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羌族的历史有多少年了 羌族民歌历史

火烧 2021-10-15 07:12:45 1052
羌族民歌历史 羌族的历史以及现在是什么 炎 帝——中国羌炎农业文化始祖 蚕从王——四川蜀国先王夏禹王——中华大地开国建朝之祖犀 首——商代龙方北羌义渠国国王 周武王——灭商复羌朝之王姜子牙——山东齐国

羌族民歌历史  

羌族的历史以及现在是什么

炎 帝——中国羌炎农业文化始祖

蚕从王——四川蜀国先王

夏禹王——中华大地开国建朝之祖

犀 首——商代龙方北羌义渠国国王

周武王——灭商复羌朝之王

姜子牙——山东齐国创始人羌族伟大军事家

叔 虞——山西晋国侯王

岷山庄王——冉駹(máng)国国王

安 阳——四川青衣羌国国王

爰 剑——西羌反霸主之王

勾 践——浙江越国国王

秦昭王——战国七雄西羌之王

秦始皇——灭六国建中央集权制中国始皇帝

唐 兜——新疆诺羌国国王

尝 羌——云南滇王

李 雄——四川成汉国皇帝

姚 苌——大秦国皇帝

莫折大提——陕甘宁青义军秦王

达甲瓦——西藏唐旄(máo)国国王

苏毗莫羯——西藏苏毗国国王

姜格里格奈叔——西藏羊同国国王

宾 就——西藏昌都东女国国王

白 利——四川虎国国王

诺曷钵——青海国国王

元 昊——大夏国皇帝

王 特——四川冉駹义军羌王

羌族歌曲有哪些

《幸福羌寨》、《莎朗》、《西呀啦沙》、《萨朗姐》、《清亮亮的咂酒》、《羌族歌舞喊太阳》、《羌族歌舞啊拉伊沙》、《羌族歌舞惹红特》、《羌族歌曲-纳吉纳鲁》、《好景永在羌家留》、《云朵上的羌寨》、《花儿纳吉》、《太阳里走出来的羊角花》、《我的小妹》、《云朵上的姑娘》、《阿拉依》、《纳谷勒》、《羌笛》。

扩展资料 自古以来,羌族多居于高山之上,逐水草而居,羌族文化源远流长,没有文字,多以口口相传,羌族勤劳善良,能歌善舞,其刺绣独具特色。羌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及歌舞音乐。

本期的羌族文化要带给大家的就是经典的羌族歌曲。 歌曲一般有: 山歌:这类歌多是即兴演唱,音域较宽,调子高亢,且较自由,因而旋律较特殊,以独唱为主。

酒歌:羌族生活中的婚、丧、喜庆、节日、请客迎宾都离不开咂酒。酒歌有齐唱、对唱、独唱。

情歌:以对唱和独唱为主,乐句结构完整,音乐形象集中,词意富于比兴,很易上口。情歌开头“纳吉纳那,那尤西,尤西惹那,惹那杂沙”,译意:“纳吉纳那的歌要唱,不唱纳吉纳那的歌,就不是自己的民族,会忘掉自己的祖辈”,这四句唱完,再引伸内容。

劳动歌:是羌族历史上最早的歌,歌词中,多以“咳、嘞、哟、嗒衣、哦、罗”等衬词。 风俗及仪式歌: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羌族特定唱歌节,羌语叫瓦尔俄足。

祭山后走村串寨,挨家挨户唱歌。这类仪式歌,在婚丧中打得以表现。

巫师在请神、驱邪、招魂、安葬等活动中形成的仪式歌,曲调简单,类似说唱。

羌族锅庄舞的历史文化

锅庄舞起源于西藏,分布于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藏族,约有人口5416021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藏语依地区划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多以牧业为主。主要有绵羊、山羊和牦牛、犏牛。其中牦牛体大毛长,耐寒负重,除供奶、肉外,还是交通运载的“高原之舟”。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菜、碗豆等农作物。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对研究藏族的服饰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祖国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十世纪到十六世纪,是藏族文化的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除举世闻名的《甘珠尔》 、《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问世。 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唱时还伴以各种舞蹈。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其中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最为广泛流传。

有关羌族 急

民间口头文学概况 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流传于人民群众中的口头文学在羌族文学中占有重要的特殊地位。

