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秦始皇真正的陵墓在哪里 秦始皇陵墓何时打开_秦始皇陵墓何时打开

火烧 2022-08-24 04:19:09 1068
秦始皇陵墓何时打开_秦始皇陵墓何时打开 秦始皇陵墓何时打开我国文物考古的原则是不主动挖掘陵墓,尽量让文物保持原有的状态,除非有特殊情况,比如盗墓、地震等对陵墓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才会进行抢救性发掘,这个

秦始皇陵墓何时打开_秦始皇陵墓何时打开  

秦始皇陵墓何时打开

我国文物考古的原则是不主动挖掘陵墓,尽量让文物保持原有的状态,除非有特殊情况,比如盗墓、地震等对陵墓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才会进行抢救性发掘,这个词在电视上经常听到吧,建三峡时因为水库要淹没大量历史文化古迹,所以那阵主动挖掘很多,也是抢救性发掘。兵马俑当年也是打井的打到了才进行的发掘。秦陵不好打开,主要是打开后,很多文物不能保持原先的样子,比如丝绸,在墓里时刚挖出来很鲜艳美丽,一接触空气就马上腐朽化成灰了,所以得等到科技进步到能够发掘出文物并能保持原样时,在进行发掘,几十年后估计会差不多吧

秦始皇陵墓何时打开:秦始皇陵为什么不敢挖

目前已经确定了秦始皇陵墓的位置 但是检测到里面有大量的汞,就是咱们说的水银,水银可以有特别好的防腐作用,但是水银是有毒的 如果贸然的开启 那毒气就会跑到外面 目前我国还没有技术能控制那么大量的水银毒气 所以就还没有挖掘 如果有一天我国有了技术 也许就会对秦始皇陵开始挖掘 里面的珍贵国宝一定会数不胜数。

顺带一提 兵马俑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一部分 未出土的还有很多 其实真正的兵马俑刚出土时身上都是彩色的 比如说 围巾可能是红的啊 盔甲可能有黄的啊 但是由于出土之后接触到空气 很快就会被氧化了 所以我国决定先不进行挖掘 等到有技术使身上的颜色不会被氧化时 在进行挖掘 目前 德国可以使身上的颜色维持半小时 ,日本可以时身上的颜色永久保存 当时想与中国合作 来搞这个兵马俑 被我国拒绝 ,毕竟是我们国家的国宝 为什么要让别人来研究。

秦始皇陵墓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秦始皇地宫

墓室约一个足球场大,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据悉,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下通道。

“我们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其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段清波介绍,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中煤航测遥感局遥感应用研究院环境所工程师周小虎给记者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今年元月初,秦始皇陵区气温降至零下12摄氏度,封土堆上的石榴树正常开花结果,而在封土堆南墙外的石榴树却冻害严重,不能正常开花结果,差别特别明显。“墙外的土壤未经扰动,而封土堆土壤的结构和含水量则已发生改变,又因为墙内地下存有地宫,才使得土壤相对温度较高,从而造成植物长势的差异。”周小虎解释说。

宫墙坚固墓室未坍塌

在这次勘探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在修建宫墙的施工中,为了检测用泥土夯实的宫墙是否坚硬,施工人员会站在远处用弓箭射墙,若箭能插进墙体,修好的宫墙必须推倒重建。”段清波说,宫墙都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有5-6厘米厚,相当精致和坚固。“超出我们预想的是,宫墙顶面甚至高出了当时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现封土下33米,整个墙的高度约30米,非常壮观!”在土墙内侧,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道石质宫墙。段清波说,根据探测,发现墓室内没有进水,而且整个墓室也没有坍塌。“关中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8级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却完好无损,这与宫墙的坚固程度密切相关!”

