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古代最大的鼎 鼎的发展历史

火烧 2021-12-26 23:23:53 1051
鼎的发展历史 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即是由釜、陶支脚和灶的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

鼎的发展历史  

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即是由釜、陶支脚和灶的组合而成的。

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

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

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

鼎口处有两耳。

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

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

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

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

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

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

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中国古代最大的鼎 鼎的发展历史

中国从夏代开始进入阶级社会,而象征国家政治权势和军权、神权的青铜制造业,完全为贵族所垄断,这些青铜器的制造均是以贵族的意志、需要和审美意愿为依归。

中国青铜器历经20多个世纪的发展衍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初期:夏代——由于铜的冶炼工艺尚不成熟,且材料难得造成现今所出土的夏代青铜器种类稀疏,至今为止出土的夏代青铜器是“乳钉纹爵”。

盛行期:商代(商代迁都殷(今河南安阳)以后至西周前期,约为商王武丁到西周穆王时期)——此时的青铜器体形厚重,造型规整,纹饰华丽,体现出一种狞厉之美。

例如:司母戊方鼎、兽面纹方鼎、乳钉纹方鼎、克鼎、子龙鼎等。

成熟期:西周(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春秋时期古人发明了“失蜡法”“分铸法”“错金银”技术,使得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造型更加别致、繁复。

代表作有;莲鹤方壶

春秋中期至战国时期——青铜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时候极为普遍的烹饪器,其后实用意义逐渐减弱,成为权势的象征物。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时期的代表。

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

鼎力相助等等。

历史上有“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

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

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

鼎的轻重不当询问。

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

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

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 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

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

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周代的鼎分为三大类:

镬鼎、升鼎、羞鼎。

镬鼎形体巨大,多无盖,用来煮白牲肉。

升鼎也称正鼎,是盛放从镬鼎中取出的熟肉的器具。

羞鼎则是盛放佐料的肉羹,与升鼎相配使用,所以也叫“陪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