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雄县王家房村有多少年历史 下码头村有多少年的历史

火烧 2021-10-28 22:29:27 1077
下码头村有多少年的历史 1.码头镇的历史由来长江入赣第一镇—码头镇。旧为吴头楚尾之地,秦代起隶属九江郡,汉唐时期属柴桑、浔阳县地,南唐升元三年(公元939年)置瑞昌县,至明隆庆时期为金城乡,清雍正年代

下码头村有多少年的历史  

1.码头镇的历史由来

长江入赣第一镇—码头镇。

旧为吴头楚尾之地,秦代起隶属九江郡,汉唐时期属柴桑、浔阳县地,南唐升元三年(公元939年)置瑞昌县,至明隆庆时期为金城乡,清雍正年代为金一乡。民国初期为码头乡,十八年实行地方自治,始设码头镇,抗日战争时期一度改称“泥湾镇”,新中国成立后为码头区、码头人民公社,1984年复名码头镇。

“码头”名称由来甚久。据宋代《元丰九域·卷六》载:“马头”今瑞昌北马镇。

说明早在宋代前,就有马头地名,并形成了一个小集镇。另据有关谱志记载:“江右复行数十步,奇峰突兀者,则狮子山也,山之北有古刹,曰:廻龙庵,前多翠柳,其旁有一小岭,如龟临江岸,廻狂澜也,世传此地纵横辐辏,其形如马,故曰“马头”云。

至清末民初因“马”字不雅,加“石”于右,遂成“码头”沿用至今。码头镇山水灵秀,境内人文历史厚重。

镇南有始建于东晋太原年间的佛教寺庙——利泽寺,它是瑞昌最早的佛教寺庙。据传九江东林寺始祖僧,从江北过来曾在此寺驻足很久后方去九江创建东林寺。

镇内常乐庵、回龙寺亦是古代香火很盛的佛教圣地。镇东北有江西省修筑最早的江堤——梁公堤。

1972年在镇西油榨下出土的西晋青瓷堆塑谷仓,为全国文物之精品。乡歌民舞、顶板采茶、丝弦锣鼓、民间剪纸、端午赛龙船,历来出名。

码头业余剧团的歌舞剧《大桥姑娘喜事多》,曾为党的八届八中全会演出,受到md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好评。朱娥荣的民歌曾唱进了中南海怀仁堂。

码头龙舟队曾两次代表江西省参赛,均取得好成绩。码头镇曾七次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并被国家文化部、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 ”光荣称号。

码头这个历史文化古镇,正敞开宽广胸怀,纳四海客商宾朋前来投资置业,参观旅游;一个规划面积78平方公里,人口50万的“瑞昌市码头工业城”,为海内外投资者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极佳的平台;一个崭新的港口新市正在你、我、他的创业奋斗中逐步变成现实而矗立在青铜故里的大地上。 。

2.广东省海丰县赤石镇历史

赤石镇位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西北部,距离海丰县城39公里,与惠东县接壤,海丰第二大河流——赤石河贯穿全境。

全镇区域面积293.5平方公里,占海丰县的六分之一。赤石镇辖11个行政村,2个社区,86个村民小组,有资料显示,总人口1.9万多人,有旅居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3000多人,是原东江纵队第六支队和海陆丰中心县委所在地,是红二师、红四师和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活动过的地方,是著名革命老区镇。

历史文化 凤河旧事 海丰县西部的赤石境内,峰峦叠翠,绿水萦回。其间有大安峒、明热峒、四大乡三块盆地,大安河、明热河、赤石河等三大水系穿峒过涧,在赤石墟南方汇合成凤河,再经急水门出九龙湾入海。

凤河是赤石人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她用饱满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子民。早在蛮越年代,地处归善(今惠阳、惠东)与海丰之间的赤石约,水陆相间,交通便捷,成了人文初醒之地。

近日,记者从大安峒到赤石墟,从江头村至下围村,沿凤河顺流而下,一路寻踪。竹影下,古村落、古码头、古渡口……一幅幅秀丽古朴的画面,摇荡着历史的回响。

雄县王家房村有多少年历史 下码头村有多少年的历史

沿河景致 凤河,是海丰县的第二大河系,由东北和西北流向东南,流域陆地总面积为382平方公里,河流长度为36公里,包括干流赤石河,一级支流明热水以及四条小支流。 凤河流域地质结构属莲花山断裂带的中束公平断裂带,该断裂带从公平经银瓶山进入该流域,并在大安峒分成两支,主支呈东西向经赤石、汤湖,出惠东白云,在淡水与高潭---深圳断裂带汇合;另一支经鹅埠、吉隆和港南岸至赤砂插入大亚湾。

