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忻州的历史遗址有哪些 忻州历史

火烧 2022-09-06 18:21:30 1120
忻州历史 1.忻州的来历忻州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春秋时期大部分为晋地,战国属赵。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脱围时大军南辙,到忻口方摆脱追兵。高祖破愁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

忻州历史  

1.忻州的来历

忻州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春秋时期大部分为晋地,战国属赵。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脱围时大军南辙,到忻口方摆脱追兵。

高祖破愁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忻州文化积淀深厚,传统艺术源远流长。

“摔跤之乡”、“民歌海洋”等赞誉名闻遐迩。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少颇有影响的人物如班婕妤、杨家将、元好问、白朴、萨都剌、徐继畲等就出自忻州。

革命战争年代,忻州是晋察冀、晋缓革命根据地的发祥地与中心腹地。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曾在五台县创建了“模范病室”。

著名的“忻口战役”、“平型关大战”、震惊中外,永垂青史。

2.忻州市为什么叫忻州市

忻(xin)州位于山西省中北部。

忻州古称“秀容”,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开始活动,至今已有将近18000年的历史。春秋时期大部分为晋地,战国时属赵。

秦汉属太原郡、雁北郡、太平郡,隋为新兴郡、雁门郡,唐、五代、宋为忻州定襄郡、代州雁门郡,金、元、明、清为忻州、代州、保德州。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击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脱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方摆脱追兵。

高祖欢颜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自唐宋以来,一直设有州治,有“晋北锁钥”之称,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

1949年成立忻县专区。1970年更名为忻县地区。

1978年改名为忻县行政公署。1983年改忻县为忻州市(县级市),改称忻州行署。

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忻州行署改为忻州市(地级市)。

3.山西历史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

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秦、汉、魏、晋时期,山西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之后的东魏、北齐也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这对促进山西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到五代十国,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

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盛赞。明代,山西的商业迅猛发展,曾领全国之先。

特别是晋商十分活跃,威震海内外,其足迹东出日本,北抵沙俄。最著名的是山西票号,可谓中国金融之鼻祖。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击了外敌的侵略。

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西人民进行了更加顽强的斗争,在三晋大地上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上党战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

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从此揭开了山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新篇章。几十年来,山西人民为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为重大贡献。

黄河流经山西,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曾涌现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

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有中国的“武圣”、三国时期名将关羽,有唐朝名相狄人杰、裴度,有抗击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有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有创立"制图六体"的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学家、诗人元好问,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清末维新派扬泽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弟等。可以说,山西是人杰地灵,代不乏人。

而其中晋商的足迹更是踏遍华夏、享誉全球。 山西是厚重的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

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关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珠串全省,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全省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19多处。

如佛教圣地五台山、应县木塔、云冈石窟、永乐宫壁画、运城关帝庙、永济普救寺、洪洞广胜寺等在国内外都很著名。山西民歌、民谣舞蹈、民间传说、民间工艺等具有独特的魅力。

山西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具有勤与俭的民风。刘胡兰精神、大寨精神、太旧精神、李双良精神激励着人们为争取新生活不断艰苦拼搏。