“这种宫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这种崭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称为‘秦陵式’。秦陵式宫墙对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能起多大的推动作用,现在还无法预知。”段清波说。

地宫有道“防水大坝”

除了宫墙,研究人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

段清波说,长约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阻排水渠设计相当巧妙。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段清波说,《史记》中记载的“穿三泉”中,“三”其实是个概数,其实应该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

段清波风趣地说:“秦人太聪明了,正在修建的北京国家大剧院,也不过是按照这套办法来解决水浸问题的。”

宫内水银防腐防盗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员刘士毅介绍,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我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秦始皇曾亲自到过渤海湾,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画进自己的地宫。如果这被证实,说明秦代对中国地理就有了调查和研究,也是个新发现。”刘士毅说。

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物探同时还发现,地宫中有石质墓室的存在。

墓室只有东西两墓道

以前曾有媒体报道称,考古人员用钻探方法在封土东边发现了5条墓道,封土西边北边也各找到1条。在昨日的验收会上,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澄清说,根据这次探测结果,除了东、西各一条墓道外,其余则是一些陪葬坑。

从商周到汉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为4条,分别贯穿东南西北4个方向,这是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普通官员和百姓的墓道为一条或两条。按常理秦始皇的墓室也应为4条,但目前却仅仅发现了东、西两条墓道。这一发现在昨日会上引起专家的极大关注。

“意料之外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秦始皇本来就是个怪人!”段清波说,秦始皇在位期间所做的事情多超乎常人的想象:统一中国,统一货币,建造近60平方公里的陵园和庞大的兵马俑陪葬坑……“秦始皇脑子里在想些什么,谁都说不清楚。这位生前骄横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死后留下的陵墓必然会扑朔迷离。”段清波说。

据悉,此次探测一期工程完成后,二期工程还将对陵墓深入研究。

四大谜底揭开

1、地宫在不在骊山?民间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专家用遥感和物探方法进行探测,确认地宫就在秦陵园封土堆下,距地平面35米深。2、墓室完好与否?探测发现,墓室周围有一圈极厚的宫墙,墓室完好无损与此密切相关。这种新发现的墓葬形式被称为“秦陵式”。3、地宫有无水银?探测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水银,且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史记》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初步得到证明。4、墓道有几条?探测结果表明,只有东、西各一条墓道。而从商周到汉代,帝王墓道通常为东南西北4条。这一新发现引起专家极大关注。

史记·勘察

关于秦地宫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

秦始皇帝陵位于西安市临憧区东的骊山北麓。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初即位就开始修建陵墓,直至公元前210年入葬,陵墓的修建工程长达37年,用工最多时达70余万人。陵墓的封上呈平顶的四方锥体,底部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高115米。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部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高76米。陵墓的周围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75米,外城周长621O米。内外城均四面有门,并有门网建筑。通过考古勘探,在陵园内外已发现各种陪葬坑、陪葬墓及修陵人员的墓葬500余座。陪葬坑中比较重要的有:兵马俑坑、铜车马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以及各种附葬坑等。另外,在陵园内外还发现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大量的宫殿建筑遗址。整个陵园犹如一座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它是中国历代帝王陵中规模最大、埋藏物最多的一座陵园。

秦始皇帝陵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地形南高北低,属于山脚下的洪积扇区。郦道元《水经·渭水注》云:啊山“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如今陵墓的周围是一片农田和村落,陵的封土上长满石榴树,每年初夏榴花似火,秋季硕果累累,游人如织。

为了揭开秦始皇帝陵墓的奥秘,考古工作者从六十年代初开始逐步对陵园进行科学的钻探和调查。秦始皇帝陵园的面积有56.25平方公里。秦陵陵基近似方形,状如覆斗,夯土筑成。现存陵76米,陵基东西宽345米,南北长350米,就象一个金字塔形状。围绕封土堆,地面上原建有两重南北向长方形城垣,内城南北长1355米,东西宽580米,周长3870米。外城南北长2165米,东西宽580米,周长6210米。城墙大多坍塌,仅存墙基,墙基宽约8米。内城和外城四面均有城门,外城的四面各有一门,内城的东、西、南三面各有一门,北面二门。门上均有门阙建筑。内外城的四角有角楼。内外城之间还发现有几处大型宫殿建筑遗址。秦始皇帝陵的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就有400多个。

在这些陪葬坑中,有象征皇室帝王乘舆的铜车马坑;象征皇帝涉猎游玩之苑囿的珍禽异兽坑,象征宫廷养马的马厩坑以及象征秦王朝百万雄师的兵马俑,近年来,陵区内有50000余件重要的历史文物出土,其中不少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如铜车马、跽坐俑、乐府钟、夔纹大瓦当等。

从这些陪葬坑的内涵和史书中对秦陵地宫设置情况的记载来看,秦始皇帝陵园就是当年秦王朝地上王国的再现。人世间原有的一切在地下无不毕备。在这个幽冥的地下王国中,秦始皇帝依然是统治天下、至尊至贵的帝王。始皇帝死后仅3年多,秦王朝就被农民起义的浪涛所摧毁。秦陵地面所有华丽的宫殿别馆都落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只有那高高隆起的秦陵墓冢,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见证人,向后人诉说着王朝盛衰交替的春秋。

秦始皇陵墓现在有没有被打开?

