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松江有几千年历史 上海松江区的历史

火烧 2022-01-17 03:40:33 1069
上海松江区的历史 一、上海松江的历史松江古称华亭,别称有云间、茸城、谷水等,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 唐天宝十年(751年),置华亭县。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华亭府,翌年改为松江府。 至清嘉庆

上海松江区的历史  

一、上海松江的历史

松江古称华亭,别称有云间、茸城、谷水等,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

唐天宝十年(751年),置华亭县。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华亭府,翌年改为松江府。

至清嘉庆十年(1805年)演变为1府(松江)、7县(华亭、上海、青浦、娄、奉贤、金山、南汇)、1厅(川沙)。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华亭、娄县合并为华亭县,归江苏省管辖。

民国3年(1914年)改称松江县。解放后,苏南行政署设松江专区。

1958年3月,松江专区撤消,改隶苏州专区。1958年11月由江苏省划归上海市。

1998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

二、上海松江的历史

松江区,是中国上海市的市辖区,位于上海西南,黄浦江上游。面积605平方千米,人口50万人。

松江古称华亭,别称云间,唐置华亭县,元初改称松江县,明清时亦曾为松江府驻地,曾列为全国著名的15个大城市之一。明清的松江府大体上辖有今天苏州河以南的大半个上海市,在明初下辖华亭、上海2县,后来陆续增设,到清末拥有7县(华亭、娄县、上海、南汇、青浦、奉贤、金山)和1厅(川沙)。1958年,整个松江地区由江苏划归上海。1998年撤县设区。

松江古代曾是织染工业的中心,经济发达,现存古迹也较多,其中松江唐经幢、兴圣教寺塔(方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的佘山上还有始建于清的天主教佘山圣母大堂和佘山天文台。

现在,松江已经是上海最重要的卫星城,经济以轻工业为主,多外商投资企业。

[编辑] 行政区划

松江区下辖4个街道、10个镇:

街道办事处:岳阳街道、中山街道、永丰街道、方松街道

镇:九亭镇、泗泾镇、泖港镇、车墩镇、洞泾镇、叶榭镇、新桥镇、石湖荡镇、新浜镇、佘山镇

三、上海市松江区的历史

松江区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松江历史悠久,自古经济发达,文化兴盛,人才荟萃。据考古发现,距今约6000年,先民们就在九峰一带劳动生息。创造了崧泽型和良渚型等古文化。松江古称华亭,别称有云间、茸城、谷水等,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春秋时,地属吴。阖闾后属长水县(据唐《吴地记》记:周敬王十年设长水县;宋《嘉禾志》记:周敬王六年设长水县)东境。战国初吴亡属越,中期后属楚。秦时属会稽郡长水县(秦始皇三十七年,改长水县为由拳县)东境、海盐县北境和娄县南境地。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浙西为吴郡,浙东为会稽郡;由拳、海盐、娄县皆属吴郡。三国吴黄龙三年(231年),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242年),