4.忻州历史上有那些名人

慧远:东晋高僧,我国净土宗初祖。庐山白莲社创始者。雁门楼烦人(楼烦在今何处说法不一,比较靠谱的是原平),曾经在代县白人岩寺演教、说法。

昙鸾:南北朝北魏高僧,净土宗的奠基人。雁门人(今代县),被魏孝静帝为“神鸾”,梁武帝为“肉身菩萨”。

萨都剌:元代诗人,色目人,字天锡,生于雁门,有诗集《雁门集》

冯如京,冯云骧、冯云肃父子:都是清初学者,冯云骧、冯云肃曾在顺治朝同中进士。

冯志沂:字鲁川,清代州人。道光丙申进士,年仅二十一岁,是当时京都四才子之一。

冯光裕,字叔益,号损庵,代州人。康熙辛卯举人,官至湖南巡抚。有《柴门老树村稿》。

冯廷丞 ,冯光裕之孙,乾隆朝人,曾任台湾道按察使。

冯婉林,代州人,晚清女诗人,曾有诗:慷慨歌风怀猛士,白登一困少韩彭。

冯苓植,代县人,当代作家,内蒙古作协副主席

以上均为代县人

5.山西省的历史

山西历史地名 古为冀州之域,虞置并州,夏仍为冀州,周为并州。

周成王封叔虞为唐,后改为晋国。战国时属赵,兼属韩、魏。

秦置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代等郡。汉元封中年置并州,统领太原、上党、雁门、定襄、西河、云中六郡;其时,河东郡属司隶,代郡属幽州。

建安十八年(213)并州并入冀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复置并州,晋因之,永嘉后陷。

北魏皇始元年(396)仍属并州。天兴元年(398)迁都平城,置司州,另置秦、东雍、朔、肆、汾五州。

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改司州为恒州,另置朔、晋、显、蔚、建五州。唐贞观初年置河东道。

五代周广顺元年(951),刘崇据太原,是为北汉。辖并、汾、辽、沁、石、忻、代、岚、宪、隆等州。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灭北汉,仍为河东路。辽重熙十三年(1044)建为西京道。

金为河东、西京两路,天会六年(1128)又分河东路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元置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属中书省,辖晋宁路、冀宁路、大同路。

明洪武元年(1368)置山西行中书省,九年(1376)改为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辖太原、大同、平阳、潞安、汾州五府,辽、沁、泽三州。其时,山西等处按察司分设冀宁、冀南、冀北、河东四道,兼察诸府、州,是为省设道之始。

清为山西省,领太原、平阳、蒲州、潞安、汾州、泽州、大同、宁武、朔平九府,平定、忻、代、保德、霍、解、绛、隰、沁、辽十州,归化城、宁远 托克托、清水河、萨拉齐、和林格尔六厅,以冀宁道、雁平道、河东道、归绥道兼察之。民国元年(1912)原归绥道所属地区脱离山西建为绥远省,即今内蒙古自治区。

民国三年(1914)五月分设冀宁道、雁门道、河东道,十九年(1930)废道。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以太行山、五台山、吕梁山为依托建立了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根据地,在我省境内设太行、太岳、北岳、晋西北等行署,领导人民坚持对敌斗争。

1949年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建立。现辖太原、大同、阳泉、长治四市,晋中、吕梁、忻县、雁北、晋东南、临汾、运城七个行政公署及所属104县(市)。

并州 (1)古属冀州之域,虞舜以冀州南北太远,分置并州。应邵曰:“地在两谷之间,故曰并州。”

夏仍为冀州地,周曰并州。《周礼·职方》:“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薮曰昭余祁,川曰滹沱、呕夷;浸曰涞、易。”

据《舆地广记》载,周并州包括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内蒙部分地区。 (2)汉武帝元封中年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部之一,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

东汉时,并州始治晋阳,建安十八年(213)并入冀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复置,领太原、上党、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六郡,仍治晋阳。

晋沿用,建兴后沦没。隋唐以后亦有并州,然其地屡有缩小。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置并州于榆次,五月更名新并州,七年(982)移治唐明镇,嘉佑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并州之名遂废。 晋 山西在春秋时为晋国,故后世简称山西为晋。

按,晋,西周侯国,姬姓。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传子燮父,因地邻晋水,改国名为晋。

晋极盛时,疆域有今山西大部地区、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的一角。春秋后期六卿逐渐强大,国力日渐削弱,至公元前376年为韩、赵、魏三家所瓜分。

三晋 战国时称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为三晋。《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

《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后世以三晋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别称山西为三晋。

山西 隋炀帝以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慰抚大使,山西之名始于此。 河汾 隋代王通(即文中子)设教于河汾之间,受业者达千余人,人才盛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薛收等人皆出其门,时称“河汾门下”,故后世文人以“河汾”泛指晋南。

