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 管理学中国历史
管理学中国历史
1.关于管理学的历史
关于中国古代管理的几个问题严格说来,现代管理只有100年的历史。
对中国而言,现代管理是在辛亥革命后随着现代化大生产而兴起的。现代管理经过100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包括工商管理、社会管理、技术管理、公共管理、战略管理等很多的学科。
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管理却是伴随着整个人类历史的始终。人是社会的动物,在从事集体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时,必然需要进行必要的组织和协调行动,于是管理也就在这样的组织和协调之中产生了。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长期生存繁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民族文化。《尚书 .尧典》中就记载着尧、舜、禹和皋陶关于职能分工和管理国家事迹。
公元前12—前11世纪,《周礼》第一次把中国官僚组织机构设计为360职,并规定了相应的级别和职数,层次、职责分明,反映了公元前4世纪前后,中国己出现了相当完备的国家管理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一书更是被公认为是一部系统论述管理战略与战术问题的杰出著作。
悠久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蕴育了博大精深的管理思想,产生了多姿多彩的、独具特色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并且融入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乃至对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诸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这样灿烂的历史面前,现代的中国人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尴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乃至当今的中国社会,都不曾出现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学家,不曾出现过一种广受世人承认的管理理论。
以至于时至今日,中国的管理学界还是处于一个言必称西方的窘境之中。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今这样一种局面呢?要解开这个疑问,我想有几点是必须首先说清楚的。
一、中国古代的管理是什么样的一种管理? 要在短短的篇幅之内说清这个问题似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然而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1、中国古代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国家管理。
综观中国古代管理实践可以看出,管理与行政基本融为一体。由于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经济,行政管理是社会管理最主要的模式,因此,任何一项工程,任何一项管理活动,无不以国家或官府的名义展开,管理实践也只有在和行政融合过程中才有表现的机会。
实际上,我们所了解的中国古代管理实践,无一例外不是行政中的管理实践。 2、中国古代管理高度重视管理活动过程中人的因素。
管理过程中的人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很多管理者在管理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管理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这两方面都有很多精到的见解并且有许多实例可考。
中国古人十分强调管理者强调管理者自身的修养,《孙子兵法》认为为将要具备的品质包括智、信、仁、勇、严等各个方面。战国时期的士人就是管理者的人才储备群体,后来的秀才举人乃至整个的学校和科举制度,所有的学习和修养都是为未来的帝国培养合格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准备的。
另外,在选材方面,许多先贤更是有大篇幅的精彩论述。墨子提出要“察其所能而慎予官”。
荀子告诫执政者“无私人以官职事业”,切不可任人唯亲,而主张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晏子则进一步指出:人的才能也是不同的,应当让人专司一事,不能要求他无所不能。
用人的优点,不用他的短处;用人所擅长的,不用他所不擅长的。这就是任用人才的要略。
北宋王安石对以上的几个方面的思想进行了更加系统化、理论化的论述。他的用人思想可概括为“教之、养之、取之、任之”。
其中,教之之道,即坚持学用一致,造就人才;养之之道,即维持政府官员生活的俸禄报酬应采取的方针—— “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取之之道,即选拔官吏的途径;任之之道,即根据专长任用人才。这样完备的论述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有其借鉴意义的。
3、中国古代的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往往会有十分高超的管理策略。 通过与西方的封建社会时期进行比较,我们会很容易的看到,中国的封建社会出奇的稳定和统一。
这也从一个方面显示了中国古代管理者高超的管理水平。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制度,财政赋税的管理、官吏的选拔与管理、人口田亩管理、市场与工商业管理、漕运驿递管理、文书与档案管理等方面,历朝历代都有新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管理人才,在军事、政治、财政、文化教育与外交等领域,显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
战国时期著名的“商鞅变法”是通过变法提高国家管理水平的一个范例;文景之治使国家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万里长城的修建,充分反映了当时测量、规划设计、建筑和工程管理等的高超水平,体现了工程指挥者所具有的高度管理智慧;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将防洪、排灌、航运综合规划,显示了我国古代工程建设与组织管理的高超水平;丁谓主持的“一举三得”皇宫修建工程堪称运用系统管理、统筹规划的范例。诸如此类的管理实践不胜枚举,都体现了中国古人高超的管理智慧。
二、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出现成严格体系的管理学思想? 在中国历史上,鲜有人对中国管理学的内涵做出全面的概括,也鲜有人对中国管理学做全面的阐述。
