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思想的发展历史表明 从中国国防历史和军事思想历史发展谈谈中国在世界军事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从中国国防历史和军事思想历史发展谈谈中国在世界军事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从中国国防历史和军事思想历史发展谈谈中国在世界军事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国防历史和军事思想这些太深奥了,抛开不说吧,中国在世界军事领域里的地位其实是非常低的,首先核武器,这一点到还好,在拥有核武器这一条上和很多国家倒是基本处于同样的水平,但是在核武器弱化使用的领域基本为零,说白了就是这种性质的武器有,但没法用,只能做做样子而已,在空军上,06年以前领空战机机动力量只有可怜的46架苏27,全国空军的战机力量大约比两个中队的f15要弱不少,大概连土耳其的五分之一都不到,08以后有所加强,因为苏27的生产线买回来了,根据这个框架研发了歼十以及以后的型号,但是这种飞机实际上已经处于被淘汰的边缘,所以实力依然弱的吐奶,但至少不会像以前那样,只敢对着别国的无人机叫嚣几句,看到他国的战机进来只敢编队跟在后面护送,直到对方离开为止,不过也就是做做样子了,打是不敢打的,现在在谈判要买苏35,因为苏27的框架已经没办法再往上研发了,中国的航空力量到现在还在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徘徊,落后美国整整两代,预计未来的五十年内都不会有什么跨越式的发展,在海军方面,或许现在能养的起航母了,但是算了,海军太复杂了,真论起来全是泪,你只要知道一点,中国的海外打击能力为零,就是丝毫不具备海外打击能力,现在的海军实力只相当于二战结束时英国海军实力的一半左右(不含导弹,不过实际上假如时光回转,二战时的英国海军和现在的中国海军对上,付出一定的伤亡中国海军还是没办法消灭对方)至于陆军,数量是够多了,可装备水平和训练都很低,至少像意大利啊,加拿大啊,新西兰啊,这些一听名字就不是什么军事强国的国家要是拉出同等数量的陆军和中国干一场,那还是十指捏螺一般的简单的
选修中国国防与世界军事有作业没
2015的国防预算排名(单位:亿美元):1美国5975,2中国1458,3沙特819,4俄罗斯656,5英国562,6印度480,7法国468,8日本410,9德国367,10韩国335。
中国的军事实力在世界军事舞台上处于何种地位和作用
中国的军事实力只能说第三流,美国第一,俄罗斯第二,一流国家,法国德国英国二流
中国军事思想的历史脉络
请参考,这2篇文章很不错:study.hhit.edu./subject/CourseWare_Detail.aspx?TeachCourseWareID=6372
:202.195.113.140/xgb/site/jsll/20050818175609.htm
以中国国防和中国军事思想定一个主题
13.
下列不属于中国国防建设的成就是(
D
)
(P21)
A
、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领导体制
B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和
革命化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C
、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D
、
实现了祖国统一
14.
我国国防建设目标是由(
B
)
、
(
D
)所决定的。
(P24)
A
、综合国力
B
、国防的基本目的
C
、军队数量
D
、国家利益的需要
15.
(
D
)有其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防政策。
(P25)
A
、国防建设
B
、国防动员
C
、国防教育
D
、国防政策
16.
(
C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骨干,是抵抗侵略、保卫祖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
全的主要力量。
(P27)
A
中国人民群众
B
中国人民警察
C
中国人民解放军
D
gcdzg
17.
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组建于(
A
)
年。
(P29)
A 1983
B
1984
C 1985
D 1986
18.
就其动员内容来讲,下列不属于国防动员的是(
C
)
(P32)
A
人民武装力量动员
B
人民防空动员
C
国库储备金动用
D
国防交通动员
三、简答题:
1.
国防由基本要素构成?(
P3
)
(
1
)国防的主体;
(
2
)国防的对象;
(
3
)国防的目的;
(
4
)国防的手段。
2.