它主要是依靠人民群众世代口授和长期歌唱而传承的。羌族民间文学是羌族人民的集体创作,反映了羌族人民的历史、生活、习俗和思想感情,表现了羌族人民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

羌族民间文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兼有,还有独具特殊的史诗和民歌,等等,从而成为羌族人民集体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 情歌。

羌语称为“柔西”,是反映男女爱情生活的民间歌谣,有羌、汉两种语言的演唱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有试探歌、赞美歌、求爱歌、定情歌、热恋歌、思念歌、盟誓歌、失恋歌等种类,反映了羌族男女青年从恋爱到结合的全过程。

如《花儿纳吉》(大河流水小河哟清哟花儿纳吉,不知小河儿节有多哟深哟节节马儿舍;丢个石头试深哟浅哟花儿纳吉,唱个山歌儿节试妹哟心哟节节马儿舍。太阳出来喜盈哟盈哟花儿纳吉,叫声阿妹儿节仔细哟听哟节节马儿舍;要学松树万年哟青哟花儿纳吉,莫学花椒儿节黑了哟心哟节节马儿舍。)

可以说是试探、求爱、定情、盟誓的总合。 酒歌。

羌族民歌里特有的一类传统歌曲,有的地方叫“唱酒戏”、“唱酒曲子”,一直逢年过节或婚礼、生日喜庆之时演唱。主要形式有排坐引酒时的主客合唱或轮流对唱,多以羌语演唱。

如《开坛酒歌》,由德高望重的寨老领唱,众人合唱或宾客齐唱。唱《开坛酒歌》必须按羌族传统礼仪排坐,围住咂酒坛子,由长者致祝酒辞后开唱。

传统酒歌大多节奏缓慢,旋律优美,音域不宽。此外,情绪激昂之时,歌者还可以演唱部分与饮酒环境及宾客有关的民歌,前提是必须顾及饮者中每一个,尤其是辈分较高者,所唱之曲必须庄重、严肃,以尊重长者为前提。

如无长辈,则可演唱一些幽默诙谐的曲调。最著名的酒歌有《西呀拉沙》、《哦纳依哟》。

此外,羌族还有时政歌(《卡普歌》)、喜庆歌(《羊角花儿四月开》)、丧祭歌(《永别歌》)、劳动歌(《江得里学》)、号子(《改土拉石号子》)、山歌(《薅草歌》)、新民歌(《宪法带着幸福来》)等歌曲。 羌民族和其他历史悠久的民族一样,民间流传着许多史诗。

提到羌族的民间文学,《羌戈大战》与《木姐珠与斗安珠》、《泽其格布》就不能不说。《羌戈大战》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

它叙述了羌族人民的祖先历尽艰难困苦,与魔兵战、与土著戈基人战,从西北迁居岷江上游的历史。《木姐珠与斗安珠》也是叙事长诗,记叙了一位人间的青年与仙女恋爱的故事。

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羌族古代社会人与神、神权与反神权复杂的斗争场面,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神权、天命的大胆挑战,真实地反映出羌族男女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斗志,热情地歌颂了羌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从内容上讲,它称得上是一部优美的叙事长诗;从其社会效果和历史影响来看,它还具有浓厚的神话史诗色彩,对羌族族源、社会历史发展的研究都有较高的价值。

《泽其格布》对发动战争的泽其格布极力规劝、谴责,体现了羌族人民维护民族团结的传统美德,反映了羌民族热爱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的呼声。 除上述两部史诗外,羌族民间还有神话传说《洪水潮天》、《九顶山的来历》、《人的由来》(《雅呷确呷·丹巴协惹》)、《蒙格西送火》、《大地的形状为什么不同》、《白石神》(与《猎人海力布》情节很相似)、《粮食的来历和丢失》、《山沟和平坝的形成》等,寓言故事《小鸡报仇》、《荞子和麦子》等,人物传说《黑虎将军》、《打蟒英雄苏蟒达》、《阿巴格基》等,幻想故事《普格错降雨》、《咩咩格兜吉物》、《木巴奈何不得五兄弟》等,地方传说《萝卜寨的传说》、《禹背岭》等,动植物传说《豹子出世》、《若摆求婚》等,民间工艺传说《口弦的传说》、《羌笛的来历》等,风俗传说《尕尔补洞》、《羌族碉房为什么修三层》等,宗教传说《端公戏道士》、《释比成仙》等,民间降妖故事《牟和热》等,此外,羌族还有诸如《萨朗姐》、《玉花姑娘》、《木依和格基》、《“衍经足”和“眼睛足”》、《后悔的火鸡》等民间传说故事,表达了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爱情的向往与渴求,还有《龙坪事件》、《十个红军歼敌一个营》等革命战争传说。

