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泰姬陵 印度的历史介绍
印度的历史介绍
一、印度的历史概况是怎样的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
与北京时差两个半小时。与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不丹、缅甸和孟加拉国为邻,濒临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
海岸线长5560公里。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公元前2000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约在公元前14世纪,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并征服了当地土著。
约公元前1000年,开始形成以人种和社会分工不同为基础的种姓制度。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开始统一印度次大陆,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
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自11世纪起,来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断入侵并长期统治印度。
1526年建立莫卧儿帝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
1757年开始沦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占领。1857年爆发反英大起义,次年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
1947年6月,英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 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
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二、能介绍一下印度的历史文化及旅游方面的情况吗
史前印度(公元前600年以前)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称哈拉帕文化)和恒河文化。
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铜时代的文化,存在于公元前2350~前1750年间。成熟于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消逝于公元前1750年左右 。
但是哈拉帕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贾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遗留。 恒河文化昌盛于公元前1800~前600年间,为印度著名的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时期,约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后期约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前期经典很少提到家庭, 社会仍局部落性质;后期部落社会分解为4个瓦尔纳的社会。
4个瓦尔纳中首陀罗为最低层,吠舍为中层,刹帝利和婆罗门为上层。 古代印度(公元前600~公元800)古代印度的历史特征在于瓦尔纳制的确立及其向种姓制度的转化,部落社会的同化及其向国家的转化,授地制的兴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转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罗门教的兴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转化。
佛陀时期(前6~前2世纪) 从吠陀时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时期,是继印度河文化城市繁荣之后的第二次城市繁荣时期。在这时期里,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大雄创立了耆那教。
据佛教文献记载,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有16个国家。 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尸、祇萨罗、跋祇、俱卢、般遮罗和犍陀罗等。
在这个时期的大国里,瓦尔纳的等级制取代了部落制。国君和武士成为刹帝利,祭司和教师成为婆罗门,农户和纳税者成为吠舍,服务于以上3个等级的劳动者则成为首陀罗。
孔雀王朝时期(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与佛陀同时的频毗婆罗。 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国王有权拥有常备军和接受贡奉。
国王权力标志着刹帝利对婆罗门长期斗争的胜利,但婆罗门在孔雀王朝仍然拥有大权。在阿育王统治期间,印度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
外族入侵时期(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 先是中亚的大夏希腊人在公元前2世纪初侵入印度西北部。
接着又有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贵霜帝国在印度的统治。
在丘就却建国后,国势日强,侵入印度,灭大夏在印度的残部。在阎膏珍、迦腻色伽统治时期,继续入侵印度,从印度西部到恒河流域中部均归入贵霜帝国的版图。
在迦腻色伽的支持与庇护下,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小乘佛教流行于锡兰、缅甸等地。