国防的手段有哪些,请列举
4
种以上。
(
P4
)
(
1
)军事手段;
(
2
)经济手段;
(
3
)外交手段;
(
4
)科技手段;
(
5
)教育手段。
3.
我国国防法规体系的层次?(
P13
)
(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国防条款;
(
2
)基本国防法律;
(
3
)国防法律;
(
4
)国防
法规;
(
5
)国防规章。
4.
我国公民的国防义务有哪些?(
P17
)
(
1
)履行服兵役的义务;
(
2
)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
(
3
)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
(
4
)保守
国防秘密的义务。
(
5
)协助国防活动的义务。
5.
我国国防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
P24
)
(
1
)巩固国防,防备和抵抗侵略;
(
2
)制止分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
3
)制止武装颠覆,
维护社会稳定;
(
4
)加强国防建设,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5
)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
扩张。
6.
我国国防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P25
)
(
1
)实行积极防御,坚决保卫国家利益;
(
2
)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
(
3
)坚持走中
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
4
)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
四、论述题:
1
.根据你对我国国防教育历史的学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P12
)
要点:
(
1
)
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
国防的强大有赖于经济的
发展,这是我国国防历史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
(
2
)政治开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政治与国防紧密相关,国家的政治是否开明,制度是否
进步,直接关系到国防能否巩固,因此开明的政治是固国强兵的根本。
(
3
)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在面临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关头,只
有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
共同抵抗,
才能建起一道坚固的国防长城,
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第二章
军事思想
一、名词解释:
1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
理论概括。
(P36)
2
.人民战争:是指被压迫阶级或被压迫民族为谋求自身的解放,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所进
行的战争。
(P54)
二、选择题
1.
下列不属于军事思想基本特点的是(
C
)
(P37)
A
、阶级性
B
、时代性
C
、稳定性
D
、继承性
2.
在世界史上,
(
C
)是最早创立较系统的军事理论的国家。
(P38)
A
、美国
B
、德国
C
、中国
D
、英国
3.
(
B
)被举世公认为“兵学经典”
,它是我国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中国古代大军事家
孙武所著,共有
13
篇。
(P44)
A
、
《三国志》
B
、
《孙子兵法》
C
、
《三十六计》
D
、
《论语》
4.
《战争论》的作者(
D
)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
(P45)
A
、马克思
B
、恩格斯
C
、列宁
D
、克劳塞维茨
5.
(
A
)一书,是md于
1938
年
5
月
26
日至
6
月
3
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
演稿,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P46)
A
、
《论持久战》
B
、
《论新阶段》
C
、
《论联合政府》
D
、
《井冈山的斗争》
6.1945
年,md在(
C
)一文中提出“紧密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
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
”
(P48)
A
、
《论持久战》
B
、
《论新阶段》
C
、
《论联合政府》
D
、
《井冈山的斗争》
7.
下列不是我国解放战争中的著名三大战役是(
D
)
(P49)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百团大战
8.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战争观、
方法论,
是md军事理论思想的
(
C
)
(P50)
A
、理论特色
B
、理论创新
C
、理论基础
D
、理论设想
9.
人们对战争的根本、系统的看法和对战争的基本态度是指(
A
)
(P50)
A
、战争观
B
、人生观
C
、价值观
D
、世界观
10
.战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下列不是构成战争的主要因素是(
B
)
。
(P52)
A
、政治
B
、文化
C
、经济
D
、地理
11.
下列不是实行人民战争的基本依据的是(
D
)
(P54)
A
、依靠战争正义性质的巨大威力
B
、依靠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C
、决定战
争胜负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D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物不是人
12.
下列不属于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的是(
D
)
(
P55
)
A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B
、坚持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C
、力求实现歼灭战
D
、全力
进攻
13.
下列不属于dp国防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C
)
(
P57
)
A
、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和新时期国防建设军队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移的论述;
B
、关于国防建设军队建设总目标的论述;
C
、关于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地位、努力提高部
队战斗力的思想;
D
、关于注重质量建军,走精兵之路的论述
14.
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
A
)
(P58)
A
、和平与发展
B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C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
、经济全球化
15.
