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关于南京风景的主持词 “南京大屠杀”一词是怎么来的?

火烧 2022-08-24 17:06:44 1030
“南京大屠杀”一词是怎么来的? 导 语 gt 如今,提到“南京大屠杀”,大家很快能明白指的是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底,侵华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实施的40多天惨绝人寰的屠杀和焚烧、强奸、抢掠
关于南京风景的主持词 “南京大屠杀”一词是怎么来的?

“南京大屠杀”一词是怎么来的?  

 导 语 > 如今,提到“南京大屠杀”,大家很快能明白指的是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底,侵华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实施的40多天惨绝人寰的屠杀和焚烧、强奸、抢掠等暴行。这个词已经成为被中外史学界、新闻界、司法界、外交界、军事界等广泛应用与认定的专业术语。不过“南京大屠杀”一词是怎么来的?是谁先用起来的? >01 >“南京的暴行” >1938年2月18日,曾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的美国人乔治•费奇,离开了已成地狱的南京城,准备经上海取道香港,然后回美国。 >▲ 美国人乔治•费奇,曾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1938年年初,他把马吉拍摄的胶片藏在大衣里,冒险带到上海 >1938年3月1日到达香港的当天,他立刻应广东省政府主席吴铁城的邀请,做了“日本兵在南京”的演讲,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 >当时各国驻广州的外交使节,包括纳粹德国驻广州的外交使节,都倾听了费奇的演讲。 >费奇的演讲引发了极大的震动。 >香港的英文《南华早报》随即对乔治·费奇的演讲做了报道,并于1938年3月16日,以题为“南京的暴行”,副题为“美国目击者进行讲述入侵者的放荡,屠杀解除武装的中国人”的方式进行刊登。 >报道内容分为五个小段,分别是“难民之死”“凄惨的场景”“掠夺和放火”“强奸妇女”“奇怪的海报”,揭露了几个月前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暴行。 >02 >“南京大屠杀目击记” >英文《南华早报》的这篇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 >该报道很快被中国抗战地区的多家报纸翻译转载。 >其中就有一个汉口出版的新闻半月刊——《世界展望》。 >1938年4月5日,《世界展望》第3期上刊登了“汪思梦”翻译的稿件—— “南京大屠杀目击记”。 >不过汪思梦没有直译原报道的英文标题“南京的暴行”,而是根据原文的内容,使用了“南京大屠杀目击记”的标题。 >刊登这篇题为“南京大屠杀目击记”的《世界展望》,可能是至今发现的最早使用“南京大屠杀”一词的报刊。 >03 >《申报》转载后引发轰动 >《世界展望》使用“南京大屠杀目击记”的标题,也是中文新闻媒体第一次使用“南京大屠杀”一词,意义重大。 >只可惜,《世界展望》发行量不大,当时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 >时间又过去了七年。 >1945年抗战胜利,那年11月25日,上海《申报》刊登了一篇以“南京大屠杀罪行将公布”为题的文章。 >《申报》可是发行量大、传播面广的媒体,因而“南京大屠杀”这一名词很快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不久,在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中,引用“南京大屠杀”一词作为篇章题目。 >在南京“国防部宣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判决书中,曾多次使用“南京大屠杀”作为判词。 >▲ 松井石根在东京接受审判 >“南京大屠杀”一词终于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被中外史学界、新闻界、外交界、司法界、军事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应用和认定的专业术语。 >这个词,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暴行与罪恶,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让我们共同悼念 >南京大屠杀中逝去的遇难同胞 >铭记历史 >寄托哀思 >守望和平 >- END - >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江苏广播 >责任编辑:亚闻 >转载请注明: “文史博览”(wsbl1960)微信公众号◆ 想要投稿 >发文至邮箱2004wsbl@163;dyy1013@126 >或者直接给我们微信后台留言交流 ◆ 订阅杂志 >❶通过全国各个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42-185 ❷直接与我刊发行部联系 联系电话:0731-84307941(王老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