大名街”之一,是厦门最繁华的街道。 青岛的中山路是城市“名片”,长1500米,堪称青岛的“母脉”。
1897年11月,德国武力强占青岛,中山路原分为两段,南段是栈桥至德县路,名斐迭里街,属德国等欧美侨民居住,史称“青岛区”,也叫“欧人区”;北段自德县路至大窑沟,属国人居住的“鲍岛区”,也称“华人区”,俗称大马路。1914年开始,日本取代德国对青岛进行了8年的殖民统治,这条路改名为静冈町,至今还留下了日本商号的一些遗迹。
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则更名为山东路。1929年5月22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路。
沦陷时期改为山东路,抗战胜利后又复名中山路,直到现在。 北京的中山路,现在已经并入长安街。
1928年,天安门广场还未建,东长安门至西长安门之间(今国家博物馆西北侧和人民大会堂东北侧附近)东西走向的街道就曾暂名为“中山街”,后来又正式定名为“中山路”。后来,随着城市的改造和建设,东长安门和西长安门被拆除,将东单牌楼至西单牌楼的街道(包括天安门前的“中山路”)统称为“长安街”。
北京的中山路其实就是长安街的一段。 哈尔滨的中山路在1925年时称“陆军街”。
1931年日军入侵改为“土肥园路”(日本人名)。1946年5月28日,哈尔滨人民政府成立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这条街改为“中山路”。
现在的中山路,横跨南岗、动力、香坊三区。 上海的中山路几乎把城市包围了起来。
有中山东一路、东二路;中山南路、中山西路、中山北路是内环高架线,构成上海的交通主干。中山路无疑是上海重要的道路。
海口的中山路虽然很短,也不宽,却是老城区最早的商业街,不仅在海南,就是在东南亚也有一定的知名度。现在,中山路成为外地游客了解海南历史的窗口。
乌鲁木齐的中山路全长2200米,这条路有着200多年历史,早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该地段就已成为初具规模的商业贸易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原迪化市(乌鲁木齐市)政府将此路定名为中山路。 嘉兴的中山路始建于1983年,这条东西向的交通主干道,种有广玉兰、香樟、石榴、红叶李、大叶黄杨等名贵植物,另外还有小灌木和地被植物近4500平方米,郁郁葱葱。
这条景观大道风光无限。 芜湖市的中山路有百年历史了,1902年,2万两白银的投资,将一条窄巷改建成了中山路的前身——大马路。
1912年,孙中山先生巡视芜湖,并在大马路上向芜湖市民做了演讲。1925年中山先生逝世,大马路改名为中山路,作为对伟人的纪念。
杭州的中山路分为中山北路、中路、南路。中山中路曾是当年御街,至今还保留着方裕和、状元馆、高义泰、九芝斋等十几家老字号。
北海的中山路是较有规模的骑楼大街,原名为牛车路,形成于清末。1927年拓建,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
中山路分东、中、西三段,总长2015米,宽9米,路两侧有各3米宽。
5.泉州中山中路资料
泉州中山路上世纪泉州中山路 孙中山先生在全世界华人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多少年来,人们用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当年,孙中山先生为了革命到处奔波,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其影响至深至远。现在,中国各地许多城市都有纪念这位世纪伟人的“中山路”。这些“中山路”承载着沧桑历史,展现着时代风貌。泉州中山路是条传统商业街,贯穿城市南北,是古城"三片一线"保护的重要地段,其建筑风格体现了泉州多种文化融合的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价植。
中山路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上个世纪的20年代初,泉州贤达之士提出拆城辟路,以打破泉州古城长期闭塞的落后局面;1924年,南北大街全线贯通;随后,为了永久纪念孙中山先生,全国各城市的主要街道统一命名为“中山路”。泉州南北大街改称“中山路”。
中山路本身也是老城区最著名的街道。它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正所谓“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中山路上,罗马式钟楼、大上海理发店、原为施琅后花园所在地的基督教堂、花桥慈济宫、秀才读书的泮宫,同样散发着古城特有的魅力。
泉州市中山路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00一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它长达二公里多,路两边的连排式骑楼建筑,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是历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也是中国仅有的、保存最完整、最长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是泉州从古代向现代转折过渡的历史见证。
