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第一名将狄青 狄青的历史评价
狄青的历史评价
宋仁宗:“青有威名,贼当畏其来。” “朕之关张。”
尹洙:“此良将材也。”
叶清臣:“狄青、范全颇能驭众,蒋偕沉毅有术略,张亢倜傥有胆勇,刘贻孙材武刚断,王德基纯悫劲勇,此可补偏裨者也。”
余靖:“天生狄公,辅圣推忠。
情存义烈,志嫉顽凶。
请缨即路,仗节临戎。
英材遴集,猛将风从。
贼之敢鬭,实惟天诱。
来迓于郊,奄丧羣丑。
当我摧锋,易如拉朽。
僣补伪署,丛然授首。

羽翼既剪,心腹既刳。
虽欲自举,人谁与图?焚庐而去,回巢以逋。
六亲不保,曰献其俘。
厥推邕边,南国之纪。
九洞襟带,列城唇齿。
险固一失,兵粮无峙。
庶民蚩蚩,鸟兽惊跂。
我公之来,电扫云开。
叛涣斗破,纲领重恢。
师成庙筭,民得春台。
天声逺振,繄公之材。”
孙甫:“今陕西兵官惟种世衡、狄青、王信材勇,可战可守。”
欧阳修:“臣伏见兵兴以来,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与张亢、滕宗谅一例待之。”
王铚:“狄青善用兵,多智数,为一时所伏。”
叶适:“若狄青、岳飞辈,盖数十百年而一,有寥落相望,无复继者,则其为存亡安危所系。”
《宋史》:“宋至仁宗时,承平百年,武夫鸷卒遭时致位者虽有之,起健卒至政府,隐然为时名将,惟青与逵两人尔。
青在边境凡二十五战,无大胜,亦无大败,最后昆仑一举,颇著奇隽。
考其识量,亦过人远矣。”“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
谢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马温公之相业,寇莱公、赵忠定之应变,韩魏公之德量,李纲、宗泽之拨乱,狄青、曹玮、岳飞、韩世忠之将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欧阳永叔、苏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国之忠义,皆灼无可议,而且有用于时者,其它瑕瑜不掩,盖难言之矣。”
黄道周:“狄青为将,战功纷纷。
带铜面具,所向吸魂。
朝野名重,面涅犹存。
帝命药去,请留劝军。
侬智高反,众败昆仑。
青怒尽斩,突出关门。
贼出不意,大败而奔。
高死未确,不敢妄闻。
智高一叛,青已早论。
破之亦易,何假于人。
贼平之后,方服其神。”
王夫之:“狄青以枢副之任,稍自掀举,苟异一切,而密席未温,嫌疑指斥,是以英流屏足巨室寒心。”
昭梿:“有宋一代,武臣寥寥,惟狄武襄立功广南,稍有生色,仁宗置诸枢府,甚为驾驭得宜。
乃欧阳公露章劾之,至恐其有他心,岂人臣为国爱惜人材之道?狄公终以忧愤而卒。”
蔡东藩:“狄青、包拯两人,垂誉至今,称颂不衰。
而包龙图三字,盛名尤出狄上。
即妇人孺子,无不知有包龙图者。
甚且谓狄之荣显,多由包拯之力,是则子虚乌有之谈,固难取信耳。
尝考狄之立功,莫大于夺昆仑关,包之成名,莫要于知开封府,著书人不敢溢美,亦不敢没善,就两人功名,择要演述,已足存其实迹;而当时朝政之得失,亦销纳其间,以视俗小说之附会荒唐,不值一噱者,固不啻霄壤之别也。
此书一出,可以扫尽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