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江山谁写的 鎮江:天下第一江山
鎮江:天下第一江山
你也許沒有讀過《抱朴子》,但你一定知道《文心雕龍》;你也許沒有讀過《昭明文選》,但你一定知道《世說新語》;你也許沒有讀過《玉臺新詠》,但你一定知道《夢溪筆談》。
一點可能是你真不知道的:這些名著和它們的作者都與鎮江緊密相關。
劉備甘露寺招親、宋江智取潤州城(鎮江曾名潤州)、韓世忠大敗金兀朮、梁紅玉擊鼓戰金山、白娘子鬥法海“水漫金山寺”,這些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也都發生在鎮江。甚至還有人說,《西遊記》中的唐僧玄奘(江流兒)正是漂流至鎮江,蒙金山寺方丈施救收留並撫育成人的。
歷史上的鎮江最出名的名字莫過於“京口”。關於這個地名的由來有許多解釋,但有一個解釋或許是最貼切的。
《爾雅·釋丘》:“絕高爲之京。”千百年來,無論是沿大運河南下還是順長江西行,到鎮江一帶時眼前都會兀然出現一片凸起的山丘,這片山丘雖然不是很高,但在萬里江天的映襯之下卻顯得格外峻拔。更何況在這青山碧水之間還有亭臺樓閣,還有晨鐘暮鼓,於是沒有人抵擋得住誘惑,文人騷客紛紛棄舟登岸。於是有了“京口瓜洲一水間”,有了“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有了“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鎮江的地貌有山有水,鎮江的風物有城有林,鎮江的飲食有米有面,鎮江的方言有南有北。
當鎮江人操着一口首重尾輕、豪放之餘透出舒緩的鄉音走南闖北時,常會被人誤認了鄉梓。江南人認爲鎮江人是北方人,可到了北方,鎮江人卻又會被率直的北方大漢看成“南蠻”。即使在語言學專著中,鎮江話也僅僅是被稱作“吳儂軟語”向北方官話過渡的一種混合性地方語種,在語言學的類分上難以明確其歸屬。
春秋時,被稱作“朱方”的鎮江是禹的貢地,合屬吳王的疆土。後楚靈王起兵伐吳攻破朱方,而吳反攻又收復朱方。直至越滅吳,楚又滅越,朱方改稱谷陽。就這樣,本已是纖麗浮華的吳越之地,卻平添出幾分楚風的悲烈與張揚。
三國時,被稱爲“谷陽”的鎮江又屬東吳的都城。南北朝時宋王劉裕起兵京口,但他的軍隊卻奇怪地被稱爲“北府兵”,鎮江又和北方牽扯到一起。甚至到宋代鎮江還曾經被稱作“徐州”——陸游曾說“江左形勝,最數古徐州”便是很好的明證——好一個南徐州。鎮江人實在是搞不懂,好端端的一個江南溫柔鄉何以竟是“徐州”地了?