2.中国管理学的发展史
管理学发展的历史 文章提要:本文在描述管理学发展的三个主线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学理论发展和知识积累的“钻石模型”,进一步从历史角度具体分析了科技进步、文化环境、制度变迁、管理创新者和战争等因素是如何影响管理学理论发展和知识创新的,从而揭示了管理学发展的历史逻辑。
关键词:管理学 发展 历史逻辑 人类管理实践活动几乎是与人类文明曙光同时出现的,探索管理活动规律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中国和古希腊。在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中可以找到有关管理规律的一些论述,而公元前5世纪的《孙子兵法》则因为探索战略的一般规律被认为是最早、最系统的战略管理学著作。
但牵芾碜魑ْ幻畔低车目蒲а芯慷韵蟊蝗鲜丁⒀芯浚⑶夜芾硎导芄坏玫焦芾砜蒲еي兜闹傅迹蚴窃诟崭展サ?00年中才发生的。一般认为,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人泰罗开始使用秒表研究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而法国人法约尔一直在思考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独立的规律,这标志着管理学的诞生。
在过去的100年中,管理从一种不可言传的非正式的活动,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人们不仅认识到管理活动的普遍性——管理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人类组织和人类有组织的活动中,而且从各种可能的角度、采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对管理活动和问题进行规范分析和研究。由于管理科学知识被广泛地用于指导管理实践而管理效率被大幅度地提高,管理科学化进程不断被推进,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扩张。
这也难怪有人说,过去的20世纪是管理的世纪。[1] 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管理学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庞大知识体系和学科分支的复杂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和知识宝库中占有了重要地位。
一、管理学发展的三个线索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管理理论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阶段和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出现了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诸多流派,形成了庞大的管理学知识体系。面对百年形成的庞大的知识体系和众多的流派,管理学和管理思想史的研究者一直试图归纳出管理学发展的逻辑主线。
但是,由于百年来管理经典著作所关心的主题过于复杂,包括管理与管理者、领导、组织与人事、效率、市场与顾客、竞争与战略、创新与变革、现代公司的组织逻辑和管理的国际化等诸多方面。[2] 而从管理学的学科分类角度而言,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组织管理、质量管理等构成管理学的经典内容,而且这些学科还在不断地丰富、细化、交叉和发展,管理学的新学科、新分支还在不断地产生。
因此,迄今为止,并不存在一个公认的管理学发展历史逻辑主线。 从现有文献看,研究者所总结的管理学发展线索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根据管理学的内容构成进行划分,例如将管理学发展路径划分为组织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从古典组织理论、组织行为学、组织社会学、领导科学到企业文化等)、管理方式方法研究的演进路径(从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理论、决策理论到生产管理信息管理方法等)、经营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从厂商理论、产业组织、市场学、消费者理论到战略管理)。
[3] 第二类是根据管理知识的产生方法来进行划分,例如将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三条线索,即应用管理学(从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管理原理和方法)、理论管理学(以基本的人性假设出发构造的管理理论)和实验管理学(以管理案例为主的管理学)。[4] 第三类则是根据管理学发展的影响因素来划分。
在著名管理史学家雷恩看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文化环境紧密相联,管理理论发展既是文化环境的一个过程,也是文化环境的产物。[5] 基于此,有的学者认为存在三条管理学发展轨迹,一是以科学文化为基础的科学主义线索,由泰勒科学管理开始,包括社会系统理论、管理过程理论、系统管理理论、管理科学理论和决策管理理论等;二是建立在对现代人性基础的人本主义线索,从梅奥对“社会人”的研究开始,包括个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和管理伦理理论等;三是建立在文化模式基础上的文化主义的线索,由德鲁克管理实践理论开始,包括组织文化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变革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等。
[6] 同样基于对于文化环境对管理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认识,还存在另外一种管理学发展的线索的划分,即以资本主义精神为文化基础的古典组织管理理论、以环境地域文化(主要是美国文化)为基础的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和基于东西方文化渗透的当代管理理论。[7] 显然,第三类从管理理论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角度来分析管理学发展的线索,与前两类从管理内容和从管理知识产生方式角度划分管理学发展线索相比,具有时间上的前后继承性,而前两类的管理学发展线索在时间上具有并行性。
从管理学发展历史角度考察,无疑从管理理论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角度分析管理发展的线索更有价值。但是,仅仅将环境影响因素归结为文化环境是过于泛泛而又不全面的。
二、管理学知识发。
3.中国管理发展简史