[编辑本段]2. 现代书面文学概况 羌族现代文学基本上是用汉字完成,主要是书面文学。从解放至尽,羌族现代文学反映了羌族地区的发展变化,在民族文学界有一定的地位。

解放后到1978年这段时间是羌族现代书面文学的起步发展阶段。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对羌族民间口头文学的搜集整理、民间文化遗产的发掘比较多,一些新的文学创作开始萌芽。

1978以后,新一代接受过高、中等教育的羌族作家开始崭露头角,羌族现代书面文学开始走向繁荣。较为著名的作家有写出中长篇小说《年轻的石包老汉》、《头帕》、《沉重的大山》等的叶星光,写出短篇小说《第十任厂长》、《飘逝的花瓣》等的谷运龙,还有木勺爰剑、梦非、何健、程玉书等羌族诗人。

朱大录的散文《羌寨椒林》还荣获了首届。

羌族的羌族宗教信仰

羌族的宗教信仰还停留在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阶段,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

此外,道教、佛教(汉传与藏传)、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羌区均有影响,尤以藏传佛教最为显著。 羌民族和其他历史悠久的民族一样,民间流传着许多史诗。

提到羌族的民间文学,《羌戈大战》与《木姐珠与斗安珠》 、《泽其格布》就不能不说。《羌戈大战》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

它叙述了羌族人民的祖先历尽艰难困苦,与魔兵战、与土著戈基人战,从西北迁居岷江上游的历史。《木姐珠与斗安珠》也是叙事长诗,记叙了一位人间的青年与仙女恋爱的故事。

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羌族古代社会人与神、神权与反神权复杂的斗争场面,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神权、天命的大胆挑战,真实地反映出羌族男女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斗志,热情地歌颂了羌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从内容上讲,它称得上是一部优美的叙事长诗;从其社会效果和历史影响来看,它还具有浓厚的神话史诗色彩,对羌族族源、社会历史发展的研究都有较高的价值。

《泽其格布》对发动战争的泽其格布极力规劝、谴责,体现了羌族人民维护民族团结的传统美德,反映了羌民族热爱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的呼声。除上述两部史诗外,羌族民间还有神话传说《洪水潮天》、《九顶山的来历》、《人的由来》(《雅呷确呷·丹巴协惹》)、《蒙格西送火》、《大地的形状为什么不同》、《白石神》(与《猎人海力布》情节很相似)、《粮食的来历和丢失》、《山沟和平坝的形成》等,寓言故事《小鸡报仇》、《荞子和麦子》等,人物传说《黑虎将军》、《打蟒英雄苏蟒达》、《阿巴格基》等,幻想故事《普格错降雨》、《咩咩格兜吉物》、《木巴奈何不得五兄弟》等,地方传说《萝卜寨的传说》、《禹背岭》等,动植物传说《豹子出世》、《若摆求婚》等,民间工艺传说《口弦的传说》、《羌笛的来历》等,风俗传说《尕尔补洞》、《羌族碉房为什么修三层》等,宗教传说《端公戏道士》、《释比成仙》等,民间降妖故事《牟和热》等,此外,羌族还有诸如《萨朗姐》、《玉花姑娘》、《木依和格基》、《“衍经足”和“眼睛足”》、《后悔的火鸡》等民间传说故事,表达了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爱情的向往与渴求,还有《龙坪事件》、《十个红军歼敌一个营》等革命战争传说。

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流传于人民群众中的口头文学在羌族文学中占有重要的特殊地位。它主要是依靠人民群众世代口授和长期歌唱而传承的。

羌族民间文学是羌族人民的集体创作,反映了羌族人民的历史、生活、习俗和思想感情,表现了羌族人民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羌族民间文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兼有,还有独具特殊的史诗和民歌,等等,从而成为羌族人民集体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

