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六龄童与六小龄童的关系 文化觀察丨六小齡童vs徐錦江:藝術家到中老年,拼的是文化修養
文化觀察丨六小齡童vs徐錦江:藝術家到中老年,拼的是文化修養
對於老藝術家來說,道理是一樣的,年輕時的名聲是靠作品、角色積累的,上了年紀以後,更多的是靠拼文化修養。
“聖誕節。紅帽子白鬍子的老人給您們帶來了最美好的祝福!”
“說到紅和白,我不禁想到紅孩兒和白骨精,他們都是我的老對手了。今年下半年,中美合拍的3D電影《敢問路在何方》即將正式開機,我將繼續扮演美猴王孫悟空。我會用美猴王藝術形象努力創作一個正能量的形象,文體兩開花,弘揚中華文化,希望大家多多關照。”
以上這段純屬虛構。前一句是徐錦江聖誕那天自嘲在電影《九品芝麻官》裏的造型像聖誕老人,後面都是模仿如今風靡網絡的“六學”而開的玩笑。
在2018年的最後這幾天裏,六小齡童和徐錦江,兩個加起來快120歲的老藝術家,同時成爲網紅,網絡搜索量秒殺很多小鮮肉。然而,他們的熱度是朝相反的方向走的,簡單講,就是紅與黑——徐錦江紅,六老師黑(其實六老師這個稱呼已經有點黑的意思了)。其實,他們的所言所行,與大多數五六十歲的老大爺沒有太大區別,如果較真的話,他倆的主要差別,還是差在了文化修養上。
一、“六學”橫行,說到底是六小齡童吃了沒文化的虧
如今網上,黑六小齡童是件政治正確的事。他在楊潔導演追悼會上的“新片植入”還被網友稱爲“靈堂賣片”,後來又進一步惡搞成了“六學”,就是本文開頭那樣的語言,網友熱衷於在任何事上“神轉折”一下,拐到推銷自己的電影上來。
其實仔細想想,六老師挺冤的。在這個明星天天上社會新聞的娛樂圈裏,六小齡童被黑得體無完膚,過去三十年被翻得底兒掉的情況下,依然沒翻出任何毀滅性的負面信息。他不吸毒不賭博,不嫖娼不出軌,不偷稅漏稅不搞內幕交易(以上每個門類都可以對應一堆明星,大家自行腦補),最後大家對他的評價是什麼呢?
他人品不好!
我要是六老師,我也不服。整個娛樂圈論人品排行,人家怎麼也不是排在後邊的。但他招人煩的程度卻也是現象級的,那問題出在哪兒了呢?
思來想去,還是吃了沒文化的虧。這個沒文化又分兩類,一類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知識,另一類是當今網絡裏的流行文化,這兩樣,六老師都不在行。
先說文化知識。客觀講,六老師學歷介於高中和大專之間,按他自己的話說,高中畢業進入崑劇團,填文化程度的時候可以填大專。有圖爲證——
這個文化程度放在一位50後老同志身上,完全不低。但是他慣於把自己放在文學名著《西遊記》的解讀權威位置上,以王者之姿指責其他人“不懂《西遊記》”。而偏巧六老師自己對《西遊記》原著也明顯不熟悉,於是常常鬧出笑話。你把自己當學術權威,那老百姓就按學術權威的標準要求你了,這就是典型的把自己架在火上烤。
比如六老師對於各種《西遊記》改編最愛說的那幾句話:“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孫悟空怎麼和白骨精談戀愛呢?人妖不分,是非顛倒,有意思嗎?”,“像這樣一個神話英雄、世界名著,如果如此惡搞,那麼這個劇的主創人員、編導演需要向本國人民謝罪的”。
顯然,他把自己主演的86版《西遊記》當成了唯一權威版本,凡是與這版不同的改編,基本都被他納入了“亂編”、“胡說”之列,因此,廣受好評的周星馳版《大話西遊》,動畫版《大聖歸來》等,都被他批評過。
然而,這些批評暴露了六老師在文化上,特別是自己理應最熟悉的《西遊記》上的不足。因爲86版《西遊記》裏,戲說、改編就不少。比如我們從小聽到大,以爲是《西遊記》經典情節的“豬八戒背媳婦”,其實是電視劇版本編出來的,吳承恩原著裏並沒有這段。
