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理解100篇 我是初二的,在语文考试时,阅读题有什么答题技巧 ,怎么组织语言(其实我懂文章),大侠们帮帮我
我是初二的,在语文考试时,阅读题有什么答题技巧 ,怎么组织语言(其实我懂文章),大侠们帮帮我
我是初二的,在语文考试时,阅读题有什么答题技巧 ,怎么组织语言(其实我懂文章),大侠们帮帮我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定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件+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物件+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物件+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物件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物件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物件+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在语文考试中,阅读说明文答题有什么诀窍
1、说明文的型别: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物件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物件;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物件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物件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物件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物件/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物件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式的文章。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区域性,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物件: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线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型别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型别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型别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型别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型别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 常见考点:
1)对说明物件及说明特征理解。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10、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如下:
题型一:辨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在文中抽出一个或几个句子,要求辨别这些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解答这种题型的方法是:首先,理解并熟记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等常见说明方法的定义;这样才能正确判断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其次,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时一定要联络句子所在段落的内容进行分析因为任何说明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说明某一内容服务的。
题型二: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这种题型的命题形式为:文中“……”这句话中“……”一词能否删去﹖请简要说明原因。而要求删去的词语多数是表示程度、数量范围或性质的词语,如“可能”、“一般”、“大约”等词。解答这种题型可按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回答“否”或“不能”;第二步,解释要删去的词语的意思;第三步,联络原文分析删去该词语之后句子意思的改变。
题型三:分析说明文的句子作用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在文中抽出一个句子或一个文段,要求分析这个句子或文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这种题型解法很简单:首先判断句子或文段是在文首、文中、还是文末;然后再按如下规律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句子或文段在文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领全文、总起全文或引出下文;在文中,作用多是承上启下;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
题型四:提出说明文说明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开放性强,要求针对文中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或应对措施。命题的形式通常有:①应如何正确看待或防范“……”﹖请你略作分析。②从上文对“……”的说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③针对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请你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
解答这种题型的方法有:(1)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作者有时会在文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的。我们可以直接摘录这些句子答题。(2)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在说明文中,一般情况下都会对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这些原因去提建议会更加准确、快捷。(3)依照常识回答。我们依据所掌握的常识回答就可以了。
初二语文阅读短文有什么答题技巧啊?
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二、答案来源:
a采摘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诸如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文段中的关键形容词和动词)。
b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
三、友情提示:
1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2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3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
四、请参阅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专题训练
五、文体知识备忘录:
说明文阅读
1、明确说明物件:辨析说明物件可以:
a. 看文章题目;b. 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
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物件)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物件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常见的有:a.从概括到具体;b.从整体到区域性;c.从主要到次要;d.从现象到本质;e.从原因到结果;f.从特点到用途。
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
(1)说明方法:a.下定义(模式:什么是什么);b.举例子;c.作比较;d.列数字;e.打比方;f.分类别;g.列图表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b、再联络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xx”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
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
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常用的结构模式:
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议论文阅读
1、找准论点: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型别: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考点:补充一个论据;(要紧扣论点,选取真实典型的事例)
3、明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考点:分析论证的作用:1.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2.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采用论证方法的前一句)
4、论证结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概括性)
6、议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一则名言、寓言故事等生发议论。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作为引子,引出论证的话题。
7、议论文常用设问句作过渡,反问句式以示强调。(1)设问(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去思考,发人深思。(2)反问(手法)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发人深思。
记叙文阅读
一、解题技巧: 详见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专题训练
二、文体知识: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 人物描写:肖像(外貌)、语言(对话)、动作(行动)、神态、心理、正面、侧面、细节。
何为细节描写:对人物的肖像、动作、神态等的细微处的具体描写。
(2)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活动场所;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
(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 ,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1)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3)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艺术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
写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当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1)表引用 (2)反语,表讽刺否定 (3)表强调(4)特指
破折号:(1)表解释说明 (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
(3)表声音延长 (4)表插说或中断。
省略号:(1)表内容的省略(2)表静默或思考(3)表语言的中断