秦始皇陵自从被发现之后还没有被打开过。

多年来,在是否发掘秦始皇陵问题上争论不断,同意发掘的人列举出诸多好处,但具体主张却陷入了认识的误区。

首先,国家文物局早就有明确规定——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这是必须坚定不移执行的既定政策。

其二,秦始皇帝陵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发现的陪葬坑就有180多个,这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考古任务,每项考古科研成果都将增加对秦始皇陵的认知程度。

其三,秦始皇帝陵的保护与发掘是一项循序渐进的考古科学大工程,在对局部或外围尚且认识不足,文物保护技术还不足以担当的情况下,任何对地宫的“念头”都是违背科学精神的。

就考古而言,任何一种对地下文物的挖掘,都不可避免地造成对文物某种程度的破坏或损害。所以,进行的大多是抢救性发掘,比如因施工、被盗等人为因素或自然灾害使文物遭到破坏,必须进行抢救性发掘以保护文物。

因为文物在地下埋藏数百年、数千年,其内部已经形成了平衡状态。一旦挖掘,这种平衡就被打破,就会造成对文物损害。不仅不能主动发掘帝王陵,即使别的地下遗存,只要条件允许,可以勘探、可以试掘,但除非必须,一般也不会主动发掘的。特别是对陵墓最关键的部位,比如墓室,迄今的考古收获,还不足以解释墓室的情景,它的基本形式、结构、布局,连基本的解释都无法形成体系。在文物保护技术还不足以担当的情况下,任何挖掘地宫的“念头”都是违背科学精神的,都是一厢情愿的“空想”。

扩展资料:

1、秦始皇(前25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  ,秦庄襄王之子。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2、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

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秦始皇陵 人民网_现在绝不要对地宫动“念头”

秦始皇陵墓什么时候被发现的

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不过通过近期时间的勘查,打开的时间缩短了至少一百年。不过现在有些技术还不成熟无法达到开采并很好的保存的要求,日本曾提出要和中国一起开掘秦始皇陵的意见只要获得亲宝藏的十分之一,但被中国政府直接拒绝。 其实我一直都很期望看到它被打开,但如果因为技术要求达不到而盲目开采的话势必然汇兑它有致命性的破坏,那时我们在想看到就不可能了。所以让他继续在下面保存着更好!

来源:讲历史21分钟前更新未解之谜:秦始皇陵墓究竟何时才能打开

多年来,在是否发掘秦始皇陵问题上争论不断,同意发掘的人列举出诸多好处,但具体主张却陷入了认识的误区。

首先,文物局早就有明确规定——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这是必须坚定不移执行的既定政策。

其二,秦始皇帝陵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发现的陪葬坑就有180多个,这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考古任务,每项考古科研成果都将增加对秦始皇陵的认知程度。

其三,秦始皇帝陵的保护与发掘是一项循序渐进的考古科学大工程,在对局部或外围尚且认识不足,文物保护技术还不足以担当的情况下,任何对地宫的“念头”都是违背科学精神的。

就考古而言,任何一种对地下文物的挖掘,都不可避免地造成对文物某种程度的破坏或损害。所以,进行的大多是抢救性发掘,比如因施工、被盗等人为因素或自然灾害使文物遭到破坏,必须进行抢救性发掘以保护文物。因为文物在地下埋藏数百年、数千年,其内部已经形成了平衡状态。一旦挖掘,这种平衡就被打破,就会造成对文物损害。不仅不能主动发掘帝王陵,即使别的地下遗存,只要条件允许,可以勘探、可以试掘,但除非必须,一般也不会主动发掘的。特别是对陵墓最关键的部位,比如墓室,迄今的考古收获,还不足以解释墓室的情景,它的基本形式、结构、布局,连基本的解释都无法形成体系。在文物保护技术还不足以担当的情况下,任何挖掘地宫的念头都是违背科学精神的,都是一厢情愿的空想。

秦始皇祖坟被挖视频,秦始皇陵墓何时打开

秦始皇陵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是无法打开的,因为几千年的封存,使得地下墓室形成了特殊的环境,兵马俑已经发生质变,如果贸然打开只能使五彩缤纷的兵马俑变成灰色,重蹈覆辙。

秦始皇陵墓还不打开,这辈子看来是没机会看到了?

