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湖广填川是什么意思 谁知道两广填川的历史

火烧 2022-03-23 02:50:28 1051
谁知道两广填川的历史 发生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是四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移民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当前形势下,根据与时俱进的精神,有必要对过去的研究成果重新进行审视和反思,以便进一

谁知道两广填川的历史  

发生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是四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移民史上的重大事件。

在当前形势下,根据与时俱进的精神,有必要对过去的研究成果重新进行审视和反思,以便进一步把“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研究推向深入。

一、“湖广填四川”问题值得引起新的关注

“湖广填四川”问题是一个早就引起学界关注的老问题。

但是,由于研究者所处时代不同,其所关注的热点、亮点也必然大不一样。

那么,在当前形势下重提“湖广填四川”研究,意义究竟何在?

(一)“湖广填四川”是四川历史的一大亮点发生在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持续时间长。

从清康熙十年(1671年)开始大规模展开,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为止,前后共历时105年之久。

移民规模大。

据推算,在一个世纪内,川东地区接纳的移民约为95万人,川中地区接纳的移民约为215万人,川南地区接纳的移民约为312万人;四川合计接纳移民共达623万人,占是年四川总人口的62%。

省籍来源广。

据清末《成都通览》对当时成都人口构成所作的统计:“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在同一时期之内,居民省籍来源如此广泛,竞相迁入同一个省区之内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外界知名度高。

活跃在中国近现代政治舞台上的四川籍革命元勋和知名政要,毫无例外地都是出自清代四川移民的后裔,如dz的先祖来自广东,陈毅、聂荣臻、杨尚昆的先祖来自湖南,吴玉章、郭沫若的先祖来自福建,刘伯承、罗瑞卿、张爱萍的先祖来自湖北,dp的回籍祖来自广东等等。

通过名人效应,无形中提升了“湖广填四川”的地位,扩大了其在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江西先民的大迁移,开创了中国历史一片片新的天地。

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打长沙,与陈友谅旧部和元王朝残余势力血战四年,损兵折将,最后才于1368年(洪武元年)夺得胜利,确立明王朝在长沙的统治。

元末明初这场连年战祸,使长沙田园荒芜,百姓亡散,庐舍为墟,许多地方渺无人烟。

于是,明王朝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长沙地区(湖北和湖南,当时二省是一个省份,称之为湖广省),并允许“插标占地”,奏响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

因明朝崇祯年间张献忠农民起义,在德阳地区作战频繁,人口殆尽,一片荒芜。

清廷下诏,江西、湖南、湖北众多居民被迫迁居。

民间把这次大移民称之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数个世纪过去了,浩瀚的中国历史上,5次大移民中,江西人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时空演奏的宏大交响乐中,江西的先民们就如顽强的种子一般,落在大邑通途,撒在穷乡僻壤,直至根深叶茂。

今日,本报记者与读者一同撩开历史的尘埃,感触江西先民大迁移那震撼人心的音符,重回壮阔史诗。

四川三石碑再现史实

近日,据四川媒体称,四川清溪镇清溪高中附近发现的三块清代江西墓碑,使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历史再度浮出水面,史学家们因此认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历史至少被延长近60年。

史学界公认的清朝政府的移民,起于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止于四川西北金川之战(公元1776年)。

在清溪发现的3号碑字迹最清晰,碑文可见:魏佐宗、魏佐信为父立碑,其父是“江西赣州府安远县楠水乡太平保人氏”,卒于“光绪辛卯年十二月”(公元1891年)。

假如活到六十岁,那么在江西出生时间为1831年,而入川是在出生之后。

从碑文中的年月推断,史学界公认的清朝“湖广填四川”的时段过小,三块碑文证明清溪镇接纳自主性的移民至少还持续了近60年时间。

2号碑载有迁居于四川犍为县“兴仁乡东岗堡周家山”的墓碑,其说明此时犍为县域内是移民的集中地之一,江西移民打破了同乡同籍聚居的习惯,开始到周围的山地定居。

从碑文分析,犍为县早期接纳的移民多为单身男性,是试探性的迁移,后来举家迁入犍为的移民才渐渐增多。

湘粤人祖籍多是赣人

除了四川之外,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早年对湖南人由来的研究,得出结论:湖南人来自天下,其中以江西居多,且江西人移到湖南后,大都以稼穑耕垦为主。

因避免长途跋涉,江西南部之人大都移向湖南南部,江西北部之人大都移至湖南北部。

谭其骧先生认为,早至五代、两宋、元、明时期,就有大量移民进入湖南,而元、明时期数量较多,在元末明初六七十年间的移民规模最为空前。

谭其骧先生特别指出,南宋以前,奔袭向湖南的移民几乎全是江西人。

由此可见,历史上,江西先民曾数度迁移,现今不少湖南人流着的是江西人的血。

方言界专家们称,仅从湖南省桂阳县来看,刘、李、袁等大姓都是从江西一带迁徙过来的,但迁入的时间有先有后,祖籍也各有不同。

湖南桂阳县人多数为唐宋以后从外地迁入,其中10姓来自江西,9姓来自江西泰和县。

江西向粤北移民,很可能是“江西填湖广”大移民的余波。

粤北和湖南之间尽管横亘着五岭山脉,但在地理位置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江西、福建、湖南都有古道直通广东北部,而汉代修筑的长安至岭南的西京古道,越过湘、粤边界的骑田岭,成了湖南进入粤北乃至整个岭南地区的另一条通道。

