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艺绿茶冲泡流程 茶艺的发展历史
茶艺的发展历史
1.茶艺经过了怎样的历史发展
茶的历史虽然发展久远,但“茶艺” 一词却在唐朝之后才出现。
对于“茶艺”从何而来,真是众说纷纭:刘贞亮认为茶艺是通过饮茶来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皎然又认为茶艺是一种修炼的手段。但无论古人们怎么评价茶艺,这些都无法阻止茶艺的发展。
从唐朝开始,茶艺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中,到了宋代,茶文化由于进一步发展,茶艺也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 上至皇帝,下至百无一不以茶为生活必需品,这也使饮茶精神从宋朝开始成为了一种广为流传的时尚。
而此时的茶艺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特色,有了一套特有的规范动作。明代后期,饮茶变得越来越讲究了 :茶人所选择的茶叶、水、环境都有了较高的标准, 例如茶叶一定要精致干燥,水源一定要干净,环境一定要清新雅致等等。
我们也许会发现,从这一时代开始,茶艺已经与现实中的越来越像了。茶艺到现代经历了几起几落的发展,人们对茶艺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总体而言,茶 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茶艺是指研究与茶叶有关的学问,例如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方法等一系列原则与原理,从而达到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而狭义的 茶艺是指如何冲泡出一壶好茶的技巧以及如何享受一杯好茶的艺术,也可以说是整个品茶 过程中对美好意境的体现。
2.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茶文化的定义】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表现形式有三种: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3.简述中国茶文化发展史
茶文化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
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 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 ,茶叶已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
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中国饮茶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
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
《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 扩展资料: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
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文化。
4.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茶文化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纣,茶被用作贡品致敬。 在原始公社的后期,茶成了货物交换的项目。
在战国,茶具有一定的规模。 先秦时期的“诗经”收藏有茶的记载。
与汉代一样,茶已成为佛教的特殊滋补品。 在魏晋南北朝,有一股喝茶的风。
隋朝,大众喝茶已成普遍现象。 在唐代,茶业蓬勃发展,茶叶成了“没有人可以没有一天生活”。
茶馆,茶会,茶会出现,邀请客人喝茶。 宋代,流行的斗茶,贡茶。
中国饮茶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
扩展资料: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
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
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
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
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合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茶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茶究竟起源于何时 中国出土最早茶具。
5.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追寻中国茶文化的源头,首先要廓清中国茶叶的源起。唐代陆羽《茶经》就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断定神农氏的依据是《神农本草经》和《神农食经》。前者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后者载:“茶茗久服,令人悦志。”这一传说一直流传到当代。
神农时代是中华民族成长史中极为远古的时期。茶叶的发现及开始应用应看作是整个神农部落时代的历史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大量资料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源产中心,更确切地说在云南省,但茶文化的起点却在四川,这是由于当时四川巴蜀的经济、文化要比云南发达。大约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饮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人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西汉初期(公元前53年),蒙顶山甘露寺普慧禅师(俗名吴理真)便开始人工种植茶树。公元4世纪末以前,由于对茶叶的崇拜,巴蜀已出现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况。可以说我国的巴蜀地区是人类饮茶、种植茶最早的地方。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盛行。并且,这一时期饮茶开始进入文学和精神领域,中国最早的茶诗在这一时期出现,其代表是西晋杜育所作的《赋》。