太原郡 战国时秦庄襄王四年(前246)置,治所在晋阳。汉高祖六年(前201)改为韩国,十一年(前196)改为代国,文帝二年(前178)改为太原国,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废国,仍称太原郡。

郡辖二十一县,即:晋阳、葰人、界休、榆次、中都、于离、兹氏、狼孟、邬、盂、平陶、汾阳、京陵、阳曲、大陵、原平、祁、上艾、虑篪、阳邑、广武。隋开皇初废郡,大业初复置。

唐改为太原府。 河东郡 秦置,治所在安邑(故治在今夏县北)。

汉时辖二十四县,即:安邑、大阳、猗氏、解、蒲反、河北、左邑、汾阴、闻喜、濩泽、端氏、临汾、垣、皮氏、长修、平阳、襄陵、彘、杨、北屈、蒲子、绛、狐滠、骐。西燕时移治蒲坂,隋开皇初废郡,后复置,唐废。

太原府 唐开元十一年(723)改并州为太原府,治所在晋阳,天宝元年(742)改称北京,后多次易名。宋嘉祜四年(1059)于并州复置太原府。

金、元时停用,明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仍称太原府,治所在阳曲县,即今太原市。明、清皆为山西省会。

清时太原府领阳曲县、太原县、榆次县、太谷县、祁县、徐沟县、交城县、文水县、岢岚州、岚县、兴县。辛亥革命后废。

河东道 (1)唐贞观初置,在黄河之东故名,治所在河中府。辖并、潞、泽、绛、晋、蒲、汾、慈、隰、石、沁。

6.山西忻州介绍

忻州市简介 忻州市有“晋北锁钥”之称。

北邻大同、朔州,南毗太原,西隔黄河与陕西、内蒙相望,东以太行山与河北接壤。位于山西省北中部,辖忻府区、原平市和定襄、五台、代县、繁峙、宁武、静乐、神池、五寨、岢岚、河曲、保德、偏关12个县,185个乡镇,4971个行政村,总面积25472平方公里。

2007年底总人口306.9万,其中城镇人口约102.7万,农业人口204.2万。人口中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以上。

境内山地较多,其中平原0.27万平方公里,约占10.5%,丘陵0.92万平方公里,约占36%,山地1.36万平方公里,约占53.5%。有黄河、汾河、滹沱河、桑干河等河流。

忻州历史文化悠久。忻州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至今已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

历代多为郡、州治所 ,险关要塞,人杰地灵,商贾往来,兵家必争,故有“晋北锁钥”之称。忻州文化积淀深厚,传统艺术源远流长,有“摔跤之乡”、“民歌海洋”之誉。

地灵人杰,也养育了不少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如班婕妤、杨家将、元好问、白朴、萨都剌、徐继畲等就出自忻州。革命战争年代,曾经是晋察冀、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发祥地与中心腹地。

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曾在五台县创建了“模范病室”。著名的“忻口战役”、“平型关大战”、火烧阳明堡飞机场等战斗就发生在忻州。

这片土地还诞生了高君宇、徐向前、薄一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忻州古称“秀容”,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开始活动,至今已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

春秋时期大部分为晋地,战国时属赵。秦汉属太原郡、雁北郡、太平郡,隋为新兴郡、雁门郡,唐、五代、宋为忻州定襄郡、代州雁门郡,金、元、明、清为忻州、代州、保德州。

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击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脱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方摆脱追兵。高祖欢颜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

忻州的历史遗址有哪些 忻州历史

自唐宋以来,一直设有州治,有“晋北锁钥”之称,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1949年成立忻县专区。

1970年更名为忻县地区。1978年改名为忻县行政公署。

1983年改忻县为忻州市(县级市),改称忻州行署。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忻州行署改为忻州市(地级市)。