中国管理发展简史 尽管中国管理学在近期才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但中国管理学存在的历史非常悠久。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萌芽于夏、商、周,繁荣于春秋战国,定型于汉、唐,止步于宋、元,盛行于明清,衰落于清末,振兴于现当代。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和实践活动中,记载着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关于国家管理、军事管理、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学说和主张,蕴藏着丰富的管理智慧和实践经验。
1、传统管理时期(1840年前) 先秦时期是中国管理思想的萌芽、兴起时期。《周易》包含的“变异”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先秦诸子集中了古代管理智慧的精华,这些思想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孔子、孟子、荀子的经典著作中,仁义礼智的儒家体系蕴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
老子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无为而治是其管理思想的核心。法家直接影响历代政治统治,其核心是法术势思想。
孙子兵法是战略思想的跨时代巨著,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墨子的尚同、节用思想对现代管理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秦汉时期是中国管理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所采取的各项管理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均为中国秦后历代王朝所沿袭。
秦始皇推崇法家,而汉代则“霸王道杂之”。到汉武帝时,采用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的儒家学说成为绵延中国整个封建王朝的正统意识形态。
汉代通过盐铁专卖等一系列经济措施,形成了全国经济调控体系。 隋唐时期是中国管理思想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隋朝重新统一全国,大唐帝国把中国封建王朝推向顶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也得到了充分发展。隋唐时期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治理和中央集权,隋文帝在推行三省六部制和精减地方行政机构的同时,还别开生面地创立了科举制度;唐太宗知人善任,善于纳谏,建立了议事制度,推广和完善隋朝所创的科举制度,组织编纂了“贞观唐律”。
隋唐时期,对土地和赋税管理制度进行了变革,出现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劝农桑,薄赋徭”,人民得以修养生息,经济快速复苏发展。 宋元时期是中国管理思想的承接时期。
这一时期尽管社会经济持续向前发展,但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统治阶级中的部分人士从维护和巩固其统治的角度出发,主张采取一定的改革措施来缓和各种社会矛盾。
王安石变法即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王安石以理财和抑制兼并作为实施的手段,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改革的目标,力图改变当时政府的积弱现象。
而元朝耶律楚才的“以儒治国”则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一的封建政权。 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动荡时期,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织,尖锐异常。
这一时期出现三位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对明朝灭亡的教训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他们在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的基础上提倡与宋明理学不同的实学思潮。主要的思想如限制君权,改革国家治理;改革土地和田赋制度,促进农业发展;重视商业,强调增加社会财富。
清前期是清王朝的巩固上升时期。帝王从巩固自身统治角度出发,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改革田赋和科举制度,使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最后一个盛世,即康乾盛世。
同时,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著名的十大商帮,即山西帮、宁波帮、陕西帮、山东帮、广东帮、福建帮、洞庭帮、龙游帮、江右帮、徽州帮。各个地方商帮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团结互助、诚信勤勉,但由于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各具不同的特征。
2、近现代管理时期(1840-1949)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爱国救亡运动,出现了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一些开明的清朝官员力主“师夷长技以制夷”,推行洋务运动,兴办企业,如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的上海制炮局等。
而一些实业人士也开始挣眼看世界,实业救国,创办了如南海的继昌隆巢丝厂、烟台张裕酿酒厂等企业。这些企业购进外国先进设备,向海外探询管理之道,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先生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介绍到中国,也逐步形成了“救穷防不均”、“开放”等经济管理理念。同期,一批留学欧美的学者开始回国,带回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并进行经营管理实践。
在国统区,民族资本家和企业家在官僚资本、外国资本的夹缝中求生存,进行着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没有拘泥西方科学管理表层的机械形式,着重人的感情、心理,创办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富有竞争力的企业,如民生公司、东亚公司等。而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公营工业企业的管理则主要参考苏联的做法,并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创新,如lq的“三人团”、“长务会议”等。