以(
A
)解决国际争端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P59)
A
、和平方式
B
、战争方式
C
、对话方式
D
、经济方式
16.
dp同志
(
B
)
的伟大构想成功解决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问题,
也为解决台湾问题
可以直接上百度文库看看
我国军事思想历史沿革
一、中国军事思想概论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三、中国近代军事思想
四、中国当代军事思想
三、中国近代军事思想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是指从1840年至1949这一段时间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东、西方军事思想相互碰撞、交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军事思想,它既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根基,又有西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色彩。
(一)发展过程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逐渐形成的。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暴露出清王朝军事思想的严重弱点。随着列强多次侵华战争的进行和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国传统军事思想受到西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越来越大的冲击和挑战,并由此发生了此消彼长或相互融合的历史性演变,导致了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为中国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
1、萌芽时期(1840-1860)
期间进行了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9世纪40年代,当西方列强的战船载着大炮尾随着罪恶的鸦片船闯入中国海口时,手持大刀、盾牌和粗陋火枪的清军官兵突然发现,自己祖辈引以为豪的军事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哪些凶恶狡猾的外国侵略者不肯以国人熟悉的战法堂堂正正贴身肉搏,代之以火力强大的洋枪远远轰击,或派出小部队登陆侧击。这对于习惯以密集的方阵队形,注重一线正面设防或死守炮台的清军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初步认识到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标志着变革传统军事思想的开端,对近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冲破了清朝统治者“以骑射为根本”的思想束缚,从国外购进一批火炮装备了军队,因而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局部变革时期(1861-1894)
在此期间先后发生了清军收复新疆战争、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统治者出于镇压农民起义和抵御外敌侵入的双重目的,继承“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展了一场“自强”运动(史称“洋务运动”)。他们的方针是“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首先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仿制西式枪炮战舰,为新的军事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随着边疆危机日趋严重,清朝开始向西方购买舰船,加紧筹办海防。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并选派学生出国留学,兴办聘有洋人当教官的军事学堂,从那时起,吸收并贯彻近代资产阶级军事思想。
由于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总的指导思想的束缚,建军、作战思想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治军方面,仍未能脱出清军原来的体制。作战指导思想严重滞后于武器装备的发展,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多实行单纯防御。
3、全面变革时期(1895-1911)
此期间发生了清军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战争和辛亥革命。而后中国陷入内战连绵的军阀混战时期。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主张全面仿照西法创练新式陆军。清政府也看到日本在侵华战争中“专用西法取胜”,决定改革陆军军制,按照西法编练新军。此时所编的新军,设有步、马、炮、工程各队,一律装备新式枪炮,采用德国操典练兵。这是晚清建军思想上从旧营制向“以步队为主,骑、炮、工程队为辅”的合成军队方向迈出的决定性一步。