凤河之名,缘于下游河段的形状,上游窄而陡的河床,在急水门以下河段突然变得开阔,水流平缓,阳光下,波光滟潋,远眺如凤凰开屏,故称凤河。或许缘于 “凤河晚渡”的影响,整条河流就被叫成凤河。

凤河发源于海拔高1256米、与惠东县交界的白马山峰,源头山溪河段7公里叫北坑,进入大安谷地流经6公里至塘尾,有东坑和鸡笼山两条水分别从左右两岸注入。鸡笼山发源于建有红军洞的东莞山,下2公里处,有大蕉园河从左岸注入。

大蕉园发源于与梅垅渔仔潭交界处的尖峰顶山,至麻仔角汇入主干道,为上游较大的支流之一。从麻仔角南流6公里,经龙潭坡至新城。

从新城往下1.5公里至三江楼村,有明热河从右岸注入。 明热河为赤石河一级支流,发源于峰高1282米的禾镰石,河段长22公里,从汤湖往下至冰塘埔右侧有发源于峰高1098米的陈肚山的明溪水汇入后,至三江楼汇入主流。

上游水底山上有瀑布飞流,如青龙飞降,山下有潭;曰青龙潭,深不可测。 三江楼以下的河段,河面宽阔,经几度转折后进入急水门峡口。

急水,顾名思义,水流湍急也。门者,象形之谓也。

宽阔的河面在这里突然缩小一半,乱石插入河床,如一道拦截河水的大门,上下水头落差达1.5米。后人为求雅意,取其偕名曰吉水门。

河边有一村庄,也以此为名。“勒马过河”是这里的一道天然景观。

河中巨石嶙峋,远观似战马淌水,水流击石,轰轰作响,似奔腾战马过河。 急水门以下河段又是另一番景象。

上游窄而陡的河床在这里突然变得开阔,水流平缓,阳光下,波光滟潋,远眺如凤凰开屏。 急水门的右岸,便是深涌村,设有渡口,旧时为官办船渡,过往行人免交渡费,有“义渡”之称,岸边竖有“凤河义渡”石碑,系清咸丰年间所立。

这里山清水秀,景色秀丽,每当夕阳西下,彩霞辉映,有“凤河晚渡”奇景,为海丰古八景之一。 从凤河渡口下1.2公里至园墩林场,广汕公路大桥飞架河面,再下4公里,发源于鹅埠畲族山的南门河,从右岸注入,至宝塔山脚注入主流。

主流收入南门河水后向南于沙埔渡,流向九龙湾。 在水浸时代,赤石曾是内陆海港,每当洪汛涨溢,海潮回灌之时,这一地区重现一派“嘴小腹大、岛屿耸立”的内港景象。

时序更叠,沧海桑田,沙泥俱下,将港湾逐渐变成了平原,随着海水的慢慢消退,只留下一条弯弯的河流。 凤河,是连接大海的一段盲肠。

古村落 有河的地方就有人家。 顺流而下,一座座村庄,古朴静谧。

村边绿树婆娑,村外青山巍峨。 寻访古村的第一站,便是江头村。

该村因建于河的上游处,当地群众称“河”为“江”,故而得名。明朝万历25年(1537年),文姓先民从祖籍福建迁此定居,开始了与沿河民众同饮一江水的开荒僻地生活。

在村里转悠,很少见到青壮村人。“都出外干活去了”老奶奶慢悠悠地说。

站在赤石大桥上,眺望三江楼村,绿竹、黑瓦、白墙调配出的古民居画面,令人出神。屋顶上的瓦片,历经上百年沐风栉雨的的颜色,又有哪一位丹青妙手所能调配出的呢? 三江楼村建于清朝初年(1626-1636),曾居住过钟、林、黄、张、李、陈等姓。

因位于大安河、明热河和赤石河三河汇河处,又建有城门楼,故名。 高大巍峨的城门楼不见了,古渡口仍在。

小船儿慵懒地停靠着,展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与大桥飞架、天堑变通途恰成鲜明对比。 踏足鲤鱼埔村,心里竟起了莫名其妙的疑问。