3、当代管理时期(1949至今) 新中国成立,主要参照苏联的管理模式,同时部分吸收西方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实行计划管理制度、按劳分配制度、经济核算制度、生产技术责任制度、劳动保护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等等。在经济管理的实践过程中,以md为代表的gcdzg人认识到不。
4.中国管理学发展历程概述
摘要:本文以管理学原理的发展历程为线索,逐一剖析管理学原理每一发展阶段其主流理论中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立足当前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和预测。
关键词:传统文化管理学原理发展历程一、问题的提出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1]管理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的参与,现代管理既然以人为中心,在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对人类传统文化的反思,通过反思研究传统文化是如何作用并影响管理理念,从而对管理的现代和未来能有更好的把握。
二、管理学原理发展各阶段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1.战略思想我国先秦诸子的治国思想和以《孙子兵法》为主的治军理论,就包含了许多可用于研究企业战略性决策分析的一般原理方法。道家个人管理的目标是“内圣外王”;儒家主张通过“修己”、“安人”实现“大同”,其中,“修己”与“安人”体现了个人管理目标与组织管理目标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个人管理逐步实现从自律到自觉的飞跃,通过推己及人实现组织的目标。对现代企业而言,就是要注重营造一个协调个人、群体乃至社会三者利益的目标链,使前一目标的完成成为后一目标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后者的达成又是前者的印证和升华,由此循环往复而形成一个合理的目标流程网络,促成企业最高战略目标的实现。
《孙子兵法》明确提出“五事”、“七计”是决定战略决策成败的基本因素。“五事”乃“道、天、地、将、法”。
按现代意义来理解,“道”是一种宏观的、全面的、客观的政治、经济环境;“天”,即天时,指机遇;“地”,是地利,即企业的微观环境;将,指的是管理者的素质;法,就是法制、组织的结构、层级关系及相应的规范、准则等。以上“五事”,可作为企业制定经营战略,进行企业环境分析的总纲。
“七计”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对现代企业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将自己与竞争对手在这七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总之,五事主要分析外部环境存在的威胁与机会、企业自身所具有的能力与不足,“七计”更注重与竞争对手的比较。当然,企业在决策时,不仅要了解“五事”、“七计”,更重要的是研究它们作为战略要素的主次关系及其相互联系、作用的时间、方式和程度,从整体上观察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机制,以便作出综合评价。
2.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与传统“分”、“合”说任何管理目标的实现,都要靠一定的组织来完成。组织工作的任务就是设计一个决策和沟通网络,使组织内成员明确谁去做什么,谁要对什么结果负责,并消除由于分工含混不清造成的执行中的障碍。
有效的组织应遵循目标一致、跨度合理、指挥统一、权责分明、职能明确等基本原则。[2]这是现代管理学理论关于组织工作的基本观点。
在我国,《荀子》一书集中了对组织问题的探讨。荀子认为合群是人类的本性之一,而“分”又是人类结成社会群体的必要前提,没有等级划分的限制,群体内部就会发生争夺。
按现代意义来解释,“分”实际上包含两层含义:1)明确为完成管理目标、政策和计划所必需的活动并加以分门别类。2)根据现有的人力和物力,并根据环境来使用人力和物力的最佳方法,把上述活动分成各个组。
“群分”是由社会分工和职业差别所导致的,也是解决各类组织矛盾的必要手段,是组织良性运转的前提。所以,荀子认为“群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也,祸也。
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而“有分义,则容天下而治”。
[3]在分的基础上,组织工作的核心应是培养组织成员的团结和协作精神,以提高整个组织实现其目标的效率。相应地,《周易》中有“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的论断,意指实现组织目标要通过管理者和组织成员的上下沟通。《孙子兵法》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之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故善战人之势,入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4]即对组织的要求,更在于其功用,特别是要求组织本身能产生出战斗力,这就是“势”,一旦形成这种组织,又能“择人而任势”,按组织的功能需要用人之长,组织就会具有一种“不动则已,动必雷霆万钧,一击成功,无可阻挡之势。”
3.领导理论与中国传统激励方法在现代管理学理论中,领导工作是指“影响人们为组织和集体目标作出贡献的过程。”领导的实质是通过建立一种追随关系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由于人们往往追随那些他们认为可提供实现其愿望、要求和需要手段的人,因此领导和激励密切相关,只有理解了人们的真实需要和行为动因,才能更好地理解激励问题,从而实现有效的领导。多年来,西方学者从不同侧面提出了关于人性的各种看法,其中以沙因、波特、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登的人性假设最具有经典意义。
他们大致都认为人经历了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到“复杂人”的演变。我国古代有代表性的人性理论有儒家的。
5.中国古代管理学的发展,谁知道啊
管理学发展的历史 人类管理实践活动几乎是与人类文明曙光同时出现的,探索管理活动规律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中国和古希腊。
在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中可以找到有关管理规律的一些论述,而公元前5世纪的《孙子兵法》则因为探索战略的一般规律被认为是最早、最系统的战略管理学著作。一般认为,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人泰罗开始使用秒表研究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而法国人法约尔一直在思考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独立的规律,这标志着管理学的诞生。