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了较丰富的茶叶物质,茶叶生产、加工有了一定的规模:二是茶叶科学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茶事活动由实践开始上升到理论;三是饮茶在精神领域有了较完美的体现,如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四是有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诗茶画作品产生等;五是作为上层建筑的茶政开始出现。
在这一时期,世界第一部茶叶、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它由唐代陆羽所著,成书于公元780年。《茶经》内容十分丰富,是一本茶叶百科全书。它涉及生物学、栽培学、制茶学、分类学、生态学、数理学等;同时,还记载了唐代以前有关茶的不同神话、寓言、史籍、诗赋、传记、地理、数理等书籍,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到宋代至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因此,我们说:“茶兴于唐、盛于宋。”在这一时期,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茶区也大面积地进行了南移,使茶业上市提前一个月。这一历史时期茶文化空前繁荣,宋徽宗赵佶带头在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亲著《大观茶论》一书。到元代、明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法已基本具备,同时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像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话》、《陆羽烹茶图》、《品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作品诞生。
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清末民初,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由于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清代基本形成现今的六大茶类,除最初的绿茶之外,出现了白茶、黄茶、红茶、黑茶、青茶(乌龙茶)。茶类的增多,泡茶技艺有别,又加上中国地域和民族的差异,使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综观中国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概括地说,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茶文化的物质形态表现为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诗词、茶书画、茶歌舞、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饮茶技艺和茶艺表演等;精神形态表现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茶禅一味等;还有介于中间状态的表现形式,如茶政、茶法、茶礼规、茶习俗等属制度文化范畴的内容。
6.茶的发展历史
楼主问了两个差不多的问题呀!看来楼主对有关茶的历史很感兴趣亚!可以找几本书看看,因为在这里要想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确实很困难呀!下面就饮茶制茶的演变说一说吧,但愿对楼主有用。
陆羽《茶经》载:“茶为之饮,发乎神农氏。”可见饮茶是从神农时期开始的。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知,那时候所谓的“饮茶”是做药用的。
方法也只是简单熬熬茶汤,治疗疾病而已。真正意义上的品茶饮茶,一直到唐朝时期才开始。
据《封氏闻见记》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随着陆羽对茶的研究和《茶经》流传,进一步带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而此时唐朝茶饮文化也进入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饼茶代替了以前原始的腌制法,制作方法也相当的严格,一般说来要经过采茶、蒸茶、捣茶、拍茶、焙茶、穿茶等步骤。
而且其中还必须讲究天时地利等诸多条件。制作之精让人叹为观止……唐朝时期,饮茶方式是一种所谓的“煮茶”也就是常说的“唐煮宋点”。
大致方法是将茶饼置于火上烤。当到“虾蟆背”(《茶经》中语)的时候再取下捣成末,候水二沸的时候(即水将全开,气泡成鱼眼珠般大时),再将茶末倒入水中,并进行搅拌,同时舀出一勺茶水候汤。
此时也可在汤中加入少许盐、姜末、橘子皮等调味料。大约半分钟后,加入刚才舀出的茶,以止茶汤的沸腾。
这样茶才算煮好。至于好不好喝。
本人没有试过,所以也不便在此妄下结论。到了宋代,对茶的品质、品饮技术更是精益求精。
宋帝皆嗜茶,尤其是宋徽宗,亲著《大观茶论》更不惜重金寻找新的贡茶品种。因此饼茶、团茶不断发展更新。
制茶饮茶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据赵汝砺《北苑茶录》记载的制茶法,较唐朝制法更精细,品质也更为提高。
基本为采芽、拣芽、蒸芽、榨茶、研茶、造茶、过黄七步骤。同时,宋朝也开始了我们现在的散青茶制法,为后来散茶的大范围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宋的品饮方法和唐的方法差不多,只是一些步骤有变化而已。最大的变化是不把茶末直接放入水中,而是先搅成膏,后用二沸水缓缓冲入膏中,并以茶洗不断搅拌、击末,整个过程称为“斗茶”而制膏等步骤称之为“分茶”注水调膏称之为“点茶”。
到元朝时期,团、饼茶渐渐淘汰,散茶则大为发展,使得茶的制法和古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元朝末年又由“蒸青茶”改为现在的“炒青茶”。
明朝时,团、饼茶已经不再流行,完全退出了市场(茶马政策中便于运输的砖茶除外),炒青散茶则大为流行,明人许次纾《茶疏》所记载的就是炒青茶制法。为了追求茶的真味,人们也不在使用以前的煮和点了。
甚至茶汤中也没有了调味的盐、姜末等。一直到现在。
现代茶的制法和饮法,各茶种制法大体沿袭明、清两朝,偶有艺术茶类比较特殊。在国内,江浙一带习惯于清饮,即不添加任何辅料,以近于80度的开水冲泡,最大程度的保持了茶叶的本色,也较符合茶道的基本精神,即“清、雅、真、美”(茶道的精神比较多:有台湾茶道、武夷茶道、日本茶道等)。