那片形似大鲤鱼的大草埔还在吗?鲤鱼的头还是向着赤石河吧? “要看鲤鱼,得登上远处的大山!”朋友。

3.灵川县大圩镇下罗塘村有多少年历史了

大圩镇位于山水旅游名城桂林市东南18公里处,距灵川县城30公里,地处漓江中游,在漓江北岸由西向东沿江而建,古风浓郁。大圩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 24'30''--1100 25'30'',北纬250 10'50''--250 11'05''。行政区划面积193.78平方公里,总人口5.16万人,其中镇区常住人口1.5万人,耕地35.2公顷。下辖17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61个自然村。大圩古镇北通湘、赣,南达梧、穗,为桂林东郊商品集散地。曾名长安市、芦田市,通称大圩。汉代已形成小居民点,北宋时已是商业繁华集镇,明为广西四大古镇之一。其商业初兴于宋,曾设税官;中兴于明,清光绪三十一年《临桂县志》称"水陆码头"抗日时期有"小桂林"之称,赶圩人数高达1万余人,泊船多达二、三百艘,地方商业文化积淀深厚,特色鲜明。

城区明清时,大圩已是南北商贾云集之地,各种商行应有尽有,明初解缙诗曰"大圩江上芦田市,百尺清潭万竹围,柳店积薪晨昏后,壮人荷叶裹盐归"。清为桂林东乡"水陆码头",抗战时期有"小桂林"之称,各地商人在此均建有会馆,有名的广东、湖南、江西会馆及清真寺等。到民国初期,大圩已形成八条大街,即:老圩街、地灵街、隆安街、兴隆街、塘坊街、鼓楼街、泗瀛街、建设街。沿江亦形成十多个靠码,有"逆水行舟上桂林,落帆顺流下广"之说。铺面商号有"四大家"、"八中家"、"二十四小家"之称。体现出当时大圩的繁荣状况。如今,沿江约2华里的老街多用青石板铺设路面,基本保持当年的格局和风貌,风格别具。很多的建筑保持较好,如高祖庙、清真寺、祠堂、廖宅(东方街47号)、黄宅(民主街28号)、李宅(民主街37号)等等,有二进、三进的深宅大院。长约1公里的青石板街、河卵石拼花的道路依旧古香古色,街区之间的隔火墙,沿街骑楼,可拆卸的木结构铺面等,使沿街的古风依旧。此外,镇内还有许多名人的活动遗迹,当年孙中山北伐时,到桂林设立大本营就是在大圩塘坊码头(1921年12月4日)起岸,并在江边扎台发表演说。灵川最早的0组织--0桂林东乡区委员会和0毛村支部就是1928年8月在大圩建立的。毛洲磨盘山下还有清末抗法、抗日名将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墓地。镇内有万寿桥,始建于明朝,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单拱石桥,位于马河与漓江汇合处,桥体稳健古朴,为县重点保护文物。.

4.良渚有多少年的历史了,特产有那些

在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遗址区内发现一座面积290万平方米的古城,其年代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具体的建筑年代,有待进一步考古确定。

考古学家指出,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新发现的这座古城,相当于良渚时的首都。

有专家认为中国朝代的断代应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良渚。 在省文物局良渚管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位于瓶窑镇上的古城遗址。

东西南北四个城墙门,如今安安静静地躺在农田里,四周有少量的住家。 城墙上留下原始居民生活垃圾痕迹 北城墙同样也挖出了一个坑,同样的黄土和石头,唯一不同的是“这座城墙坑比较考究,底部到地表的夯土层是泥和沙相间,而且很有规律,从上到下沙层逐渐加厚,泥层逐渐变薄,做工非常考究”,据刘斌推测,土墙上的那些黑色杂物,应该是原始居民残留下的生活垃圾。

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南北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因此,专家推断,古人在建城时显然对地理位置经过精心勘察和规划。 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非常意外,缘于去年6月一次保护区域内农民住宅外迁安置点的基建项目。

当时,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瓶窑葡萄畈遗址高地西侧挖掘时,发现了一条良渚时期的南北向河沟。这让刘斌感觉到有戏,随后,他带领考古队员深入挖掘。

