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兼容并包的并是什么意思 春秋戰國講究征戰兼并、中華文化確實兼容並包,兩者有什麼關係?

火烧 2022-01-18 20:03:31 1044
春秋戰國講究征戰兼并、中華文化確實兼容並包,兩者有什麼關係? 春秋戰國時期是對中華文化形成至關重要的一個時代,但是這個時代的主要文化是兼并文化,不過兼并文化並不是中華兼容並包的文化的前提,兼容並包的文

春秋戰國講究征戰兼并、中華文化確實兼容並包,兩者有什麼關係?  

兼容并包的并是什么意思 春秋戰國講究征戰兼并、中華文化確實兼容並包,兩者有什麼關係?
春秋戰國時期是對中華文化形成至關重要的一個時代,但是這個時代的主要文化是兼并文化,不過兼并文化並不是中華兼容並包的文化的前提,兼容並包的文化與列國兼并沒有直接關係,而兼并會導致一元,這也是後來儒家獨尊,其他諸子受到冷落的原因。
東周兼并文化的出現與理論
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權威日漸下降,各諸侯國開始互相征戰,隨即開啟兼并戰爭,這其中尤其以齊國、晉國、楚國、秦國吞併的國家為最多,他們兼并的對象除了諸夏之外主要是四夷。
這個局面是四國所處在的地理位置決定,東西南北各佔一個,這一時期的兼并就是為了壯大自己和生存,在叢林法則下,不想被兼并只有先兼并別人。這是第一階段的理論,僅僅是為了活著。通過一系列的征戰,到戰國初期,天下的諸侯國20個左右,比起春秋初期幾百個的諸侯國,被吞併而亡國的可見一斑。
戰國以後,第二輪兼并戰爭開始,還是延續的救亡圖存,壯大自己打擊別人的存活法則已經不能滿足這個時期的兼并戰爭,從各國稱王到齊秦兩國互立為帝,諸侯國的野心與實力一步步的壯大,他們開始謀求一統天下,支撐他們的正是周天子一手打造的四海之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四海一家理論,這是第二段的理論,家天下、政由己出。這樣一直混戰兩百年,直到秦國的勝出方才中止。
兼容並包文化的奠基與成形
歪史認為兼容並包的文化奠基於華夏形成階段,正是炎黃兩族的融合,互相吸收使得彼此互相忍讓、吸納又扶持,由此發展而來的夏商周封建體系都是互相包容與剋制,長久的風氣使得民族性慢慢養成兼容並包的文化,這一切都奠基於炎黃結盟。
自此以後,夏商周易代之時都對原來的夏人、商人最大限度的忍讓與包容,然後勝敗雙方互相學習吸收對方的有點,客服自己的劣點,共同融合出一個新的文化體系。
周武王伐商以後,建立起封建天子體系,形成眾星拱月的模式,他們通過封建的模式,發展鞏固了周王朝的制度,也對外擴張了周文化,但是沒有消滅不同的文化,而是吸收與融合,形成了以商周文化為主,雜以其他文化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的孕育與發展
天子制度確立以後,四海一家已經不容質疑,但是周天子權威的下滑使得各國間都想分一杯羹,建立自己的權威,於是出現的春秋五霸繼起爭雄的局面,他們無不以尊王為旗號來經營自己的霸業。
經營霸業需要人才,原來的封建制度,世襲化的貴族不在滿足用人需要,於是出現各國之間的變法,如胡服騎射、建立軍功爵制度。各國勛貴為了博得好名聲增加自己的籌碼,由原來的大封子孫轉為紛紛蓄養賓客,用人從血統改為才能。也正是因為這個改變,諸子百家開始萌芽並且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
影響後世的學術思想幾乎都是這一段時間萌芽並且形成體系的,這一些是中華文化核心,經歷戰國的征戰,秦始皇統一六國,劉邦建立漢朝,最終符合大一統王朝需要的儒家稱為王朝顯學正統。其他諸子式微,但是並沒有消沒,只是都弱化圍繞在儒家周圍。
總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