1900年,清军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战争中失败,迫使清政府进一步变革政治、军事制度,改为以日本陆军编制为蓝本,普练新军,确立了全面学习外国先进军制的思想,标志着清代军制正式步入近代化的轨道。正式宣布废除武举制度,确定在全国广设学堂,建立由陆军小学、中学、大学和专门军事技术学校组成的较完整的军事教育体系。
在清军实行全面变革的过程中,还翻译、编撰了一批军事学术著作,西方资产阶级的战争理论、军制学、战略学等开始在中国传播。
这一时期学习西方的内容,仍偏重于军事方面。但作战样式及作战思想较以前有了明显变化。司令部作用提高,注意利用近代交通、通信工具来机动部队和提高指挥效率。由于机械地套用外军做法,作战样式偏重于阵地战。
4、进一步发展时期(1912-1949)
此期间进行了讨袁战争、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北伐战争。以及十年内战,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
在共产国际和gcdzg的帮助下,孙中山提出了“以党治军”,军队与“国民相结合”,“进而成为群众的武力”的建军方针。他还在军队中建立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对官兵进行三民主义的教育,在建军思想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集团即本着统一军权、改革军制的指导思想,着手军队的整顿和建设。他逐一击败各地方割据势力后,开始改革军制、建立军事统率机构、更新武器装备、健全后勤供应系统;组建装甲兵等特种兵,发展空军,加强海军,形成陆海空三军的联合军队体制;本着“打仗就是打将”的指导思想,举办各种军事学校和军官训练团,培养军官和各类专业人才,把中国军队的近代化、正规化建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主要内容
1、晚清时期的军事思想
鸦片战争失败之后,许多有识之士,以新的思考方式,探讨拯救民族危亡之道。而当务之急莫过于军事方面的需求了。
战略方面:鸦片战争打破了清王朝“金锁铜关”的藩篱,带给华夏前所未有的“强邻环列,虎视鹰瞵”的深重民族危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萌发了林则徐等人的爱国主义军事思想。身临鸦片战争硝烟之中的林则徐,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抵抗英军,保卫中国海疆。他提出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一改过去那种老大自居、固步自封的陋习,主动了解西方世界,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企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以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他根据敌优我劣的特点制定了“以守为战,以逸待劳”的战略防御思想,不与敌在远洋接战,而在海口或陆地歼敌。强调发动人民,依靠民间丁勇助守海防,开创了近代中国全民族反侵略战争的先河。
以后随着战争的不断进行,晚清军队的武器装备也有所改善。军事装备的近代化,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军事学术和军事思想。但是,那时的统治者只强调军事技术和战术,而对世界先进的军事学术和军事思想则不予重视,没有组织高级将领学习和了解西方的军事学术和军事思想,掌握近代条件下的作战知识。所以武器舰船虽然坚固,但缺乏深通学术和军事思想的将帅,在战争指导上,抱残守缺,因袭过去所用的那一套“以主待客”、“以守为战”、“以静制动”的陈旧战法,最终变成了被动挨打的消极防御,完全不能适应近代反侵略战争的需要,清军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
军队建设:鸦片战争充分暴露了清军的无能。太平天国起义时,清朝50余万军队溃不成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清政府对军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如聘用外国军事教官,购买洋枪洋炮,推行西洋操典等。但由于清军弊端积重难返,改革收效甚微,尤其是军队建制仍保持旧的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变革。这种表面的局部“西化”,虽然为尔后的军队近代化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很快就在实践中碰了壁。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陆军不堪一击,北洋海军也全军覆灭。导致新建陆军基本上模仿德国,可以说全盘西化。后又聘请日本教官,依照日本军制进行编练。以此为起点,中国军队全面近代化迈开了第一步。
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另一个显著标志是武器装备的更新。清军入主中原后,以骑射为根本,基本使用刀矛弓箭,长期处于以冷兵器为主的状况。鸦片战争后,外国先进武器被引进中国,国内兵工厂也开始仿造部分新式武器。火器开始替代冷兵器,逐渐成为清军武器装备的一部分。19世纪60年代后,管式前装的马步枪及长短炸炮替代了落后的中国管状火器。80年代以后,后装连发枪炮,包括马克沁重机枪及轻重迫击炮,开始输入中国,国内工厂也进行仿制。1910年首次输入飞机。这一时期,冷热兵器消长的速度很快,但中国军队中仍处于冷热兵器共存状态,既有大刀长矛,又有洋枪洋炮。
