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姓明星 鱼姓的历史名人
鱼姓的历史名人
鱼姓家族在中国早期历史上表现不俗,《左传》就载有官拜右师的鱼石;汉时有鱼翁叔,以业贾致富而传名;三国时有史学家鱼豢(huàn),官拜右将军的鱼遵;唐中叶有权倾当朝的大宦官鱼朝思;宋有御史中丞鱼周恂……等,这些都是留名史册的人物。
鱼豢,著名三国时史学家。
鱼豢撰写了著名的史书《魏略》,在《魏略》中对三国的历史有比较精准的记述。
比如:诸葛亮隐居隆中,十年耕读,交友访贤。
潜心求学而不求闻达,后经刘备“三顾茅庐”,出山扶助蜀汉。
千百年广为传诵,成为中国历史上礼贤下士的典范。
然而,关于这件事,史书记载却相互不同,长期聚论纷纭。
史家黄长明引经据典,仔细剖析,认为诸葛亮登门求见刘备在先,引起了王满全等人的驳论,黄长明针而对之,指出诸葛亮更需要刘备。
据鱼豢《魏略》记载,刘备屯守樊城时,曹操方定河北,并继续扩大地盘。
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预料荆州难保,而刘表又无指挥能力,于是便求见刘备,当时刘备的客人很多,见诸葛亮年轻,并素昧平生,仅以一般客人相待。
当宾客全部离去后,诸葛亮却仍坐着未走。
刘备本来瞧不起他,便不言不语,只顾玩弄牦牛尾巴(尘尾)。
诸葛亮对刘备这种傲慢无礼的态度很是反感,便讥讽道:“大丈夫当有远大志向,大概不会终日玩牛尾巴吧?’’刘备这才感到失礼,急忙丢掉手中玩物,和诸葛亮谈了起来……同样的记载,也见于《九州春秋》一书中。
从上述引文看来,刘备初会诸葛亮是诸葛亮首先登门求见的,这和他在《前出师表》中所说“先帝不以臣卑鄙,枉自屈尊,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相悖。
由于《魏略》一书的作者鱼豢,是三国时魏人,应是当代人写当代史,秉笔直书,较少主观色彩,因此,记载中的事是可信的,其事是刘备由开始瞧不起诸葛亮,到了解他,信任他,是一个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既合情理,又很自然。
况且,公元207年刘备在樊城时,诸葛亮年仅二十六岁,既无政治实践,亦无政治影响,虽然他‘‘每自比管仲、乐毅”,但“时人莫之许也”,即谁也不承认。
刘备时已四十六岁,既有社会经验,又有人生阅历,绝不会听信徐庶几句赞语,便不顾路途遥远,连续三次去拜访一个从不认识的年轻后生。
“三顾茅庐’’是出于诸葛亮本人之口,是第一手资料,况且当时跟随刘备的老人大多健在,他不可能、也不敢在写给皇帝的奏章中说假话。
此话不仅在奏章说,还在他的遗文《黄陵庙记》中也说过“遂蒙刘氏顾草庐”,可见其话不虚。
至于《魏略》一书中的记载似不足信。
《魏略》成书于魏明帝青龙年间,即在约公元223~337年左右。
这一时期是魏蜀在祁山、渭水交兵之时,关梁阻隔,消息不通,互不往来,作为《魏略》作者的魏国人鱼豢要写诸葛亮及蜀国之事,只能听信传闻,这里面记载的史料可靠性就令人生疑了。
据裴松之对《三国志·蜀书诸葛亮》所作的注引分析,《魏略》对诸葛亮登门求见刘备的记载是错误的。
裴松之注云:“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屈自枉尊,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指备明矣。
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这里可以看出,裴松之对《魏略》中的记载也觉怪异。
再者,《三国志》的作者陈寿。
曾于晋初奉命编撰了《诸葛亮故事》,又于泰始十年(公元274年)农历2月编过《诸葛亮集》,手中掌握大量有关诸葛亮的翔实资料。