此外,从湘南流入粤北的武水,则是两地自然的交通途径。

历史上江西人入迁湖南,便沿着上述的交通要道就近扩散到粤北地区。

“湖广填四川”是指在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四川由于战乱、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耕地

荒芜。

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

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

南省。

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

一半之多。

而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又占居重要地位。

本文对麻城移民在“湖广填四川”中的地位

和作用谈点看法。

一、实施“湖广填四川”政策的背景

在中国移民历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

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

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

明末清初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

湖广填川是什么意思 谁知道两广填川的历史

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等入川,

12月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

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

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也有滥杀之嫌。

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

军的战争。

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

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

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

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清政府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

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

地亩给为永业。

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

对入四川招民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迁

、奖励垦荒招民紧密联系起来;在赋税政策上实行额外的优惠。

康熙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

才征税。

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

还规定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要求配合移送

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

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形式和人数

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

湖北、湖南合计约占

60%。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中麻城移民入川占有重要

地位。

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看,湖北省地理位置离四川最近,又有长江通入四川盆地,在古代

的条件下,是最佳进入四川的路线了。

所以湖北麻城从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进入四川落业的

人最多。

麻城移民条件有三:一是麻城离重庆不远;二是麻城移民历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

量的麻城移民入川。

三是与张献忠农民起义有关。

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后又转战湖广、江西,特别

是麻城,有许多农民入伍。

故张献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

张献忠失败后,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留在四川

移民入川的形式 一是奉旨入川。

四川南川县的移民都是来自湖广省,尤其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

明初麻城设四个乡,明成化年间并孝感乡入仙居乡内)为多。

当时朝廷颁发“楚民实川之诏”时,基层的

实施部门采取武的办法强行捆押方式,把一个个村子围住强行入川,所以移民的原籍不仅大地名相同,

连小地名也相同。

著名作家马识途的祖先来自麻城,那是在乾隆年间,马氏四兄弟从麻城奉旨垦荒,他

们从长江溯江而上,到达忠州(今忠县)境,离石宝寨十多里的弯丘和沙地坝落业,以后这里的小地名

就叫马家山和马家湾了。

马氏四支人在这长江边的平出村共繁衍后代千余人。

二是求生存入蜀。

著名作

家艾芜的祖先原籍麻城孝感乡,以种田为生。

但因失掉了土地,康熙中叶在“湖广填四川”的大背景下,

只有到西蜀去求生存,于是携妻带子,从长江水路进入四川,最终选在成都府的新繁县与彭县交界的平

原上,*着水沟插占务农。

三是经商入蜀。

清前期湖北与邻省四川的贸易十分方便,有的就近入蜀定居

如原籍湖北麻城的从事贸易的刘廷奇,在康熙39年命家人刘俊臣到中江“相土”定宅,之后偕妻沿途贸

易到中江定居。

四是为官改籍定居。

如四川龙安营都司梁光裕,原籍湖广麻城人,入四川后任都司改职

后,遂家于江油县全门乡五甲三木里。