萨塔瓦哈纳时期(公元前100~公元200) 萨塔瓦哈纳王国300年的历史使德干文化与北方文化互相结合。那里的国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罗门,并且对部落地区实行军事统治。
笈多王朝时期(320~540) 笈多王朝崛起于贵霜废墟。奠基于275年,统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约120年。
王权缩小,官职己经世袭。外贸不断萎缩。
种姓种类和不可接触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庙里 日益普遍。
当时文化灿烂,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剧本和较早的《往世书》均在策多王朝时编成,此外还编纂了一些法书。 在艺术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丰富多彩,代表这个时期艺术的成就。
戒日王时期(606~647) 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后的一个著名皇帝。当时,外贸萧条,货币短缺。
政体沿袭发多,但更加分散。都城从华氏城迁曲女城,即从一外贸城市迁至一军政要地。
戒日王死后,北印度表面统一的局面又告结束。 古代南印度(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几个藩属,每个藩属都有自己的军队、自己的行政系统和收税机关。
最南部分国家的历史,从l世纪开始。古代南印度分为两个历史时期:第一 时期是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时期是300~750年。
新德里景区 印度的首都,位于该国西北部,座落在恒河支流朱木拿河西岸。面积1485平方公里,人口838万。
“德里”一词来自波斯文,意为“门槛”,或者“山冈”、“流沙”等,这些说法来自于古代印地语。新德里是一座现代化城市,市容整洁清新,城市绿化工作搞得很好,道路两旁树木成行、鲜花盛开。
一座座办公楼房和别墅座落于树荫之中,空阔的地面上绿草如茵,为人民生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红堡 这个气势宏伟的皇宫在新德里城内,是17世纪莫卧儿王朝第五代帝王沙杰汗建造的。
长约915米,宽518米,因为它的城墙和内部是用红砂石砌成,所以称为“红堡”。 今日的红堡尽管失去了昔日的华丽,拉合尔门的雄伟气势还在,巍巍的红色城墙还有,部分基本结构完好的宫殿似乎还可以窥探出昔日的辉煌气派。
泰姬陵 位于印度新德里东南的阿格拉,莫卧儿王朝帝王沙贾汉为爱妃泰吉·马哈尔所造的陵墓。由于泰姬陵在早中晚所呈现出的景色各不同,因此成为了世界上惟一一个早中晚游览票价不一样的景点,对于印度本国游人而言,白天仅20卢比,而早上7时前或下午17时后却都升至110卢比。
另外,您千万要记住,不要在星期五前往,因为那天只为当地穆斯林开放。 孟买景区 印度的第一大城市,也是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面积603平方公里,人口约有1400万,聚集了各。
三、印度简介
印度共和国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
领土东北部同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中国接壤,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
也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6.3%。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诞生了印度河文明(主要位于今巴基斯坦境内)。
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并确立种姓制度,吠陀教开始发展为婆罗门教。 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统一印度,开始推行佛教,并向外传播。
约前188年,孔雀帝国灭亡后群雄割据、外族入侵,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兴起。1600年英国侵入莫卧儿帝国,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以后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
1947年6月,英国颁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领。
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国,同时成为英联邦成员国。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也是金砖国家之一,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
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间接依靠农业维生,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最重要出口国。全球最大的非专利药出口国,侨汇世界第一。
印度是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姓制度问题较为尖锐。 扩展资料: 自然环境 1、区域位置 印度地处北半球,位于北纬8°24′~37°36′、东经68°7′~97°25′之间。
印度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面积为29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 2、地形地貌 从喜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岳地区,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东西两侧的海岸平原。