陈寿父亲在马谡手下任过参军,而马谡对诸葛亮的事情是比较了解的。
陈寿完全可以从他父亲口里得到真实情况。
加之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和陈寿一起被晋朝录用,陈寿绝不会放过这个知情人,因此,《三国志》采用了“三顾茅庐”说,而不用《魏略》的“自荐”之说。
这也正说明陈寿手中掌握着更为可靠的资料。
刘备“三顾茅庐”这段历史已成定论。
分析起来也是入情入理。
自春秋战国以来,当官的“礼贤下士”,一直被世人誉为美德。
礼贤下士于维护自己的统治有利。
名士拒访或拒请更能提高清名,抬高身价,像刘备三顾茅庐那样礼贤下士者自东汉以来已屡见不鲜。
作为满腹经纶、胸怀大略、具有隐士的清高气节的诸葛亮怎能不请自到呢?当时处于逆境的刘备,身边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良将,然而要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确实感到缺少一位为己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谋土。
刘备求贤心切,访司马德操时向其请教‘‘世事”,德操日:“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刘备听之甚喜,问是何人。
德操回答道:“诸葛孔明、庞土元也。
”这时庞士元已去江东,而卧龙先生诸葛孔明白比管仲、乐毅,是一位身藏大器的人:就连刘备十分佩服的徐庶都赞扬孔明比管仲、乐毅强。
想到自己半生困顿,经历坎坷,四处求贤访才,能不三顾茅庐向孔明披肝沥胆诚意相邀么?
另外,提出三顾茅庐而不是登门求见,还有以下理由。
在东汉末年的复杂形势下,一大批青年志士脱颖而出.表现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
二十岁的周瑜帮孙策创业江东;荀彧把二十七岁的郭嘉荐给曹操,得到曹操的赞许:“使孤家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二十七岁的诸葛亮从隆中出山之前已精读经史,广交名士,分析天下大势,才华横溢。
对于这位难得的旷世之才,刘备在经人介绍之后,定会躬身登门拜访的。
判断一部史书的价值,它的资料来源和编撰年代是不容忽视的。
《魏略》成书于《三国志》之前,系当代人写当代吏,作者鱼豢又是位“生平事迹不详”的普通人,他无需由意奉承,也不求传世立名,唯其心无顾虑,才能做到秉笔直书,唯其胸无预谋,就能毫无拘束地将事件如实地反映出来。
刘知己《史通》认为,《魏略》一书的史料极为翔实, “自是正吏之体”。
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也说它“巨细备载”,是一部难得的信史。
陈寿撰写《三国志》时,《魏略》是其主要参考书之一。
裴松之注引《三国志》,引《魏略》竟多达一百八十八条,其中尚未包括“鱼豢曰”七条。
凡此种种,其价值可见一斑。
主张“三顾茅庐”说者仅根据裴松之“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可为怪”几句话,就全盘否定《魏略》,未免失之草率。
其实,裴松之并未明确表态,只不过感到奇怪罢了。
诸葛亮登门求见刘备之事,并非鱼豢一家之育。
除《魏略》外,司马彪撰写的《九州春秋》也有同样记载,该书属主记言论之书,将双方对话录载甚详。
司马彪和陈寿是同时代人,又几乎同时成书,既然《三国志》可信,《九州春秋》便不肯自弃之不顾。
鲁迅说过,正史“涂饰太厚,所以很不容易觉察出底细来”,明白了这一点,也许对我们采撷史籍是有帮助的。
陈寿生长于蜀,自幼熟知蜀汉传闻,诸葛亮的高大形象在他心中早已定格,这就决定了他撰写《三国志》时处处隐恶溢美。