麻城移民人数 整个明末清初的移民达一百多万人,有一半来自湖北、湖南。

其中湖北约有30万人左右

麻城无疑占有重要比重。

但麻城入四川多少人,笔者查阅麻城清代历朝县志,对移民这件大事均无记

载。

据清光绪8年刻本《麻城县志》户口记载:明嘉靖35年册定麻城人口148240人。

明万历47年册定人

口116234人。

清代年初册定人口110287人。

从这个数字推论,明末清初有37953人可能是移民方式到

了四川。

当然这里面还包括参加张献忠农民起义人员在内。

但估计移民人数有3万人左右。

这个数字如

果属实,占到湖北移民人数的10%。

在县级当中应当是较多的。

这还不包括明代初年入四川的人数。

果算在一起估计不下10万人。

据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庆、合川、南溪、广安四地58份族谱

作了研究,清代以前入四川的118户,其中湖广占有85户,而这85户中有65户来自麻城。

三、麻城移民入川的管理和作用

第一,麻城移民的相对集中管理。

如在云阳“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敕徙来

者,北岸则皆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北、湖南人较多”。

(咸丰《云阳县志》)对入籍移民

,加强户口管理,印照验收,编入保甲,使其安心务农。

第二,引进新的农作物和种植技术。

如麻城的红薯、甘蔗、蚕桑、种烟等农作物和技术被移民传至四川

第三,促进商业发展。

麻城籍商人从事山货、粮食等重点行业,还从事铁锅、布行、麻行、酒行、猪行

、磁器、杂粮等货物交易。

第四,人口繁衍。

如邻水县甘氏“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湖北麻城孝感乡甘承先率领同族移住复盛甘

家沟,历数百年,子孙繁衍,发展成为邻水人数较多的姓氏。

现集中分布于复盛、丰禾、八耳、石永等

地。

并散居在县内各地”。

第五,传播文化。

如麻城人阚昌言,是雍正8年进士,乾隆5年(1740年)任四川德阳县知县。

他在任

内“常巡视陇亩,劝课农桑”,根据四川的自然条件及经济状况写成了《家事说》一书。

该书就天时、地

利、人力三方面,分别讲述抓紧农时、改良土壤、讲究耕作技术诸多农事。

第六,移民户与麻城保持着联系。

著名作家艾芜的家族汤氏,其入四川始祖在清初从麻城到新繁定居,

是带着“烈希承宗祖,美德正乾坤”的韵文来的,后代相传。

到艾芜的父亲一辈是“坤”字辈,已是清代末

年,人丁繁衍,编排名字不够用,便又派人到麻城去访问祖先的家族,才带回好些韵文,印到族谱里去

头两句是“道继宽仁著,功昭勇智闻”,艾芜按此韵文为“道”字辈,他被其父亲取名为汤道耕。

四、一些县居住的主要麻城大姓

第一,广安州(广安)“惟湘鄂特多,而黄麻永零尤盛”。

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

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

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

又据毛毛著《我的父亲dp》上卷载:

dp的家乡是广安县。

前面提到光绪广安州志载入籍广安的湖北省黄安、麻城人约占三分之一。

而邓

小平的祖辈也可能是从麻城移居去的。

据毛毛在书中介绍:“有许多研究我父亲生平的人,都曾考察过

我们家庭和家族的历史。

有的说我们家是从湖北迁来的移民。

——连我的叔叔也说,小时听大人说,邓

家是从湖北迁移来的。

”(《我的父亲dp》上卷第23页)毛毛的叔叔邓垦在武汉工作,他曾多次去

过麻城,认为邓家祖辈是麻城人。

可见dp同志的祖辈也很可能是从麻城移民去的。

第二,邻水县。

据该县志载,移民姓氏有65种之多,其中“湖北籍最多,尤以该省之麻城为最。

”其中著

名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湾挂印总兵包永才等著名望族都是麻城人。

甘氏前已提及。

包氏在“

明洪武年(1371年)麻城孝感乡包元恒率领同族移住兴仁乡绿豆湾落业,现集中分布于兴仁、护邻、

石滓等地”。

第三,新宁县(今开江)明代麻城移民大姓有张姓,原籍麻城,明洪武二年迁入分别落业于接龙桥、沙

树湾、张家湾传至18代。

清代移民有麻城郑、高、薛姓。

第四,彭县。

明代移民有麻城周氏明初迁蜀,居彭县野鸭河,今万年乡一带。

黄姓清康熙年间由麻城迁

居彭县升平八字坪。

第五,金堂县。

大姓张氏,于前明时由麻城迁居金堂县关东外,数世科举。

至今15代。

第六,宣汉县。

元代有王姓、向氏、冉氏、袁氏由麻城迁入。

明代有49支姓氏迁入,其中麻城占据22

支。

清代迁入18支麻城3支。

第七,南部县。

王姓一支是清初从麻城迁入,至今约传20代,以住地形成名者120处。

不少乡有宗祠。

张姓是清康熙36年由麻城入县,至今传16代。

第八,岳池县。

康姓祖籍麻城,清康熙23年迁入县三乡;范姓祖籍麻城,也是同一时期入本县四乡;

傅姓麻城孝感乡,清乾隆12年入本县。

蒋姓于清康熙21年迁入6个乡。

此外南充县、潼南县、新都县等麻城迁入者都比较多。

五、麻城移民中优秀人才中以居官、文学者较多

最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家之路》第二辑,载有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家胡代光的文章《

八十春秋的回忆》,文章说:我的祖先本来是湖北省麻城县人。

因为明代末年,张献忠领导农民革命运

动,后来被政府军镇压,致使四川土著人民稀少,大部分土地被荒芜起来,无人耕种。

于是清朝政府采

取移民入川政策,我的祖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康熙年间从湖北麻城县搬到四川来的(现在四川人,

其祖籍多半都是从外省移居过来的)。

据《深圳特区报》曾载杨泉撰写的文章《延河之子pl》,其中写道:“据李家的家谱记载,李家的老

家原在湖北省麻城县,后来才迁居四川庆符县,在什么年代迁居,不得而知。

”据麻城派人到四川高县

庆符镇调查,找到1936年《重修庆符李氏族谱》,其序中说:“吾庆之李,自湖北麻城迁居于此,已数

百年。

到今家世耕读,代有其人。

”宗谱跋言中说“吾家在楚时宗派,自明季兵灾,遂不可考”。

前面提到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湾总兵包永才、著名作家马识途、艾芜等其祖籍都是麻城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