自然的江河把鎮江劃在了南邊,但歷史的長河卻始終不依不饒地把鎮江與江北接合得密不可分。地屬江南的鎮江與蘇南各地相比,確實顯得有些突兀,有些似是而非,甚至同整個江南也有些格格不入。鎮江既有江南的地區特徵,明顯的縱橫水網和古樸幽深的老街,精美雅緻的園林,又有着江南缺失的綿延山丘、大江大河以及剛猛無儔的古炮臺。

萬里長江與京杭大運河在鎮江交匯,形成“十字黃金水道”。自東吳,經隋唐,歷宋元,繼明清,這裏始終是漕運咽喉、“九省通衢”、古老商埠。憑藉長江和大運河的要衝,憑藉丘陵和水鄉的毗連,憑藉舟楫的便利,鎮江成爲人文薈萃、商賈雲集、信息靈通的“銀碼頭”。於是,鎮江便有了無與倫比的包容性。這種包容性使得鎮江文化不再與江南文化的纖麗柔美重疊,也不再是北方文化粗獷豪放氣概的延伸。
江南文明的精緻秀雅,中原文化的大氣磅礴,如八方江河一樣在鎮江會聚、融合,在經歷了三千多年的厚重積澱與陶冶之後,成就了一種只屬於鎮江的胸襟寬廣、造化於心的獨特文化性格。
鎮江最早的名字叫“宜”,這個名稱的來源,自然也與考古發現有關。1954年6月間,丹徒縣龍泉鄉下聶村農民聶長寶的兒子在煙墩山南麓斜坡上翻山芋地壟溝時,無意間在地表下發現銅器十二件,其中一件青銅禮器簋,上面有一百二十多字的銘文,郭沫若、陳夢家、唐蘭等考古、古文字學家都對上面的銘文進行了釋讀、考證,其主要內容是西周康王把已封爲虞侯的,改封爲宜侯,這個宜就是今天的鎮江。
這件珍貴的文物就是宜侯(z彛?gu),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正是這件宜侯簋,使鎮江有了自己的名稱,勾吳成爲西周天子分封的諸侯,也將蘇南一帶所謂的蠻夷之地納入了中原王朝的政治版圖,進一步促進了江南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與融合。
隨着周平王東遷,中國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鎮江的名稱也由西周時期的“宜”變成了“朱方”,因爲吳國國君將都城遷徙到今天的蘇州一帶,朱方成爲了吳國的西部邊邑。據《左傳》記載,在魯襄公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545年,齊國大臣慶封逃奔到吳國,當時的吳國國君將朱方分封給慶豐,讓慶豐爲吳國鎮守西部邊疆。遺憾的是,因爲吳、楚兩國經常發生爭霸戰爭,公元前543 年,楚國出兵攻打吳國,包圍並攻破了朱方城,楚軍抓獲並殺死了慶豐。這就是著名的吳楚“朱方之役”。
春秋末年,吳國被南面的越國所滅,以後的戰國時期,鎮江的名稱又被“谷陽”所取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結束了中國歷史上的分裂局面。這位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聽到善於觀象的術士說谷陽這個地方有天子之氣。
就派三千身穿紅色衣服的囚徒鑿開京硯山東南壟,以敗其王氣,谷陽也就成了“丹徒”。這個名稱一直爲兩漢所沿用,考古工作者曾經在鎮江東郊一帶的漢墓中發掘出土一枚“丹徒右尉”銅印,說明兩漢時期鎮江已經是擁有上萬戶居民的大縣。
鎮江在六朝時期有“京口”稱謂,關於這個稱謂的來源,《建康實錄》說是“因京硯得名”,《元和郡縣圖志》則說是因爲“京上郡城,城前浦口”,還有的說因爲鎮江是位於都城建康的東部門戶,所以稱爲京口。
六朝時期鎮江還有“南徐州”這樣的別名,這個名稱的來源還要聯繫到當時的社會背景,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延綿了近四個世紀,先三方鼎立,後南北對峙。由於北方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南方則相對安定,北方士、民不斷南遷,據譚其驤先生考證,當時南遷士、民有百分之九十聚集在鎮江,而當時的南方政府爲了安撫南遷士、民,在鎮江設置了“南徐州”。於是東晉時鎮江又叫“南徐”。
隋統一中國,於開皇十五年即公元595年置潤州,以鎮江城東的潤浦而得名,唐代因之。安史之亂對北方的經濟造成很大的破壞,江南的經濟地位顯得更爲突出,運河成爲唐王朝輸血供氧的生命線,於是唐王朝設置浙江西道,治所就在潤州,統轄江南運河流經的潤、常、蘇、湖、睦、杭六州。
潤州成爲了當時江南一帶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歷時一百餘年,是唐代浙西門戶,著名政治家李德裕三任潤州刺史就在這段時期。新的機遇推動了鎮江城市規模的拓展,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繁榮,許多的考古與發現,揭示或印證了鎮江唐代文化的內涵和迷人風采。
宋代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國家社會比較安定,經濟關係的變化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擴大,商品經濟有了空前的發展,鎮江是當時的江南名府。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升潤州爲鎮江府。鎮江這個名字從宋代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
每個地名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每個故事後面都蘊藏着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歷代的地名像一顆顆閃爍的明珠,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它們記載着時代發展的烙印,是鎮江繁榮與興衰的真實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