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历史故事 湖南历史简介
湖南历史简介
一、湖南的历史介绍
湖南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有人类活动,古为苗人、越人和楚人的生活地区。
西周时期为楚国南部。唐广德二年(764年)首置湖南观察使,至此中国行政区划上开始出现湖南之名。
湖南省现行行政区域在周朝为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期纳入楚国版图。秦统一中国后, 实行郡县制,湖南地区设置有黔中郡、长沙郡。
西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与封国并行。湖南境内设有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和 长沙国。
王莽新朝曾废长沙国改立长沙郡,桂阳郡改南平郡,武陵郡改建平郡,零陵郡改 九嶷郡。东汉时恢复原郡名,但长沙不再立国而保留长沙郡。
三国时期,湖南地区为蜀汉和东吴角逐之所,零陵、武陵郡属蜀,长沙、桂阳郡属吴。 后零陵、武陵郡归入东吴版图,并增置南郡、临贺郡、衡阳郡、湘东郡、天门郡、昭陵郡 6郡。
西晋时,湖南分属荆州、广州。东晋偏安江左,湖南分属荆州、湘州和江州。
南朝宋、齐和梁前期,湖南分属湘州、郢州和荆州。陈朝时湖南分属荆州、沅州、湘 州。
隋朝裁并州、县,改州、郡、县三级制为郡县二级制。湖南省境设8郡:长沙郡、武 陵郡、沅陵郡、澧阳郡、巴陵郡、衡山郡、桂阳郡、零陵郡。
唐初改郡为州,武德四年置潭州总管府,管辖潭州、衡州、永州、郴州、连州、南梁 州、南云州、南营州8州。武德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统辖潭州、衡州、永州、郴州、连州、邵州和道州。
太宗朝始设道,道下设州(或郡),州下为县。湖南分属山东南道、江 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
广德二年又置湖南观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 五代十国时期,马殷据有湖南,立楚国,国都为长沙府。
楚分其所辖地为28州1监, 在湖南境有13州1监:潭州、岳州、郴州、朗州、辰州、溪州、邵州、锦州、澧州、叙 州、衡州、永州、道州和桂阳监。 宋朝分全国为路,路下设州、府、军、监,各辖若干县。
湖南分属荆湖南路和荆湖北 路。 元代实行行省制度。
湖南属湖广行省,分14路3州: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 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天临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宝庆路、武冈路、桂阳路、茶陵州、耒阳州、常宁州。元朝政府还在今湘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土司制度, 置有10多个长官司或蛮夷长官司,分别隶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新添葛蛮安抚司和四川行 省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管辖。
明朝行省设布政使司,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为府(州),府下设县,实行省、府 (州)、县三级制。
湖南属湖广布政使司,辖地在今湖南境的有7府、2州、2司:岳州府、长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宝庆府、辰州府、郴州、靖州、永顺军民宣慰使司、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 清朝地方政权实行省、道、府(直隶厅、直隶州)、县(散厅、散州)四级制。
康熙三年 置湖广按察使司,湖广右布政使、偏沅巡抚均移驻长沙。湖广行省南北分治,湖南独立建 省。
长沙、衡州、永州、宝庆、辰州、常德、岳州7府,郴、靖2州由偏沅巡抚直接管辖。 雍正二年,偏沅巡抚易名湖南巡抚。
至此,现行的湖南省行政区域作为独立的地方一级政 权组织才基本确立下来。 清代湖南总计分4道、9府、4直隶州、5直隶厅(不辖县)。
直隶州、直隶厅直接隶 属道与省,而不由府管辖。县以外设有散厅、散州,受府节制,相当县一级。
湖南有散州 3个,散厅1个。作为基本行政单位的县和散州、散厅,包括不辖县的直隶厅和直隶州在 内,共有77个单位。
中华民国成立后,湖南的行政设置几经变化。民国3年(1914),分全省为湘江、衡阳、辰沅、武陵4道,其辖区与清代长宝道、衡永郴桂道、辰沅永靖道和岳常澧道基本 相同,共75县。
民国5年(1916),裁常德道,所辖县常德、岳阳、平江、临湘、华容、汉寿、沅 江、澧县、安乡、临澧、南县划归湘江道,桃源、石门、慈利、大庸划归辰沅道。全省存 3道,仍有75县。