在《西遊記》小說第十八回“觀音院唐僧脫難 高老莊大聖除魔”和第十九回“雲棧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經”中,描述了悟空收服八戒的過程。書中描寫,孫悟空在高老莊就露出了本相,第一時間就展開了追逐戰,與八戒打成一團。而在電視劇中,爲了喜劇效果,加入了“豬八戒背媳婦”一段,孫悟空在高老莊完全沒“暴露”,而是變成八戒媳婦躥到了他背上,在豬八戒揹他的過程中“使壞”,讓八戒越背越重,逐漸覺得不對勁兒,纔有了後來的打鬥戲。
這段雖然是根據民間傳說改編,原著中並沒有,但因爲編得巧妙,符合人物性格和關係,因此特別受到觀衆的喜愛。就在前幾天,86版《西遊記》中扮演豬八戒岳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高玉倩去世,引來了網友的集體追憶,也證明大家對這段改編的認可。
說完文化知識方面,再說網絡流行文化方面。這方面,六老師欠缺得更多,基本是網友討厭什麼,他就幹什麼。
網絡流行文化裏,網友討厭高大全的形象,六老師自詡“所有人都看過我的戲”的國際影星;
網絡流行文化裏,網友討厭特權,他偏說自己經公安部門特批,有兩個身份證(後來被證實只是新舊版身份證交替期間的正常現象,與特批無關);
網絡流行文化裏,網友討厭權威,六老師滅掉所有同類競品,把自己樹爲美猴王第一人;
網絡流行文化裏,網友喜歡戲謔、搞笑,而六老師板起臉孔反對一切戲謔,把這些統統成爲“亂編、胡說”;
網絡流行文化裏,網友討厭虛假,喜歡真實,而六老師自稱“拍《西遊記》,沒有替身,再苦再難的戲,都是自己上”,結果被劇組攝像爆出至少有四個演員演過孫悟空;
網絡流行文化裏,網友對周星馳奉若神明,把他的《大話西遊》奉爲經典,而六老師喊話《大話西遊》劇組和周星馳,讓他們向全國人民謝罪……
一個一個的“雷”,六老師閃轉騰挪,一個都沒落下,全踩了。
至此,在文化知識和網絡文化雙重缺失下,六小齡童走下神壇,成了人人擠兌的六老師。
二、徐錦江翻紅,最核心的一點是有文化,懂得怎麼跟網友玩到一起
在“六學”橫行的同時,另一位與六老師年齡相仿的明星翻紅了——徐錦江,一個承包了所有西方硬漢形象的男子。
與六老師一樣,我們還是從文化知識和網絡流行文化兩方面來聊徐老師翻紅的軌跡。
先說網絡流行文化。說來也簡單,徐老師做的,就是繞開六老師踩過的那些雷。具體來說,就是隻要網友說我胖,我立刻喘給你們看。
說我撞臉雷神?可以去當他的替身?我發微博“有趣的靈魂終會相遇”;
說我撞臉海王?我專門跑到電影院跟海王模型合影,留言:“假作真時真亦假”;
說我跟雷神海王像三胞胎?我特意轉發評論:“父親的性格決定孩子的命運”;
還發合集,“感謝送我上熱搜”
說我像聖誕老人?那我就不客氣了:“紅帽子白鬍子的老人給您們帶來了最美好的祝福!”
可以看得出,徐老師深諳網絡自黑之道,那就是網友擠兌我什麼,我就在這基礎上更深地擠兌自己一下,這樣網友就會把你當成“自己人”,很容易就跟大家打成一片了。
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黃曉明英語說得不好,網友擠兌他把not at all說成了“鬧太套”,還被諷刺演技不好,結果人家拍個廣告把這兩種批評一起自黑了;
楊冪被誤解腳臭,結果她時不時就拿這個自嘲一下,婚禮上都不忘自黑一把(時間過得真快,轉眼楊冪已經離了);
高曉鬆被諷刺臉大,自拍都拍不全臉,結果哥們沒事兒就發自拍,把大臉自拍玩成了全民同樂的熱鬧場面……
實踐證明,網友不討厭有缺點的明星,只是討厭那些有了缺點故意掩蓋,甚至由此指責網友的明星。試想一下,如果徐錦江是這麼懟網友的,後果會是怎樣的呢?

“雷神、海王這些西方封建迷信的產物,聖誕老人這種西方哄小孩的玩意,你們不但不抵制,反而把他們與東方的演員聯繫在一起。我雖然長得不帥,但也是傳統東方硬朗的臉龐,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容許任何人對我相貌的惡意詆譭。如若有人再無理取鬧,我不排除拿起法律的武器……”
你猜猜網友吐沫星子會不會把他淹了?