给你8个理由我们这几代看不到的理由:一、能不能建造一个跨度500米以上的大棚?

先看第一个不能挖的前提,即秦始皇陵的封土也就是民间说的坟有多大规模?《汉书·楚元王列传·附刘向传》上说:“其高五十丈,周回五里有余。”秦时一尺约为现代23厘米,五十丈即约115米。秦时一里为414米,五里约为2070米,这大概就是秦始皇陵当初的规模。可是经过两千多的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剥削,现存的封土比原来的封土缩小了。前几年秦俑考古队为了了解原来封土堆积的实际大小,进行过钻探。发现原来的封土基础部分,近似方形。周长与《汉书》说的“周回五里有余”的数据相近,为2000米,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这样的话,我们在发掘前首先应当建造一个跨度不能小于500米的保护大棚,如果不能建造500米跨径的大棚,挖掘秦陵简直就是不可能的。

众所周知,秦陵的结构是由地表下面的地宫和地表上面的坟构成的,人们最关注的首先是随葬宝物的地宫。可挖出地宫,那总得先得挖掉地面上的坟。如果挖掉坟,既不能用炸 药 炸,还不能用推土机推,更不能用挖掘机掏。也就是不能快挖,只能慢慢挖,否则挖坏了文物算谁的?一点点挖,就需要漫长的时间,就要历经春夏秋冬,就要避风遮雨,就要像挖兵马俑坑那样,先搭个大棚,既有利发掘,又可以保护出土物。否则,即便人能够在露天作业,可挖出的地宫怎么办?难道要它冬天被一场场大雪掩埋?夏天被一次次大雨灌成水泡子?

那大棚搭建得小点行不行?可不可以在封土上立几根柱子支架,缩小技术上无法解决的跨经难题呢?回答是否定的。柱子立在坟上,怎么去掉全部的封土?即便退一万步可以立柱,那地宫挖出来后到处都竖着大柱子,地宫完整的平面如何保证?何况现有坟下面的土质状况又是不是存在符合立柱子的条件呢?所以,这就一定要建造一个跨径500米以上的大棚子了。目前世界上有没有500米跨经的房屋?我不太清楚。但单跨超过500米的桥梁,却已不在少数,如上海卢浦大桥就有550米,重庆朝天门大桥也有552米等。这都表明,现代技术已经具备建造大跨径梁架的能力。问题是如果真能建造这样的大棚,即便实现了把整个坟都建到大棚里去的目标,那封土是挖掉还是不挖掉呢?

二、挖掉了坟会使秦陵地面景观消失

挖掉了秦陵地面以上的坟,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秦始皇陵的地面景观就会消失。秦始皇陵没有了坟堆,如何能让人感受秦陵恢弘的全景?如何让人感受建造如此工程的艰辛与伟大?如果不挖掉坟,而用大棚把秦陵“包”起来,那这个新建的大棚又如何与陵园景观以及周围山峦协调起来呢?有人说,既然在封土上面搭建大棚有难度,那就在陵上找到墓门,往下挖一个洞,一直接挖到地宫不就得了?那么,地宫在哪?又有多深呢?前两年考古探测发现: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坟堆顶台下,距地面约35米深,地宫约相当于一个准足球场那么大。

先不说这个探测是否就是秦陵地宫的实际情况?就算是实际如此,地宫的位置是不是就位于已经探测出来的地方?如果错位了怎么办?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大意是说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抛开“旁行三百丈”这史料的真假或换算尺度的准确率不说,我们的心理准备是否能够承受万一挖下去的结果与探测不一样怎么办?因为地宫位置的扑朔迷离程度,丝毫不亚于秦始皇在我们心中的模糊影象。

三、地宫深深 如何上下?