民国11年(1922),撤销道制,仅存省、县二级。 民国24年(1935),在沅陵设立湘西绥靖区,将指定绥靖范围的19县划为慈石 庸、沅泸辰溆、永保龙桑、芷黔麻晃、乾凤古绥5个行政督察区。
民国25年(1936), 正式设立专员公署。将澧县、临澧、靖县、会同、绥宁和通道6县划入,与原19县组成 4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公署分别设在沅陵、慈利、乾城和黔阳。
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是由省政府派出机构,代行省政府职权。 民国26年(1937)12月,全省普遍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以专员兼任驻在地 县长。
全省划为9区:第一区辖浏阳、平江、临湘、岳阳、醴陵、湘阴、长沙、湘潭、宁 乡、益阳等10县,专员驻浏阳;第二区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沅江、汉寿、澧县、临澧、石门、慈利、桃源等11县,专员驻常德;第三区辖沅陵、大庸、桑植、溆浦、永 顺、泸溪、辰溪等7县,专员驻沅陵;第四区辖乾城、龙山、保靖、古丈、永绥、凤凰、麻阳等7县,专员驻乾城;第五区辖衡阳、常宁、衡山、耒阳、攸县、茶陵、安仁、酃县 等8县,专员驻衡阳;第六区辖邵阳、湘乡、安化、新化、武冈、新宁、城步等7县,专 员驻邵阳;第七区辖黔阳、绥宁、会同、芷江、靖县、通道、晃县等7县,专员驻黔阳; 第八。
二、湖南历史文化
这个题目太大了吧
1 相关讲座,例如《潇湘讲堂》的视频。里面注重介绍湖南的知名人物。
2 相关书籍,例如《湖南通史》、《中国民间故事 湖南卷》等大型书籍,例如《中国地方志集成》中的有关湖南的地方志,例如《中国地域文化丛书:荆楚文化》等风俗,还有湖南知名人物的传记,此外还可以找一些有关湖南历史及人物的通俗读物。
3 相关纪录片,有关湖南的人物的,湖南风俗文化的,湖南历史的等等。还可以从一些大型纪录片中专门找关于湖南的部分。
4 看论文吧。
三、湖南历史文化
湖南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人才辈出。
湖南有30多处旧石器时期遗址,900多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据考古发掘和文字记载,在8000多年前,我们的先祖便在这里生息繁衍,过着以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为主的定居生活。
湖南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之一,常德市澧县城头山原始社会古城址的发现,把中华文明史向上推进了近两千年。这里的古水稻田的发掘,表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或发祥地。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长沙郡",唐朝始设"湖南观察使"衙署,宋朝设"湖南路",明朝设"湖广行省",清朝设"湖南省"。湖南古属楚国,被尊为世界古代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伟大诗人屈原被楚王流放到湖南,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等不朽诗篇。
公元105年,耒阳人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张多种植物纤维纸。十七世纪中国杰出的思想家王夫之,是湖南省衡阳县人。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79年间,湖南涌现了魏源、何绍基、左宗棠、谭嗣同、陈天华、黄兴、宋教仁等杰出人物。这段时期,湖南被列入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的有83人,占全国名人的10.9%。
从"五四"运动前后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湖南涌现一大批党政军领袖人物,md、蔡和森、任弼时、lq、ph、贺龙、罗荣桓等,就是杰出的代表。据统计,《中共党史人物简介》一书中列举的495位党史人物中,湖南籍的有89人。
《在庆祝gcdzg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中共杰出领导人和创建时期主要领导人中,湖南籍的有13人,占4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的52名领导人中,湖南籍的有10人。
在10大元帅、10位大将和57位上将中,湖南籍的元帅有3人,大将有6人,上将有19人,同时,还涌现出一批文学、艺人、科学、教育等方面的杰出人才。如画坛一代宗师齐白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