說完網絡文化,再說傳統文化。徐老師面目兇惡,私底下卻是個內斂的藝術家。他自小學畫,是正兒八經的科班出身——廣州美術學院畢業,還曾拜在嶺南畫派第二代大師關山月門下學畫。
與師父關山月在一起的徐錦江(右)
五十歲後,還學起了相聲,拜著名相聲演員唐傑忠爲師,又成了唐傑忠的關門弟子。按相聲行裏的師徒輩分,他跟郭德綱是同輩的,岳雲鵬見他得叫師大爺。
娛樂圈裏高齡明星轉行畫畫的不少,也經常能聽到誰誰的什麼畫又賣了多少多少錢這類事。但徐錦江跟他們不太一樣,他是可以被稱作畫家的那類人,畫作放到專業畫家堆裏,也不是很突兀的。
徐錦江畫作
2015年,他在北京時代美術館舉辦了個人畫展,很多明星到場捧場。這種專業美術館的個展,可不是玩票的明星能辦的。當時的時代美術館館長王藝,是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美術學博士,以他的審美和辦展的嚴謹程度,不太會因爲人情而砸了自己招牌的。
坊間傳聞,徐錦江一幅畫能賣到80萬,我覺得這個數不算誇張,因爲拍賣場裏比他畫得差,名氣沒他大,賣得比他貴的,爲數不少。
比較深厚的文化底蘊,讓邁入中老年的徐錦江自帶一種文化氣質,這對塑造他的人設,是極有幫助的。
創作雕塑作品時的徐錦江
徐錦江另一個招人稀罕的地方,在於適度地秀恩愛。當然,這跟他以往給人的印象形成了反差。在大家的意識裏,他是拍“那種片”的,而一個拍“那種片”的男人,能夠跟一個妻子從一而終,五十多歲還恩愛如初,這非常符合我國傳統文化中對於好男人的定位,因此也吸粉無數。
徐錦江一家三口,留着同款髮型
在搜索引擎中搜“徐錦江”,聯想結果基本圍繞雷神海王、畫畫、老婆孩子這三個點,也可見這是網友對他的大致印象,每一條都符合文化傳播中一個可愛的點,他能翻紅也就不足爲奇了。
搜索引擎裏,有關徐錦江的聯想搜索
三、黑到深處自然粉,也許六小齡童距離翻紅也不太遠了,陳凱歌是他的榜樣
六老師如今在網上被惡搞,以及他面對這種惡搞表現出的憤怒,面對圍攻表現出的錯愕,都像極了十幾年前另一位名人——被一個饅頭耗去了半條命的陳凱歌導演。
現在的年輕網友可能不熟悉當年的事兒了,稍微介紹一下。陳凱歌耗費多年心血,於2005年推出了史詩大戲《無極》,然而網友評價很低,有位叫胡戈的網友把這種不滿發泄在了惡搞上,用當時還不很普及的網絡自制視頻的形式,把《無極》的情節、對話重新編排,製作成了一條名爲《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的短視頻。結果這條視頻成了大爆款,很多人揶揄說比《無極》拍得好。陳大導哪兒受過這個?不喜歡我的電影我就夠悲催了,還惡搞我?於是說了那句讓他遭受更大罵聲的話:“人不能無恥到這個地步!”
這就是我國文藝界第一起引起全民討論熱潮的惡搞事件。當時網上對陳凱歌的罵聲,比現在對六小齡童的罵聲洶涌得多,畢竟現在網絡事件多,一件事保鮮時間短很多,而2005年的網絡環境中,一件事能被討論好幾個月。
客觀講,“饅頭事件”對陳凱歌是有很大打擊的,他自此再沒能恢復到較高的導演水平,後期作品不僅距離巔峯期的《黃土地》、《霸王別姬》很遠,而且也沒能達到世紀之交時《荊軻刺秦王》、《和你在一起》、短片《百花深處》的水準。
然而互聯網是個循環,沒有人會一直紅或一直黑。在近兩年,陳凱歌身段變得柔和,先後參加了《聲臨其境》、《我就是演員》等幾檔綜藝節目,憑藉精準犀利的點評和準確到位的指導,讓觀衆領略到名導的水準。
而且,在經過了這十來年爛片的轟炸後,驀然回首,居然發現《無極》還是挺不錯的,起碼比後來的很多爛片強多了。
還是那句話,黑到深處自然粉,也許六小齡童翻紅的日子爲期不遠了。有人建議他上一期《吐槽大會》,別說,沒準真是條正路。
結語:
網上有句挺矯情但也挺有道理的話:女人的容貌,三十歲以前靠父母,三十歲以後靠自己。這其實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白話現實版。對於老藝術家來說,道理是一樣的,年輕時的名聲是靠作品、角色積累的,上了年紀以後,更多的是靠拼文化修養。
其實,懂得年輕人的網絡流行文化只是加分項,瞭解更好,不瞭解也無所謂,一大批不瞭解流行文化,僅靠自身文化修養,依然能獲得網友喜愛的中老年文藝明星在那擺着:王剛、陳道明、劉歡、李健(勉強算中年)。徐錦江可以歸在這個名單裏,我們希望,這個名單越長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