“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后一句说的是泉州的中山路。
“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中山路浓缩南国建筑风格,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
从泥土路到石头路,再到泉州市区的第一条名为七贤的水泥路,最后是1922年正式改名为中山路。中山路经历80多年的风风雨雨。
2001年,泉州“中山路整治与保护”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这是我省建筑物首次获此殊荣。评审团充分肯定项目“一英里延伸保护”创造了新的典范,地方政府的发起及私人团体积极参与是社会共同保护遗产的典型。权威性的材料和细腻的现代元素,确保了遗产原貌修复的顺利完成。
徜徉中山路上,罗马式钟楼、大上海理发店、原为施琅后花园所在地的基督教堂、花桥慈济宫、秀才读书的泮宫……多少古老的故事娓娓道来。
在长达2500多米的街道上,商店林立,各类商品令人眼花缭乱,商业气息与文化氛围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它那骑楼式建筑是闽南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着泉州侨乡人民和海外侨胞共同珍视的历史价值和情感色彩。
为了保护这条著名的中山路古街历史风貌,泉州市政府于2000年启动实施“中山路整治与保护”项目。整治工程设计总原则的制定,主要以保护中山路的建筑原有尺度,使用传统的地方材料与施工工艺为主导思想,充分考虑立面、骑楼内地面、天棚、店铺牌匾广告、绿化以及市政方面的统一协调,以“洗脸式”“嵌牙式”的整修方式,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使中山路恢复了历史原貌,使人们流连其间,感受到古城老街风采依旧的温馨气息。
6.石家庄中山路的来历
您好,这是河北交通广播992大家帮百度知道平台,1937年前,中山路还仅是一条长350米的小巷,被称为木厂街。
1937年10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石家庄,1939年,将木厂街辟为宽32米的街道,命名为朝阳路。1940年以后又向西延至防洪堤。维明街以西至现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为砂石路,再往西为土路。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后改名为中山路。1947年11月,中山路被分段改建;1951年,在公里街中华大街段,原水泥混凝土路面两侧加铺6.25米宽沥青路面,形成路面宽12米。1953年,在原12米宽的路面两侧又加宽6米,形成路面宽18米。
中山路西起防洪堤,东至胜利北街,中山路地道桥修建后,向东接解放路,是市区东西贯通的中心干道。1982年,地名普查和标准化处理时分为中山东路、中山中路和中山西路。
1996年1月1日,石家庄市地名办以京广铁路为分界线,将铁路以东原长安路、解放路(至京深高速路口)正式更名为中山东路,将中山中路、中山西路(至鹿泉市行政区划分界线)统一更名为中山西路。
希望这个答案你能够满意,路上请您锁定频率FM99.2兆赫,收听河北交通广播,随时关注最新的路况信息,遇到问题请拨打河北交通广播热线电话96992,我们会及时网为您提供帮助。
7.河坊街有多少年的历史
河坊街位于吴山脚下,是清河坊的一部分,属于杭州老城区,东起江城路,向西越南北向得建国南路、中河中路、中山中路、华光路、劳动路至南山路,路长18000多米,吴山广场至中山中路段为步行街,青石板路面,路宽13米,其余路宽32米。旧时,与中山中路相交得“清河坊四拐角”,自民国以来,分别为孔凤春香粉店、大昌烟店、万隆火腿店、张允升帽庄四家各踞一角,成为当时远近闻名得区片。杭城闻名得“五杭”(杭剪、杭扇、杭粉、杭烟、杭线)就出与此。 这里特色小吃、古玩字画、商铺云集。老字号、杭州特色各类店铺约有一百余家。河坊街于2002年十月开街,改建后的河坊街体现了清末民初风貌,重在突出文化价值,营造以商业、药业、建筑等为主体的市井文化,保持其历史的真实性、文化的延续性和风貌的整体性,同时确定河坊街为步行街。
河坊街是目前最能够体现杭州历史文化风貌的街道之一,也是西湖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修复和改造,再现了杭城历史文脉,为杭城留下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8.天津河北区中山路的历史
天津的中山路原名大经路。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以天津为基地试行他的“新政”,“开辟新市区”就是“新政”重要内容之一。1903年,新车站(俗称北站)落成通车,开始接待旅客,袁世凯下令从新车站修通一条直达总督府的大马路,路宽24米,命名为“大经路”,作为“新河北”的主干线。194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大经路更名为中山路。李鸿章祠堂、直隶总督府、李叔同碑林等一批极具历史价值的建筑、文化遗存均位于这条路的两侧。天津的中山路就是一座近代历史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