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陈意映 林觉民简介_林觉民故居_林觉民简介
林觉民简介_林觉民故居_林觉民简介
林觉民:千古绝唱《与妻书》
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的故居坐落于福州三坊七巷最北端,飞檐黛瓦,粉墙青砖。100年前,他就是在这里深情地与亲人告别,义无反顾地投身反清救国的烽火战场,也留下了一篇堪称千古绝唱的。
为天下人谋永福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1911年4月24日深夜,香港滨江楼,林觉民就着房间里的微弱灯光,在一块洁白的丝帕上奋笔疾书。3天后,林觉民与族亲林尹民、林文等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攻打广州两广总督署。寡不敌众,起义失败,林觉民因伤重力尽被俘,几天后英勇就义。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死收殓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红花岗,后改名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广州起义失败后,搬往光禄坊早题巷5号避祸的林家人看到了从门缝下偷偷塞进来的两封信,一封是林觉民写给父亲的《禀父书》,另一封是他写给妻子陈意映的。林觉民把信交给朋友时曾说:“我死,幸为转达。”
在故居的一面墙上,张挂着一幅放大的手迹原文。在另一个房间的玻璃柜中,还有一份与原件同样大小的复印件。原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负责人李厚威先生告诉记者,原件现藏福建省博物馆,是林觉民的遗腹子林仲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捐献的。
重兴祖国虽死犹生
1887年,林觉民出生,中华民族正处于历史巨变的前夜。少年林觉民,入学有辛亥革命摇篮之称的蒙学堂,接受民主革命思想与自由平等学说。14岁,林觉民入全闽大学堂(今福州一中)。青年林觉民,思想活跃,极善演说。一次,林觉民在福州城内七星君庙作“挽救垂亡之中国”的演讲,场下听众无不动容。
1907年,林觉民赴日留学并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为当时在日福州籍同盟会会员中最活跃的分子之一。
1911年4月9日,林觉民奉命带第一批10余名先锋队员(即敢死队志士)从马尾登船取道香港转赴广州。25日在从香港赴广州船上,他对身旁的同志郑烈说:“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当可感动同胞……使吾同胞一旦尽奋而起,克复神州,重兴祖国,则吾辈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宁有憾哉!宁有憾哉!”27日,广州起义失败,林觉民被俘。清两广总督张鸣岐、水师提督李准亲自主持会审。林觉民力劝两人,“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将来国家安强,人民乐利,则我之死亦瞑目矣”。张鸣岐叹息:“惜哉!此人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如雪,真奇男子也。”
1991年11月9日,辛亥革命福州光复日80周年,林觉民故居暨辛亥革命纪念馆开馆。
更多>>
林觉民厌恶考取功名:试卷上写少年不望万户侯
位于福州杨桥西路上的林觉民故居
文化名片
林觉民(1887年-1911年),字意洞, 号抖飞,福建闽侯人。从小过继给叔父林孝颖,八岁丧母,由叔父抚育长大。他天资聪颖,刻苦用功,博闻强识,少年时即立下报国大志。1902年,林觉民以优异成绩考入全闽大学堂(今福州一中),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1907年,为寻求救国真理,东渡日本留学,不久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4 月,受同盟会派遣,回国组织广州起义;4月27日(辛亥年三月廿九)参加广州起义,后失败被捕,英勇就义,年仅24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留下的,震撼人心,成为千古爱情绝唱,表现了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而勇于献身的崇高情怀,流传后世,成为中华民族的珍贵精神财富。
在热闹的福州南后街旁,杨桥西路上,一处明清风格的福州民居安静地伫立着。这里,是林觉民故居所在。
时光回到1911年4月。留日回国的同盟会会员林觉民,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夕林觉民简介,于香港滨江楼写下一封给妻子的诀别信,毅然投身于追求共和的起义中,慷慨赴死。这封信,便是被后世誉为百年情书典范的。
甲午年隆冬,记者走进林觉民故居。翠竹掩映下,林觉民的半身塑像目光炯炯,直视远方。的片段在耳旁响起,让人仿佛置身于百年前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回首眺望,背后的家国情怀,林觉民在时代变革面前的坚守与摈弃,仍值得今天的人们细细品味。
追求进步:少年不望万户侯
林觉民,1887年生于福州,幼年时过继给叔父为子。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深得嗣父的喜爱,自幼就由嗣父教导读书。