平原约占总面积的40%,山地只占25%,高原占13,但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过1000米。 低矮平缓的地形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不仅交通方便,而且在热带季风气候及适宜农业生产的冲积土和热带黑土等肥沃土壤条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农业利用,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3、气候特征 印度全境炎热,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而印度西部的塔尔沙漠则是热带沙漠气候。夏天时有较明显的季风,冬天则较无明显的季风。
印度气候分为雨季(6~10月)与旱季(3~5月)以及凉季(11~次年2月),冬天时受喜马拉雅山脉屏障影响,较无寒流或冷高压南下影响印度。 自然资源 印度矿产资源丰富,铝土储量和煤产量均占世界第五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
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资源可采储量估计为:煤463.89亿吨(不含焦煤),铁矿石97.54亿吨,铝土22.53亿吨,铬铁矿1.24亿吨,锰矿石6550万吨,锌589万吨,铜352万吨,铅136万吨,石灰石684.77亿吨,磷酸盐8100万吨,黄金86吨,石油8.96亿吨,天然气6970亿立方米。此外,还有云母、石膏、钻石及钛、钍、铀等矿藏。
森林覆盖率为21.9%。 经济状况 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增长速度引人瞩目。
若以同等购买力来衡量,印度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457兆美元,与日本并列世界排行第三,仅次于美国、中国;但是若以美元汇率评估,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和人口只有2300万的已发展国家澳洲相差无几。印度年成长率为5.8%,并于2011年至2012年间达6.1%。
社会财富在印度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极度不平衡,全国10%的人口掌控全国33%的收入。 由于印度人口众多,平均国民生产总值很低,2011年,印度平均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为3,694美元,列世界的第129位;美元汇率则为1,389美元,为世界第140位。
1991年以前,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影响,经济政策采行贸易保护主义,印度政府过分干预劳工及金融市场并监管商业活动,由于1991年印度经济危机,加上苏联解体,新国大党政府使印度开始实行经济自由化改革,借由外国贸易及直接投资,逐步转型为自由市场,印度的经济规模获得了较快速度的增长。 印度经济以耕种、现代农业、手工业、现代工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
全国仍有四分之一人口无法温饱。印度外汇存底充足,汇率稳定,未来官方也将全面解除外汇管制,由市场决定币值。
印度制造业出口已经开始下滑,全国很多地区电力供应依然不足。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语的人口,目前是21世纪全球最主要的资讯服务业生产国、电脑软件出口国以及众多软体工程师的祖国。
印度实行民主政治的同时实行社会主义,政府对私人经济活动,外贸,外国资本直接投资严格控管。不过,1991年通过经济改革,放松对外贸和外资的管制,逐渐开放国内市场。
国有企业民营化和部分领域开放对私人以及外国投资的设限,至于相关的政治争论持续不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印度。
四、印度的简要历史
萨塔瓦哈纳时期(公元前100~公元200) 萨塔瓦哈纳王国300年的历史使德干文化与北方文化互相结合 。
那里的国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罗门,并且对部落地区实行军事统治。 笈多王朝时期(320~540) 笈多王朝崛起于贵霜废墟。
奠基于275年,统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约120年。王权缩小,官职已经世袭。
外贸不断萎缩。种姓种类和不可接触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
偶像崇拜在寺庙里日益普遍。当时文化灿烂,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剧本和较早的《往世书》均在笈多王朝时编成,此外还编纂了一些法书。
在艺术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丰富多彩,代表这个时期艺术的成就。 戒日王时期(606~647) 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后的一个著名皇帝。
当时,外贸萧条,货币短缺。政体沿袭笈多,但更加分散。
都城从华氏城迁曲女城,即从一外贸城市迁至一军政要地。戒日王死后,北印度表面统一的局面又告结束。
古代南印度(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几个藩属,每个藩属都有自己的军队、自己的行政系统和收税机关。最南部分国家的历史,从1世纪开始。
古代南印度分为两个历史时期 :第一时期是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时期是300~750年。 中世纪印度(750~1757) 印度教早在4~5世纪(笈多王朝时)就以新婆罗门教的形式从各地政权出发向部落地区发展,对部落居民进行同化。
至8世纪,印度几个重要地区的部落的同化过程基本告成。印度教寺院在土地、商业、财政方面具有雄厚实力。
8世纪的商羯罗(788~820)创立了吠檀多哲学,恢复了佛教之前的对梵天的信仰。多种有神论教派由此派生。
信奉湿婆神者为湿婆教派,信奉毗湿奴神者为毗湿奴教派,统称印度教。印度教寺院为培养婆罗门种姓子弟的最高学府。
印度教不仅是中世纪形式的宗教,而且是区域王国的政治经济支柱。梵文作为古代书面语在中世纪仍没有灭绝。
在民间开始流行区域性的语言文字。区域语言相传至今,成为现代按语言划分行政区域的基本依据。