忻州交通十分便利。京原、北同蒲铁路干线纵贯全境。

公路四通八达,特别是地处大运线(108线山西段)中轴,具有承南接北,辐射东西的区位优势。南距省城仅75公里,驱车直下,不到半小时即可抵达,是省城的郊区卫星城市。

特别是随着忻州到五台山,五台山到河北高速公路的开通和忻州到河曲、内蒙高速公路的延伸,忻州将成为连通西部能源区和东部出海口的重要交通枢纽,而且将拉近忻州与首都的距离,京津唐冀在2—4小时可以抵达忻州。 忻州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山、水、庙、关、林、泉、洞等名胜古迹遍布,佛教圣地五台山居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属国家首批颁布的35个风景名胜区。全市有10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五台山、芦芽山、赵杲观、禹王洞四座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历史上著名的古长城重要关隘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有八路军总部遗址、有现存最大的祠宇杨家祠堂、有旧中国最大的封建官僚私邸闫锡山故居,有黄河娘娘滩、宁武天池、万年冰洞等一大批旅游景点。 忻州市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文物古迹,全市共有景点293个,其中已开发112个,著名的有佛教圣地五台山、管芩山森林公园、万里长城第一古塞雁门关、“华北第一溶洞”禹王洞、顿村温泉度假村等等。

忻州人杰地灵,金代文豪元好问、宋代忠良杨家将、明代剧作家白朴、清代改革先驱徐继、近代革命先驱高君宇、徐向前、薄一波等是忻州的杰出代表。近年来,忻州市以旅游产业为龙头,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主要生产钨钼丝、纺织品、草酸、金矿石、电石、皮革、饮料、淀粉,工艺品有五台山砚,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名优产品闻名海内外。

随着世纪之初,撤地建市的步伐,忻州市必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 近年来,忻州市委、市政府围绕“煤电铝、林草牧、山水关”三大优势产业,紧紧抓住原燃料和铝铁等矿产品市场坚挺的机遇,全面实施“创造优良环境、重点项目带动、壮大民营经济、开放引进发展”的四大战略,大力弘扬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有力地推动着全市经济在告别贫穷、奔向富裕的道路上迅跑。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5.3亿元,同比增长15.5%;财政总收入完成55.16亿元,增长38.6%;一般预算收入23.17亿元,增长3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01元,增长17.4%;农民人均纯收入2516元,增长20.6%;2007年粮食总产量12.3亿公斤。

在这些经济指标中,GDP、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都是近年来最高的。特别是神华、华宇、华电、华能、鲁能、晋能、省国电、省地电、省基本建设投资公司、北京泰跃集团、河北圣伦集团、潞安矿业集团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的落户忻州,带动了忻州经济的迅猛发展,如今的忻州正在成为一方投资的热土! 忻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四季分明。

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在4.3-9.2℃之间。年降水量为345-588毫。

7.山西省忻州市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忻州市有“晋北锁钥”之称。

北邻大同、朔州,南毗太原,西隔黄河与陕西、内蒙相望,东以太行山与河北接壤。位于山西省北中部,辖忻府区、原平市和定襄、五台、代县、繁峙、宁武、静乐、神池、五寨、岢岚、河曲、保德、偏关12个县,185个乡镇,4971个行政村,总面积25472平方公里。

2007年底总人口306.9万,其中城镇人口约102.7万,农业人口204.2万。人口中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以上。

境内山地较多,其中平原0.27万平方公里,约占10.5%,丘陵0.92万平方公里,约占36%,山地1.36万平方公里,约占53.5%。有黄河、汾河、滹沱河、桑干河等河流。

忻州历史文化悠久。忻州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至今已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

历代多为郡、州治所 ,险关要塞,人杰地灵,商贾往来,兵家必争,故有“晋北锁钥”之称。忻州文化积淀深厚,传统艺术源远流长,有“摔跤之乡”、“民歌海洋”之誉。

地灵人杰,也养育了不少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如班婕妤、杨家将、元好问、白朴、萨都剌、徐继畲等就出自忻州。革命战争年代,曾经是晋察冀、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发祥地与中心腹地。