仅赵翼《廿四史札记·三国志多回护》条,就列举了许多例证。
文史学家缪钺也认为“隐恶溢美是《三国志》的真正缺点”。
据此,当陈寿写到有损诸葛亮形象时就置《魏略》不顾,而采用了《出师表》之说。
其实,《出师表》一非自传,二非史料,只不过是一篇应景而作的誓师词。
当时刘、关、张均已谢世,作为蜀军统帅的诸葛亮,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难保不会有自我虚美之嫌。
考证历史事实不能不顾及历史背景。
诸葛亮隐居隆中,博览群籍,广交天下名士,“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而绝非如他所说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当曹操大局已定,孙权也初具规模,他深知投靠曹、孙都是不会得到重用的。
而刘备既是汉皇同族,又是知人善任之土,虽困守樊城,但终究会成帝业,凭诸葛亮的洞察力,他深知只有投靠刘备方能展其抱负,也就是说除刘备之外别无选择。
那么,刘备一请不出,他怎能预料会有二请;二请不出,又怎敢保证会有三请;倘若没有二请、三请,他的远大抱负岂不要落空?这是一个决定一生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作为谨小慎微的诸葛孔明,哪里还会摆什么架子。
看来,只有登门自荐推销自己,方是其惟一出路。
因此,《魏略》之言不虚也! 鱼朝恩,公元722~770年,泸州泸川人(四川泸县)。
著名唐朝宦官。
鱼朝恩在唐玄宗时入宫当太监。
安史之乱发生后,随唐玄宗出逃,侍奉太子李亨,颇得信用,历任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主管内侍省。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等职,负责监领九个节度使的数十万大军。
唐代宦官掌握兵权由此开始。
唐军收复洛阳后,鱼朝恩被封为冯翊郡公,开府仪同三司。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兵进犯 ,代宗出逃陕州(河南三门峡)。
鱼朝恩以保驾有功,被封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并统率京师神策军。
后领国子监事,兼鸿胪、礼宾等使,掌握朝廷大权。
干预政事,慑服百官,贪贿勒索。
置狱北军,人称地牢,迫害无辜。
大臣元载知唐代宗对其不满,乃与安史之乱谋除之。
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寒食节,唐代宗乘宫中宴会后召见之机,捕杀了鱼朝恩。

鱼玄机,公元842~868年,女,原名幼薇,字慧兰,“玄机”是其出家后的道号;长安人。
著名唐朝诗人。
鱼玄机在唐武宗会昌二年生于长安城郊一落拓士人之家。
鱼父饱读诗书,却一生功名未成。
她幼年得调教,五岁便能诵诗数百首,七岁开始作诗,十一、二岁时,她的习作就已在长安文人中传诵开来,成为人人称道的诗童。
鱼玄机十五岁入道观,其风流绝世,狐媚多情,且能诗善韵。
她的诗作中有“殷勤不得语,红泪一双流”、“云情自郁争同梦,仙貌长芳又胜花”等佳句,一时在妓家及士林中传为美言。
由此,鱼玄机开始结交温庭筠、李郢等知名人士,艳名远播。
温庭筠曾专程寻访过鱼玄机。
这时鱼父业已谢世,鱼家母女只能靠给平康里附近青楼娼家作些针线和浆洗的活儿来勉强维持生活。