不过,林觉民却对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十分厌恶。 13岁时,他参加童子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掷笔离去。1902年,他考入全闽大学堂(今福州一中),这是福建当时第一所官办新式学校, 该学堂的成立也是晚清政府“废科举、改书院、办学堂,推行新学”以图挽救危机的举措之一。林觉民在此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课余时,他大量阅读《苏报》、《警世钟》等进步书刊,常对同学说:“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
在家中,林觉民也办起一所别具一格的“女校”。他首先把新婚妻子陈意映动员起来,再发动堂嫂、弟媳、堂妹等亲友家属十余人入学。除了教她们国学,林觉民还传授西方文化知识,介绍世界局势,抨击传统礼教。
1907年,林觉民留学日本,进入日本庆应大学学习哲学,兼修英文、德文。在此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为第14分会(福建分会)的骨干成员。
1911年1月底,同盟会在香港谋划发动广州起义。林觉民得知后,立
1911年4月27日黄昏,林觉民等人随黄兴直扑两广总督衙门,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林觉民最终中弹力尽被俘。
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亲自会审林觉民。林觉民毫不畏惧,畅论世界大势,告知两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林觉民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令张鸣歧也十分欣赏,称赞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奇男子也”。然而,林觉民最终仍被枪杀于广州天字码头,年仅24岁。
烈士身后:故居保护牵动人心
林觉民英勇就义后,林家为了逃避清廷的追捕,躲到福州远郊。杨桥路上的林宅,被著名作家冰心的祖父买下。1982年,这里被确定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福州市有关部门批准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拆除林觉民故居部分建筑,准备建设商品房。这让很多有识之士无法接受。
当时还在一家工厂工作的福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原馆长李厚威,立即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建议完整保留林觉民故居。福州市政协委员张传兴也在《福建日报》上撰文,指出“如此不顾社会效益,不免使人失望”,并给刚担任福州市委书记不久的xj同志写信,反映情况。
xj同志看到来信后,立即让市文管会核实,同时要求有关部门暂缓拆迁。于是,一场林觉民故居保护行动由此展开。
1991年5月31日,故居修缮工程动工。 11月9日,在辛亥革命福州光复80周年纪念日当天,林觉民故居修缮完成,并辟为福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对外开放。“开馆当天,xj同志除了参加剪彩仪式,还亲自给省外客人当起了讲解员。开馆一个月内,他又三次来馆了解参观者反应,作出整改指示。”李厚威回忆道。
林觉民故居得以妥善保全,让纪念馆馆长陈玲颇为感动。她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2013年的一天下午,一位衣着朴素的台湾老人来到林觉民故居前,正赶上纪念馆快要闭馆。老人央求工作人员,一定要让他进去看看,并表示这是他此次来大陆唯一的愿望。听罢,陈玲答应了老人的要求。“一进馆,这位老人就开始背诵当中的段落,还一边走一边对照,当看到院中天井旁真的有一株梅花树时,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握着我的手连声说着‘谢谢’。”她说。
“林觉民的事迹在台湾被写入了教科书,好多上了年纪的台湾人,对十分熟悉,甚至能全文背诵,可见它的影响力。”陈玲说,中对林宅的生活场景有许多描述,保护好林觉民故居,就保护好了这些记忆的载体,对人们更好地了解林觉民的英勇事迹大有裨益。
即从日本回国准备参加广州起义,先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
起义准备紧锣密鼓,各路义士云集粤港。4月24日晚,夜深人静之际,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写下:“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写完,已是四更天,林觉民心中的重担终于卸下。
更多>>
林觉民厌恶考功名:试卷写“少年不望万户侯”
位于福州杨桥西路上的林觉民故居。
游客在观赏林觉民故居内的复制品。
故居内林觉民夫妇读书像。
林觉民(1887年-1911年),字意洞,号抖飞,福建闽侯人。从小过继给叔父林孝颖,八岁丧母,由叔父抚育长大。他天资聪颖,刻苦用功,博闻强识,少年时即立下报国大志。1902年,林觉民以优异成绩考入全闽大学堂(今福州一中),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1907年,为寻求救国真理,东渡日本留学,不久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4月,受同盟会派遣,回国组织广州起义;4月27日(辛亥年三月廿九)参加广州起义,后失败被捕,英勇就义,年仅24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留下的,震撼人心,成为千古爱情绝唱,表现了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而勇于献身的崇高情怀,流传后世,成为中华民族的珍贵精神财富。
在热闹的福州南后街旁,杨桥西路上,一处明清风格的福州民居安静地伫立着。这里,是林觉民故居所在。