孙权立子和为太子,为避讳,改禾兴为嘉兴。东晋咸和元年(326年),成帝封其弟司马岳为吴王,改吴郡为吴国,嘉兴、海盐、娄县改隶吴国。南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吴国仍改为吴郡。梁天监六年(507年),裁娄县,并入信义县,隶信义郡。大同元年(535年),又分信义县的原娄县部分,建昆山县,今县境西部属之;又析海盐县东北境先后置前京、胥浦两县,今县境南部属之,隶信义郡,旋改隶吴郡。唐天宝十年(751年),吴郡太守赵居贞奏划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置华亭县(华亭名称由来,初见于《三国志·吴志》中记: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吴孙权封右都督陆逊为华亭侯。华亭是当时由拳县东境一个亭,故址在今松江境内)。唐乾元二年(759年),改吴郡为苏州,隶浙江西道。华亭县属苏州。唐末,农民大起义。广明元年(880年),王腾据华亭反唐。腾败后,华亭以苏州属县,或为浙西所有。至乾宁四年(897年),钱镠遣部将顾全武拔华亭。自此,地属吴越国。五代吴越王钱镠宝大元年(924年),置开元府于嘉兴,华亭县隶开元府。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吴越王钱元瓘废开元府,华亭县隶中吴军(苏州)。后晋天福五年(940年)(一说奏请在三年,敕置在五年),钱元瓘设秀州于嘉兴,华亭县改隶秀州。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升秀州为嘉兴府,华亭县属嘉兴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华亭县为华亭府,领华亭县。一年后,华亭府改名松江府(松江名称以境内有吴松江得名。吴松江最早见于《后汉书·左慈传》,本谓吴地松江,至宋始称吴松江,明、清作吴淞江)。至元二十九年,分华亭县东北境置上海县,属松江府。泰定三年(1326年),罢松江府,华亭县改属嘉兴路,隶江浙行省;而设都水庸田使司于原松江府治。天历元年(1328年),罢都水庸田使司,复置松江府,华亭县仍隶松江府。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华亭、上海两县部分土地,建青浦县,设治青龙镇。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分华亭县西北部建娄县,隶松江府。初设治于府城西水次仓,后移入府城,与华亭同为附郭县。雍正二年(1724年),两江总督查弼纳以苏、松大县难治,奏请分县,分华亭县东南境白沙乡和云间乡建奉贤县;分娄县的胥浦乡及华亭县西南一部分建金山县。次年核准,雍正四年正式分治。民国元年(1912年),撤府,华亭、娄县合并为华亭县,归江苏省管辖。民国3年,华亭县改称松江县。民国3年,江苏省划分为5个道,松江县隶沪海道(道尹公署设于上海)。民国16年,撤道,仍归江苏省管辖。民国22年,在松江设立江苏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松江为其辖县。民国23年,专员公署撤销,松江县直属江苏省。民国25年,在松江设立江苏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松江为其辖县。民国26年11月,日军侵占松江。日伪期间,松江设立伪维持会,后改为伪松江县政府,隶属于伪江苏省政府。民国31年日伪“清乡”期间,改称“松江特别区”。民国33年复改为松江县。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松江县仍由江苏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直至解放。1949年5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松江。苏南行政公署设松江专区,专署驻松江,松江为其辖县。1952年恢复江苏省建制后,松江专区隶江苏省。1958年3月江苏省松江专区撤销,松江县划归苏州专区。11月,松江县划归上海市。1998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

四、松江区的历史沿革

“上海之根”——松江,可谓沧海桑田。

昔日的上海,是松江府的一个县;今天的松江,是上海市的一个区。松江历史悠久,自古经济发达,文化兴盛,人才荟萃。

松江地处长江三角洲东南部“冈身”以西,从古海岸线形成时算起,距今约7000年历史,是上海市成陆最早的地区,随着松江地区逐渐变成滨海湖沼泽低地,高墩和低丘已有人类活动,在距今7000年至4000年间,先民们在九峰一带劳动生息,创造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型文化和广富林文化。史载,松江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早在4000年前,鲁豫皖地区的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文化部族为躲避洪灾和战乱迁入松江,移入了外来特征明显的“广富林文化”,从考古发现的建筑物特征、礼器用品纹饰以及生活垃圾堆场规模来看,广富林应是古老的上海城镇之根,松江广富林文化以血脉相通的柔美经纬,编织起海纳百川、多远文化交融的和谐摇篮。

松江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古称华亭,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吕蒙破荆州,擒关羽,拜抚边将军,受封华亭侯,“华亭”一词始见于史籍。松江的其他别称包括茸城、五茸、鲈乡、鹤城、云间等等。

这些别称皆与松江文化种群和人文环境紧密关联。茸城、五茸,与古代松江水草肥美,适应梅花鹿生存环境有关。

梅花鹿在九峰三泖繁衍生息长达四千余年,于是就有了“十鹿九回头”的俗语。如今,上海松江地区还有茸城论坛、茸城出租车公司等。

鲈乡,因松江盛产鲈鱼,故称。鹤城,与“华亭鹤”有关。

云间,是松江至今使用得最多的别称,典出陆云在洛阳与名士荀隐联对之句“云间陆士龙”。此外,松江旧时水名还有松水、淞江、吴淞江之称。

黄浦江水系未形成前,则由吴淞江水系导流泄洪。楚时,松江为楚相春申君黄歇的封地。

相传,黄歇曾经治理松水、故后来的浦江姓“黄”,有名“春申江”。人说松江水脉开启申城史河,皆源于此。

春秋时,地属吴。阖闾后属长水县(据唐《吴地记》记:周敬王十年设长水县;宋《嘉禾志》记:周敬王六年设长水县)东境。

战国初吴亡属越,中期后属楚。秦时属会稽郡长水县(秦始皇三十七年,改长水县为由拳县)东境、海盐县北境和娄县南境地。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浙西为吴郡,浙东为会稽郡;由拳、海盐、娄县皆属吴郡。三国吴黄龙三年(231年),改由拳为禾兴。