国防思想:为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增光添彩的,应首推当时勃兴的国防思想。19世纪70年代中期,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场塞防、海防之争。“塞防论”者主张暂弃海防,专注塞防,对付沙俄,收复新疆。“海防论”者认为“中国目前力量,实不及专顾西域”,“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因此主张暂弃新疆,专注海防。最后,清朝统治者针对西北“形势日迫”,野心勃勃的沙俄侵吞我国土的现实以及西方列强频繁入侵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严峻局势,力主“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在并重论战略方针指导下,一方面出兵新疆,扫荡了统治新疆达13年的反动政权,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写了捍卫祖国神圣领土完整的光辉一页。另一方面,致力于海军建设。这不仅为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增加了新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濒临海洋的大国,缺乏和轻视制海权思想所造成的可悲局面,终于得到了一定的反思。
2、民国时期的军事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历史把中国资产阶级推到了前台。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同时也走了一些弯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建军理论。早在1906年孙中山就提出“建立革命军”的设想,但出于当时秘密斗争的客观环境,未能实现。通过一次次武装起义,一次次讨伐军阀的战争,而又一次次碰壁、失败,孙中山开始真正懂得了应该建立一支什么样的武装力量和怎样建立武装力量。1924年1月,孙中山在苏联和gcdzg的帮助下,在广州黄埔岛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用这个学校的学生做根本”,“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要求这支革命的新型武装力量,“为三民主义而奋斗,为三民主义去牺牲”。为此,他真心实意地借鉴苏联红军的经验,设立了党代表制度,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使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不幸的是,孙中山建军思想刚刚得以付诸实践,他就与世长辞了。但他留下的这笔遗产,无疑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发展史上极为宝贵的财富。
1927年春夏之交,大革命失败。在尔后的22年异常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民族冲突中,出现和形成了两支性质完全不同的军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军队和gcdzg领导的人民军队。这两支军队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广泛意义上讲,这一阶段的军队近代化,也应包括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本章主要讲的是国民党军队的近代化。国民党军队的近代化,首先把重点放在陆军,即着眼于整顿多达200万的臃肿军队,把统一军令作为当务之急。规定全国陆海空军的最高指挥机关职能,决定裁并军队。宣布新的征兵制度,筹建各种学校,并从西方购置了大批先进武器,改革训练计划。审定陆军以军为单位,每军3个师。在海空军建设方面,在抗战前,海军共有大小舰艇120余艘,总吨位达6280吨。空军建设起步较晚。国民党空军共有9个大队,5个直属中队,4个运输队。拥有314架战斗机,300余架运输机、教练机,有飞行员3千余人,机场262处。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接受了一批外国军援,作战部队重新进行了编组,近代化程度又有所提高。战争结束后,国民党统治者在美国支持下,疯狂扩军备战,进一步加强军事独裁,军队近代化步伐大为加快。与此同时,向官兵灌输绝对服从命令、“忠于领袖”加强对军队的思想控制;甚至设立特务组织,监视官兵言行,实行恐怖统治。然而时仅3年,这支拥有美式装备的430万人的庞大军队,同它的政权一起,就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二是战略战术原则。在孙中山领导的历次战争中,创造了新的战略战术原则。为了实现战略目标,根据复杂多变的敌我态势,采取了“速与作战,一举破敌”的方针,趁敌不意,迅速接敌;在进攻时,则以有限兵力,实施协同作战,采取主攻、助攻、佯攻等多种作战形式。在防御中,又有集中用兵,待敌分散,有隙可乘时,分头破之。而后又制定了军事打击和政治瓦解相结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