此外还有最南部地区以福建、台湾为代表的功夫茶;北方以北京为代表的花茶;西北地区以藏族为代表的茶砖煮茶法……等等,形式多样,方法多变,可谓百花齐放,各具特色。
7.求助
中国饮茶简史 (一)、先秦(原始阶段) 原始社会人类除了采集野果直接充饥外,也会挖掘野菜及摘取某些树木的幼芽嫩叶和稻米一起放在陶制的釜鼎(锅)内熬煮成粥,“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指的是茶叶作为药用的开始;商周时期发展饮食茶叶;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播至黄河中下游地区。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南方饮茶已成风气) 饮茶起源于巴蜀,始于西汉。汉代茶叶作为饮料食用,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民间可能很少饮茶。 到了魏晋、南北朝,饮茶之风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日常饮料。
茶由巴蜀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叶生产地区不断扩大,饮茶从上层社会逐渐向民间发展。从晋代开始,佛教、道教徒与茶结缘,以茶养生,以茶助修行。
从饮茶起就有了客来敬茶的礼节,到两晋南北朝时,客来敬茶成了普遍的礼仪。两晋南北朝,茶文学初步兴起,产生了《荈赋》等名篇,中华茶艺亦于西晋时萌芽。
(三)、唐代(饮茶风气传播全国)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空前兴盛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茶业大发展的时期。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饮茶风气普及全国。
唐代饮茶盛行与佛教的盛行有很深的渊源,和尚坐禅,靠喝茶充饥提神,佛门茶事盛行,带动信佛的善男信女饮茶,促进了饮茶风气在社会上的普及。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
……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 茶圣陆羽出现后,茶道兴盛。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又字季疵,自称桑苎翁,又号竟陵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
他潜心研究茶事,积十余年心得,撰写《茶经》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最完备的综合性茶学专著,对中国的茶叶生产和饮茶风气的传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陆羽也因此被后人称为茶圣、茶神。
陆羽《茶经·六之饮》称:“……以为比屋之饮。”《茶经》认为当时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都把茶当作家常饮料。
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甚至出现了茶水铺,“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式也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国外传播的,特别是对朝鲜的日本的影响很大。
(四)、饮茶风气的兴盛(宋代)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的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非常盛行,特别是上层社会嗜茶成风,王公贵族经常举行茶宴,皇帝也常在取得贡茶后宴请群臣以示恩宠。
同时茶已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自宋代始,“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梦粱录》),“夫茶之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茶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为了评比茶质的优劣和点茶技艺的高低,宋代盛行“斗茶”。“斗茶”所用茶叶为饼茶,将研细后的茶末放在茶碗中,注入沸水,把茶末调匀,然后徐徐注入沸水,以茶筅击拂,使茶汤泡沫均匀,从茶汤、泡沫的颜色和茶叶的香气、滋味来评比高低。
斗茶,始于唐末福建一带,“斗茶,建人谓斗茶为茗战。”斗茶促进了当时制茶技术的提高和饮茶方式的完善。
宋代饮茶风气的兴盛还反映在都市里的茶馆文化非常发达。茶馆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到了宋代则更为兴盛,且装饰雅致,各有特色,茶具精美,茶叶品质众多,乐曲声悠扬,已具有浑厚的文化氛围。
茶与文化(诗、书、画、歌)的融合,在宋代特别突出,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写过咏茶诗歌。宋代的画家们也绘了许多反映茶事的绘画作品,流传至今的如《清明上河图》反映当时首都汴京临河的茶馆景象,宋徽宗赵佶反映斗茶场面的《文会图》,描绘卢仝饮茶的《卢仝烹茶图》。
到了元代,饼茶逐渐衰落,以散茶、末茶为主,制茶工艺已与现代蒸青绿茶的工艺差不多,民间大众已大多饮用散茶。 (五)、饮茶风气的鼎盛(明清) 历史上正式废除团饼茶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自然蔚然成风,并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
明代在茶叶生产上有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在绿茶生产上除了改进蒸青技术外,还产生了炒青技术,即采摘后的茶叶不须经过蒸熟,而是用热锅手炒杀青。其次是花茶的生产,花茶出现于宋代,当时是以龙脑香入茶。
蔡襄《茶录》提到:“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茶香。”南宋时有用茉莉花焙茶,到明代,许多花都可以用用来窨制花茶。
再次是乌龙茶,大约在明中期就已出现于武夷山,后来传播至闽南、潮汕及台湾等地。红茶也是起于明而盛于清的,最早在福建崇安一带,开始生产的是小种红茶,后演变为工夫红茶,其生产技术还传播到安徽、江西各。
8.茶的发展历史
楼主问了两个差不多的问题呀!看来楼主对有关茶的历史很感兴趣亚!可以找几本书看看,因为在这里要想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确实很困难呀!