赤乌五年(242年),孙权立子和为太子,为避讳,改禾兴为嘉兴。东晋咸和元年(326年),成帝封其弟司马岳为吴王,改吴郡为吴国,嘉兴、海盐、娄县改隶吴国。

南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吴国仍改为吴郡。梁天监六年(507年),裁娄县,并入信义县,隶信义郡。

大同元年(535年),又分信义县的原娄县部分,建昆山县,今县境西部属之;又析海盐县东北境先后置前京、胥浦两县,今县境南部属之,隶信义郡,旋改隶吴郡。唐天宝十年(751年),吴郡太守赵居贞奏划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置华亭县(华亭名称由来,初见于《三国志·吴志》中记: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吴孙权封右都督陆逊为华亭侯。

华亭是当时由拳县东境一个亭,故址在今松江境内)。唐乾元二年(759年),改吴郡为苏州,隶浙江西道。

华亭县属苏州。唐末,农民大起义。

广明元年(880年),王腾据华亭反唐。腾败后,华亭以苏州属县,或为浙西所有。

至乾宁四年(897年),钱镠遣部将顾全武拔华亭。自此,地属吴越国。

五代吴越王钱镠宝大元年(924年),置开元府于嘉兴,华亭县隶开元府。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吴越王钱元瓘废开元府,华亭县隶中吴军(苏州)。

后晋天福五年(940年)(一说奏请在三年,敕置在五年),钱元瓘设秀州于嘉兴,华亭县改隶秀州。上海镇的记载初见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这里已设有“上海务”,是秀州(浙江嘉兴市)地区17个“务”之一,起初地位还不如华亭、青龙等务,但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紧靠上海浦,南宋政府在镇上设市舶司,从此,上海镇逐渐取代青龙镇,上海镇隶属华亭县。

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升秀州为嘉兴府,华亭县属嘉兴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华亭县为华亭府,领华亭县。

一年后,华亭府改名松江府(松江名称以境内有吴松江得名。吴松江最早见于《后汉书·左慈传》,本谓吴地松江,至宋始称吴松江,明、清作吴淞江)。

至元二十九年,分华亭县东北境置上海县,属松江府。泰定三年(1326年),罢松江府,华亭县改属嘉兴路,隶江浙行省;而设都水庸田使司于原松江府治。

天历元年(1328年),罢都水庸田使司,复置松江府,华亭县仍隶松江府。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华亭、上海两县部分土地,建青浦县,设治青龙镇。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分华亭县西北部建娄县,隶松江府。初设治于府城西水次仓,后移入府城,与华亭同为附郭县。

雍正二年(1724年),两江总督查弼纳以苏、松大县难治,奏请分县,分华亭县东南境白沙乡和云间乡建奉贤县;分娄县的胥浦乡及华亭县西南一部分建金山县。次年核准,雍正四年正式分治。

民国元年(1912年),撤府,华亭、娄县合并为华亭县,归江苏省管辖。民国3年,华亭。

五、松江的历史

松江区,是中国上海市的市辖区,位于上海西南,黄浦江上游。

面积605平方千米,人口50万人。松江古称华亭,别称云间,唐置华亭县,元初改称松江县,明清时亦曾为松江府驻地,曾列为全国著名的15个大城市之一。

明清的松江府大体上辖有今天苏州河以南的大半个上海市,在明初下辖华亭、上海2县,后来陆续增设,到清末拥有7县(华亭、娄县、上海、南汇、青浦、奉贤、金山)和1厅(川沙)。1958年,整个松江地区由江苏划归上海。