1927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蒋介石集团制定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思想,一面对日本妥协,一面加紧“围剿”红军,使民族危机空前深重。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以空间换取时间”,实行持久消耗战略,在正面战场牵制了相当数量的日军。但是,由于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减弱了全民抗战的力量。尤其在抗战初期,实行以阵地战为主的专守防御方针,使大片国土沦丧,军队损失惨重,而消耗敌军不多。中后期又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保存实力的方针。结果正面战场的部队只知死守阵地,被动应战,最终导致战略性溃败。
三是国防建设思想。孙中山等从国家危亡的现实和自身奋斗的征程中,逐步认识到国防建设的重要性。辛亥革命第二年,孙中山就着手撰写《实业计划书》和《国防计划书纲目》。实业计划,可以说是孙中山部署国防建设的基础工程。在《国防计划书纲目》中,孙中山拟定了62项纲目,包括发展海、陆、空军等项,提纲挈领地展示了他对国防建设的整体规划。孙中山国防思想的一大特点,就是重于国防与民生兼顾。“衣食足兵,强兵富国”是孙中山国防思想的反映。孙中山的国防建设思想主要反映在六个方面:
(1)“划分军区”。鉴于晚清时期军阀化倾向的严重,辛亥革命后各地的军事指挥官又拥兵自重,中央政府无调动和指挥各省军队的权力,因此孙中山主张革除军事体制弊端,建立全国统一的军事指挥系统。主要设想是除重划全国行政区域外,全国再划分数个大军区,军区独立处理军事,不仅可以集中精力于军备建设,也可以实现军政分开,避免权力过分集中。
(2)“统一军制”。他亲自拟定了革命军的步兵编制,要求平时训练,一定要按编制进行,战时才利于指挥。
(3)实行“精兵”政策。鉴于民国初期军队庞杂,兵匪一家的状况,孙中山主张整编现有军队,提高军队的素质。具体办法:将操练不勤、老弱无用者尽行裁遣,留得“强壮者训练纯熟,使之成军”;实行“工兵”政策,对军队下级军官和士兵进行农业及职业教育,使士兵退出现役时有就业机会,不致成为散兵游勇;将募兵制改为征兵制,把国民当兵“定为义务,两年一役”,使每一国民不仅能享受国家权利,也能为国家尽义务。
(4)进行“军事教育”。在全国的学校,特别是大学和中学里普及军事教育,以利于战时扩充兵员。
(5)“扩大兵工厂”。首先要增加武器生产,供给军队充足的武器,同时向国外定购各种新式兵器,如潜水艇、飞机、坦克等,“以为充实我国之精锐兵器,与仿制兵器之需。”
(6)提倡研究军事科学。孙中山认为, 中国在古代虽然有丰富的军事学说,但近代以来,军事科学太落后,而由于长期以来重文轻武,造成民风柔弱,不能适应近代国际战争的需要。所以他主张“中国在前清时代,对日、法战争所以失败,在军事学问之不足”,“所以军学最重要,所以兵不在多,如能组织完全,预备周到,则可以百万人敌三百万人而有余”。他呼吁军界要“发愤为雄,研究军学,使四万万同胞均有尚武之精神,使中华民国富武之保障。”
(三)基本特点
中国在百余年间完成了从传统军事思想向近代军事思想的过渡,就其发展速度而言,远胜于以往上千年所走过的历史进程。但它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由于中国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阻挠、打击,使中国军事思想的近代化受到严重影响,深深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烙印。
但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往往在被外敌击败之后,迫于形势而改弦更张,抛弃一些旧东西,蹒跚地向前迈出一步。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内部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处于凝固和封闭式状态的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十分软弱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催化和推动。然而,无论在清末还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旧中国,其经济基础之脆弱,生产水平之低下,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更谈不上有一个具有一定基础的国防工业体系。中国社会的落后,决定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并非是植根于自身机体的自然发展,而主要是模仿欧美。
在借鉴欧美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过程中,既存在照搬照套、生吞活剥、忽视中国优良传统的倾向,如清末新军开始编练时,就强调“一切操练章程均按西法办理”,“一切行军应用器具”,都“按照西法购备”。南京国民政府在军事思想的近代化过程中由盲目自卑进而崇洋媚外,认为外国的军事技术装备都好,中国人什么都不如外国人。它以无条件学习外国全部军事技术作为军队改革的捷径。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建设,都是与这个国家的政治性质、经济基础、道德规范和民族文化素质密切相关的。试图无条件地一味照抄照搬,把外国军队所适用的一切办法,嫁接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军队身上,是根本行不通的。更何况,西方列强决不希望看到,通过军队近代化建立起一个独立富强的中国。我们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但不能搞全盘弃中求洋。如果背离国情,盲目西化,只会落得个外国的东西学不着,中国的优秀传统又被丢掉的结果。也存在死守住封建宗法思想不放,拒绝接受时代精华的倾向,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自己的文明、智慧著称于世。