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咏絮之才,林下之风 自洛之越

火烧 2022-04-06 19:59:39 1050
自洛之越 原文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扁舟泛湖海,長揖謝公卿。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譯文棲棲遑遑三十年,文名武功兩無成。去吳越尋山覓水,厭洛京滿眼風塵。乘一葉小舟游鏡湖,作個

自洛之越  

原文

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扁舟泛湖海,長揖謝公卿。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

譯文

棲棲遑遑三十年,文名武功兩無成。去吳越尋山覓水,厭洛京滿眼風塵。乘一葉小舟游鏡湖,作個長揖向謝靈運致敬。姑且享受杯中美酒,何用計較世上功名?

注釋⑴洛:今河南省洛陽市。之:往,到。越:今浙江地區,春秋時越國所在地。⑵遑遑:忙碌的樣子。出自《列子》“遑遑爾競一時之虛榮”。⑶吳越:今江蘇、浙江地區,是古代吳國和越國所在地。⑷風塵:比喻世俗的紛擾。洛京:又稱京洛,指洛陽,是唐朝的陪都。⑸扁舟:小舟。⑹長揖:古人拱手為禮稱揖,作揖時手自上至極下稱長揖。“長揖謝公卿”是委婉表示自己不屈服于權貴。⑺杯中物:指酒。借用陶淵明《責子詩》中“且進杯中物”句意。⑻誰:何,哪。這里的用法與指人的“誰”不同。

賞析

詩頭兩句回顧自己的過去。“遑遑三十載”,詩人此時四十一歲,自發蒙讀書算起,舉成數為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史記》載:項羽年輕的時候,“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詩中用以自況,說自己三十多年辛辛苦苦地讀書,結果一事無成。其實是憤激之語。

“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兩句前后倒裝,每句句中又倒裝。本來是因為“厭洛京風塵”,所以“尋吳越山水”。一倒裝,詩句頓時勁健,符合格律,富于表現力。一個“厭”字,形象地表現出詩人旅居長安洛陽的惡劣心緒。詩人在長安是求仕,從他在洛陽與公卿的交往看,仍在繼續謀求出仕。但是,半年多的奔走毫無結果,以致詩人終于厭煩,想到吳越尋山問水,洗除胸中的郁悶。

“扁舟泛湖海”是“山水尋吳越”路線的具體化。

詩人游吳越的路線是,乘船從洛陽出發,經汴河而入運河,經運河達于杭州(越中)。詩人計劃要游太湖,泛海游永嘉(今浙江溫州),因此湖海并非泛泛之辭。公卿,指達官顯貴。古代百姓見公卿要行叩拜的大禮,而詩人告別他們卻用平輩交往的禮節——長揖,作個大揖,表現出詩人平交王侯的氣概。詩人一生為人傲岸,“長揖謝公卿”表現的也正是這種傲岸。詩人并不因為求仕失意,就向公卿搖尾乞憐,因此李白說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

“且樂杯中物”,借用陶淵明《責子詩》“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末尾兩句暗用張翰的話:“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時一杯酒。”(《晉書·文苑·張翰傳》)大意說:“我且喝酒樂我的,管他什么名不名。這也是憤激之辭。詩人素有強烈的功名心,希望像鴻鵠那樣搏擊長空,一展宏圖。但是,懷才不遇,不被賞識,報國無門,只好去游山玩水。

咏絮之才,林下之风 自洛之越

這首詩詞旨深厚,感情表達恰如其分。詩人原本滿腹牢騷,但表達時處處自怨自艾,而流落不偶的遭際卻不言自明。

詩在選材和布局上獨具匠心。中間兩聯扣題,實寫自洛赴越,把洛陽與吳越聯系起來,具體而開闊。中間兩聯意思連接很緊,首尾跳躍很大。首聯總結自己勤勉失意的一生,尾聯表明自己對人生的態度。兩聯從虛處著筆,氣象悠遠闊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