1998年撤县设区。松江古代曾是织染工业的中心,经济发达,现存古迹也较多,其中松江唐经幢、兴圣教寺塔(方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境内的佘山上还有始建于清的天主教佘山圣母大堂和佘山天文台。现在,松江已经是上海最重要的卫星城,经济以轻工业为主,多外商投资企业。

[编辑] 行政区划松江区下辖4个街道、10个镇:街道办事处:岳阳街道、中山街道、永丰街道、方松街道 镇:九亭镇、泗泾镇、泖港镇、车墩镇、洞泾镇、叶榭镇、新桥镇、石湖荡镇、新浜镇、佘山镇。

六、上海市松江区的历史及史记

松江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部,历史文化长远,有着"上海之根" 的称呼。黄浦江上游,东与闵行区、奉贤区为邻,南、西南与金山区交界,西、北与青浦区接壤。区境南北长约24千米,东西宽约25千米。总面积605.64平方千米。截止到2013年末,总共有户籍人口595378人。常住人口173.66万人。2013年松江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82.68岁,其中男性80.16岁,女性85.26岁。

全区辖4个街道、11个镇:岳阳街道、永丰街道、方松街道、中山街道、泗泾镇、佘山镇、车墩镇、新桥镇、洞泾镇、九亭镇、泖港镇、石湖荡镇、新浜镇、叶榭镇、小昆山镇。区政府驻园中路1号。境内有国家级松江出口加工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市级松江工业区、松江科技园区和五厍农业园区。

主要河流有流贯南境的黄浦江,以及淀浦河、泗泾塘等。工业以机械、轻纺、冶金、化工、电子、食品等行业为重点。国家商品粮基地和上海市副食品基地之一。特产有"四鳃鲈鱼"等。沪杭铁路、沪杭高速公路、沪青平高速公路、嘉金高速公路、同三国道等干线过境。

古建筑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代清真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陀罗尼经幡、宋代兴圣教寺塔(俗称方塔)、明代照壁、清代醉白池等,还有初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的佘山天主教堂、始建于1899年的佘山天文台等,有天马山高尔夫俱乐部、佘山高尔夫俱乐部、世茂国际会议中心、月湖雕塑公园等旅游休闲场所。

七、松江区的名胜古迹及文化历史风俗特色等

1.方 塔 园 北宋熙宁年间,就是公元 1068年至1094年,这里就建造了闻名江南的兴圣教寺塔。

到了明朝,府城隍庙、关帝庙等大型寺庙又在这儿兴建起来。明清期间,在兴圣教寺北侧建词奉把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明末抗清名将李待问、清代著名书法家沈荃,因此,北侧的横街当年叫三公街,就是为了纪念松江历史上这三位名人。

2.醉 白 池 是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是上海的旅游胜地。从这座园林的前身算起,已有九百余年历史。

公园面积七十六亩。园内古木葱宠,亭台密布,古迹甚多。

其曲栏横槛、回廊曲径,古色古香。上海地区有五大古典园林,就是上海豫园、嘉定古漪园、秋霞圃、青浦曲水园及松江醉白池。

而醉白池在五大园林中是最古老的园林。3.西林禅寺西 林 禅 寺 西 林 禅 寺 由人民路沿中山西路向西行300来米,就有一处金碧辉煌的梵宫突兀在眼前,这就是江 南名刹西林禅寺。

走进禅寺山门抬头仰望,即见江苏佛教协会会长茗山大法师 的手泽:“大雄宝殿”宝匾题额,点画充溢着大同云冈石刻正统北魏 的浓郁书风,岂非凡手可及。宝殿龙吻脊上,“佛日增辉”四个大字 在阳光下耀目生辉,系金英子居士留迹。

脊后为“法.轮常转”。 龙吻脊两边上耀鱼尾,花边滴水上方由塑小菩萨,竖带为四大天王,脊顶中央饰宝葫芦。

仰视整座大殿,为我国古代名刹传统的歇山式单檐建筑风格。脊顶左 右还饰有象鼻。

并塑 “前龙后凤”,寓龙凤呈祥之意。加以脊饰七线条回线,灰色古筒瓦屋面,让人仿佛见到了真正的时代建筑。

实际上,这屋宇辉煌、气势恢宏的大殿,是在原大殿旧址上重修的新建筑。真正比明代还早建造的大殿,现只能看到两块约4吨重的上圆下方的桑石,这七百年前的遗物,已成为新大殿的镇殿之宝.走出六扇落地花格长窗组成的大殿后门,仅十余步之遥,即巍峨耸立的西林禅寺圆应宝塔。