情歌。羌语称为“柔西”,是反映男女爱情生活的民间歌谣,有羌、汉两种语言的演唱形式。

内容丰富多彩,有试探歌、赞美歌、求爱歌、定情歌、热恋歌、思念歌、盟誓歌、失恋歌等种类,反映了羌族男女青年从恋爱到结合的全过程。如《花儿纳吉》(大河流水小河哟清哟花儿纳吉,不知小河儿节有多哟深哟节节马儿舍;丢个石头试深哟浅哟花儿纳吉,唱个山歌儿节试妹哟心哟节节马儿舍。

太阳出来喜盈哟盈哟花儿纳吉,叫声阿妹儿节仔细哟听哟节节马儿舍;要学松树万年哟青哟花儿纳吉,莫学花椒儿节黑了哟心哟节节马儿舍。)可以说是试探、求爱、定情、盟誓的总合。

酒歌。羌族民歌里特有的一类传统歌曲,有的地方叫“唱酒戏”、“唱酒曲子”,一直逢年过节或婚礼、生日喜庆之时演唱。

主要形式有排坐引酒时的主客合唱或轮流对唱,多以羌语演唱。如《开坛酒歌》,由德高望重的寨老领唱,众人合唱或宾客齐唱。

唱《开坛酒歌》必须按羌族传统礼仪排坐,围住咂酒坛子,由长者致祝酒辞后开唱。传统酒歌大多节奏缓慢,旋律优美,音域不宽。

此外,情绪激昂之时,歌者还可以演唱部分与饮酒环境及宾客有关的民歌,前提是必须顾及饮者中每一个,尤其是辈分较高者,所唱之曲必须庄重、严肃,以尊重长者为前提。如无长辈,则可演唱一些幽默诙谐的曲调。

最著名的酒歌有《西呀拉沙》、《哦纳依哟》。此外,羌族还有时政歌(《卡普歌》)、喜庆歌(《羊角花儿四月开》)、丧祭歌(《永别歌》)、劳动歌(《江得里学》)、号子(《改土拉石号子》)、山歌(《薅草歌》)、新民歌(《宪法带着幸福来》)等歌曲。

羌族现代文学基本上是用汉字完成,主要是书面文学。从解放至尽,羌族现代文学反映了羌族地区的发展变化,在民族文学界有一定的地位。

解放后到1978年这段时间是羌族现代书面文学的起步发展阶段。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对羌族民间口头文学的搜集整理、民间文化遗产的发掘比较多,一些新的文学创作开始萌芽。

1978以后,新一代接受过高、中等教育的羌族作家开始崭露头角,羌族现代书面文学开始走向繁荣。较为著名的作家有写出中长篇小说《年轻的石包老汉》、《头帕》、《沉重的大山》等的叶星光,写。

羌族歌曲有哪些

若音波。

牛山歌

拉石号子

拉木号子 羌族方言多、土语杂,但民歌原始古朴,音域不宽,一般在8度内,属民族调式,五声音阶,六声音阶很个别;主要是微调式,宫商调式次之。多以二乐句、四乐句构成的单调曲式结构,调性倾于明朗大调色彩,旋律流畅。

羌族的历史有多少年了 羌族民歌历史

酒歌:羌族生活中的婚、丧、喜庆、节日、请客迎宾都离不开咂酒。酒歌有齐唱、对唱、独唱。

山歌:这类歌多是即兴演唱,音域较宽,调子高亢,且较自由,因而旋律较特殊,以独唱为主。

情歌:以对唱和独唱为主,乐句结构完整,音乐形象集中,词意富于比兴,很易上口。情歌开头“纳吉纳那,那尤西,尤西惹那,惹那杂沙”,译意:“纳吉纳那的歌要唱,不唱纳吉纳那的歌,就不是自己的民族,会忘掉自己的祖辈”,这四句唱完,再引伸内容。

劳动歌:是羌族历史上最早的歌,歌词中,多以“咳、嘞、哟、嗒衣、哦、罗”等衬词。

风俗及仪式歌: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羌族特定唱歌节,羌语叫瓦尔俄足。祭山后走村串寨,挨家挨户唱歌。这类仪式歌,在婚丧中打得以表现。巫师在请神、驱邪、招魂、安葬等活动中形成的仪式歌,曲调简单,类似说唱。

羌族的礼仪

白石莹莹象征神 羌族的宗教信仰还停留在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阶段,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

此外,道教、佛教(汉传与藏传)、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羌区均有影响,尤以藏传佛教最为显著。 自然崇拜主要表现为对白石的崇拜,所谓“白石莹莹象征神”。

