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秦未起义领袖 捻军起义的捻军领袖

火烧 2021-09-19 09:51:00 1099
捻军起义的捻军领袖 张乐行(?~1863),又名张洛行,安徽亳州雉河集(今涡阳县张老家)人,捻军前期首领。出生于地主豪绅家庭,1852年,皖北饥荒严重,张乐行与龚得树等率捻众万余人起义,在苏鲁豫皖交界

捻军起义的捻军领袖  

张乐行

(?~1863),又名张洛行,安徽亳州雉河集(今涡阳县张老家)人,捻军前期首领。

出生于地主豪绅家庭,1852年,皖北饥荒严重,张乐行与龚得树等率捻众万余人起义,在苏鲁豫皖交界广大地区活动,声势迅速扩大,各地捻众纷纷起义响应。

1855年秋,各路捻军首领云集雉河集(今安徽涡阳县),成立联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号称大汉永王。

组成捻军,建立黄、红、蓝、白、黑五旗军制,扩大队伍,积极活动。

1857年,张乐行率捻军与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部队会师,被封为成天义,任征北主将,后改封沃王。

与太平军并肩战斗,使清政府大为恐慌,先后派胜保、袁甲三等人镇压捻军。

1863年,僧格林沁围攻雉河集,捻军遭受重大损失,张乐行在涡阳义门遇害。

张宗禹(?~?)安徽亳州雉河集(今涡阳县张老家)人,西捻军领袖。

初随叔父、大汉盟主张乐行参加捻军起义。

后转战苏豫陕鄂皖,受太平天国梁王封。

1864年与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整编捻军,以骑兵为主,步兵配合,流动作战。

1865年歼灭清科尔沁王僧格林沁部,并粉碎湘军曾国藩的封锁。

1866年从河南率西捻军入陕,联合回民军。

1867年元月于西安灞桥大败清军,12月为援助遵王赖文光所率东捻军从陕北南下,经山西至直隶,逼天津,南下山东,被清军包围。

次年8月转战至骇河边,下落不明。

赖文光(1827年~1868年),广西人(《赖文光自述》称“生长粤西”,此处“粤西”不可理解为广东西部,因为直到近代之前,“粤”一字泛指岭南,“粤东”为广东,“粤西”为广西。

民国后“粤”的地理概念才特指广东省),原籍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是洪秀全妻弟,太平天国将领,封遵王。

1864年天京失陷后,赖文光把本部太平军与捻军合并,成为捻军首领之一,后来捻军一分为二,赖文光成为东捻军首领,1868年兵败被清军俘杀,佩剑仍保存在今天南京太平天国史料馆。

侯士维(?~1858),又名士维、世维、世伟,安徽亳州吴桥寺集(今涡阳)人,捻军红旗总旗主。

侯家亲族居侯老郢、侯菜园、吴桥寺一带,号称“九里十八侯”。

士伟为人耿直,不阿权贵。

道光末年,因岁歉年荒,侯士伟常约人贩运私盐。

咸丰六年正月,各路捻军在雉河集会盟,建立五旗军制。

侯士伟受命为红旗总旗主。

红旗是捻军五旗中人数最少的一旗,常与张乐行黄旗共同行动,联合作战,故有“黄、红不分家”之说。

咸丰七年,张乐行率捻军赴淮南与太平军联合抗清。

侯士伟留在雉河集,与黄旗张敏行部联合。

红旗与黄旗曾与李成、赵浩然等远征山东等地,并协助张敏行部经营浍北诸圩。

咸丰八年,侯士伟为借款及一头毛驴走失之事,与堂兄侯士忠矛盾激化,加之早有前仇,侯士伟决计报复。

张敏行(张乐行胞兄)部下张正江是黄旗旗主,与张敏行父子、侯士伟关系密切。

一日,张敏行子张瑨威逼张正江侍从张老二,以张正江名义,邀侯士伟至张正江部驻地张寨议事。

侯士伟深信不疑,率几名随从至张寨。

随从立被张瑨部诱禁门外。

侯士伟见事有异,逃至二门过道,被侯士忠之子侯布标一枪刺死。

不久,侯士伟之子侯山也被杀于瓜地。

张、侯两家的仇杀,使红旗内部严重不和,遂分裂成两部分,倾向侯士伟的将士投在黄旗旗主张正江部,另一部分由侯布标率领并入张敏行部。

侯士伟事件,使张乐行本部亲军的战斗力大为削弱,以致后来不能单独御敌,而被清军击破。

龚得树(?-1861),又名龚得。

安徽亳州雉河集(今涡阳)人,捻军白旗将领,太平天国追封勇王。

1853年与张乐行在雉河集起义后,领白旗军,与陈玉成、李秀成等联合作战,于皖、鄂边境屡破清军。

1861年春,与陈玉成联军十余万人,自桐城经霍山,进入湖北境内。

攻击湖广总督官文、湖北巡抚胡林翼部之后。

3月14日,联军五万多人在罗田松子关与清军成大吉部作战时,他骑马直冲,被成大吉部参将王名滔从左侧横截,后中炮牺牲。

孙葵心(?~1861),安徽蒙城南乡江集江家坡(今利辛)人,捻军白旗镶边旗主。

孙葵心家贫,仅母子2 人,衣食难全,以乞贷补之。

喜习武,好结交,任侠仗义。

咸丰初年,亳、蒙、宿、永等地饥民纷纷起义结捻,孙葵心于众兴店(今孙集)集结饥民向财主借粮,不料被团练诱捕,在解往亳州途中,被捻头龚得树、刘玉渊搭救,自此横下造反之心,串联家乡贫民数百人,于楚店集竖起“杀富济贫”大旗。

