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手党势力 从“战斗机黑手党”的起源,谈中国空军对欧美空战理论的影响
从“战斗机黑手党”的起源,谈中国空军对欧美空战理论的影响
1950年12月,这个对于朝鲜半岛来讲少有的寒冬,乌云笼罩着叠嶂的山峦。从F-86的驾驶舱望下去,鸭绿江和清川江沿岸白雪皑皑......顷刻间,两架涂着红五星的米格-15战斗机,呼啸着冲出层层叠叠的云层,给正在寻找地面目标的F-86编队来了个措手不及!瞬间就有多架飞机中弹,其中一架拖着浓浓的黑烟,一头扎向地面……
……1951年11月,时任美国空军参谋长的范登堡视察朝鲜战场时说:“共产党中国似乎一夜之间便成为世界空军强国之一!”他的这个著名感叹就是“米格走廊”的缘起!同年,B-29战略轰炸机白天不再轰炸鸭绿江至清川江一带——这也是中国空军的第一次锋利亮剑!
……时间指针拨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群来自美国空军的军事改革先驱者开始在国家级军事机构的舞台上崭露头角。这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参加过朝鲜战争的美国空军退役上校约翰•R•伯伊德(John R. Boyd)!
伯伊德在朝鲜战争期间曾驾驶F-86“佩刀”战斗机参战。岁月并没有冲淡他对驾驶米格战斗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击他的中国空军的深刻印象!后来在内华达州內利斯空军基地的(Nellis AFB)战斗机武器学校(Fighter Weapons School)担任教官期间,因为能够让对手在最初的6点钟先咬住他,然后再在40秒钟内反客为主,完成致命一击,让他赢得了“40秒钟伯伊德”(40-Second Boyd)的称号——这无非是伯伊德有样学样的一个“快”字诀!

在伯伊德看来,米格-15具备极强的速度优势,但是因为采用非液压的操控设备,在盘旋、机动以及势能存量等方面存在不足——这个可以看做此人“能量机动理论”的雏形——但是在朝鲜战争中的经验和教训却深深地影响到了伯伊德日后对战机设计的看法!
在20世纪60年代,伯伊德进入佐治亚理工学院深造期间,即提出了“能量机动理论”。其实该理论的核心不难理解,大概是讲“当他的飞机的能量衰减到低于他的对手的飞机的能量时,他就会失去优势”,结论是:“从根本上来讲,空战中机动占位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能量问题。”
这一理论在伯伊德挽救F-X 计划(未来F-15战斗机)时得到了部分实践。后来,伯伊德与皮埃尔•M•斯普瑞(Pierre M. Sprey,工程师)、富兰克林•C•“查克”•史宾尼(Franklin C. “Chuck” Spinney)结成“战斗机黑手党”,直接促成了F-16战斗机(单发,空优机型)的研发和量产。
在伯伊德看来,诸如F-15、F-22这样的重型战斗机,不仅造价昂贵、复杂,在空战缠斗方面还缺乏灵活性,机动能力受限,几乎是空战的“殉葬品”……其实他的这份体验,还是基于伯伊德参加朝鲜战争中对抗米格机时的印象!
实战,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法宝!而1991年的海湾战争,无疑是中美两国空军理念和发展的分水岭。在此次的空中行动中,以F-15为代表的重型多用途战斗机表现出众。在取得的40个空战战果中,33个是由F-15战斗机获得的。其中23个战果是用AIM-7M导弹获得的,5个战果是用AIM-9M导弹获得的,只有2个是用航炮、3个通过空战机动(即:缠斗)获得的。而F-16战斗机只是在“沙漠风暴”战役期间,赢得了出勤架次最多这个桂冠,并没有成为伯伊德想象中的缠斗王。
海湾战争是一场未来冲突模式和军事革命的“预演”。在海湾战争之前,伯伊德眼中的理想战斗机类似于当时中国空军装备的老“歼”字辈机型、F-16这样简单、实用,造价和维护费用低,出勤概率和保障水平高的战机。
可是,海湾战争中的空中行动,因为包含了隐身、精确制导弹药以及信息作战等诸多革命性的变革,让如朝鲜战争中的那种“狗斗”模式的空战变得渐行渐远!虽然F-15、苏-27等重型战斗机也需要如F-16那样的灵活性来躲避地空、空空导弹,但是机动性已经不能主宰空战的一切……
因“米格走廊”而一战成名的中国空军,其在朝鲜战争中的卓越表现,让以伯伊德为代表的这代人,几十年来为了“战机的机动性”发出嘶声力竭的呐喊,也从一个侧面看到了中国空军的实力!
......就像读白说的那样——“又是一个甲子”——中国空军品鉴着西方国家在海湾战争中的表现和优势,摒弃落后和固有的观念。从俄罗斯买来了首批苏-27重型战斗机,而不再是以前钟爱的米格系列,似乎也是为了表明与过去的诀别!
......直至今天,中国空军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着“大空军”、“战略空军”和“现代化空军”的建设——似乎又寓意着,在将来必要的某个时刻,给予来犯之敌再次的沉痛打击!!
(参考资料及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战斗机(3)伊德(1)米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