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曾在五台县创建了“模范病室”。著名的“忻口战役”、“平型关大战”、火烧阳明堡飞机场等战斗就发生在忻州。

这片土地还诞生了高君宇、徐向前、薄一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忻州古称“秀容”,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开始活动,至今已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

春秋时期大部分为晋地,战国时属赵。秦汉属太原郡、雁北郡、太平郡,隋为新兴郡、雁门郡,唐、五代、宋为忻州定襄郡、代州雁门郡,金、元、明、清为忻州、代州、保德州。

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击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脱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方摆脱追兵。高祖欢颜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

自唐宋以来,一直设有州治,有“晋北锁钥”之称,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1949年成立忻县专区。

1970年更名为忻县地区。1978年改名为忻县行政公署。

1983年改忻县为忻州市(县级市),改称忻州行署。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忻州行署改为忻州市(地级市)。

自古便有“卧牛城”的美称。2005年,忻州市辖1个市辖区、1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忻州市 面积25180平方千米,人口295万(2003年)。 忻府区 面积1954平方千米,人口51万。

邮政编码034000。区人民政府驻光明东街。

原平市 面积2571平方千米,人口47万。邮政编码034100。

定襄县 面积 864平方千米,人口21万。邮政编码035400。

县人民政府驻晋昌镇。 五台县 面积2868平方千米,人口31万。

邮政编码035500。县人民政府驻台城镇。

代 县 面积1720平方千米,人口20万。邮政编码034200。

县人民政府驻上馆镇。 繁峙县 面积2369平方千米,人口24万。

邮政编码034300。县人民政府驻繁城镇。

宁武县 面积1966平方千米,人口16万。邮政编码036700。

县人民政府驻凤凰镇。 静乐县 面积2063平方千米,人口16万。

邮政编码035100。县人民政府驻鹅城镇。

神池县 面积1456平方千米,人口10万。邮政编码036100。

县人民政府驻龙泉镇。 五寨县 面积1379平方千米,人口10万。

邮政编码036200。县人民政府驻砚城镇。

岢岚县 面积1980平方千米,人口 8万。邮政编码036300。

县人民政府驻岚漪镇。 河曲县 面积1327平方千米,人口14万。

邮政编码036500。县人民政府驻文笔镇。

保德县 面积 981平方千米,人口15万。邮政编码036600。

县人民政府驻东关镇。 偏关县 面积1682平方千米,人口11万。

邮政编码036400。县人民政府驻新关镇。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人口截止2003年底。近年来,忻州市各县(市、区)开发当地的糯玉米、豆面、荞面、高粱面、莜面、黑米、豆类等土特产品,加工生产出了既保持原汁原味,又符合国家各项指标要求,制作精细、包装考究的新一代无污染、绿色保健食品。

这些土特产品已成为人们走亲访友的最佳礼品,而且走向了市场,打出了忻州。 台蘑 台蘑即五台山蘑菇,集食用、营养、保健为一体的优良纯天然食品。

台蘑主要生长在五台山山顶、山腰的野生草丛、树林里,品种有银盘、香蕈等11种,是纯天然无污染,不需要进行任何加工,自然采集,自然干燥,保持其原有营养价值的高档土特产品,1994年获全国林业名特优产品博览会“银质奖”。台蘑菌肉细嫩,味道郁香、浓厚,烹调简单,有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能够解肉腻,舒胃肠,提高智力指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并且具有降低胆固醇,防止冠心病、肾脏病、糖尿病、胆结石、肝硬化等疗效。

据专家鉴定,对抗癌具有一定作用。台蘑年产5000公斤,运销北京,上海等地。

台参 台参又称五台山党参,为桔梗科植物,二年生干燥根。其成份食皂、微量生物碱、菊糖及植物富醇,还有木栓硐及蒲公英萜酸已酸脂等。

作用有升血糖、降血压、抗疲劳等作用。 台芪 台芪,即五台山黄芪。

该品生长在海拔1500—3000米的五台山地。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