下面就饮茶制茶的演变说一说吧,但愿对楼主有用。
陆羽《茶经》载:“茶为之饮,发乎神农氏。”可见饮茶是从神农时期开始的。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知,那时候所谓的“饮茶”是做药用的。方法也只是简单熬熬茶汤,治疗疾病而已。
真正意义上的品茶饮茶,一直到唐朝时期才开始。据《封氏闻见记》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随着陆羽对茶的研究和《茶经》流传,进一步带动了茶文化的发展。而此时唐朝茶饮文化也进入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饼茶代替了以前原始的腌制法,制作方法也相当的严格,一般说来要经过采茶、蒸茶、捣茶、拍茶、焙茶、穿茶等步骤。而且其中还必须讲究天时地利等诸多条件。制作之精让人叹为观止……
唐朝时期,饮茶方式是一种所谓的“煮茶”也就是常说的“唐煮宋点”。
大致方法是将茶饼置于火上烤。当到“虾蟆背”(《茶经》中语)的时候再取下捣成末,候水二沸的时候(即水将全开,气泡成鱼眼珠般大时),再将茶末倒入水中,并进行搅拌,同时舀出一勺茶水候汤。此时也可在汤中加入少许盐、姜末、橘子皮等调味料。大约半分钟后,加入刚才舀出的茶,以止茶汤的沸腾。这样茶才算煮好。至于好不好喝。本人没有试过,所以也不便在此妄下结论。
到了宋代,对茶的品质、品饮技术更是精益求精。
宋帝皆嗜茶,尤其是宋徽宗,亲著《大观茶论》更不惜重金寻找新的贡茶品种。因此饼茶、团茶不断发展更新。制茶饮茶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据赵汝砺《北苑茶录》记载的制茶法,较唐朝制法更精细,品质也更为提高。基本为采芽、拣芽、蒸芽、榨茶、研茶、造茶、过黄七步骤。同时,宋朝也开始了我们现在的散青茶制法,为后来散茶的大范围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宋的品饮方法和唐的方法差不多,只是一些步骤有变化而已。最大的变化是不把茶末直接放入水中,而是先搅成膏,后用二沸水缓缓冲入膏中,并以茶洗不断搅拌、击末,整个过程称为“斗茶”而制膏等步骤称之为“分茶”注水调膏称之为“点茶”。
到元朝时期,团、饼茶渐渐淘汰,散茶则大为发展,使得茶的制法和古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元朝末年又由“蒸青茶”改为现在的“炒青茶”。
明朝时,团、饼茶已经不再流行,完全退出了市场(茶马政策中便于运输的砖茶除外),炒青散茶则大为流行,明人许次纾《茶疏》所记载的就是炒青茶制法。为了追求茶的真味,人们也不在使用以前的煮和点了。甚至茶汤中也没有了调味的盐、姜末等。一直到现在。
现代茶的制法和饮法,各茶种制法大体沿袭明、清两朝,偶有艺术茶类比较特殊。在国内,江浙一带习惯于清饮,即不添加任何辅料,以近于80度的开水冲泡,最大程度的保持了茶叶的本色,也较符合茶道的基本精神,即“清、雅、真、美”(茶道的精神比较多:有台湾茶道、武夷茶道、日本茶道等)。此外还有最南部地区以福建、台湾为代表的功夫茶;北方以北京为代表的花茶;西北地区以藏族为代表的茶砖煮茶法……等等,形式多样,方法多变,可谓百花齐放,各具特色。
9.茶艺的发展史
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山云雾出好茶,清泉活水泡好茶,茶艺并非空洞的玄学,而是生活内涵改善的实质性体现。饮茶可以提高生活品质,扩展艺术领域。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四艺,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茶艺还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可以使精神放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误会和冲突,建立和谐的关系等。
“茶道”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天定年间(741-756)进士封演所著《封氏见记》。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学,道属于精神的内容。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是通过泡茶与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