羌民一般都在石碉房和碉楼顶上供奉着5块白石,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在自然界中,天、地、山、树与羌民的生产、生活至为密切,所以便成为崇拜对象。

除此之外,羌民信仰的神灵还有火神、地界神、六畜神、门神、仓神、碉堡神等等。另外,羌族各村寨还有彼此不同的地方神。

这些地方神又有正邪之分,对正神祈其保佑,对邪神则请“释比”作法驱除。羌族祖先崇拜主要表现在对本家族祖先、人类祖先、男性主宰神、女性主宰神的崇拜。

本民族英雄和有功于民者,亦作为神来膜拜,如建筑神、战争指示神、石匠神、木匠神、龙山太子等。另外,羌族地区还存在原始宗教的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的遗风。

如对羊、猴、龙的崇拜。 羌族的祭祀仪式中以祭天神最为频繁,以祭山神最为隆重。

每天早晨和黄昏,羌民都要在屋顶供奉天神的塔里燃烧柏树枝以表示崇敬。若遇年节或灾祸频繁,此举更甚。

祭祀山神的活动通常在村寨附近山上的神林中进行。天神、山神皆以白石为代表,祭祀时间各地不同,一般在农历 、四月、十月,一年1-2次。

正月是岁首,四月播种,十月牧收,所以都带着祈祷和还原的目的。 羌族宗教仪式执行者羌语称作“释比”、“许”等,是不脱离生产的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人,只限于男性担任,在羌族社会中有较高的地位。

诸如祭山、还愿、治病、驱鬼、安神、除秽、招魂、消灾,以及对死人的卜地、安葬和超度,婚嫁时的择期、敬神和祝福等活动均由其主持。释比的学习全靠口传心授,学徒须懂得经典、咒语,具备一定社会历史知识和经验,其法术包括预卜、送鬼、踩红锅、踩铧头,其法器有羊皮鼓、猴头、神杖、痛锣、令牌、骨卦等。

解放前,释比在羌区尚存很多,他们掌握着本民族最传统的文化。解放后,由于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从事释比的人越见稀少,释比文化在逐步走向消亡。

编辑本段从羌戈大战到羌寨椒林 民间口头文学概况 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流传于人民群众中的口头文学在羌族文学中占有重要的特殊地位。它主要是依靠人民群众世代口授和长期歌唱而传承的。

羌族民间文学是羌族人民的集体创作,反映了羌族人民的历史、生活、习俗和思想感情,表现了羌族人民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羌族民间文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兼有,还有独具特殊的史诗和民歌,等等,从而成为羌族人民集体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

情歌。羌语称为“柔西”,是反映男女爱情生活的民间歌谣,有羌、汉两种语言的演唱形式。

内容丰富多彩,有试探歌、赞美歌、求爱歌、定情歌、热恋歌、思念歌、盟誓歌、失恋歌等种类,反映了羌族男女青年从恋爱到结合的全过程。如《花儿纳吉》(大河流水小河哟清哟花儿纳吉,不知小河儿节有多哟深哟节节马儿舍;丢个石头试深哟浅哟花儿纳吉,唱个山歌儿节试妹哟心哟节节马儿舍。

太阳出来喜盈哟盈哟花儿纳吉,叫声阿妹儿节仔细哟听哟节节马儿舍;要学松树万年哟青哟花儿纳吉,莫学花椒儿节黑了哟心哟节节马儿舍。)可以说是试探、求爱、定情、盟誓的总合。

酒歌。羌族民歌里特有的一类传统歌曲,有的地方叫“唱酒戏”、“唱酒曲子”,一直逢年过节或婚礼、生日喜庆之时演唱。

主要形式有排坐引酒时的主客合唱或轮流对唱,多以羌语演唱。如《开坛酒歌》,由德高望重的寨老领唱,众人合唱或宾客齐唱。

唱《开坛酒歌》必须按羌族传统礼仪排坐,围住咂酒坛子,由长者致祝酒辞后开唱。传统酒歌大多节奏缓慢,旋律优美,音域不宽。

此外,情绪激昂之时,歌者还可以演唱部分与饮酒环境及宾客有关的民歌,前提是必须顾及饮者中每一个,尤其是辈分较高者,所唱之曲必须庄重、严肃,以尊重长者为前提。如无长辈,则可演唱一些幽默诙谐的曲调。