塔身七层八面,砖木结构,塔壁夹墙中砌有砖梯可登。塔高46.5米,迄今仍为上海最高的一座宝塔。

据有关碑记,称“塔势峥嵘庄严,三吴诸塔无出其右者”西林寺与西林塔迄今也已有七百多年历史。至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重修寺宇并宝塔,为纪念南宋云间接待院创始人高僧圆应禅师,故将崇恩塔易名为圆应塔。

宝塔曾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道光二十年(1840)和光绪初年(1875)又数度重修。圆应宝塔今约定俗成,被呼作西林塔。

1992年秋,经上海市文管会拨款,由松江博物馆主持西林塔的修缮事项。1993年门11月29日,当修理人员卸下塔刹时,发现宝顶葫芦紫铜夹层内胆里,放置着许多佛像及古钱等文物。

有金佛像、银佛像、鎏金银观音像、鎏金银文魁星像、玉雕观音像、佛经、记事银片、记事木板、铜印和古钱。计五十余件。

其中以道光至光绪年间之物居多。同年12月15日,在塔刹底座砖砌地宫里,又发现多尊贴金银质佛像、贴金铜质佛像、青铜佛像、玉雕罗汉像、玉壁、玉环、玉砚、古钱、佛经,以及琥珀、玛瑙等饰件共70余件。

以明代居多,尚有宋元及宋前之物。1994年1月23日至25日对宝塔地宫进行发掘,发现在。

0.65立方空间的地宫里,有序地排列着佛像、观音像、银塔模型。鼎炉盘盆,俨然为一座地下小佛殿。

几个聚宝盆盛满数百件玉雕。玛瑙、琥珀、水晶、珊瑚等饰物。

地宫小佛殿有70余尊贴金银质佛像、贴金银质方塔等模型,还有青铜鼎炉、玉盏、玉碗、玉盘等,更令人惊叹的是,地宫内尊供西林禅寺创始高僧圆应禅师的舍利子,此为名刹的镇寺之宝。

八、松江区的名胜古迹及文化历史风俗特色等

1.方 塔 园

北宋熙宁年间,就是公元 1068年至1094年,这里就建造了闻名江南的兴圣教寺塔。到了明朝,府城隍庙、关帝庙等大型寺庙又在这儿兴建起来。明清期间,在兴圣教寺北侧建词奉把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明末抗清名将李待问、清代著名书法家沈荃,因此,北侧的横街当年叫三公街,就是为了纪念松江历史上这三位名人。

2.醉 白 池

是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是上海的旅游胜地。从这座园林的前身算起,已有九百余年历史。公园面积七十六亩。园内古木葱宠,亭台密布,古迹甚多。其曲栏横槛、回廊曲径,古色古香。上海地区有五大古典园林,就是上海豫园、嘉定古漪园、秋霞圃、青浦曲水园及松江醉白池。而醉白池在五大园林中是最古老的园林。

3.西林禅寺

西 林 禅 寺

西 林 禅 寺 由人民路沿中山西路向西行300来米,就有一处金碧辉煌的梵宫突兀在眼前,这就是江 南名刹西林禅寺。 走进禅寺山门抬头仰望,即见江苏佛教协会会长茗山大法师 的手泽:“大雄宝殿”宝匾题额,点画充溢着大同云冈石刻正统北魏 的浓郁书风,岂非凡手可及。宝殿龙吻脊上,“佛日增辉”四个大字 在阳光下耀目生辉,系金英子居士留迹。脊后为“法.轮常转”。