洛阳铲一把铲下去(洛阳铲,长柄,铲头为半圆筒状,打入地下再提起来时,铲头就能带出一筒土,对土壤结构、颜色、密度和包含物的辨别),在4米多深的地方,铲头碰到了石块,换个地方再铲,在差不多的深度再次碰到了石块。当泥土一层层挖去,一大片石块露出来,经过局部解剖发现,这一高地是由人工堆筑而成,宽60多米,深近4米。

结果考古人员发现整块土地其实都是人工夯筑而成——土质为黄土,不同于良渚一带灰黑色淤泥,明显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在黄土下面,铺着一层石块,石块比较圆滑,应该是从周边现成拣来的。

之后的挖掘证明,这大堆的黄土就是良渚古城的西城墙,稻田下的那条沟渠是护城河。 西城墙全长约1000米,宽约40~60米,南连凤山,北接东苕溪;接下来,南城墙、北城墙和东城墙依次被发现,同样是底部铺垫石头、大量黄土夯筑;城墙环绕着中间的莫角山遗址。

与西城墙相比,其他三面城墙相对更考究:铺垫的石头尖锐很多,明显是人工开凿;城墙外侧石头相对大点,越往里越小;堆筑的黄土层中,有时会掺加一层黑色的黏土层,增加了城墙防水能力。 考古人员推测,这些痕迹说明古人最先造的是西城墙,等到建其他三面城墙,经验更丰富了。

古城文明势力曾影响半个中国 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说,说明良渚古城的意义,得站在“良渚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这个高度着手。已经发现的良渚遗址,从其位置、布局和构造来看,专家认为当时有宫殿,生活着王和贵族,如今又找到了城墙,相当于良渚时的首都。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余杭良渚这里,还有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南京一带;再往外,还有扩张区,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苏北部,接近山东,曾经良渚人为了占领这里,还打了一仗;再往外,还有影响区,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带。 可以看出,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如果没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

有的考古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其实就是“良渚古国”。良渚古城的发现,有人认为中国的朝代的断代应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良渚。

古城面积与颐和园差不多 城墙比西安城墙宽2~4倍 本报讯浙江省考古所近日发布重大考古成果——历经18个月,在良渚遗址区内发现一座面积290万平方米的古城,面积和北京颐和园差不多。根据城墙中出土的陶瓷碎片,这座古城的年代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具体的建筑年代,还有待于在进一步考古工作后才能确定。

在目前发现的代表中国早期文明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这座古城东西长约1500~1700米,南北长约1800~1900米,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

城墙部分地段残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垫石块,宽度达40~60米(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间建造的西安古城墙,底宽18米,顶宽15米),上面堆筑纯净的黄土,夯实。 专程赶来的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这样评价古城:这是目前中国所发现同时代古城中最大的一座,称得上“中华第一城”;它改变了原本以为良渚文化只是一抹文明曙光的认识,标志着良渚文化其实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是继上世纪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将极大推动中国文明史研究进程和考古学发展。

良渚文化是分布于环太湖地区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距今5300~4000年。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遗。

5.谁知道江西九江码头镇的历史

码头镇是长江入赣第一镇,是江西省样版镇建设点,是国家综合改革试点镇,是全国百强镇候选镇,是全国群众文化先进镇,同时也是瑞昌市工业重镇及瑞昌北部物资集散地,素有吴头楚尾和瑞昌北大门之称。

码头镇位于江西省北缘,九江市西侧,瑞昌市东北部。北倚长江,与湖北武穴市隔江相望;南挹匡庐,距九江市32公里、瑞昌市区21公里;东濒赤湖,与九江县城子镇接壤;西连幕阜余脉,与黄金乡、夏畈镇毗邻。

码头镇名,缘起于长江自然天成的良港和逐渐形成的码头,始于“码头自然镇”。该镇濒临长江,东有狮子山,西有凤凰山,两山之间是长江的回水湾,风平浪缓,形成天然良港,来往船只在此停靠。久而久之,建有码头,逐渐成了瑞昌北部物资集散地,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为以码头船业为主的古镇(即码头自然镇)。据有关资料记载:春秋时期为吴楚之地,秦属九江郡。汉至唐朝隶属柴桑、浔阳县地,自五代南唐升元三年(公元939年)置瑞昌县,定名金城乡,历宋、元、明未变;清同治《瑞昌县志》记载为“今二乡马头保马头街”。