(4)表说话断断续续(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1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小说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3常见写作方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小说)、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
1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作铺垫、过渡(承上启下)、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点题、总结全文。
1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形象)、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16语言特点评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
17、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
答题模式:先用1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
语文考试,阅读的答题技巧,有人可以教一教我吗?谢谢
必要:文章多读几遍(直到理解其中的含义,也就是说简单的文章至少要读2遍,难的呢,至少要读4遍)
就介绍两个超考的阅读片段吧:
1。记叙文阅读:
把自己当作作者,或者是作品里的人物(说白了就是假装当一下演员),换位思考,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2。散文阅读:
搞清文章脉路:散文特点是形散神聚,找出文章的线索
来,有助于理解文章
文章只要理解了,答题就会很轻松
语文考试答诗歌鉴赏题的阅读时有没有什么技巧
1,阅读。推荐余秋雨,毕淑敏等人的作品。对于一篇现代文的评价,一定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你抽空一个星期看上两三篇,每次看完要想象作者的吐意是什么。
2,总结,现在被古诗肯定来不及。所以你要熟悉古诗赏析的套路,才能事半功倍。一般题目会问诗句中某个词句怎么经典,问你诗词的表现手法,修辞什么的,找一本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上面有对表现手法和修辞的总结,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翻看一下古诗词赏析方面的工具书。还有就是对一定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都有不同的风格,对一些诗人有目的地进行了解。
3,现代文阅读记得要从文章里面找答案,尽量用作者的语言。至于对文章结构之类的整体把握,就需要象我一开始要求的那样,看一些名家的作品,练习自己把握文章脉搏的能力。
初中语文考试阅读很差了,特别问题让我看不懂!语文阅读有什么好方法?谢谢大家!其实我是聋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蒐集处理资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充分表明了阅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考语文试题基本上由阅读和作文两大块构成,而阅读题的分值占了整个中考语文分值的半壁江山。因此,阅读题做得如何、得分高低,不仅影响到语文成绩而且还影响到整个中考成绩。阅读理解历来被同学们视为难点,如何在短期内将阅读理解复习好,同学们应该在了解试题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讲究复习策略,掌握答题方法。
读懂文章
读懂文章的重要标志是:文章写了些什么,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此写法表面文章中心,这些写法对表现中心有何作用。
常见的问题 :
以偏概念:如概括段意,这段有两层意思,可设题时却只以第一层为段意。
过于笼统:如概括段意设题这段介绍了石拱桥的特点,而设有讲明特点是什么,(正确应是介绍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理解不到位:如马玉祥火中求小表现马玉祥英勇不怕牺牲。(而这件事最主要是表现马玉祥的国际主义精神)
缺乏上下文联络,如设题《背影》“我的泪又流下来了”,“又”字表现了再一次的意思。正确的分析应是联络前文,我看见父母艰难过铁道时,我的泪流出来了,这里是与父亲分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时,我的泪又流出来,表明我对父亲的深爱。
课本为范例,学习掌握阅读方法
我们的课文都已经过专家精选的美文佳作,在思想内容上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在文章结构上,是严谨,规范的,在语言表达上是简明,连贯得体的典范,因此利用教材做例子,学习掌握阅读方法是最好的途径,基本篇目中的重点段应逐句逐层地认真研读,只有在课内段的阅读分析中学到方法,才可能在考试时阅读课外选文。
阅读能力的基本功训练,体现在“段”上,“段”是篇的具体而结合,一篇文章中涉及到的各种能力,在“段”中都有体现。而“段”短小,易把握;用各种不同的体“段”进行训练最终可以掌握阅读的各种方法。
(1)整体看一遍此段讲述的内容是什么
(2)逐句研究,每句话的大意
(3)研究这段中的句子之间的联络,将句意相近的几句归为一层,概括层意。

(4)根据段中的几层之间的关系,总结段意
(5)再看这段为表达这个段意,用了哪此写法
今天的初二语文考试的阅读题是什么题目
柳宗元的《溪居》
语文阅读题,帮帮我!
克莱谛碰了我的胳膊肘
初一语文阅读题有什么答题技巧啊?我无论怎么答都要扣分,怎么办啊?
主要是你平时完整答题较少,缺少积累所致。建议多做练习,而且是各种型别的练习,多抄并且熟背答案,背——相当重要!当你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就可以去思考、探求答题的技巧了,没有积累,一味的寻求方法终归是无法提高的!
求初三语文考试时阅读文的解题思路
解答记叙文
1. 此文是一篇 (文体)。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2. 此文是一篇 (文学体裁)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戏曲。
3.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4. 如何找中心句?
中心句的位置:A、开头,概括统领;B、中间,承上启下过渡;C、结尾,画龙点睛,总结全文。
(尤其要关注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5. 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要求:词语要准确贴切,句子要妥当,角度要适当,情感要有褒贬,内容要全面,文字要精练。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6.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材料详略处理与中心关系分析:一般来讲,与中心有关的部分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略写,以免中心不明。或者详略都与中心有关,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略写是详写的补充或衬托;详写为对比作铺垫,并非中心,中心是略写部分,是精炼的几句话。
7. 划分段落层次?
(1) 时间推移分段法(找表示时间的短语/先后顺序、事件过程、现实-回忆-现实);
(2) 空间转换分段法(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事物性质分段法(同一事物分在一起);
(4) 情节过程分段法(小说情节发展过程、抒情文的感情变化、议论文的论证过程)。
(5) 总分总(掐头去尾)关系
承上启下的句子一般在下层。
(常见段落/层次之间关系:并列、转折、递进、因果等逻辑关系)
8.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9. 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 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 如何分析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可以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些术语)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 主要表现手法及作用?
(1) 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4)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5) 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6) 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物件,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物件,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7)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8) 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写法特点:通过描写某一事物的具体形象,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写法。
物+情意=托物寓意;象征体+象征意义=托物言志。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使事物描写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事物描写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发人深思,给人深刻印象。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络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 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络上下文再解释。
16.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 内容上:……
(2) 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
17. 表达方式?
——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文章总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记叙中的议论: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描写:刻画人物,描写环境烘托人物心情、为下文作铺垫等
18.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人物描写:(1)肖像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描写(4)语言(对话)描写(5)心理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
其他:景物描写/场景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社会背景,衬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19.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20.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21.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2.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23.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4.人物性格及典型意义:人物性格是指在特定时代、社会、环境中的人物的特征;典型意义指有代表性。判断人物是否是主人公而非看人物是否贯穿始终和用笔墨的多少,而是根据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意思,看他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七根火柴、鞋、周丽萍)。看人物性格重点抓人物言行,其次是人与人的关系,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