湖南现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6人,在外地工作的湘籍两院院士45人,真可谓"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湖湘文化首先是一种观念文化、精神传统。
但是,因为湖湘文化与现代的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故而又可以作为湖南文化产业的资源。湖湘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势主要体现为人的资源优势。
本来,从历史的角度看,湖湘文化的最大特色是拥有一大批既有文化知识、又有经邦济世志向的知识群体,这些在湖湘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文化人,因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文化的社会功能,故而在史册上写下了辉煌的历史篇章。湖湘文化的这一鲜明特色又体现在当代的经济建设中。

特别是由于知识经济的崛起、文化产业的发达,人才的资源显得越来越重要。显然,在传统农业、工业的产业中,土地、能源、矿藏的自然资源和资本积累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文化产业以及知识经济时代中,人才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则开始凸显出来。
在其它资源并不占有突出优势的湖南,偏偏有文化产业的崛起,这恰恰是由于发挥了一大批文化人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并明显地透露出湖湘文化资源优势的特色。
四、长沙历史资料
距今约15—20万年以前, 长沙 有 人类 的活动,经过15—20万年的发展,长沙 历史 进入 新石器时代 ;约公元前5000年,长沙先民开始过定居生活,形成了村落,进入母系社会;约公元前3000年,长沙新石器时代进入屈家岭文化阶段;约公元公元前2500年,长沙新石器时代进入 龙山文化 阶段,这时有了原始农业,渔猎仍是人们谋生的重要手段,原始制陶业、石器加工技术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并产生原始的纺织和玉器加工技术。
夏商周以前 商 周 及商周以前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传说始祖 炎帝 和 黄帝 都曾来过长沙。 司马迁 的《 史记 ·五帝本纪》说,黄帝曾“披山通道,南至于江,登熊、湘”,后来就把长沙这片地土封给了他儿子少昊氏( 宋朝 罗泌的《路史》记载:少昊氏“始于云阳,胙土长沙”(胙即赏赐之意),据此,传说中的少昊氏是远古长沙的一个氏族首领,是开发长沙的第一人。
长沙, 夏代 属古 三苗 之地;到商、周时代,三苗国消失了,但三苗后裔仍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这时长沙属“扬越”(又叫“荆蛮”),史称“扬越之地”,作为古越人(古长沙越人为扬越的的一支)到这时创造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越文化,以拍印的几何纹饰硬陶即印纹硬陶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商周时期,北方中原王朝对南方“荆蛮”、“扬越”的战事频繁,虽未能在这里建立起他们直接的统治,但“扬越之地”一度成为商周的“南服”,迫使“荆蛮”臣服纳贡。
《逸周书·王会》记载,周初营建雒邑告成,各方 诸侯 来贺,贡物中有“长沙鳖”一种,这是“长沙”一名见于史籍的最早记载。 古越文化与中原文化 商周时期中原文化的传人,长沙进入 青铜器时代 。
长沙古越人仍然是居住在茅草覆盖的半地穴式房屋,过着氏族生活,主要以 石器 作为工具,生产上依靠刀耕火种。商代中期,中原的青铜铸造技术传入,开始使用和制造青铜工具铜斧,到 西周 后期出现了铜制大锄(一种重要的松土工具)、铜插(即耙,用于松土和起土的农具);而且还制造出了形制考究、纹饰精美的青铜容器、乐器。
长沙出土的大批商周青铜器,大多具很高的工艺水平,富有鲜明的越族风格; 1938年 宁乡 出士的著名的四羊方尊,是商周青铜器中珍品; 1959年 以来宁乡、长沙县 出士的十几件铜镜,一般重70—80公斤,最大的221.5公斤,为 中国 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商代铜镜。 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 东周 以后,进入 春秋时代 ,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乱年代,春秋末期, 楚国 (荆楚)的势力进入长沙。
