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阅读答案 韩愈《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原文及翻译赏析

火烧 2022-11-23 01:06:01 1063
韩愈《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原文及翻译赏析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原文: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翻译及注释翻译荆山刚刚越过华山迎

韩愈《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原文及翻译赏析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原文: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翻译及注释

翻译荆山刚刚越过华山迎面来,红日东升潼关也四门大开。刺史大人莫说迎接路途远,宰相裴度刚破蔡州凯旋回。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阅读答案 韩愈《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原文及翻译赏析

注释1次:驻军。潼关:在陕西潼关县北,于东汉末设,为秦、晋、豫交通要塞。张十二阁老使君:即张贾,时任华州刺史,故称使君;他曾在门下省做过给事中,当时通行将中书、门下二省的官员称为「阁老」。2荆山:又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省灵宝境内。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南。3四扇开:指潼关的四扇关门大开。关门东西各两扇。4刺史:指华州刺史张贾。莫辞迎候远:因华州距潼关尚有一百二十里,故云莫辞远。5相公:指平淮大军统帅、宰相裴度。蔡州:淮西藩将吴元济的大本营。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唐军破蔡州,生擒吴元济。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淮西大捷凯旋途中。当时韩愈以行军司马身份随军,即将向华州进发,为抒发胜利豪情而作此诗。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鉴赏

  这首诗写在淮西大捷后作者随军凯旋途中。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二年)。当时唐军抵达潼关,即将向华州进发。作者以行军司马身份写成此诗,由快马递交华州刺史张贾,一则抒发胜利豪情,一则通知对方准备犒军。所以诗题「先寄」。「十二」是张贾行第;张贾曾做属门下省的给事中。当时中书、门下二省官员通称「阁老」:又因汉代尊称州刺史为「使君」,唐人沿用。此诗曾被称为韩愈「平生第一首快诗」(蒋抱玄),艺术上显著特色是一反绝句含蓄婉曲之法,以劲笔写小诗,于短小篇幅见波澜壮阔,是唐绝句中富有个性的佳作。

  头两句写凯旋大军抵达潼关的壮丽图景。「 荆山」一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灵宝境内,与华山相距二百余里。华山在潼关西面,巍峨耸峙,俯瞰秦川,辽远无际;倾听黄河,波涛澎湃,景象异常壮阔。第一句从荆山写到华山,仿佛凯旋大军在旋踵间便跨过了广阔的地域,开笔极有气魄,为全诗定下了雄壮的基调。清人施补华说它简劲有力,足与杜甫「齐鲁青未了」的名句媲美,是并不过分的。对比一下作者稍前所作的同一主题的《过襄城》第一句「郾城辞罢辞襄城」,它与「荆山」句句式相似处是都使用了「句中排」(「郾城——襄城」;「荆山——华山」)重叠形式。然而「郾城」与「襄城」只是路过的两个地名而已;而「荆山」、「华山」却带有感情色彩,在凯旋者心目中,雄伟的山岳,仿佛也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所折服,争相奔来表示庆贺。拟人化的手法显得生动有致。相形之下,「郾城」一句就起得平平了。

  在第二句里,作者抓住几个突出形象来描写迎师凯旋的壮丽情景,气象宏大。当时隆冬多雪,已显得「冬日可爱」。「日出」被采入诗中和具体历史内容相结合,形象的意蕴便更为深厚了。太阳东升,冰雪消融,象征著藩镇割据局面一时扭转,「元和中兴」由此实现。「潼关」古塞,在明丽的阳光下焕发了光彩,此刻四扇大开,由「狭窄不容车」的险隘一变而为庄严宏伟的「凯旋门」。虽未直接写人,壮观的图景却蕴含在字里行间,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想像空间:军旗猎猎,鼓角齐鸣,浩浩荡荡的大军抵达潼关;地方官吏远出关门相迎接;百姓箪食壶浆,载欣载奔,夹道慰劳王师。「写歌舞入关,不著一字,尽于言外传之,所以为妙」(程学恂《韩诗臆说》)。关于潼关城门是「四扇」还是两扇,清代诗评家曾有争论,其实诗歌不比地理志,是不必拘泥于实际的。试把「四扇」改为「两扇」,那就怎么读也不够味了。加倍言之,气象、境界全出。所以,单从艺术处理角度讲,这样写也有必要。何况出奇制胜,本来就是韩诗的特色。

  诗的后两句换用第二人称语气,以抒情笔调通知华州刺史张贾准备犒军。潼关离华州尚有一百二十里地,故说「远」。远迎凯旋的将士,本应不辞劳苦。不过这话得由出迎一方道来,才近乎人情之常。而这里「莫辞迎侯远」,却是接受欢迎一方的语气,完全抛开客气常套,却更能表达得意自豪的情态、主人翁的襟怀,故显得极为合理合情。《过襄城》中相应有一句「家山不用远来迎」,虽辞不同而意近。然前者语涉幽默,轻松风趣,切合喜庆环境中的实际情况,读来倍觉有味。而后者拘于常理,反而难把这样的意境表达充分。

  第四句「相公」指平淮大军实际统帅——宰相裴度,淮西大捷与他运筹帷幄之功分不开。「蔡州」原是淮西强藩吴元济巢穴。公元816年(元和十二年)十月,唐将李愬雪夜攻破蔡州,生擒吴元济。这是平淮关键战役,所以诗中以「破蔡州」借代淮西大捷。「新」一作「亲」,但「新」字尤妙,它不但包含「亲」意在内,而且表示决战刚刚结束。当时朝廷上「一时重叠赏元功」,而人们「自趁新年贺太平」那是胜利、自豪气氛到达高潮的时刻。诗中对裴度由衷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统一战争的态度。以直赋作结,将全诗一语收拢,山岳为何奔走,阳光为何高照,潼关为何大开,刺史远出迎候何人,这里有了总的答复,成为全诗点眼结穴之所在。前三句中均未直接写凯旋的人,在此句予以直点。这种手法,好比传统剧中重要人物的亮相,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

  综观全诗,一、二句一路写去,三句直呼,四句直点,可称是用劲笔,抒豪情。由于它刚直中有开合,有顿宕,刚中见韧,直而不平,「卷波澜入小诗」(查慎行),饶有韵味。一首政治抒情诗,采用犒军通知的方式写出,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激情,非一般应酬之作所望尘莫及的了。

诗词作品: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诗词作者:【唐代韩愈诗词归类:【抒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