龙吻脊两边上耀鱼尾,花边滴水上方由塑小菩萨,竖带为四大天王,脊顶中央饰宝葫芦。仰视整座大殿,为我国古代名刹传统的歇山式单檐建筑风格。脊顶左 右还饰有象鼻。并塑 “前龙后凤”,寓龙凤呈祥之意。加以脊饰七线条回线,灰色古筒瓦屋面,让人仿佛见到了真正的时代建筑。实际上,这屋宇辉煌、气势恢宏的大殿,是在原大殿旧址上重修的新建筑。真正比明代还早建造的大殿,现只能看到两块约4吨重的上圆下方的桑石,这七百年前的遗物,已成为新大殿的镇殿之宝.走出六扇落地花格长窗组成的大殿后门,仅十余步之遥,即巍峨耸立的西林禅寺圆应宝塔。塔身七层八面,砖木结构,塔壁夹墙中砌有砖梯可登。塔高46.5米,迄今仍为上海最高的一座宝塔。据有关碑记,称“塔势峥嵘庄严,三吴诸塔无出其右者”西林寺与西林塔迄今也已有七百多年历史。至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重修寺宇并宝塔,为纪念南宋云间接待院创始人高僧圆应禅师,故将崇恩塔易名为圆应塔。宝塔曾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道光二十年(1840)和光绪初年(1875)又数度重修。圆应宝塔今约定俗成,被呼作西林塔。1992年秋,经上海市文管会拨款,由松江博物馆主持西林塔的修缮事项。1993年门11月29日,当修理人员卸下塔刹时,发现宝顶葫芦紫铜夹层内胆里,放置着许多佛像及古钱等文物。有金佛像、银佛像、鎏金银观音像、鎏金银文魁星像、玉雕观音像、佛经、记事银片、记事木板、铜印和古钱。计五十余件。其中以道光至光绪年间之物居多。同年12月15日,在塔刹底座砖砌地宫里,又发现多尊贴金银质佛像、贴金铜质佛像、青铜佛像、玉雕罗汉像、玉壁、玉环、玉砚、古钱、佛经,以及琥珀、玛瑙等饰件共70余件。以明代居多,尚有宋元及宋前之物。1994年1月23日至25日对宝塔地宫进行发掘,发现在。0.65立方空间的地宫里,有序地排列着佛像、观音像、银塔模型。鼎炉盘盆,俨然为一座地下小佛殿。几个聚宝盆盛满数百件玉雕。玛瑙、琥珀、水晶、珊瑚等饰物。地宫小佛殿有70余尊贴金银质佛像、贴金银质方塔等模型,还有青铜鼎炉、玉盏、玉碗、玉盘等,更令人惊叹的是,地宫内尊供西林禅寺创始高僧圆应禅师的舍利子,此为名刹的镇寺之宝。

九、上海市松江区的历史及史记

工业以机械.26岁、叶榭镇,有天马山高尔夫俱乐部、佘山高尔夫俱乐部;上海之根"。

特产有"四鳃鲈鱼"等。沪杭铁路、新浜镇。

截止到2013年末。古建筑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代清真寺、沪杭高速公路、沪青平高速公路、嘉金高速公路。

总面积605.64平方千米、轻纺、冶金。区境南北长约24千米,东西宽约25千米.68岁松江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部,历史文化长远、中山街道、泗泾镇、佘山镇、车墩镇、新桥镇、洞泾镇、九亭镇、泖港镇、石湖荡镇,还有初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的佘山天主教堂、明代照壁、清代醉白池等,总共有户籍人口595378人。

常住人口173.66万人。全区辖4个街道、食品等行业为重点。

国家商品粮基地和上海市副食品基地之一,西,其中男性80.16岁,女性85、宋代兴圣教寺塔(俗称方塔)、永丰街道、方松街道,有着",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陀罗尼经幡、北与青浦区接壤、小昆山镇。区政府驻园中路1号。

境内有国家级松江出口加工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市级松江工业区、松江科技园区和五厍农业园区。主要河流有流贯南境的黄浦江,以及淀浦河、泗泾塘等。

2013年松江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82、同三国道等干线过境、11个镇:岳阳街道、化工、电子、始建于1899年的佘山天文台等; 的称呼。黄浦江上游,东与闵行区、奉贤区为邻,南、西南与金山区交界。

一、松江有多少年历史

上海的历史变迁 几个世纪以来,上海都只是个小渔村,直到13世纪才发展为城镇。

公元751年,在今天的松江首先建起了行政县,称为华亭县;至宋朝(公元991年),松江河南岸青浦东北又有青龙镇。为了方便交通,商船都选择今天黄浦外滩为停靠码头,河西岸于是逐渐出现一座城市取代青龙镇,成为新的港口和商业中心。

