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媛媛 董媛媛《历史上的大征服》读后感
董媛媛《历史上的大征服》读后感
花了九节课的时间,终于把《明朝那些事儿.四》看完了。
虽然最近断断续续走马观灯似地看了十多本闲书,却唯独这一本是一气呵成地读完的,不仅读完了,到翻到最后几页时竟有一些不忍。
我总要不停回想那些人物,唯恐一不小心忘记了:张璁,杨廷和,夏言,严嵩,徐阶,俞大猷,戚继光,杨继盛…特别是杨继盛,他在那个深夜用碗片割肉刮骨切筋的刚毅让我有了脊背一冷的惶恐与尊敬。
其次是俞大猷和戚继光,丽水有条大猷街。
我在几年前的那个炎热的午后百无聊赖地在那条狭窄肮脏的大猷街上晃悠的时候,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孤陋寡闻,我甚至愚蠢地以为大猷不过戚继光手下一个小人物。
丽水也有一条继光街,现在沦为了小吃和地摊一条街。
我只以为戚某也不会是个大人物,却没料当年他是何等威风何等气概。
正史读多了,看遍帝王将相兴衰罔替,却不曾想自己是不是布衣是不是白名。
前些日子读了三国,本来想写个读后感啥的,可翻过《三国演义》的最后一页,看到“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看到“天下三分复归一统”,我竟觉着有些累了,看三国,不过尔虞我诈,不过利用与被利用,不过收买与被收买,不过出卖与被出卖…我不研究厚黑学说,但看到最后终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凄惨…不过不论如何,那几日,我凡事都会谈到三国,跟室友争论“一吕二超三典韦,四关五云六张飞”的科学性,陷于到底是司马厉害还是诸葛牛逼的无谓遐想中,口中老念叨着“尔等凡俗小人安敢什么什么”的愚蠢痴语。
读三国的过程中,曾经两次想放弃。
一次是关羽死的时候,虽然明知这是小说,虽然明知道就算这是真事儿也早已过去几千年,我还是忍不住伤心了良久。
本人对关公素来是怀有感情的,不然也不会在三国争霸里玩出那么犀利的关来,当看到偶像死去,顿觉三国索然无味。
之后一次几乎放弃是因为另一个人,不得不承认的是,本人还算比较传统,这次是因为诸葛亮的去世。
大半部三国演义都在讲武侯,那么突然的,这个神一般的人物就走了,真让我一时接受不了。
当然,最后还是耐着性子看完了,看姜维和邓艾,后期的三国也就剩这俩能折腾几下吸引我的注意力了…前几日用神速读了《历史上的大征服》,想来自己当真是幼稚到不行啊!我已经到了羞于用男孩称呼自己的年纪,却还在读这种本人一直以为只有“男孩”才会读的书…好比当初的《三百六十五个奇异事件》、《世界大发现》、《神秘岛》、《基督山伯爵》…我一直认为这些只适合“男生”来读,注意措辞,我是说“男生”,当一个男生的热情逐步被现实吞噬到我这种境地的时候,再回头去读迦太基的汉尼拔,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罗马的凯撒,波斯的居鲁士,拜占庭的查士丁尼,阿拉伯的默罕默得,大元的铁木真,那真的是自取其辱。
而我,一次次地读这些,除了理解到外国人的政治并不比中国人的光明正大在,别无所获。
我还那么推崇波拿巴,无论如何,我总觉得自己太过愚蠢了。
还有一点得坦白,以前居然从来没看过四大名著。
小学初中高中几乎把外国文学名著看了个遍,我也没去碰一下四大名著,这其中大概有所谓崇洋媚外的心里作怪外,我真想不明白还有别的什么原因。
我不明白怎么读完的最无聊恶心的《傲慢与偏见》,还有那本厚得离谱的《飘》,还有那本现在想来应该吐血的原版《特洛伊》。
我得揭发的是,外国小说里废话连篇,哪里有三国言简意赅?更可恶的是卢梭的《忏悔鲁》我读了那么多年楞是没敢把他读完,龟儿子的写的我蛋疼。
我想,人越大总是越归于传统,当我抛弃洋人的所谓名著时,我看《薛仁贵演义》是多么津津有味啊。
纯属无聊看闲书,如果有一台电脑我保证好好玩三国争霸,好好玩关羽而不来瞎写东西,可悲的是我没有…但不管怎样,看不进《SQL》看不进《工业工程》看不进《管理心理学》看不进《人力资源管理》看不进《经济法》…追问

这个没法套用啊,是《历史上的大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