如果地宫距离现在的地表35米深,那就相当于15层左右的高楼,这样的立壁,如果是石或哪怕是土石结合的还算牢固,如果像兵马俑坑那样只是板壁和土壁,会不会导致塌方?退一步说如果加固,那不是改变了立壁本身的原生形态,变成了现代人工制品?还有,兵马俑坑离地表3到5米左右,在旁边围上围栏,不用下去也能看个清楚,可地宫深了十倍以上,在上面围个围栏不让下去,难道要游客用望远镜看不成?如果构建下去的通道,横七竖八地建成楼梯、铺上滚梯、竖起电梯,岂不是破坏了地宫的内部结构景观?

四、多长时间能挖完秦陵?

如果我们用几乎可以说是笑话的最机械的算法,既不计算时间成本,也不考虑实际埋藏状况,更不考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只算发掘面积的话,可以看到如下的换算过程和结果:

换算一:陕西凤翔秦景公一号大墓是我国目前已发掘的最大先秦墓葬,总面积5334平方米,深24米。秦陵面积25万平方米,比它大约50倍。秦公大墓1976年发现,到1986年清理完成,整整挖了10年。那么,秦陵是不是就要挖400—500年? 换算二:兵马俑坑总面积约20780平方米,秦陵面积约是兵马俑坑总面积13倍弱,深度是6—7倍。兵马俑坑经过陆续30年的发掘,合计发掘面积占整个约21000平方米遗址总面积的约1/5,一共挖了约4500多平方米。按兵马俑坑的实际挖法,那么秦陵面积就是兵马俑坑已经挖掘的总面积的50倍,那要挖多少年呢?

再换一个也可笑至极却可能有点靠谱的算法。如果不管坟的立方面积,不计深度,只算秦陵的地宫面积:南北170米×南北145米≈25000平方米,那么就是秦公大墓面积的4倍多,要挖40年;是兵马俑坑实际挖掘面积的5倍多,也要挖150年。前两年经济学家张五常说一挖开秦始皇陵,马上就能出几十个亿的经济效益。他可能只算了经济账,压根儿没想到要挖这么多年的吧?!

别看这些枯燥的数据,如果遥远未来的哪一天条件真成熟了,如果我们子孙后代真要开启秦始皇陵,这些数据绝对有重要参考价值。尽管有关这些数据的说法很多,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可信的统计结论,但却非常清楚地传达出这样的信息——秦兵马俑坑的考古发掘还有大量需要进行的工作,大量的遗物和遗迹都还埋藏在地下,这将也给我们无数的判断、猜测、争议、推论带来比照的论据。何况兵马俑坑的规模、体量等远远不足以与秦始皇陵的相比。

秦始皇真正的陵墓在哪里 秦始皇陵墓何时打开_秦始皇陵墓何时打开

兵马俑坑经过30年仅发掘了三分之一。秦始皇陵园的面积大56.25平方公里,已进行过详细钻探的部分仅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一。陵园中心部分面积约2平方公里,对其地下埋藏情况比较清楚的部分,也只占中心区的三分之一。在陵园内现已发现的五百多座各种各样的陪葬坑和各种墓葬,以及数百万平方米的宫殿建筑基址,基本上都还没有进行正式的发掘。秦俑考古队自组建以来已经历了两代人,老考古队员多已经退休,有的已经不在人世。对此,已经退休的考古队首任队长袁仲一说:“兵马俑和秦始皇陵园的考古工作仍任重道远,考古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几代人,几百年坚持不懈地努力。”他这话靠谱,说的是实情。五、保护技术不行这是现在不少官方和专家谈的最多但也是最忽悠人的理由,已经老生常谈了十几二三十年,成了八股调和防弹衣。一有什么人提出挖帝王陵墓,就搬出保护技术不过硬、丝织品可能硬结、器物会变色等几个技术保护难的说辞来抵挡一阵。这在老高我看来,貌似专业,看似科学,其实并无新意,更无深意。要命的还在于这个说辞的误导性很强,其潜台词就是一旦保护条件成熟了,技术难题攻克了,就万事具备,只欠我们甩开膀子大挖快挖拼命挖了。

其实,挖秦始皇陵这类大陵墓哪有这么简单?假使地宫中的文物没有被盗掘或破坏,肯定极为丰富。但彩绘、帛画、壁画、漆器、竹简、陶器、木器的保护将随之成为令人头痛的问题,地宫本身的维护也马上会变成巨大的无底洞般的难题。2006年《中国文物报》曾报道说,即便不是丝织品等有机物,就是兵马俑这样的无机物,天长日久,暴露在外,还生出了几十种病 菌。为了攻克保护技术难关,科技人员连续攻坚,费尽了心力,才暂时解决了眼前的麻烦。可见,即便不说拙文上篇前面讲到的四个难挖的理由,就是看下面的原因,随便动用哪一条,也都是挖与不挖两说的。

六、发掘能力够不够与研究能力行不行?