秦未起义领袖 捻军起义的捻军领袖

清咸丰五年(1855 年),各路捻军齐集雉河集(今涡阳县城),公推张乐行为“大汉盟主”,建立五旗军制。

孙葵心为白旗镶边旗主。

咸丰六年,清军攻占雉河集,孙葵心随张乐行南下,渡淮作战,攻取三河尖。

咸丰七年三月三日,围攻霍邱,与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陈玉成会师于霍邱城外,接受其领导。

是年十月,张乐行困守正阳关,孙葵心与龚得树、李昭寿增援,张乐行得以突围到六安。

咸丰八年六月,北上攻打怀远、定远,扫荡江淮清兵,屡建战功。

后受清军和苗沛霖包围,突围后与张乐行发生分歧,回淮北自成一军,与黑旗主刘玉渊联合作战。

九月,孙葵心与刘玉渊、刘天福等人率部入山东,破曹县、武城。

咸丰九年三月,孙葵心、刘天福等转战于豫南郾城、舞阳,于北舞渡大败清军,击毙南阳镇总兵邱联恩和山西参将福瑞。

咸丰十年三月,孙葵心与刘玉渊、江台陵、刘天福等于河南省太康、柘城边境的马埠,大战清军,斩清川北总兵王凤祥、荆子关副将王长庆。

后回雉河集,再转战淮南。

是年夏,联军讨伐李昭寿,攻克来安,归途中被袁甲三困于定远。

九月二十六日,由太平军解救,再南下支援安庆太平军。

咸丰十一年九月,安庆失守,孙葵心部败于挂车河,走庐州,驻军大蜀山(在今合肥西郊)遇刺身亡。

苏天福(?-1863) 一作添福。

河南永城人,捻军黑旗旗主。

曾做过贩羊、卖油生意。

开过粉坊,是贫苦农民兼小商贩。

1853年太平天国北伐军打到河南,他结捻聚义,占据永城。

1854年在安徽亳州与张乐行组成捻军,举行捻党起义,控制了淮北地区的广大农村和城镇。

曾在夏邑击败河南团练大臣徐广缙,在归德(今商丘)城包围了以祝为首的团练。

1855年各路捻军齐集雉河集,举行会议,他被推为五大旗头领之一,任黑旗总目,称“顺天王”。

次年雉河集失守,随张乐行率部南下,活动于正阳关、三河尖一带,1857年接受太平天国领导,被封为“立天候”。

1861年随部北归雉河集。

1863年雉河集再度失守,与张乐行同清军僧格林沁部决战,失败后,被杀害于亳州义门集附近的周家营。

牛宏升(?──1867),即牛洛红。

安徽亳州曹市集(今涡阳)人。

捻军起义初,曾率捻军与苗沛霖团练作战。

1863年初期捻军起义失败后,和任化邦、张宗禹、李蕴泰等率部出走鄂豫皖边区,与西北太平军陈得才、赖文光等部联合作战,成为后期捻军劲旅。

1864年后,以军功被太平天国封为荆王。

1866年捻军在河南许州分军为二,他留在东捻军中,与赖文光等转战于华中各省。

敌人曾拘捕其母,下颍州狱中,使人招降,他坚决拒绝。

1867年11月,在山东日照境内与清军大战时阵亡。

任柱(?-1867年),字化邦,安徽蒙城人,太平天国与东捻军将领,赖文光封任为鲁王。

1864年天京失陷后,赖文光把本部太平军北上与捻军合并;日后捻军一分为二,与赖文光成为东捻军首领。

1864年4月,与张宗禹等领导捻军转战于豫南等地,与太平军湖北突围北上、最后大王“遵王”赖文光会师,尊赖文光为领袖,任为东捻军副。

1865年任柱后转战山东,5月18日在曹州(今山东菏泽)高楼寨之战(今高庄集)歼灭僧格林沁王爷军7000兵,京师震动。

后又至湖北,于1867年正月十五日安陆(今湖北京山)尹隆河战役大败湘军淮军。

1867年11月19日捻军南攻(目标为苏州)在江苏赣榆遭遇清军,清军将领周盛波重伤,刘铭传也即将战败被俘虏时,任化邦胜利在望时却被部下潘贵升杀害。

据说李鸿章在战场上 ,持望远镜瞭望任化邦战技,还边赞美任化邦说[此人可统帅十万马兵之战将!][若肯为我所统帅,是大清鸿福也!] 不料却被身旁刘铭传听到李所言,刘遂誓斩任。

张禹爵(?-1868) ,安徽亳州雉河集(今涡阳县张老家)人。

本名张五孩,张乐行侄。

乐行殉难后,袭爵为太平天国“幼沃王”,是捻军中最年轻的将领。

1866年秋捻军在河南许州(今许昌市)分军时,他是西捻军中仅次于张宗禹的将领。

张宗禹“善谋”,他以“善战”著称。

1867年西捻军从陕西宜川(位延安市东南)壶口渡黄河,踏冰桥而过,他领队首先抢渡黄河,焚毁对岸敌垒,进入山西。

1868年3月在冀中饶阴(位河北省深县东北)战死。

一说是年6月西捻军在直隶(今河北省)山东战场上转战于马夹河与徒骇河之间时为流弹所伤,不治而死。

李蕴泰(?──1868),即李允,安徽宿州西阳集人。

捻军蓝旗首领。

1857年,随张乐行率捻军出征淮南,次年为临淮守将。

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率部和张宗禹联合作战,封卫(魏)王。

1866年捻军分军时,留东捻军中,助遵王赖文光流动作战。

1868年东捻军覆灭于扬州,率数百人“曳布为桥”,抢渡运河西岸,由来安、天长,经盱眙而达五河,降于太平军叛徒李昭寿,旋被安徽巡抚英翰捕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