但此处所指“茶道”一词茶内涵并无明确界定,往往是指煮茶之道和饮茶之道,有时也泛指饮茶过程中所领悟之道。主要是指技术层面,在宋朝则主要是指斗茶,而不谈茶道。明朝张源《茶录》中有:“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当茶道传入日本以后经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和千利休以及其后人的共同努力,使其形成了具有深远的哲理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的一大综合文化体系,但其概念也并非十分确定,在“和、敬、清、寂”具有深远的哲理的精神层面,但在“煎茶道”“未茶道”“茶道表演”中则指泡茶方法的技术层面。
在台湾由范增平先生提出“茶艺”一词时具有两方面原因:
10.茶文化 的发展历程 100字
1、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始于我国远古的神农时代(约公元前2700年),至今大约有4700年的历史。
2、茶在古代大约有三十种名称左右,常见的有五种。这五个比较常见的名称分别是:荼(tú)、槚(jiǎ)、蔎(shè)、茗(míng)、荈(chuǎn)。
3、“茶”字的出现比较晚,是从“荼”字衍生出来的,大约在西汉时出现。但在东汉许慎所编《说文解字》里,还没有“茶”字的条目,说明那时“茶”字还不通用。直到唐朝唐玄宗开元年间所编的《开元文字音义》中,“茶”字才被正式确定下来,以后成为茶最通常的名称.
4、唐朝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我国第一本茶书《茶经》问世,正式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
5、中国茶文化经历的四个历史时期:
(1)孕育形成期(神农时代—唐朝中期)
(2)繁荣鼎盛期(唐朝中期—清朝中期)
(3)蒙尘沉睡期(清朝后期—20世纪70年代)
(3)四复苏繁荣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6、中国茶文化的定义:中国茶文化,是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体,其中茶是载体,又是象征,中国传统文化是内核。这个内核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思想观念等等,是多元的。
第二讲 茶叶走过的历程
※最早认识茶和利用茶的,是古代巴蜀和西南地区的人类,其他地方的人是极少知道有茶的。
1、茶叶走过的历程之一:秦惠公十三年(前387)年,强盛的秦国发动了巴蜀之战,攻下了丛峦叠嶂的巴蜀。茶叶被作为战利品夹裹在他们战争的行囊里,带到了外面的世界。他们同时也带走了大量的俘虏,带走了巴蜀人的茶叶知识和吃茶的方式、习惯。以后,在秦国与东方各诸侯国的交往中,茶叶被带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传播的范围也扩大了。秦国灭掉东方六国之后,曾把大量俘虏迁到巴蜀,同时也把包括茶在内的许多植物品种带到了中原,于是茶逐渐在全国各地传播开来。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后,始有茗饮之事。”这个说法是比较中肯的。
2、茶叶走过的历程之二:人类最初不是把茶作为一种饮料,而是把茶作为一种药物来食用的,后来才逐渐演变为喝茶。汉代,喝茶基本取代了食茶。大约到了魏晋南北朝,饮茶的风尚传到了江南;至唐宋时期,茶成为一种广为流传的饮料。
煮茶为食→煮茶为饮
(食茶)→(喝茶)
灵丹妙药→健康饮料
3、茶叶走过的历程之三:唐煮宋点明冲泡。
(1)唐煮:要喝茶的时候,掰下一块茶饼,先放到火上去烤,直到茶饼被烤成金黄色,然后把茶饼放进石臼里捣成碎末,然后再把茶末用一个小筛子筛一遍,去掉粗糙的茶骨,才放进水里去煮;对于水的质量,火候的把握,也有了很高的要求。
(2)宋点:点茶的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先将茶饼放在火上烤成金黄色(跟唐代煮茶前烤茶饼相同)。第二步,把茶饼敲碎,碾成极细的茶末,用筛子把茶末筛一遍,去掉粗末,把细末装进茶箩里备用(这一步也跟唐代煮茶前的筛茶相似,但要求茶末更细)。第三步,取一定量的茶末放进黑色的茶碗里,加入少量开水,搅拌调匀,调成膏状。第四步,往茶碗里注入更多的开水,一边注水,一边用一个叫茶筅的特制工具击打或搅拌茶汤,这个过程通常要经过七次注水,每次注水茶筅击打的次数不同,轻重缓急不同,搅拌速度不同,直到把茶汤调至理想状态,非常讲究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