温庭筠以“江边柳”为题请不满十三岁的鱼玄机即兴赋诗一首,鱼玄机略作沉思后,便写下了“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春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底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诗句。
不久,温庭筠离开长安,到襄阳做刺史徐简的幕僚去了。
鱼玄机写下一首五言律诗《遥寄飞卿》为之送行:“阶砌乱蛩鸣,庭柯烟雾清;月中邻乐响,楼上远日明。
枕簟凉风著,谣琴寄恨生;稽君懒书礼,底物慰秋情?”后来又写出一首名曰《冬夜寄温飞卿》的诗:“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
疏散未闻终随愿,盛衰空见本来心;幽栖莫定梧桐树,暮雀啾啾空绕林”,以示怀念。
两年后温庭筠回到长安。
一天,师生二人相偕游览崇贞观,正遇一群新科进土争相在观壁上题诗留名,鱼玄机恨自己生为女儿,空有满腹才情,却无法与须眉男子一争长短,于是挥笔留下了这首无可奈何,却气概喷薄的诗:“云峰满月放春睛,历历银钩指下生;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而此时,任左补阙官职的贵公子李亿初到长安也恰在此一游,心中大为仰慕。
于是便请温庭筠从中撮合,不久便结识了鱼玄机,并做了李的偏房。
但李的原配裴氏却对鱼玄机百般挑剔,李亿只得写下一纸休书,将她扫地出门。
这桩婚姻仅仅维持了三个月。
李亿表面上与之一刀两断,暗地里却派人在曲江一带找到一处避静的道观——咸宜观,出资予以修葺,又捐出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香油钱,然后把她悄悄送进观中,由此便取了“玄机”的道号。
鱼玄机在云房中思念着昔日的丈夫,写下了一首著名的思念诗《寄子安》:“醉别千扈不浣愁,离肠百结解无由;蕙兰销歇归在圃,杨柳东西伴客舟。
聚散已悲云不定,思情须学水长流;有花时节知难遇,来肯恹恹醉玉楼。
”虽朝思暮想,却了无音讯,只有把痴情寄付诗中,于是她又写了一首《寄李子安》的诗:“饮冰食药老无功,晋水壶关在梦中;秦镜欲分愁坠鹊,舜琴得弄怨飞鸣。
井边桐叶鸣秋雨,窗下银灯暗晓风;书信茫茫何处向,持竿尽日碧江空。
”诗成后,无法捎寄,只有把诗笺抛入曲江,任凭幽情随水空流。
当她听说李郎早已携妻远赴扬州上任时,觉得被人抛弃了,为此痛不欲生,秉烛写下了一首传诵千古的《赠邻女》诗:“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她也由此一改过去洁身自爱的态度,看破红尘,索性放纵起来。
从她的一首《道怀诗》中,也能体现出其此时的生活景况:“闲散身无事,风光且乐游;断云江上月,解缆海中舟。
琴弄萧梁专,诗吟庚亮楼;丛篁堪作伴,片石好为筹。
燕雀徒为贵,金银志不求;满怀春绿酒,对月夜琴幽。
绕砌皆清趣,抽簪映细流;卧床书删遍,半醉起梳头。”
在众多交往者中,鱼玄机对乐师陈韪有了一段异乎寻常的往来。
有诗为证:“恨寄朱弦上,含情意不任;早知云雨会,未起蕙兰心。
灼灼桃兼李,无妨国士寻;苍苍松与桂,仍羡士人钦。
月色庭阶净,歌声竹院深;门前红叶地,不扫待知音。”
一次,鱼玄机怀疑其贴身侍婢绿翘与情夫陈韪有染,竟将其笞杀后埋于后院的紫藤花下。
某夜,有人发现苍蝇聚于花下浮土,暗召官衙勘查,事情因而败露。
鱼玄机被带到公堂,审问她的竟是旧日追求她而遭拒绝的裴澄。
终因罪行恶劣,被处以斩刑。
这年她二十六岁。
《全唐诗》收有她的四十八首诗。
她的故事不见正史,只是在《北梦琐言》、《唐才子传》里零零散散记有她的一点蛛丝马迹。
鱼周恂,字裕之;雍丘人。
著名北宋御史中丞。
少年时为孤儿,勤奋学习。
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相传他任安州知州时,管园子的小吏见有条大蛇垂在阑干上,走近仔细看,原来是鱼周询喝醉了酒在那里小睡。