战国 初期,越国灭 吴 ,楚越对峙开始,长沙成为楚国东南边睡的要塞。战国中期,楚国实行变法,国力强盛,对南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湖南全境纳入了楚国版图,长沙成为楚国南部的军事重镇,包括湖南湘北、湘中、湘南广阔地域的政治军事中心,楚国在长沙建立了城邑。
楚人对长沙的进入,加上经过数百年的战争,古越人消失了,长沙古越文化被楚文化替代。 楚人的南侵,带来了中原和江汉地区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使长沙地区进入了 铁器时代 ,长沙结束了商周以来延续了1000多年的原始状态,直接进入封建社会。
楚国至楚怀王时国势日弱,诸侯各国特别是 秦国 对楚国多次发起战争,前222年,秦国大将 王翦 帅军南下,打败楚军在江南的余部,楚国以长沙为政治军事中心的江南之地被秦国所征服,楚国灭亡。长沙(湖南)作为楚地和楚国军事重镇的时间长达800多年。
秦汉时期 秦代的长沙郡 秦国 灭掉 楚国 ,在原楚 江南 之地设立“ 长沙郡 ”,之后就是 秦王朝 的诞生,长沙为 秦代36郡 之一,从秦代开始,长沙开始纳入中国统一的政治版图,并第一次明确地以一个 行政区域 载入史册。秦代 长沙郡 涵盖今湖南大部分、湖北 以南、江西 西北和 广东 的连县、广西 的全州等地, 面积 几乎相当于今湖南全省,湘县为治所。
西汉时期长沙国与长沙王 秦朝 灭亡, 汉王朝 建立。 刘邦 称帝之后,公元 前202年 封 西汉王朝 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朝的长沙郡建长沙国,将湘县改名临湘县,临湘县驻所作为国都,也标志着 湖南 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 诸侯 国,长沙成为王国都城。
长沙王是长沙国的最高统治者(最高官员),其王位世袭,但自 东汉 汉朝对诸侯王国改变体制之后即公元前144年,实际成为有名无实的番王了。长沙国从公元 前202年 始封至公元 7年 废除,存在200多年,长沙国先后分为“吴氏长沙国”和“刘氏长沙国”两个时期。
吴氏长沙国 古长沙城作为汉王番都,临湘古城位于长沙国的中心地带,为历代长沙王的驻所和长沙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古书《 水经注 》记载,临湘城(即古长沙城,史称临湘故城)系吴芮始封长沙王建筑。
公元前157年,吴氏长沙国废除。 吴氏长沙国时期,为古代长沙历史上辉煌时期,政治上始终不渝维护国家统一,是西汉王朝的忠实诸侯王国。
刘邦所封八个异姓诸侯王臧荼、韩信、英布等七个诸侯王全部消灭,唯独吴氏长沙国自始自终效忠朝廷,就是淮阴王英布(即长沙王吴芮之女婿)反叛,长沙王吴臣(吴芮之子)还大义灭亲。吴氏长沙国自吴芮始封,到前156年其五世孙吴著死,因无子被撤除,共传5代,历时46。
五、湖南历史朝代
楚国 (907-951)
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楚国,也是湖南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建立的王朝,史称“马楚”(南楚、马楚国、马楚政权),长沙府为王都,瞎地湖南全境及广东、广西和贵州部分地区。907年建国,951年南唐(十国之一)图乘马楚内乱,派大将边镐率军进入湖南,占领长沙,楚灭亡。
楚国的创始人为马殷。927年(天成二年),后唐正式册封马殷为楚国王,马殷仿效朝廷体制,改潭州为长沙府,作为国都,并在长沙城内修宫殿,置百官,建立了一个名符其实的独立王国,成为五代时期10个封建割据国家之一。
马楚全盛时,辖地极为广阔,共22州,下设武安、武平、静江3节度使,包括了今湖南全境和广西大部、贵州东部、广东北部的一部分地区。
马殷建立的楚国,在湖南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战争,消灭了湖南境内割据势力,实现了湖湘的统一。马楚统治时期,政治上采取“上奉天子、下抚士民”、内靖乱军、外御强藩等政策,使人民获得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经济上,采取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发展茶业、提倡纺织、通商中原等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楚国立国初年(907年),马殷采纳谋士高郁“尊王仗顺”之策,向后梁进贡称臣,以闭境良保,朱温遂拜之为侍中兼中书令,并封其为楚王;923年,后唐取代后梁。马殷又遣其子入觐,称臣纳贡,927年(天成二年),后唐正式册封马殷为楚国王。中原主王朝也承认楚国的王国地位,马殷去世时,尊嘱继承者不称王国,改称节度使,至此,马楚政权一直延续到951年为南唐所灭。
六、长沙市的历史
长沙历史发展,可追溯到远古时代。