中世纪印度,区域王国林立,强国控制弱国,小国依附大国,依附关系变化无常。一国之内,王权、政权、地权、赋税征收权的分散是印度封建制的特色。
8世纪初,戒日王统治下的卡瑙季王国衰落。国都曲女城被认为是北印度霸权的象征。
为此,8世纪强盛起来的帕拉、普拉蒂哈拉、拉喜特拉库塔等三大王朝从770年起就开始进兵争夺曲女城。曲女城多次易主,战争时起时息,持续约200年。
中世纪任何强国如欲控制德干北部,必须同时占有东海岸和西海岸 。遮娄其和帕拉瓦是德干高原上在7世纪强盛起来的国家。
两国交战数百年,终于两败俱伤。 穆斯林的早期入侵 712年 ,穆罕默德·比因·卡西姆统率阿拉伯军队攻占达里巴尔,然后占领信德地区。
不久被当地居民击退。1001~1024年,伽色尼王朝国王马赫穆德入侵印度达12次之多,吞并以拉合尔为中心的旁遮普地区,从此旁遮普成为穆斯林地区。
12世纪后期,阿富汗廓尔王朝控制西北印度。 德里苏丹时期(1206~1526) 1206年,廓尔王朝统治德里的总督库特布-乌德-丁·艾巴克自立为统治印度的苏丹,建立奴隶王朝,定都德里。
穆斯林入主印度,这在印度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除短暂时期外,德里苏丹实质上不过是北印度一个最大的区域王国。
除德干北端的省区政权外,苏丹在南印度的政权机构,都为时短暂。在14世纪上半期,苏丹政权就不得不撤出德干。
接着印度教徒建立了维贾亚纳加尔王国,穆斯林建立了巴赫马尼王国。苏丹于15世纪初解体后,独立王国林立各地。
莫卧儿帝国时期(1526~1858) 莫卧儿帝国统治集团原是蒙古-突厥族后裔,16世纪上半期入主印度 。16世纪下半期版图得以扩大,除南印度外,东起阿萨姆,西至阿富汗东陲均并入莫卧儿疆域,莫卧儿帝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
1738~1739年,波斯势力入侵北印度。1748~1767年期间,阿富汗势力入印抢劫,帝国奄奄一息。
1761年帝国统治范围缩小。1764年被英军击败于布克萨尔。
1803年德里一度被英军占领。1759~1858年,莫卧儿帝国名存实亡。
英国在消灭了马拉特(见马拉地人)势力(1818)以后,于1858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时正式灭亡了莫卧儿帝国(见莫卧儿王朝)。 近代印度(1757~1947) 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成立(1600)_起到它在印度占有统治权时(1757),有一段早期殖民掠夺史。
这段历史在年代上属于印度中世纪末期,但它的时代性质则属于殖民统治的早期。 英国在印度的早期殖民掠夺(1600~1757) 葡萄牙人收购印度的香料在西方销售,获得厚利。
继之而起的是荷兰。1600年12月31日,英国为了同荷兰商人竞争而成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
1623年英荷达成默契:荷兰垄断东印度群岛,英国垄断印度次大陆。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609年续领特许状时,取得了5项特权:掠地铸币、筑城养兵、缔结盟约、宣战媾和、审理刑事民事案件。
后来,东印度公司的中心从西海岸转移到孟加拉。在这个时期内东印度公司的活动主要是为建立政权准备条件。
1765年东印度公司取得孟加拉、比哈尔、奥里萨的收税权,主宰了孟加拉。
五、古印度的简介
古印度与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佛陀与梦幻交织的世界--印度文化 印度是我国的紧邻,但由于连绵高耸的喜马拉雅雪山的阻隔,我们对于这位邻居的情况又知之甚少,"去西天取经"在中国人的耳朵里成了艰难的代名词,和古代埃及的尼罗河、两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一样,印度河、恒河同样酝酿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古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同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在距今五十万年以前,印度次大陆就已有了远古先民,他们同样是刀耕火种、渔猎采集,在此一代代地繁衍生息。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印度境内遍布了居民点,人们已开始从事农业,驯养家畜,制造精美的生活用具。
这一切,为一个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诞生提供了沃土。在南亚次大陆,有一个头枕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脚濯浩瀚的印度洋,恢恢然陈躺,又生机无限的古老国度。
这就是被人称作"月亮之国"的印度,因其国土形状宛若牛首,也有人称之为“牛颅之国”。 神游文明古国--印度 圣诗般的纯美曲调 恒河,从喜马拉雅山起步,走过一个被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环抱的亚洲半岛,滋润了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一片光辉灿烂的文明,成为一个国度的“圣河”。
而这个幸运的国度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
六、印度的历史或故事
印度介绍
徐志坚
【字体:大 中 小】 【关闭】
一、基本情况
“印度”得名于印度河,河名出自梵文“信度”,意为“河”。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英语和印地语同为官方语言。
印度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东北部和西北部与我国新疆和西藏接壤。北邻尼泊尔和不丹,西北部是巴基斯坦,东北部和东部是缅甸和孟加拉国,南濒印度洋,西部和东部分别濒临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国土面积297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的31%。总人口约11亿,有10个大民族和许多小民族,印度斯坦族占46.3%,泰鲁固族占8.6%,孟加拉族占7.7%,泰米尔族占7.4%。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和耆(音:旗)那教等。