但不可否认,传统文化也留下了沉沙糟粕。伴随中国社会内部新陈代谢而演进的军事思想近代化过程,充满了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新生力量与腐朽力量之间的斗争。事实上,从世界先进的军事制度和科学技术在中国军队内开始移植、萌芽之时,传统观念和落后意识就顽固地加以抵制。所有这些,都严重地束缚了中国军队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也阻碍了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健康发展。 中国军事思想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军事思想的近代化必须要与先进的阶级和先进的思想结合。只有代表人民大众利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军事思想才有生命力。
(四)地位作用
1、是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巨大突破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它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来说是个巨大的突破,作为当时新兴的军事思想的一部分,它体现了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革新精神,在军事制度、作战方法、作战指挥等许多领域都有创新的认识。
2、在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1840年到1949年百余年时间内,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军事思想领域的变化也特别巨大,中国军事思想在这一时期内也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军事思想与西方军事思想产生了第一次碰撞,形成了中国近代的军事思想,它既是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为尔后军事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正是从此时开始,在社会改革大潮和西方军事思想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军事思想走上了理性上的、能动的科学探索。
3、为中国当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传统框架中走了出来,开始大量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军事理论,为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打开了面向世界的窗口。它的许多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规律、近代战争的规律。因而使其成为中国当代军事思想特别是md军事思想的一个有益的认识来源,为中国当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军事力量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占据什么地位
世界军力排名网“全球火力”(Global Firepower)最近公布了“2015年世界最新军事力量排名”榜单。此次排名是根据106个国家在陆、海、空使用常规武器条件下各国军队的能力,共考虑了50多种因素,包括相关国家重要的经济资源及地理位置等因素。
美军仍位居世界上最强军队榜首,俄罗斯军队仅次于美国,位居第2位,而中国解放军军力位居第3位。随后排名是印度第4位,英国第5位,法国第6位,德国第7位,土耳其第8位,韩国第9位,而日本军力则位居第10位。此外,以色列排名第11位,乌克兰排名第21位,伊朗排名第22位,叙利亚排名第26位,朝鲜排名第35位。
最近几年,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国际军控及裁军组织的世界军事实力排名,中国的综合战争实力都排世界第3位(美国、俄罗斯、中国)。
中国的军事在世界的地位究竟怎样?
根据国际裁军组织2005年的世界军事实力排名
中国的综合战争实力排世界3位(美国、俄罗斯、中国)
综合军事力量排世界4位(美国、俄罗斯、法国、中国)
常规军事力量排世界7位(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日本、中国)
核军事力量排世界5位(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中国)
陆军军事力量排世界2位(俄罗斯、中国、美国、)
空军军事力量排世界6位(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中国)
海军军事力量排世界6位(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法国、中国)
*注1 :国家的综合战争实力包括很多方面(军事力量、国防动员能力、战争潜力等等)。综合战争实力及表示一个国家的战争能力。
*注2 :陆军排名并不是只重视技术,数量也是影响排名的重要方面。
(数量是最普遍的优势——[德]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注3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能自行设计生产军用飞机的国家。(歼10 和FC-1的设计和生产使中国成为了真正的空军强国)
