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对新疆的影响是什么
伊斯兰教对新疆的影响是什么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传入新疆最晚、但发展最快的宗教。
伊斯兰教于10世纪初传入新疆后,在历代伊斯兰政权的大力推行下,至16世纪时已发展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
由于创传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伊斯兰教与其他宗教相比,带有比较鲜明的政治色彩,表现在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方式方面也带有宗教特点。
主张入世的伊斯兰教不仅通过其教义和教规、教法主宰其宗教信徒的精神生活,也影响着他们的世俗生活。

伊斯兰教一旦传入一个民族,往往在该民族上层的推行下成为全民族统一信仰的宗教。
所以,历史上这些民族基本上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人们的长期信仰,伊斯兰教对新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乃至风俗习惯,仍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大多数人仍虔诚地信仰伊斯兰教,履行宗教义务,遵守伊斯兰教的许多规定,还表现在即使己经放弃了伊斯兰教信仰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仍然遵守看由伊斯兰教演变而来的民族风俗习惯。
如孩子出生后要照习惯请阿訇取一个经名:男孩要举行割礼仪式;结婚要在正式登记后,请阿訇给念"尼卡";死后要请阿訇念经、实行土葬;坚持不吃猪肉、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等,大多数人见面要道 "色俩目"互致问候等等。
伊斯兰教目前仍然是新疆地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
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东乡、撒拉、保安等10个民族,信教人数约800万人,占全疆总人口的50%以上。
在中国宗教政策和宪法、法律的保护下,伊斯兰教团体和穆斯林的权益及其正常的宗教活动,都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据最新统计,新疆各级伊斯兰教协会共有79个。
这些协会在政策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地开展教务活动。
无论是在同伊斯兰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国际问宗教交流活动,还是在国内对宗教教职人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以及保障穆斯林宗教生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保证宗教活动的正常开展,新疆于1987年成立了培养伊斯兰教高级教职人员的高等学府。
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已为新疆培养了167名高级教职人员,目前在校学生有3个班187人。
该校还举办短训班,对在职教职人员进行短期培训。
尽管如此,伊斯兰教经学院仍未能从根本上缓解伊斯兰教教职人员不足的问题。
所以,从1990年起,各地、州、市相继开办了伊斯兰教经文班。
这些经文班主要是为各清真寺培养年轻爱国宗教教职人员。
截至目前,各地开设的经文班共有33个,己培养学员1762人,还对在职的近三万名宗教教职人员进行轮训,迄今已轮训教职人员10余万人次。
这些教职人员的培养和轮训,不仅满足了正常宗教活动的需要,也提高了穆斯林群众宗教生活的质量和水平。
另外,一些著名爱国宗教人士,经批准后也开始收授经文学生。
由各级宗教团体开办的经文院校和经文班,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年轻爱国宗教职人员,缓解了教职人员不足的状况,保证了宗教活动的正常开展。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清真寺的数量急剧增加。
目前全疆共有清真寺20010座,简易活动点3927个,是当前世界上人均清真寺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这些清真寺广泛分布在全疆各地的城镇乡村,一般每个村庄至少有一至二个。
可以说,凡是有穆斯林聚居的地方,都有了清真寺,满足了穆斯林群众开展正常宗教活动的需要。
朝觐是穆斯林的一项重要的宗教义务,也是伊斯兰教的重要宗教活动之一。
按照规定,凡符合一定条件的成年穆斯林一生中要去麦加朝觐一次。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穆斯林群众希望完成朝觐的义务。
由于这是一项涉外宗教活动,单独由宗教团体或穆斯林个人难以完成,为了满足穆斯林朝勤的心愿,政府投入了巨额资金,由宗教事务部门协助伊斯兰教协会组织宗教人士和穆斯林群众去阿拉伯麦加朝觐。
至今,已组织了约2万名穆斯林群众实现了朝觐的心愿。
新疆伊斯兰教教派主要有逊尼派、苏菲派和什叶派,这些教派都是在历史上形成的。
历史上这些教派之间矛盾很大,斗争也很激烈。
1949年新疆解放以后,在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保护下,各教派群众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彼此间的矛盾己基本消除,他们相互尊重,相互团结,没有发生过激烈的冲突。
逊尼派是新疆伊斯兰教的主要教派,逊尼派穆斯林占全疆穆斯林的绝大多数。
除什叶派外,新疆穆斯林都遵奉哈乃裴教法学派,自称属"大伊玛目派"。
无论哪一教派的穆斯林,都十分重视伊斯兰教的两大传统节日-古尔邦节和肉孜节。
为让各族群众欢度佳节,国家规定古尔邦节放假三天,肉孜节放假一天。
到了那一天,一大早,身穿节日盛装的穆斯林就纷纷前往清真寺参加节日礼拜。
除上述两大节日外,新疆穆斯林还比较重视伊斯兰教的其他节日,如"圣纪","阿述拉节"、"白拉台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