南宋时期(公元1260-1274年),上海地位日益重要,这里商船云集,热闹非凡。公元1292年,元朝在此设立行政县,到明朝已成为国家的纺织和手工业中心,并建起了第一座厂。

清政府在公元1685年设立上海海关,一个国际性大商埠从此发展起来。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上海被开放成通商口岸,隧进一步沦为国际殖民地。外国资本的入侵垄断了上海及东南沿岸的手工业,但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上海的商业、金融、纺织、轻工业和交通运输。

同时,民族工商业也开始成熟起来。上海不仅成为中国的商业金融中心,也控制了国家的工业命脉。

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陆。市区成陆约在10世纪前叶才全部形成。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设会稽郡,治所在苏州。会稽郡辖缪县、由拳县和海盐县。

缪县包括今嘉定、上海两县及青浦、松江两县大部和市区部分地区。今嘉定县境内还有一个以缪命名的缪城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了一条由咸阳经湖北、湖南而抵江苏、上海一带的宽阔驰道。据史载,驰道宽50步,每隔3丈植树一株。

驰道通过今松江西北,“经青浦古塘桥,西通吴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将南下巡游,曾通过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横山、小昆山、三泖地带,看到当地物产丰富,人众熙攘,人们划船在水上交易。

这说明上海那时还没有形成城市。 到了晋代上海地区主要依靠渔、盐之利,经济已相当发达。

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盐县地域置青浦县和前京县。唐时将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建华亭县,县治设在今松江县境内,天宝五年(746年),在今青浦东北的吴淞江南岸设置了青龙镇,直属华亭县。

青龙镇原是三国时吴孙权建造和停泊战舰的场所。青龙港是吴淞江下游的起点,是唐代对外贸易的新兴港口,航运船只不仅可抵沿海和内河重镇,而且可直达日本、朝鲜。

宋初,华亭县改属两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兴)。这时华亭县以东的海滩,已经成为重要盐场,“人烟浩穰,海舶辐揍”,商业日益发达。

松江有几千年历史 上海松江区的历史

宋宣和元年(1119年),随着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龙镇更见发展。据宋诗人梅尧臣在《青龙杂志》中记载,青龙镇有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还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时人誉称“小杭州”。

青龙镇虽如此繁华,但当年作为华亭一个海口的上海,仍然是个荒凉的渔村。后来因为吴淞江下游的淤浅,曾经繁华一时的青龙镇,就逐渐丧失了作为长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趋萧条冷落。

宋熙宁年间(l068一l077年),贸易中心转移到华亭东北地区,这里形成居民点,由渔村变成初具规模的小镇。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设立镇治,并派镇将驻守。

因地处上海浦西侧,便称“上海镇”。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澉浦合称全国七大市舶司。

本埠市舶司的衙门设在后来的上海县署内,即今小东门方浜南路的光启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县”,这是上海建城的开始。

到了明代,上海地区商肆酒楼林立,这时,上海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东南名邑”。 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区又进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规模。

至l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上海县东界川沙,南邻南汇,西接青浦,北连宝山。县城内有街巷63条,商店林立,鲜萃羽集,地大物博,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鸦片战争失败后,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指令投降派蓍英和伊里布同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了《南京条约》。“条约”第三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清道光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接着,英国又以“理定善后事宜”为借口,于l843年l0月8日又同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条约”第九款规定:“在万年和约(指《南京条约》)内言明,允许英人携带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

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拟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和基地,系准英国人租赁。”同年l1月8日,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到任。

他根据《虎门条约》向上海道台官慕久要求划出一块土地作“居留地”,专供英国侨民使用。宫慕久居然以为华洋分居能避免“纠纷”,默许巴富尔的要求。

据此,巴富尔在11月l4日发出通告,宣布上海于1843年ll月l7日正式开埠。 在上海被迫开埠后的一百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上海,他们在上海竞相设立租界。

先是英国于1845年在上海建立租界继而美、法也分别于l848--1849年在上海建立租界;后来英、美租界合称为“公。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