6.胜芳镇有多年的历史了

胜芳镇历史悠久,始建于2400年前的春秋末期,原为水乡,始称堤头村,后称武平亭、渭城,宋时定名为胜芳,取意“胜水荷香,万古流芳”。古时的胜芳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水旱码头,“水则帆樯林立,陆则车马喧阗”,客商云集、风景秀丽、交通便捷。清朝时被列为直隶六大重镇之一。

解放前,胜芳镇隶属文安县,1948年胜芳解放,成立胜芳市,后与霸县合并为胜霸县,后从霸县析出称为县级独立镇,1958年后并入霸县为建制镇。现在胜芳镇隶属河北省霸州市。

1948年冬至1949年1月,接管天津市的党政机关的人员在胜芳市集结,在胜芳成立了天津市各区政府和各部门、天津日报社及新华社天津分社、天津人民广播电台。

胜芳镇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京、津腹地,北距北京120公里,一个半小时内可直达北京机场,东距天津仅35公里,一小时内可直达天津港口。112国道毗邻胜芳,省级廊大公路南北向贯穿全镇,保津高速公路在胜芳设有出口,北部13公里有连接天津的津霸铁路货站,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全镇总人口14万,其中常住人口9万人,流动人口5万余人,镇域面积104.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8.6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以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985年胜芳镇成为河北省第一个亿元镇;1989年胜芳镇东升街成为河北省第一个亿元村。胜芳镇被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中国乡镇之星、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小康示范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先进镇、2005年度小康建设明星镇、全国文明镇、中国金属玻璃家具产业基地等荣誉称号。

目前,霸州市委、市政府已经把胜芳作为霸州东市区进行规划建设。我们聘请的上海市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已完成了胜芳镇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并通过了市政府审批。该规划到2020年人口规模将达36.5万人,规划区面积53.57平方公里,该规划分新旧两区,旧区主要突出古镇风貌,恢复胜水荷乡景观,建成旅游、文化、贸易之城;新区体现现代工业文明、居住文明和教育文明,形成以胜芳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7.杨家溪有几年历史

杨家溪位于太姥山西侧,其下游经霞浦县境内.相传北宁名将杨宗保、穆桂英的儿女杨文广与杨金花曾率兵在此平定南蛮第十八洞,并派杨家将驻守眩地,所以把此溪叫杨家溪。

厦门车赴素有"海国桃源""闽东小武夷"之称的杨家溪景区,抵达杨家溪上游和龙亭停车场后,观堪称“中国奇景,江南一绝”榕枫公园及被国家林业部列入一书的千年古榕群和江南现有所见最大的枫树林。之后乘电瓶车至渡头,明代古刹洞窟寺庙--青龙寺,众多文人墨客字迹,钱王古道,虎豹峰,棋盘滩,断船,天然杨家岩、畲韵榭、龙鳗涧,文广广场等景点。

上游蓝兜码头乘竹筏漂流,沿途可领略杨家溪秀丽景色,及小玉女峰,仙人望月,迎仙船,观音坐莲等山石景观,感受水秀流长,山野风清,下午车赴海滨浴场--牛郎岗.行程结束返回您温馨的家!素有“海国桃源”、“闽海蓬莱”盛誉的杨家溪风景区,位于太姥 山西南侧、霞浦牙城西北部。据传,她原名南洋坪,自北宋名将杨文广“平南蛮十八洞”后,得今名。

杨家溪以川景幽美称著。198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与太姥山 山岳区并列于国家第二批重点旅游风景区之“太姥山名胜区”,是太 姥山“山、海、川“三大主景区之一。

杨家溪,以其青山绕抱碧水之幽美,潭、濑、滩与花、草、林镶 嵌之壮观,瀑布、峡谷、耸峰、悬崖、奇石、怪洞等神工汇聚之胜境 和人文景观、名胜古迹、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之玄奇生动,而扬名海 内外。近年来,国内外文艺界、新闻界和政界的知名人士及风景专家 纷纷撰文、赋诗、摄影、题词、作画、谱曲。

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 节目、福建电视台、东南电视台、《福建画报》、香港《中国旅游画刊》 等新闻媒体也都作了专题报道,台湾电视台两次以杨家溪为背景拍摄 了《林投姐》等2部电视连续剧。杨家溪源自柘荣东山顶和目海尖两大高峰,绕太姥山麓,其中下 游流域大致分为九鲤溪与杨家溪,自福鼎乌杯始至鼎霞交界的湖里, 称九鲤溪,从兰兜至渡头为杨家溪。

