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的方略
高三历史复习的方略
高三复习迎考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
这时,基础好的同学会产生浮躁情绪,想通过做题来快速提高成绩,可能会陷于题海不能自拔;而中等的同学则对于日益迫近的高考,不知自己存在的问题在哪里,对最后阶段的复习也不知从何下手;而基础较差的同学在这时又容易产生悲观放弃的心理。
笔者认为考生在最后的阶段应以平和的心态、抱着从零开始的态度,抓住“读——理——练”三个环节去复习,这样才能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有所提高。
在“读”方面。
首先要阅读《考试大纲》。
因为这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考生在最后阶段复习的依据。

大纲不仅对高考的性质、能力要求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作了详尽的介绍,更主要是对当年高考要考查的知识范围和主要知识点也列出。
大家通过阅读这些知识点,可以明确自己在前一阶段复习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下一步对这些掌握不够好或没有掌握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及时巩固。
其次是阅读教科书。
从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来看,难度比起单科考查明显地降低,考题对于课本基础知识考查的广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强。
近年来高考强调以能力立意命题,但能力离不开史实,而读教科书是了解熟悉史实的主要途径。
在这种形势下,考前“回归课本”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怎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呢?①通读课本。
在平时的学习中,许多学生只注重教材的正文大字部分,其他部分关注较少,因而较生疏。
而这些部分都有可能成为命题材料。
所以,最后阶段的通读,一定要查漏补缺。
读的内容,除课文大字外,还应包括小字、目录、标题、注释、文中插图和补充材料、课后习题等,可谓“地毯式”搜索。
②构建框架,融会贯通。
这一环节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必须建立在通读课本、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
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是能力形成的前提,经过充分的系统化和整合的知识,才能被成功地迁移。
因此,阅读不是简单重复和机械记忆,而是要在基础知识再认、再现的前提下,把握主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线索和框架结构,并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这项工作可先从每个单元做起,将单元内部知识进行整合,列出线索和结构,然后再打乱单元顺序,进行各种知识之间的广泛联系。
如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的联系、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联系及基础知识与当今社会重大焦点、热点问题的联系等。
知识只有达到融会贯通,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③阅读时注意挖掘隐性知识。
教材中,除明确表述出的内容和观点外,还包括一些隐性知识。
这些知识如同穿着隐身衣,藏在文中小字、注释、插图等各个地方,需要我们睁大眼睛去识别和捕捉。
如《中国古代史》中有这样的句子:“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使用”,“已经”一词的运用便否定了春秋时期开始用铁的观点。
再此如“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显然,我们知道五四运动并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那么这里的“彻底”是指什么呢?通过分析可以得知,这里的“彻底”应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斗争精神。
阅读教材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要因人而异。
前阶段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考生,可以花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把掌握不够好的知识再看一看,记住就行了;而中等和较差的考生则要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要像阅读新教材一样,边读课文边画记号,细心领会,熟记在心。
第三是阅读笔记本。
老师在第二轮复习中,以专题总结的方式,归纳史实,串联线索,阐明规律。
同学们在这时再翻阅听课笔记,有助于从不同于教科书的角度对知识加深印象,加强理解。
第四是阅读以往做过的练习题(包括答案)。
从中可以回顾史实,调整视角,了解如何审题,如何解答。
特别是对做错的习题要多加审视,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在“理”方面。
即对知识进行必要的梳理,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一是理解文意:阅读不仅是为了熟悉史实,更重要的是领悟史识。
例如,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相继的失利,悟出以城市暴动为特点的俄国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
二是理清体系:在老师专题复习的基础上,考生要以时间顺序为经,以专题史实为纬,以中外联系为交叉点,构建史实体系。
通过自己的二度创作,提升为史能,转化为史识。
三是理顺思路:在此不仅仅指解题思路,更强调了解、熟悉、掌握常用的解题方法、技巧和切入点。
在“练”方面。
我们还应注意,回归课本的同时,要配以适当的练习,以保持考前做题的“手感”。
即继续进行解题训练,有针对、有计划、有选择地继续做一定数量的模拟题、试卷。
在练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是针对性和选择性:这一阶段复习时间非常紧迫,做题要有针对性。
应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教材的重点,易考的热点,自己学习的薄弱点,做到缺什么补什么。
第二是实效性:对于选择题,因时间有保证、书写方便,所以争取全部做。
而其他题型,只需有选择地做一部分即可。
为了节省时间,问答题可只写审题角度,回答提纲的要点。
第三是计划性:在练习内容上,建议先做分类卷,后做综合卷,对做错的题目要及时纠正。
对时间要合理安排,在小段时间里可做选择题,大段时间里则做大题。
第四是规范性:在这一阶段的训练中,考生一定要注意按高考的要求,规范答题。
在规定的书写范围内答题;字体要大小适中,不能太大、也不要太小,字迹工整。
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要根据题目要求,逐条逐个问题回答,做到条理清晰、层次清楚。
并且注意限时答题,一套和高考题同量的试卷,必须在110分钟内做完(留十分钟机动),尽量模拟应考氛围。
总之,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回归课本是保证考生尽量减少无故失分的关键,只要方法科学得当,就一定会取得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