挖秦始皇陵不仅存在发掘之后能不能保护的难题,其实还有发掘本身会不会有重大失误的风险?更有我们现在具不具备研究能力的困惑和担忧?

地宫的发掘涉及一系列勘测、钻探、发掘、修复技术,我们没有科学揭露土木建筑陵寝的先例,缺乏直接发掘的经验,谁能保证考古学家的发掘不发生工作上的失误?!从考古学角度看,推动考古学进步的是发现本身和发现的方法——错失了发现可以把机会留给技术能力肯定更强的后人,但由于我们现今所用方法或研究能力的失误和局限,却是历史性的罪过和遗憾。面对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和不可逆的历史文化遗产,谁敢轻描淡写地说句“付学费”了事?谁来埋单?向谁问责?纳税人能答应么?公民能干么?

七、投资多大?

中国人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也不差钱了,但投资立项发掘秦始皇陵这样大规模的陵墓,所需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将是巨大的。假如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缺口太大,后续不足,发掘工作根本无法启动,更难以维系。当今,国内平地起建一个省级博物馆,不包括土地和搬迁,按现行的馆舍造价至少也得上亿元,这还是被人笑话的低廉价格,造价3亿的现在早已不再稀奇。前两年的一个实例是苏州博物馆,请贝聿 铭先生设计,建筑面积只相当于秦陵地宫的1/10左右,总投资高达3.39亿元。前不久甚至还有媒体的报道说,四川汶川地震博物馆光计划预算就要23亿人民币左右,举国哗然。那挖秦陵要多少投资?挖好了后建造秦陵博物馆又要投资多少?造好了博物馆日常的维护和保护又要多少投资?这恐怕不是拙文能预算的了。

再说人力和物力,就更难以预料。记得三峡工程文物抢救最紧张的关头,曾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支考古队同时作业,那还干了十多年,只抢救出淹没区十分之一左右的主要文物。秦陵考古是凭陕西自己的力量干,还是也募集全国甚至世界的考古人员,都不好说。加上几百上千乃至数万人的考古规模和相关间接配人员,简直是堪比“大会战”了。即便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两项,也够承受。现在已经规划在建的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也是国家重点工程,投资5 亿多元,占地规模56.25平方公里范围,相当于七、八十个故宫,这几乎是一个城市的规模了。三峡工程的成果之一是成立了重庆直辖市,秦陵动工的结果会不会出个西安或咸阳直辖市呢?所以,我们实在得佩服秦始皇,当年有70万人参与修建他的陵墓,他和他的臣下们是如何调度和协调修陵大军的呢。

八、世界相关组织同意不同意挖掘?

秦陵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国际著名遗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是不是会干预秦陵的发掘?怎么干预?都是未知数。即便经过我们国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人家最后同意了。那会不会也像当年埃及修建阿斯旺新水坝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拯救努比亚遗址国际行动”那样,先后组织22个国家参与进来,从1960年起整整干了20年呢?如果国际化了,那外国的发掘——我们只讲这一项——是不是和我们现有的考古发掘标准有冲突呢?比如他们要一点一点地挖,一寸一寸地下,速度其慢无比,规矩其多无比,那得挖到猴年马月?为保护文物耽搁国家头号工程建设,哪位执政者能有担当此责的勇气和远瞩?当年三峡工程的文物抢救时也不是没有外国人想投资派人参加进来,有的国家元首都到中国来说情。还好我们中国人自己“多快好省”地干了,否则外国人掺和进来,强调科学发掘,弄个手铲竹签慢慢干,连个草刺儿都要研究半天,那三峡大坝什么时候能蓄水剪彩可就两说了。以史为鉴,挖秦陵不但是科学问题,有可能还涉及国际问题,这恐怕是不少人尚没有想到的。 这是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