二、农业情况
㈠自然状况
印度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共分四季,1~2月为凉季,3~5月为夏季,6~9月为西南季风雨季,10~12月为东北季风期。北方气温最低为15℃,南方气温高达27℃,几乎没有无霜期,全年均可生长农作物,气候资源相当丰富。
印度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数量居亚洲之首,多达1.43亿公顷(我国1.2亿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6公顷,约为我国的两倍。印度全境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北部喜马拉雅高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1%;中部恒河平原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3%;南部德干高原区和西部塔尔沙漠区、台地和缓丘陵、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36%。在国土面积中,耕地面积约占48%(我国只有12.5%),森林面积约占22%,草地约占4%。
印度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全年降雨总量为39300亿立方米。全国36%的地区年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33.5%的地区750~1150毫米,33.5%的地区为750毫米。印度境内河流众多,最主要的河流是恒河,全长2700公里,支流10余条,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其次是布拉马普特拉河,戈达瓦里河,讷尔默达河,克里希纳河等。充沛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国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2.8%。
印度“天时”和“地利”的优势使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可谓得天独厚。
㈡印度农业的特点
印度除了软件业的辉煌外,农业也正在取得令世人瞩目的业绩,在2003财政年第三季度(2003年10月至12月)取得了10.4%的经济增长率,而其中贡献最大的当数增幅高达17%的农业。
七、求印度简介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创造了产兰的古代文明。公元前1500年至前1200年,雅利安人迁入,他们带来了雅利安文化,成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学、哲学和艺术的源头,开始了恒河谷地文明。约公元前6世纪,出现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性,为奴隶制度的萌芽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是印度文化史上灿烂的阶段,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和社会理论蓬勃涌现,产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公元前325年,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入侵,带来了伊斯兰文化。16世纪欧洲殖民主义开始进入印度。1600年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进行经济掠夺。1849年英占领印度全镜,开始了残酷的殖民统治。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布独立,成立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
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印度文化具有十分鲜明而又强烈的宗教性、多样性和包容性。

印度是个宗教国家,历史上曾先后产生并流行多种宗教,对其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也拥有广泛的信徒。多种宗教在印度的长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浓郁的宗教性。宗教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也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宗教也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其民族语言、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等等更是以宗教为中心。
在印度文化体系中不难看出其他文化成分如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特点。形成印度文化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历史上的外族入侵,二是和平方式的文化交流。此外,印度有数以百计的民族和众多的部落,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因此,印度文化就是在不断吸收异族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呈现出举世罕见的多样性。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印度对所有的外来文化均采取兼容并蓄的方式,所以,印度所有的不同类型的地域文化、语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既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各种不同的外来文化成分,又与外来文化融为一体。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编辑词条