据考古判断,在距今15-2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长沙地区即有原始人类活动。 西汉置长沙国,治临湘县,辖临湘、罗、连道、益阳、下隽、攸、酃、承阳、湘南、昭陵、茶陵、容陵、安成13县。
吴晋南朝,临湘县析出湘西县,临湘县为长沙郡首邑,南朝宋开始,湘西县为衡阳郡(长沙郡析出)首邑,上隶荆州或湘州。 唐武德三年入唐版图;贞观元年设十道,潭州(天宝元年即742年,潭州改为长沙郡,至德元年十二月十五日即758年1月19日复改为潭州)属江南道,辖长沙、衡山、醴陵(武德四年分长沙县立)、湘乡(武德四年析衡山县置)、益阳、新康(武德四年析益阳设,七年又并入益阳)等6县。
清顺治四年四月初八(1647年5月12日),高士俊领兵入长沙,长沙纳入清版图,沿明制设长沙府,上隶湖广,仍辖12州县。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省设右布政使司、湖南按察使司于长沙,偏沅巡抚移驻长沙。
民国十九年(1930年)7月27日,中国工农红军攻入长沙,成立长沙市苏维埃政府。年底,长沙城分设东、南、西、北、外东特、商埠6个区,下辖158街团,街团下辖甲、牌、联(结)。
1958年9月,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郊区建立万年红、东风、岳麓公社。城区辖4区25街道233居委会2731居民组。
2017年11月1日,长沙从全球多个城市中脱颖而出,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亚洲首个、中国首座获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称号的城市。 扩展资料: 长沙的文化传统: 1、方言 长沙方言属新湘语长沙话,主要以长沙城区和长沙县、望城区为代表。
长沙也有一些与其他地方不同的忌讳,比如以前因为有虎出没而忌说“虎(fu音)”,把“腐乳”读作“猫乳”、“府正街”读作“猫正街”。 2、地方戏 长沙湘剧是湖南地方大戏中的一个主要剧种,其腔调最初以江西弋阳腔与长沙等地的民间宗教音乐结合而形成,旧称“人戏”、“大戏”。
由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4种声腔构成,用长沙方言演唱。其风格或粗犷、奔放,或委婉。
当今湘剧缺乏青少年群众为主的市场,逐渐走向没落。 3、民俗 长沙过汉族的所有节日,其中一些节日有地方特色,也在一些日子有很多特有的民俗,陶公庙庙会为赶集的一大特色。
农历三月三时,长沙人都有地菜煮鸡蛋的习俗。 4、美食 长沙境内主要以湘菜为主,湘菜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其著名诗篇《招魂》中,就记载了湖南的许多菜肴。
西汉时期,湖南的菜肴品种就达109个,烹调方法也有九大类。六朝以后,湖南的饮食文化丰富与活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沙。
七、湖南最详细的介绍资料
湖南是鱼米之乡。
Hunan is a land of fish and rice.
湖南省地处中国中南部,长江中游,地理上属于华中地区,省会为长沙;因地处洞庭湖以南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贯穿全境而简称“湘”。湖南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有人类活动,古为苗人、越人和楚人的生活地区。西周时期为楚国南部。唐广德二年(764年)首置湖南观察使,至此中国行政区划上开始出现湖南之名。湖南经济主要集中于湘东北,长沙、株洲、湘潭、岳阳、衡阳和常德为工商业发达城市。全省2006年总人口6768.1万人,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湖南人口汉族占89.87%,少数民族639.09万人,占10.13%;主要世居的少数民族为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畲族和满族共11个,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的99.69%。全省共划分为14个地级行政区,16个县级市、65个县、7个自治县和34个市辖区。地理上,辖域面积21万平方公里;与六个省级行政区相邻,北接湖北、东接江西,南与广西、广东为邻,西和贵州、重庆接壤;辖境边缘北距北京约1300公里,东距上海1000公里,南距广州400公里。全境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主要山脉有武陵山脉、雪峰山脉、南岭山脉和罗霄山脉;洞庭湖平原为最大的平原;湘江、资水、沅水和澧水为省内四大河流,均属长江水系。湖南一年四季季节分明,1月平均温度最低,极限低温-8度;7月温度最高,极限温度40度;降雨在5~7月比较集中,年均降雨量1350~145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