秦始皇陵墓

  一、秦始皇的尸体的确是在运回西安的途中就已经腐烂的一塌糊涂了。因为秦始皇是在第五次巡游途中突然死亡的,他死亡的这个地方就叫“沙丘”。而当时全国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亡的人只有3个(李斯、赵高、胡亥),这3个人为了能让胡亥当上皇帝,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就秘不发丧,没有公布秦始皇已死的消息,并假传皇帝诏书,赐死秦始皇长子扶苏。直到诏书从沙丘送到当时在秦国与匈奴的边界戍边的复苏手中,复苏自杀,信使又将复苏死亡的消息传到李斯、赵高、胡亥的手中,3人这才下令车队从沙丘赶回西安,直到车队进入西安秦宫以后才对外公布秦始皇已死的消息。在赶回西安的途中,秦始皇的尸体已经开始高度腐烂,为了掩盖尸体所发出来的恶臭,赵高就以秦始皇想吃鲍鱼的理由,搞了几车臭鲍鱼来随车队同行,这样,臭鲍鱼的味道就将尸臭几乎完全覆盖掉。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沙丘政变”

  二、秦始皇陵寝日月星辰,在司马迁的《史记》中,的确记载过秦始皇陵地宫中的天花板上,镶嵌了无数颗月明珠,这些月明珠完全是按照天上的星宿来排列的。但是,因为写《史记》的司马迁也没进过秦始皇陵的地宫,他也是听其他人口述的。直到现在,同样也没有人进过秦始皇陵的地宫,所以秦始皇陵中的日月星辰这种说法依然还得不到证实。

  三、秦始皇陵寝水银江河,这在司马迁的《史记》之中,的确记载过始皇陵中有用水银灌溉而成的江河湖泊。现代的科学家用了现代仪器对始皇陵以及周围做过现代化的检测,的确发现了大量的水银元素(汞)。所以,始皇陵中应该的确是有用水银灌溉而成的江河湖泊。这点不假。

  四、秦始皇陵寝鱼油不灭灯,这种鱼油灯应该有,但是说它可以永远不灭,这就不可能了。因为,火焰的燃烧是需要氧气的,当地宫之中的氧气耗尽以后,它自然就会熄灭。

秦始皇陵墓打开了吗?

该不该惊醒地下的君王新中国成立后对帝王陵寝是否开掘争论不绝,文物总局强调“保护第一”

“我们的态度很明确,就是保护第一。”12月1日,国家文物局信息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专家建议30年—50年内不发掘

“这次勘探,和发掘秦陵没有任何关系。近30—50年内,这个问题要放一放。”赵化成说。

赵化成认为不主张发掘的主要原因是现在文物保护技术还不过关,不如在地下的自然保存。“最难保护的如丝绸、壁画、漆器,青铜器好一点,但也会生锈。有机物的保存最成问题。”赵化成举例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棺、帛画,都不能完全保存如初。“发掘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破坏。”

“秦陵史料记载中有‘上具天文’,很可能就是壁画。此外,还可能有漆器、铜器等陪葬品。”赵分析。对于帝王陵寝和王朝都城等大规模遗址,赵化成介绍,国家文物局的精神是一般不主动发掘,抢救性发掘为主。“现在到处搞基建,抢救性发掘任务那么重,有什么必要发掘帝王陵寝呢?”

科技部信息处景贵飞也强调,此次勘探决不是发掘秦陵的前奏。谈到与这次秦陵勘探相关的《秦始皇陵遗址公园规划》,景贵飞说,这个公园虽然是对考古资源的一种开发,但“首先是保护性的,把地征进来,好保护。”“1997年国务院下了文件,强调不发掘帝王陵寝。”

技术不过关,眼下其实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们的文物保护技术其实是和世界同步的,很多项目,比如说兵马俑保护,就是和外国联合在做,而且我们在一些本土出土文物的保护上还有独到之处。”赵化成介绍,国外文物大国如意大利和埃及,对于大型遗址也采取保护第一的态度,“向世界直播的机器人探测的金字塔,只是较小的一座。”

对于技术问题,少数学者也有不同看法,“主要理由是文物地下长期存放,也未必保护得好,挖出来保护更好。”针对这种看法,赵化成说,“我曾问过专搞文物保护的工作人员,有些东西现在看上去保护得可以,以后有啥变化谁也说不准。比如喷保护膜,暂时是好了,长期来看却有害。”