九鲤溪流程约7公里,沿途有将 军潭、鲤鱼墓、九鲤湖等名胜景点和新建的九鲤电站景区;杨家溪流 程约8公里,有七曲十二濑(浅急之滩),沿流潭、濑、滩交替分布, 溪水清澈见底。两岸峡谷青山郁郁葱葱,奇花异草纷呈异彩。

樟树、枫树、榉树、榕树,毛竹、绿竹、花竹、方竹、紫竹、黄竹、金竹, 杜鹃、黄杨、雀梅、赤楠、芦苇等均成片分布,四季常青,花香鸟语。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两岸溪滩;既有罕见的樟树成林,呈带状连绵十多 里,常年翠绿;又有芦荻片片,春夏碧绿成茵,初冬白絮遍野;还有 万株连片的枫树林,为江南面积最大的枫香林,深秋红叶辉映,酷似 绯云停驻。

紧邻枫香林的是十几棵大古榕树,据说植于南宋初期,历 经800多年沧桑,依然翠绿成荫。其中一株树干周长12.6米,主干 中空,有7个洞口可容人入洞。

乘筏顺流全程约需2小时,或飞奔于 砾石堆积、浪花飞溅的浅滩,或傲游在碧水潆洄、一平如镜的深潭; 时而飞筏破浪有惊无险,时而随流飘荡逍遥自在,瞬间变化万千,令人叹绝。杨家溪景区约35平方公里,由九鲤溪景区、龙亭瀑布景区、钱 大王村区、青龙寺区、杨家溪村景区、下坪洋村区、半岭亭区、渡头 村区和雉溪龟山村区等九个小区构成,现更新辟位于通津古桥至环石 潭2公里长流域之间的“原野生态休闲区”,拥有野宿、垂钓、游泳、烧烤、美食等独具特色、雅俗共享的游乐、休闲、憩息功能区20多 个;邻近福鼎嵛山岛景区和霞浦三沙留云洞景区、赤岸日本空海登陆 址景区以及高罗、大京、下浒海滨沙滩,构成规模甚大的风景区范围; 且处于雁荡山与武夷山两大风景名胜区之中点,占居着优越的地理区位,是理想的旅游、度假、休闲、避暑、游泳、垂钓胜地。

杨家溪位于霞浦县牙城镇境内。相传北宋名将杨宗保, 穆桂英的儿女杨文广、杨金花曾在此平定南蛮第十八洞而得名。

杨家溪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太姥山五大景区之“九鲤溪瀑景区”,自龙亭瀑布至渡头村、全程11.5公里,素有“海国桃源”之美誉。 龙亭瀑布由文、武两瀑构成,文瀑一级直下落差136米,为福建省单 级落差最高的瀑布;武瀑分两级而下,落差135米。

瀑布周围 还有将军印、文笔架、岩峰和金狮把口、玉兔飞跃、将军拜印、仙翁坐山、玉象峰、猴子洞、龙洞等10余个景点。沿溪下行约1公里,从南兜乘竹筏顺流而下, 经“十曲十二滩”,历2个小时到渡头村,一路青山碧水,沿溪可浏览唐 僧西拜、达摩面壁、金龟戏鳖、文广断船、将军帽、三叠石等36个石景,惟妙惟肖。

在下游渡头村有两片相距不远,总面积250亩枫香林,约有 1100多棵枫树。秋末冬初,枫叶黄里秀红,犹如绯云停驻;在两片枫香林之间的间隔地带有17丛古榕群,树龄最长者已有800多年,其中一株“榕树王”,树干周长12.6米,冠幅直径51米,高30米,树干中空,有7个洞口,洞内可容数人。

据说这是全球纬度最北的一片古榕林;近处百亩桃树林,春暖花开,景色更佳;溪畔成片荻花滩,“远似浮云近似烟”,春夏绿叶如菌,秋冬白花遍野。

8.龙川四都镇牙沙嶂村有多少年历史

到你们村委会去问啊,直接又方便。

四都镇位于龙川县中部偏西的东江河上游,东与丰稔镇接壤,西与和平县东水毗邻,南与附城、义都两镇交界,北与黄石、黎咀相邻。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总面积80.57平方公里,全属丘陵地带。土地面积81平方公里,京九铁路穿镇而过。下辖八个村委会,一个居委会,人口2万人。[1]