八、谁给我介绍一下印度的历史
12世纪后期,阿富汗廓尔王朝控制西北印度。
德里苏丹时期(1206~1526) 1206年,廓尔王朝统治德里的总督库特布-乌德-丁·艾巴克自立为统治印度的苏丹,建立奴隶王朝,但更加分散。在14世纪上半期,苏丹政权就不得不撤出德干、般遮罗和犍陀罗等。
在这个时期的大国里,瓦尔纳的等级制取代了部落制。国君和武士成为刹帝利,官职已经世袭。
外贸不断萎缩,北印度表面统一的局面又告结束。古代南印度(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几个藩属:第一时期是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时期是300~750年。
中世纪印度(750~1757) 印度教早在4~5世纪(笈多王朝时)就以新婆罗门教的形式从各地政权出发向部落地区发展,对部落居民进行同化。至8世纪、商业、财政方面具有雄厚实力。
信奉湿婆神者为湿婆教派。 中世纪印度,区域王国林立,穆罕默德·比因·卡西姆统率阿拉伯军队攻占达里巴尔,然后占领信德地区,社会仍属部落性质;后期部落社会分解为4个瓦尔纳的社会。
4个瓦尔纳中首陀罗为最低层,吠舍为中层,刹帝利和婆罗门为上层。8世纪的商羯罗(788~820)创立了吠檀多哲学,恢复了佛教之前的对梵天的信仰,服务于以上3个等级的劳动者则成为首陀罗。
据佛教文献记载,统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约120年。王权缩小。
1764年被英军击败于布克萨尔。1803年德里一度被英军占领。
1759~1858年,莫卧儿帝国名存实亡。英国在消灭了马拉特(见马拉地人)势力(1818)以后,于1858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时正式灭亡了莫卧儿帝国(见莫卧儿王朝)。
近代印度(1757~1947) 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成立(1600)_起到它在印度占有统治权时(1757),有一段早期殖民掠夺史。这段历史在年代上属于印度中世纪末期,但它的时代性质则属于殖民统治的早期。
英国在印度的早期殖民掠夺(1600~1757) 葡萄牙人收购印度的香料在西方销售,获得厚利。继之而起的是荷兰。
1600年12月31日,英国为了同荷兰商人竞争而成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1623年英荷达成默契:荷兰垄断东印度群岛,英国垄断印度次大陆。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609年续领特许状时,取得了5项特权:掠地铸币、筑城养兵、缔结盟约、宣战媾和、审理刑事民事案件。后来,东印度公司的中心从西海岸转移到孟加拉。
在这个时期内东印度公司的活动主要是为建立政权准备条件。1765年东印度公司取得孟加拉、比哈尔、奥里萨的收税权,主宰了孟加拉。
公司直接掌握了财政和军权,间接掌握了行政权。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工业资本家力图控制印度,以使英工业品畅销印度各地。
所以,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也是英国在印度扩张领土最突出的时期。在55年内(1763~1818)英国在印度直接进行过30次兼并土地的战争 。
在52年内(1766~1818) 英国与印度地方政权签订过23次割地条约。它在50年内(1765~1815)解决了欧洲其他国家在印度绝大多数的据点。
1818年6月,马拉特势力覆灭。拉贾斯坦、中印度、卡提阿瓦半岛的一些首脑都承认了英国的主权。
除旁遮普和信德外 ,英国已经控制整个印度 ,印度成了英属印度帝国。1818年后,殖民统治基本上处于巩固政权时期,但是也还有过两起兼并高潮。
第一批被兼并的是信德(1843)和旁遮普(1849),英国殖民地疆域就达到了防范沙俄南下的天然界线。 另一批被兼并的土邦是贝拉尔(1853)和奥德(1856)。
贝拉尔是理想的原棉供应地,奥德是理想的英国棉织品的销售市场。 英国用“绝嗣丧权原则”兼并的土邦有萨塔拉(1848) 、那格浦尔(1853)和詹西(1854)。
最后阶段的兼并引起了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这次大起义后,英国正式结束了名存实亡的莫卧儿王朝,也结束了东印度公司。
1858年颁布的英国女王诏书开辟 了一个新的统治方式。 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1858~1947) 1858年后,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
在印度的最高机关是印度政府。印度政府由印度总督及其执行委员会组成。
印度总督称为参事会总督,又称副王,由英王任命,任期5年。总督的执行委员会成员6人,任期5年,也由英王任命。
外交部部长由总督兼任,其他各部由执行委员会分配。立法工作由执行委员会的扩大会议进行。
扩大会议的成员有在职官员、应邀人士和当选人士。全印度分13省,其中五大省为孟加拉、孟买、马德拉斯、旁遮普、联合省。
省有级别,级别差距很大。马德拉斯和孟买的省督及其执行委员由英王任命。
全印度的土邦约有700个。大土邦只有海得拉巴、迈索尔、巴罗达、“克什米尔和查谟”。
英国对土邦有严密的监督制度,严禁国内外结盟。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和剥削 1702~181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贸易、直接掠夺、实行以柴明达尔为对象的永久性在此建立商站土地整理等方式对印度进行殖民掠夺和剥削。
19世纪中叶,田赋约占东印度公司总收入的2/3。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产阶级的成长,1813年英国议会取消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贸易垄断权。
从此,印度逐渐成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1833年英国议会作出决定,准许英国人在印度经营种植园。
这是英国把印度直接变成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