最著名的酒歌有《西呀拉沙》、《哦纳依哟》。 此外,羌族还有时政歌(《卡普歌》)、喜庆歌(《羊角花儿四月开》)、丧祭歌(《永别歌》)、劳动歌(《江得里学》)、号子(《改土拉石号子》)、山歌(《薅草歌》)、新民歌(《宪法带着幸福来》)等歌曲。

羌民族和其他历史悠久的民族一样,民间流传着许多史诗。提到羌族的民间文学,《羌戈大战》与《木姐珠与斗安珠》、《泽其格布》就不能不说。

《羌戈大战》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它叙述了羌族人民的祖先历尽艰难困苦,与魔兵战、与土著戈基人战,从西北迁居岷江上游的历史。

《木姐珠与斗安珠》也是叙事长诗,记叙了一位人间的青年与仙女恋爱的故事。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羌族古代社会人与神、神权与反神权复杂的斗争场面,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神权、天命的大胆挑战,真实地反映出羌族男女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斗志,热情地歌颂了羌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从内容上讲,它称得上是一部优美的叙事。

羌族民族性格特征及风俗

羌族民族性格特征及风俗:1、悠久的历史与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朴厚重的古代遗风。

中国古代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形式是古代诗歌与古代神话。这两种文学形式至今在羌族民间仍有巨大影响,而且传承着不少优秀作品。

2、羌族的男女老幼大都会唱民歌,歌词多为4或7个音节一句,类似于汉文中的四言诗与七言诗。从内容来说,有苦歌、山歌、情歌、酒歌、喜庆歌和丧歌 等。

3、羌族结婚操办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备好"回门酒",亲友要向新婚夫妇馈赠礼物,并致词祝福。4、羌族民间有的地方还有"逗新郎"的习俗。

即在回门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给新郎用四尺长的筷子,而且还要在筷子的后面加几个用马铃薯做的筷子坠,要新郎使用这种筷子,隔着几盏油灯去夹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为筷子长,夹不起菜,或油灯烧着下巴,就要被罚酒,这种活动既是节日聚餐,也是一种娱乐。

谁知道羌族人的习性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的说法是“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亦不行”。《汶川县志》说,羌民“丧葬有丧葬曲,相互舞蹈,以示悲欢,盖古风尚存也。”

羌族音乐原始古朴,属我国民族调式,以五声、六声为主。五声音阶的歌曲包括有以宫、商、角、徵、羽5个音作为调式主音(起讫音)的5种调式。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五声式音阶,如徵羽、变宫、商、清角,以及宫、商、角、清角、徵,但是很少使用。六声音阶在羌族民间歌曲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在使用由徵、羽、宫、商角和徵、羽、宫、商、清角两种五声调式音阶的交替而形成的六声音阶歌曲中,角声与清角声不在一个乐句里或一个乐段里同时出现,并且只有以宫、商、徵、羽4声为调式主音(起讫音)的4种调式。民间歌曲中使用完整的七声调式音阶较少,一般都是通过以五声调式音阶或六声调式音阶进行交替及转调形成的七声,因而使用七声的歌曲仍具有五声调式色彩。

羌族舞蹈的基本特点有,保留着原始乐舞粗犷、古朴的风格,大多是在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进行,舞者既通过舞蹈取悦祖先神灵,又得以自娱乐,以羊皮鼓、手铃等打击乐器伴奏,加深人民对神的崇拜和其神秘感;舞蹈动作的表现与歌词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多数舞蹈是用歌来促使舞步的循环往复;同一乐句男领女合,动作完全重复,节奏的强弱起落同舞蹈齐奏起落结合巧妙协调。羌族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什么样的场合跳什么舞,均按功能和礼仪要求有一定的程序。羌族舞蹈按其形式和功能可以分为自娱乐性、祭祀性、礼仪性、集会性4种。

“萨朗”有“唱起来,摇起来”的意思,此舞在羌区最为盛行和普及,是很古老的自娱性舞蹈。“萨朗”音乐曲调欢快、流畅,节奏跳跃、明朗,歌词内容十分丰富。该舞可在室内外进行,男前女后,不限人数,围火塘或场院一圈,不封口,向逆时针边歌边舞。开始时,先男女轮唱一遍舞曲,然后共同起舞,速度由慢到快,跳到激烈时,领舞男子加快舞步,带头交换各种不同的舞蹈动作,或双腿交替重踏,或左右旋转,男女相互竞争,气氛逐渐热烈。舞至高潮时,男子叫声“吓喂”,女子应和“哟喂!”一曲就此结束,接着再变换新的舞曲和步伐。