在过去的100年中,管理从一种不可言传的非正式的活动,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人们不仅认识到管理活动的普遍性——管理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人类组织和人类有组织的活动中,而且从各种可能的角度、采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对管理活动和问题进行规范分析和研究。由于管理科学知识被广泛地用于指导管理实践而管理效率被大幅度地提高,管理科学化进程不断被推进,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扩张。
这也难怪有人说,过去的20世纪是管理的世纪。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管理学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庞大知识体系和学科分支的复杂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和知识宝库中占有了重要地位。
一、管理学发展的三个线索 从现有文献看,研究者所总结的管理学发展线索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根据管理学的内容构成进行划分,例如将管理学发展路径划分为组织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从古典组织理论、组织行为学、组织社会学、领导科学到企业文化等)、管理方式方法研究的演进路径(从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理论、决策理论到生产管理信息管理方法等)、经营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从厂商理论、产业组织、市场学、消费者理论到战略管理)。
第二类是根据管理知识的产生方法来进行划分,例如将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三条线索,即应用管理学(从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管理原理和方法)、理论管理学(以基本的人性假设出发构造的管理理论)和实验管理学(以管理案例为主的管理学)。 第三类则是根据管理学发展的影响因素来划分。
在著名管理史学家雷恩看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文化环境紧密相联,管理理论发展既是文化环境的一个过程,也是文化环境的产物。 基于此,有的学者认为存在三条管理学发展轨迹,一是以科学文化为基础的科学主义线索,由泰勒科学管理开始,包括社会系统理论、管理过程理论、系统管理理论、管理科学理论和决策管理理论等;二是建立在对现代人性基础的人本主义线索,从梅奥对“社会人”的研究开始,包括个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和管理伦理理论等;三是建立在文化模式基础上的文化主义的线索,由德鲁克管理实践理论开始,包括组织文化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变革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等。
同样基于对于文化环境对管理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认识,还存在另外一种管理学发展的线索的划分,即以资本主义精神为文化基础的古典组织管理理论、以环境地域文化(主要是美国文化)为基础的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和基于东西方文化渗透的当代管理理论。 二、管理学知识发展的具体影响因素分析 1.科技进步因素 尽管探索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提高管理活动效率的尝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管理科学化进程却真正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广泛运用于企业组织的结果。
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一般认为技术进步周期可以划分为5个周期,每个周期或者阶段长约半个世纪,也就是经济学中的康德拉季也夫长波,伴随着连续的技术进步周期,管理科学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归结起来,科技进步对管理科学化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科技进步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产生了对管理科学化进程的需求;二是科技进步直接为管理科学化提供了技术、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支持;三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还为管理学理论和管理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2.制度变迁因素 没有人会否认,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的前提是以分工生产为基础的现代工厂制度的出现。在经济学家看来,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重要的是一场制度创新,“产业革命的实质就是用竞争取代以前控制生产和财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
工业革命在西方彻底摧毁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工厂制度,工厂中实施了高度的专业化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总之,制度变迁,尤其是产权制度变革,对管理创新和科学化进程的影响是全面的,对管理创新主体的选择、管理观念、管理方法和管理组织结构的创新都具有强有力的激励约束作用。
3.文化因素 文化传统体现为社会认可的价值信念、伦理规则、道德观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因此文化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往往又是根深蒂固的,不同的文化模式下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具体从管理科学化进程看,科学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是有其文化背景和基础的。
具体而言,可以分别分析文化对管理研究活动和管理实践活动的影响。从管理研究层次看,管理科学化进程开始和。