*注4 :海军是中国最薄弱的环节。
中国在世界上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地位和影响力
从世界上来看,中国不是个强国,只能算是个大国,政治上优势明显,因为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因为人口众多,经济方面尚可,但军事上远不如发达国家,有的地方甚至不如印度,比如海军.因为拳头不硬,所以中国在对外事物上一般都很谨慎,一般都采取外交手段解决争议问题,中国近几年也注意到了这些问题,象最近热议的建造航母问题都反映了这点,中国正在崛起,而且是全面的崛起,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这个充满古老韵味的国家会再次走向辉煌
中国从秦-明朝的军事在世界地位如何
如果没有一个准确的范围,确实没有可比性,但还是可以比比看
军事地位不仅要看武器装备和作战能力,更要从更深层更多角度的因素考虑
装备和作战能力这两点中国应该在不同领域有优势,但是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从军事科技的层面来讲,世界公认从秦直到明朝中国一直领先世界很多,在宋朝达到顶峰,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不要以为宋朝是弱的一塌糊涂,其实宋朝败在内政失衡上面,宋朝中央集权很强,尤其是军事制度,很大程度拖了明军后腿,具体的你可以自己百度。
在宋朝军事科技和机械科技可以说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极致,有证据表明宋朝处在工业革命的前夜。从这点看,中国似乎毫无疑问是老大,这个我想不需要我多做说明了
另外说士兵和装备,中国传统不只是步兵为主的,汉初,武帝为了抵御匈奴入侵,特地建立了一支极其强悍的骑兵部队和一整套骑兵作战体系,一度打败了匈奴,匈奴被迫迁徙,有一支到了欧洲,扫荡罗马,无人能敌,他们的统帅就是“上帝之鞭”阿提拉。还有突厥被唐朝打败之后其中一支迁徙到中亚与中亚民族建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例子。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罗马,当时世界两大强国就是中国的秦汉和希腊化的罗马,对应秦和西汉,当时罗马正处在强势发展阶段,罗马士兵继承了希腊的技术,铠甲精良,刀剑锋利,配备标枪,并且拥有堪比斯巴达战士的格斗技巧和勇气,他们正式凭借这几点打败了希腊马其顿曾所向无敌的长枪方阵并奴役了地中海许多民族,但是罗马士兵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骑兵太弱,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对步兵的伤害是致命的。曾和凯撒组成秘密同盟的克拉苏,因嫉妒凯撒的军工,而率军准备攻击安息,抢夺丝绸之路,结果在中亚被安息骑兵全部歼灭,百年后罗马帝国时代也有罗马皇帝有类似的命运,这是实际的例证。
而同时代的中国,秦军步弓骑,样样强悍,其步兵或许不如罗马士兵,但其弓弩远远强于罗马士兵,远程压制下,相信罗马士兵难有作为,到了汉朝,步兵实力下降,但骑兵却更胜秦朝一筹,单凭骑兵或许就可以像匈奴一样扫荡罗马。
最重要的一点是,抛去将领的因素,古代中国拥有一个比西方更为显着地优势,就是中国军队动辄可以在战场投入近百万的军队,而即使是在罗马最强盛的时代,其军队也不过十余万(双方军队都有精锐军队和辅助部队,从数量上看,中国优势更为明显)。
宋朝之后,中国的火器逐渐成熟,并且一直到明末相对于西方都占有主要优势,明军专门设立火器部队,并且是军队的主力,明成祖朱棣时期,其战术为火枪轮射,并且有重武器远程支持,和拿破仑战术相似,但是领先拿破仑数百年。直到明末,明军的火炮火枪还一直领先世界。
另外再看军事统帅的因素,中国和西方都是名将辈出,而好的将领不看数量只看质量,这点中西方可以平分秋色
还有民族的因素,西方长期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仇怨很深,难以化解(德国和法国本源自同族,但是直到二战之后才握手言和),但在秦朝,中国就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就意味着,如果开战,即使双方拥有相同的兵力装备和科技条件,中国的力量将更为强劲,中国的民族力量将促使战争胜利。试想,面对着数百年的恩怨,假如汉朝和罗马开战,高卢人是帮助汉朝人攻击罗马的可能性大还是和罗马摒弃前嫌并肩作战的可能性大?
还有中央集权的问题,中国从秦开始就一直是中央集权为主流,期间虽有分裂,但是主流不可逆转,并且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反观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和中国相媲美,在那个时期,强大的中央集权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一个调集全国力量进行战争的国家是很具有威胁的,西欧的分裂乱战和中国长期的统一两者一相比,中国的军事力量必定占优势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经济因素。
传统中国的经济实力远远强于西方,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战争的影响不需要过多说明
并且,从汉朝开始,西方人就极度依赖来自东方的各种产品,一旦开始战争,贸易商路便会断绝,这对西方统治阶层和平民阶层的打击都是极为巨大的,因此,借助贸易商路依托的中国,其军事力量将平添许多重量。
你要问的我都在里面回答过了,以上是我个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