时光回到1911年4月。留日回国的同盟会会员林觉民,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夕,于香港滨江楼写下一封给妻子的诀别信,毅然投身于追求共和的起义中,慷慨赴死。这封信,便是被后世誉为百年情书典范的。
甲午年隆冬,记者走进林觉民故居。翠竹掩映下,林觉民的半身塑像目光炯炯,直视远方。的片段在耳旁响起,让人仿佛置身于百年前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回首眺望,背后的家国情怀,林觉民在时代变革面前的坚守与摈弃,仍值得今天的人们细细品味。
追求进步:少年不望万户侯
林觉民,1887年生于福州,幼年时过继给叔父为子。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深得嗣父的喜爱,自幼就由嗣父教导读书。
不过,林觉民却对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十分厌恶。13岁时,他参加童子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掷笔离去。1902年,他考入全闽大学堂(今福州一中),这是福建当时第一所官办新式学校,该学堂的成立也是晚清政府“废科举、改书院、办学堂,推行新学”以图挽救危机的举措之一。林觉民在此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课余时,他大量阅读《苏报》、《警世钟》等进步书刊,常对同学说:“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
在家中,林觉民也办起一所别具一格的“女校”。他首先把新婚妻子陈意映动员起来,再发动堂嫂、弟媳、堂妹等亲友家属十余人入学。除了教她们国学,林觉民还传授西方文化知识,介绍世界局势,抨击传统礼教。

1907年,林觉民留学日本,进入日本庆应大学学习哲学,兼修英文、德文。在此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为第14分会(福建分会)的骨干成员。
1911年1月底,同盟会在香港谋划发动广州起义。林觉民得知后,立即从日本回国准备参加广州起义,先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
起义准备紧锣密鼓,各路义士云集粤港。4月24日晚,夜深人静之际,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写下:“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写完,已是四更天,林觉民心中的重担终于卸下。
1911年4月27日黄昏,林觉民等人随黄兴直扑两广总督衙门,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林觉民最终中弹力尽被俘。
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亲自会审林觉民。林觉民毫不畏惧,畅论世界大势,告知两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林觉民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令张鸣歧也十分欣赏,称赞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奇男子也”。然而,林觉民最终仍被枪杀于广州天字码头,年仅24岁。
烈士身后:故居保护牵动人心
林觉民英勇就义后,林家为了逃避清廷的追捕,躲到福州远郊。杨桥路上的林宅,被著名作家冰心的祖父买下。1982年,这里被确定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福州市有关部门批准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拆除林觉民故居部分建筑,准备建设商品房。这让很多有识之士无法接受。
当时还在一家工厂工作的福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原馆长李厚威,立即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建议完整保留林觉民故居。福州市政协委员张传兴也在《福建日报》上撰文,指出“如此不顾社会效益,不免使人失望”,并给刚担任福州市委书记不久的xj同志写信,反映情况。
xj同志看到来信后,立即让市
文管会核实,同时要求有关部门暂缓拆迁。于是,一场林觉民故居保护行动由此展开。
1991年5月31日,故居修缮工程动工。11月9日,在辛亥革命福州光复80周年纪念日当天,林觉民故居修缮完成,并辟为福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对外开放。“开馆当天,xj同志除了参加剪彩仪式,还亲自给省外客人当起了讲解员。开馆一个月内,他又三次来馆了解参观者反应,作出整改指示。”李厚威回忆道。
林觉民故居得以妥善保全,让纪念馆馆长陈玲颇为感动。她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2013年的一天下午,一位衣着朴素的台湾老人来到林觉民故居前,正赶上纪念馆快要闭馆。老人央求工作人员,一定要让他进去看看,并表示这是他此次来大陆唯一的愿望。听罢,陈玲答应了老人的要求。“一进馆,这位老人就开始背诵当中的段落,还一边走一边对照,当看到院中天井旁真的有一株梅花树时,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握着我的手连声说着‘谢谢’。”她说。
“林觉民的事迹在台湾被写入了教科书,好多上了年纪的台湾人,对十分熟悉,甚至能全文背诵,可见它的影响力。”陈玲说,中对林宅的生活场景有许多描述,保护好林觉民故居,就保护好了这些记忆的载体,对人们更好地了解林觉民的英勇事迹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