6.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管理国家,儒家思想主要讲的是“仁”和“礼”,所以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一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洽生学。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 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 管理等方面。
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 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 思想和主要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一些要点。
1.顺“道”。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 “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
这里用的是后一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
(《管子?形势》)社会活动,如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 “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管子?山国轨》)人们要取得自己行为的成功,必须顺乎万物之“轨”,万物按自身之“轨”运行,对于人毫不讲情面,“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你的行为顺乎它,它必“助之”,你的事业就会“有其功”,“虽小必大”;反之,你如逆它,它对你也必“违之”,你必“怀其凶”,“虽成必败”,“不可复振也”(《管子?形势》)。
司马迁把社会经济活动视为由各个个人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进行的自然过程,在社会商品交换中,价格贵贱的变化,也是受客观规律自然检验的。他写道“贱之征贵,贵之征贱”,人们为求自身利益,“以得所欲”,“任其张,竭其力”,“各劝其业,乐其表,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民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对于社会自发的经济活动,他认为国家应顺其自然,少加干预,“故善者因之”,顺应客观规律,符合其“道”,乃治国之善政(《史记?货殖列传》)。
“顺道”,或者“守常”、“守则”、“循轨”,是中国传统管理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 2.重人。
“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要夺取天下,治好国家,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得民是治国之本,欲得民必先为民谋利。先秦儒家提倡“行仁德之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季氏》),使“天下之民归心”,“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尧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
(《孟子?离娄上》)《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国家心须“令顺民心”,“从民所欲,去民所恶”,乃为“政之宝”(《管子?牧民》)。西汉贾谊说: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国家的安危存亡兴坏,定之于民;君之威侮、昏明,强弱,系之于民;吏之贵贱,贤不肖,能不能,辨之于民;战争的胜败,亦以能否得民之力以为准。”(《新书?大政上》)这些思想历代都有,逐步成为管理国家的准则。
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要得人才,先得民心,众心所归,方能群才荟萃,故《管子》把从事变革事业,注重经济建设,为人民办实事,视为聚拢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叫做“德以合人”,“人以德使”(《管子?五辅、枢言篇》)。
我国素有“求贤若渴”一说,表示对人才的重视。能否得贤能之助,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事业的成败。
“得贤人,国无不安广…?失贤人,国无不危”(《吕氏春秋?求人》)。诸葛亮总结汉的历史经验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
《晏子春秋》则把对人才“贤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视为国家的“三不祥”,其害无穷。 在治生学方面,我国也有重视人才的传统。
司马迁提倡“能巧致富”,他说:“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能者辐辏,不肖者瓦解”(《史记?货殖列传》)。唐代陆贽说:“夫财之所生必因人力,工而能勤则丰富,拙而兼隋则篓空”(《陆宣公集?均节财税恤百姓》第一条)。
西晋的傅玄说:“夫裁径尺之帛,形方寸之木,不任左右,必求良工”。(《傅子?授职篇》)凡能工巧匠,或对生产建设有重大贡献者,如春秋时发明木作工具的鲁班,战国时修建都江堰的李冰,修建郑国渠的郑国,汉代发明二牛耦耕法和三脚条播器(三脚耧)的赵过,发明和改进炼铁鼓风器(水排)的后汉的杜诗和韩暨,对发展纺织工业有重大贡献的元代黄道婆等人,都传颂千古,流芳百世,为人典范。
《管子》一篇国情普查提纲(《问》)中列专项调查国内的生产能手,树立“人率”,进行表彰。司马迁《货殖列传》记载,齐国的“奴虏”,即下等人,人皆贱之,唯刀间独具慧眼,赏识这些人的才能,收取重用,“尽其力”,“使之逐渔盐商贾之利”,“终得其力,起富数千万”,发了大财。
3.人和。“和”就是。
7.理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的主要内容
理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的主要内容,并思考对现代企业经营有何启示。
比如,中国古代法制思想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
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 其基本要点包括: 顺“道” 这里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司马迁把社会经济活动视为由各个个人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进行的自然过程,在社会商品交换中,价格贵贱的变化,也是受客观规律自然检验的。 启示:现代企业经营要顺应社会客观规律。
重人 “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得民是治国之本,欲得民必先为民谋利。