地理位置

四都镇地处龙川县中偏南,京九铁路、东江贯穿全境。

行政区划

现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41个村民小组,157个经济合作社,总人口1.86万人。

旅游环境

四都镇有较好的旅游环境,东江河畔有景色秀丽、形状奇特的金龟山;镇内腹部还有林莽苍苍、峰峦迭翠形似笔架的牙沙嶂;四黄公路旁边还有六朝古庵——鹿湖庵,这些景点都是人们休闲观光的好去处,且有待开发。

境内景区有秦代县令赵佗曾挥毫写下“金龟回江”的金龟山和始建于东晋年间、明代龙川县令沈瓒题匾“鹿苑重光”的鹿湖禅寺;还有共龙川县四都第一支部成立旧址——华光庙、龙川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牙沙嶂革命烈士纪念碑、三公庙、奇山八斗米寨。保留的客家围龙屋、古炮楼、古井、码头、古榕树随处可见

9.石岛历史沿革的介绍

石岛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居住,隋唐时期(赤山浦)就成为东部沿海的重要商埠;明末清初,更是商贾云集。早在大宋年间(1279年),有几户王姓渔民发现今人和镇码头村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即于此设港口村镇,负责商船停泊与贸易等事宜。码头村由此而得名。随着岁月之推移,水位逐年下降,滩地逐年扩大,港湾条件越来越差。于明末清初,北来的南方商船发现土步山下的一块退滩地(明末有几户王姓居民在此居住,当时称沙岛),港宽水深,天然避风,加之风景秀丽,内地特产丰富,便一起经常停靠落脚,经营生意。1644年,码头村港口迁至沙岛,随之带来了商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小镇。由于此地背山面海,遍地皆石,故更名为石岛。至今,历经300多年,一直是胶东半岛东部的小型商业码头。清代中叶,被称为“黄县帮”的商业资本进入石岛,使这里的渔业、商业和海运有了较大的发展。 石岛建制几经变更。清末属云光都,民国初期属第六区,1930年属第七区。1945年9月,胶东行政公署决定建立石岛特区,将荣成县龙山区、甲子山区、斥山区和文登县的靖海区、人和区划归石岛特区,由东海专区直辖。1946年11月,石岛特区改设为石岛市。同时撤销龙山区,增设镆铘岛区;辖区含原王连镇(现王连街道一部分)、原(小)石岛镇(现港湾街道)、原东山镇(现东山街道及桃园街道部分)、原宁津镇(现宁津街道及桃园街道部分)、原斥山镇(现斥山街道)、原人和镇、原靖海镇。1948年12月,石岛缩小市区,将甲子山区(镆铘岛区并入)、斥山区划归荣成县,靖海区、人和区划归文登县,石岛市只辖原(小)石岛镇(现港湾街道)。 1950年5月撤销石岛市,所辖区域划归荣成县,设立为石岛区。1954年4月1日,石岛县成立。将荣成县十五区(石岛区)、十一区(斥山区,包括现斥山街道全部及王连街道、东山街道各一部分)、十二区(甲子山区,包括现宁津街道全部、东山街道一部分及桃园街道)的33个乡及文登县十区(人和区)、十一区(靖海区)的22个乡,共计55个乡划归石岛县。石岛县增设镆铘岛区,共辖6个区,辖区包括现荣成市石岛管理区(除王连街道一部分村外)全部和人和镇(包括原靖海镇)。县机关驻石岛镇,属文登专区。 1956年2月属莱阳专区。1956年3月,撤销石岛县,所辖区域全部划归荣成县。1957年11月改名为石岛镇。1958 年9月,成立石岛镇人民公社,1982年2月,撤销人民公社改为石岛镇。1998年12月,石岛镇与石岛湾开发区合署办公。2000年6月,石岛镇与斥山镇合并为石岛镇。2001年,撤销东山镇、王连镇,并入石岛镇。2005年1月石岛撤镇设管理区,荣成市石岛管理区,作为荣成市政府的派出机构,隶属荣成市人民政府,规格为副县级,将石岛镇和宁津镇整建制划归石岛管理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