“席蹴步”在南部方言中有“办酒席时跳舞”的意思,是民间在丧葬、祭祀时举办酒席后进行的祭祀性舞蹈,没有固定的表演程序。此外还有反映丰收后喜庆心情的“瓦西切玛”、“江得里学”,赞美装饰物的“石奎余奎”。 “席蹴步”音乐曲调缓慢,节奏却很鲜明,曲式短小,反复重复。

身着传统服饰的羌族女性 “仁木那·耸瓦”,赤不苏方言,意为“宾客来临时表示尊敬和欢迎的舞蹈”,是羌族传统礼仪舞蹈,主要由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跳。如果寨子3年无人凶死,为示吉利,则要跳此舞庆祝。舞蹈一般出现在迎宾待客的礼仪活动开始、结束时。舞蹈时,男女数人面对宾客,呈八字形分开而站,双手小指扣住身边舞伴的腰带,齐唱表达了全寨人对宾客的尊敬和赞美节奏缓慢的民歌。

“克什几·黑苏得”,意为“跳铠甲”舞时唱的歌,舞蹈俗称“铠甲舞”、“跳盔甲”,是为战死者、民族英雄或有威望的老年人举行隆重葬礼时,由身披牛皮制作的盔甲、头戴盔帽、手执兵器的男子跳的舞蹈,主要流行于茂县北部、黑水等比较边缘的山寨。此歌音调悲切,运用极不稳定的角调式,速度缓慢,表达一种悲愤、哀伤的情感。

“莫恩纳沙”是羌族祭祀活动中,由释比跳的祭祀性舞蹈,也称“羊皮鼓舞”。该音乐无歌唱,只有羊皮鼓和响盘(铜铃)两种打击乐器作伴。响盘声响清脆,和着羊皮鼓的鼓点节奏和舞蹈节奏的变换,敲击出不同的音响组合,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

说到羌族的音乐,多声部不得不提。多声部又称和声或,是指两组以上的歌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歌曲。羌族的多声部主要分布在松潘县的小姓羌族乡,黑水及茂县部分地区。1984年,松潘县文化馆郑三宝先生首次在小姓羌族乡采录了两首多声部羌族民歌,请四川省音乐家协会民歌专家任渝等人鉴定,得到了认同,并引起中国音乐界的关注。1986年,中央音乐学院樊祖荫教授一行专程到松潘县小姓羌族乡大耳边寨考察,进一步确定,从而否认了19世纪80年代一些音乐界人士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多声部的故乡在欧洲的说法(后来证实大部分古羌后裔民族都保存有多声部民歌)。羌族多声部的唱法主要有“引”、“尼沙”、“娄”、“玛茨”等几种,唱法、意义根据具体的场景有所不同。羌族的乐器有羌笛、口弦、唢呐、脚盆鼓、羊皮鼓、锣、响盘、指铃、肩铃等。此外羌族还有羌戏、端公戏、武士戏、花灯戏、马马灯、打围鼓等民间戏剧。

历史书上古代羌族是今天什么族

羌族民族性格特征及风俗:

1、悠久的历史与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朴厚重的古代遗风。中国古代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形式是古代诗歌与古代神话。这两种文学形式至今在羌族民间仍有巨大影响,而且传承着不少优秀作品。

2、羌族的男女老幼大都会唱民歌,歌词多为4或7个音节一句,类似于汉文中的四言诗与七言诗。从内容来说,有苦歌、山歌、情歌、酒歌、喜庆歌和丧歌 等。

3、羌族结婚操办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备好"回门酒",亲友要向新婚夫妇馈赠礼物,并致词祝福。

4、羌族民间有的地方还有"逗新郎"的习俗。即在回门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给新郎用四尺长的筷子,而且还要在筷子的后面加几个用马铃薯做的筷子坠,要新郎使用这种筷子,隔着几盏油灯去夹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为筷子长,夹不起菜,或油灯烧着下巴,就要被罚酒,这种活动既是节日聚餐,也是一种娱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