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要得人才,先得民心,众心所归,方能群才荟萃,故《管子》把从事变革事业、注重经济建设和为人民办实事视为聚拢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称为“德以合人”, “人以德使”(《管子·五辅、枢言篇》)。
启示:现代企业经营要重视人才。 扩展资料: 产生背景 在古代社会的长期历史进程中,人们对管理实践的思考处在不自觉的状态中,对管理的具体问题与具体环节﹑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很多见解,记录下了许多成功的管理经验和方法,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遗产。
然而,这些管理思想是分散零碎的,缺乏理论的分析和概括,更谈不上思想体系。 直到19世纪后期,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与科学技术飞跃进步的推动之下,管理问题得到重视和关注,对管理实践的观察研究和总结不断发展,使人们对管理的认识不断系统与深入,管理思想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进而使管理成为一门学科。
管理学的产生,使管理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管理思想史正是以不同社会阶段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索其发展规律。
从学科的角度来说,管理思想史是研究和揭示人类管理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管理思想 。
8.管理学的发展历史
1、工厂管理--古典管理阶段 工厂管理理论基于科学管理, 以生产管理为主, 旨在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
科学管理以经济人为对象, 遵循效率至上的原则, 强调工厂应该以制度管理来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 而工人则应当以科学的方法取代过去已经习惯了的工作方式。 2、组织管理--当代管理阶段 梅奥的霍桑实验可以说是管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梅奥在社会人假设的基础上认为, 对金钱的需要只是工人想要满足的需要的一部分, 工人的大部分需要是情感慰藉、安全、和谐、归属 。 3、组织间管理--现代管理阶段 在组织管理理论日趋成熟之时, 学者们注意到: 虽然管理学已经建立在社会人的人性假设之上, 但员工却被局限在单个组织中, 并被作为组织人来看待。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已成为知识的载体, 知识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知识和技能成了管理的核心问题。 扩展资料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管理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管理在功能、组织、方法和理念上产生根本性变化,从而使管理学研究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管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因为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管理不仅是决定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且是现代生产力的首要构成要素。管理学的教育将会更加普遍,管理学的重要作用将会体现得更加充分。
第二,管理学发展的理论化、哲学化趋势。纵观管理的发展史,由管理活动而管理学,由管理学而管理学原理,由管理学原理而管理哲学,这表明了人类对管理认识深化的历程,也正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总趋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管理学。
9.中国传统的管理学思想
亲爱的楼主你好!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都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代代延续,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传统文化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的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代社会成员的心理深处。传统文化有四大特点:一是新旧交融性。传统文化是过去一直发展到现在的东西,是过去与现在交融的结果,渗入了每一个时代的新思想、新血液,并非古人的独创。二是相对稳定性。不可否认,传统文化是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吸取新内容而形成的,但它是植根于自己民族土壤中稳态的东西,有相对不变的一面,能够超越时代而长久延续。凡不具有这种稳定性的文化现象,必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历史所淘汰,不成其为传统。三是伦理性。尽管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伦理观念标准、表现形式不一,但这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力量和原因,是以强制的法律范畴之外的社会道德观念认可而淬的。四是广泛的社会性。传统文化既不是贤哲的观点,也不是少数人的思想倾向,它反映和代表着一个民族、社会的整体意识和总倾向。
结合上面,我们可以试着对中国传统思想做一下粗陋的总结:它是指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在释,儒,道以及百家诸子为主导文化的氛围下形成的精神文化现象,在风俗、道德、文化、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均有体现。

1.在思想和文化方面,当然是以孔,老,庄等诸子为首,一是由于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在当时所体现出来的先进性,另一方面是出于统治者对于百姓思想的“管理”的需要。。。后来的程朱理学的影响也颇为广范。。。至于对各家思想进行总结,则不在我能力和兴趣范围内。
2.在道德伦理方面,则似乎是儒家思想为主,这方面的典故也是多如牛毛,无需我赘言。。它要求人们忠孝仁义,管仲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历代也是奉为圣言。。
3.在社会制度方面,“三流九等”,“三教九流”。。。各朝不一。但社会结构一定是金字塔形,“天子”站在百姓头上。
4.生活方式的问题,衣食住行无一不是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