鱼崇谅,字仲益,崇谅初名崇远,后避汉祖讳改之;其先楚州山阳人,后徙于陕。
著名宋朝大臣、学者。
鱼崇谅幼能属文,弱冠,相州刺史辟为从事。
会魏帅杨师厚卒,建相州为昭德军,分魏郡州县之半以隶之。
魏人不便,裨校张彦及帐下,囚节度使贺德伦归款庄宗,鱼崇谅奔归陕。
宋明宗即位,秦王从荣表为记室。
从荣诛,坐除籍,流庆州。
清泰初,移华州。
俄以从荣许归葬,放还陕。
三年,起为陕州司马。
仕晋,历殿中侍御史,凤翔李俨表为观察支使。
奉方物入贡,宰相荐为屯田员外郎、知制诰。
开运末,契丹入汴,契丹相张砺荐为翰林学士。
契丹主北归,留鱼崇谅京师。
汉祖之入,尽索鱼崇谅所受契丹诏敕,焚于朝堂,复令知制诰。
俄拜翰林学士,就加中书舍人。
宋隐帝即位,鱼崇谅以母老求就养,除保义军节度副使,领台州刺史,食郡奉。
会举师讨三叛,节度使白文珂在军前,鱼崇谅知后事。
凡供军储、备调发,皆促期而办,近镇赖之。
鱼崇谅亲属尽在凤翔城中,逾年城破,李谷为转运使,庇护崇谅家数十口,皆无恙。
鱼崇谅请告,自岐迎居于陕。
未几,王仁裕罢内职,朝议请召鱼崇谅为学士。
周祖践祚,书诏繁委,皆鱼崇谅为之。
广顺初,加工部侍郎,充职。
会兖州慕容彦超加封邑,彦超已怀反侧,遣鱼崇谅充使赐官告,仍慰抚之。
时多进策人,命鱼崇谅就枢密院引试,考定升降。
鱼崇谅以母老思乡里,求解官归养。
诏给长告,赐其母衣服、缯帛、茶药、缗钱,假满百日,令月给钱三万,米面十五斛。
俄拜礼部侍郎,复为学士。
诏令侍母归阙,鱼崇谅再表以母老病乞终养,优诏不允。
宋世宗征高平,鱼崇谅尚未至,陶谷乘间言曰:“鱼崇谅逗留不来,有顾望意。
”世宗颇疑之。
鱼崇谅又表陈母病,诏许归陕州就养。
讫太祖朝不起。
宋太宗即位,诏授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兵部侍郎致仕。
岁余卒。
鱼侃,字希直,晚号颐庵;江苏常熟人。
著名明朝官吏。
明永乐年间进士。
先后任刑部、工部主事,随都御史王竑监督漕运。
因河道时有淤浅,航行不便,奏请创设“浅浦夫”(撩浅),随时疏浚,以保畅通,这时人称颂。
任开封知府时,审理案件不受请托,人称誉为耿直刚正可比包公。
母死,不取官府一物,弃官返里,生活贫苦,雨天屋漏,寒冬被褥单薄,甚或无米下锅,仍怡然自得。
鱼侃在开封任职多年,因母丧致仕还乡时,随手只有一只竹箱,箱内除平日穿的旧衣服外,仅存俸银八两。
到达家乡时,见常熟城内文庙中孔子像前缺少香炉、花瓶二物,他就捐出这仅有的八两银子铸造了香炉和花瓶,只带着一箱旧衣服和清白之身回到家中。
因为太穷了,家中经常揭不开锅,老婆怨声连天,他假装没有听见。
由于鱼侃为人光明正大,铁面无私,秉公执法。
当时人们称他“包老”,将他比作包公。
后来,鱼侃生病卧床不起,家中无仆佣,老妻亦无力服侍,只好在他家的屋梁间悬挂两条绳子备用。
老婆用大麦米熬好粥后,端到床前,喊一声“清官!麦粥在此。
”他就伸出双手,抓住绳子坐起喝粥。
喝完,又抓住绳子慢慢躺下。
他死后无寿衣,只能着旧布衣入殓,葬于常熟北山报慈里。
殁后,里人纪念他,立祀于乡贤祠。
鱼侃死后约二百年,明朝崇祯年间任淮扬巡抚的路振飞巡行到常熟,前去鱼侃墓致祭,为他立了“第一清官鱼侃”的石碑,同时在墓侧立两石碑,一书仲雍,一书子游,以这二位先哲陪衬这第一清官。
三百余年后,他的同乡晚辈、清朝时期的王应奎觉得《明史》没有为鱼侃这样的廉吏立传,历史对一代清官如此冷漠不公平,于是就在自己撰写的《柳南随笔》中特地为他写了一条。
从记载可以看出,鱼侃着实清廉得近乎苛刻,其品格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感佩。
但是,鱼侃悲凉的下场又不由让人为之感慨,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