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晚出现的交通工具 中国古代交通工具有哪些
中国古代交通工具有哪些
除了轿子·马车·牛车·木筏·竹筏·帆船·木船还有多人抬的一张毯子。
皇亲国戚用的。
在《古代战争馆》里,陈列着两辆大型彩绘铜车马(前边的一辆编为1号,后边的一辆编为2号,均为复
制件)。
铜车马原件系 1980年冬在秦始皇陵西侧发掘出土,每辆车驾有四马,车上各有一御官俑。
大小约为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
车马的系驾革皮挽具齐全,装饰华丽。

这是继秦始皇陵兵马俑之后,我国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
1号铜车马通长2.25米,高1.52米,双轮单辕,辕长1.834米。
辕的前端接衡,衡上置双轭。
驾四马,两骖两服。
车舆平面为横长方形,宽740毫米,进深485毫米。
舆的前、左、右三面立栏板,前栏板顶端有轼,后面辟车门。
舆内立十字形伞座,座上插一长柄铜伞。
铜御官俑腰系绦带,斜佩剑,站立在车舆内。
伞盖正好笼罩了整个车舆和御官俑。
车舆栏板左侧上部焊接着二件银质承弓器,上置铜弩。
车舆内置铜矢66支;车舆左栏板外焊接铜矢箙1件。
车舆前栏板背面与轼间中部空间缚结铜矢匣1件。
车舆右栏板内侧插有铜盾l件。
车马革皮具上发现文字29处,共49字,均为小篆体,其内容均是编号。
2号铜车马除了一些金银饰件外,其余全部为青铜铸件。
车马通长3.17米,车高1.062米。
双轮单辕,辕长2.46米。
辕的前端接衡,衡上有两轭,套驾四马,即两服两骖。
车舆分为前后两部分,平面呈凸字形,通长1.24米。
舆的前部是御手驾车之处,内有跽坐的御官俑一件。
御官俑腰间束带,带后佩一柄扁茎圆首剑;舆的后部四周立有箱板,前有轼,后边辟门,左右两侧及前边各有一窗,上有鱼脊形的弓橑,弓橑上覆盖着椭圆形的拱形车盖,把车的前后两部分罩于车盖之下。
舆的后箱内出土囊状的带盖铜方壶一件,四折铜页一件。
车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和作战工具,从秦陵铜车马的形制和结构来看,1号铜车较为轻巧灵便,车舆上又配备了弩、矢、盾等多种兵器,应是从属2号车的前导车。
2号铜车车体较大,有车篷,安稳舒适,富丽典雅,除御官俑的佩剑外,无其他兵器装备,应是主人的乘舆。
东汉蔡邕《独断》载"有五色安车,五色立车各一,皆驾四马,是谓五时副车"。
《后汉书·舆服志》载:"五时车,安,立亦皆如之,各如方色,马亦如之。
"《晋书·舆服志》有"座乘者渭之安车,倚乘者谓之立车,亦谓之高车"的记载。
铜车马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
它结构复杂,仅二号铜车马就有3000多个零。
它们厚的达6厘米,薄的如纸仅0.12-0.2厘米粗的直径达5厘米,细的如发丝直径仅有0.05厘米,它的合金成份为铜82-86%、锡8-13%、铅0.12-3.76%。
它的制造工艺十分精巧。
零部件基本上都是铸造成型,还使用了嵌铸、焊接、镶嵌、锉磨、抛光、錾刻等技术。
本上各活动部分至今仍很灵活,车窗开启自如,牵引辕衡还能使车轮转动,使车辆前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车驾出行,作为仪仗队的大驾"卤簿",属车就有81乘之多。
秦始皇陵西侧出土的铜车马,是秦代高级乘车的具体形象,为研究秦王朝的舆服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