定陵之后再未开掘帝陵

帝王陵寝作为一种旅游、文化资源,自然会激起开发的兴趣,而且常常是难以遏制的。而保护和发掘之间的争论,也从未止息过。赵化成介绍,这里面除了资源所在地的利益驱动,还会掺杂好奇心、成就感、时代气氛及学术潮流等影响。

根据《光明日报》1999年1月18日采访赵其昌的报道,1955年,郭沫若、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张苏等向政务院提交《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消息传出,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和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直接找到吴晗,告以当时我国的考古水平不足以发掘陵寝、进行研究和保护文物。无奈信奉“古为今用”的历史学家们和文物界专家争论不下,最后提请周总理裁决,周总理批示同意,“长陵发掘委员会”成立,28岁的赵其昌担任发掘工作队队长。

由于偶然的原因,进展迟缓的长陵发掘转移到定陵,1957年5月,使用铁铲、手电筒等工具,人们打开了定陵地宫,取出了丝绸、青花瓷等大量文物。然而夏鼐等不幸言中,艳丽的丝绸很快变得类似树皮,大量文物未保存下来,万历皇帝的尸骨被红卫兵焚毁,30多年以后,发掘报告才完成。

1965年,郭沫若等人再次提出发掘长陵,ze予以否决。

作为文物大省的陕西省,对发掘帝陵的兴趣自然更为切身。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占明介绍说,上世纪70年代末,他步入文物考古行列,听省文管会的老同志讲,“文化大革命”前挖乾陵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时任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喜欢唐文化的武伯伦率先倡导,时任社科院院长的郭沫若闻知陕西发现乾陵地宫陵道并计划开挖的消息后,特别兴奋,盼望有生之年能亲眼目睹传说保存在地宫内的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手迹。于是他打算以与周总理多年的老交情及社科院院长的身份说服周总理。但当他讲完开挖乾陵的好处及必要性后,周总理只说了一句:“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

郭老失落之余,写下了“待到幽宫重启日,延期翻案续新篇”的诗句。

希望幽宫重启的兴趣,在一些考古专家身上也存在。赵化成介绍,少数老专家主张开掘秦陵,“主要是搞了一辈子研究,想在有生之年看看地宫里到底有什么。”这次的勘探地宫,对于这种兴趣也是一种补偿。

陕西多次提出“抢救性发掘”

根据媒体报道,“文革”之后,陕西省还曾于1986、1994年提出发掘乾陵;2000年老山汉墓发掘后,陕西又有人提出“抢救性发掘”秦始皇陵、乾陵的计划。对这些计划,国家文物局坚决否决。

陕西提出“抢救性发掘”的主要理由是乾陵处于地震带,可能在地震中遭遇破坏,以及属喀斯特地形,地下水毁损文物等。赵化成对此说:“几千年没震坏,等几十年就震坏了?其实,这次勘探发现秦陵地宫保存相当好,抗震性能很强。地宫也没有进水。”

《西安旅游网》推荐的“考古旅游”形象地说明了陕西对于帝陵发掘及其经济效益的兴趣。“考古旅游”的内容除了参观帝陵考古发掘现场,还包括“专家指导模拟试掘”和“模拟发掘”。

此次秦陵高科技勘探,据景贵飞介绍,是秦始皇陵遗址公园项目的前期部分。记者拿到一份《秦始皇陵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提出项目建设资金由陕西省政府自筹1.5亿元,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贷款2.53亿元,不足部分1.5亿元申请国家计委予以补助。

报告称,“项目的实施将对地方经济产生巨大的带动效应。按照陕西省1998年旅游产业调查得出的有关数据,项目产生的外部经济效益是其直接门票收益的6-8倍”,至于门票收入,“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20余年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为参照,按低限值粗略计算,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按门票价格100元/人,参观人数按秦俑馆人数(180万人/年),每年收入为1.80亿元,加上秦俑馆收入,10年累计收入达到22.69亿元(平均年收益按5%逐年递增)。其他收入按门票收入的30%计算。另外,还可累计增加地方相关产业收入136.14亿元,“对提高陕西旅游业整体水平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文物资源也可“虚拟开发”

对于文物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关系,景贵飞有自己的看法。“保护不是说彻底不动。埋在那里,什么都不做,就是保护?应该是有效利用而不破坏。”景贵飞举了美国“恐龙文化”的例子:“他们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恐龙考古资源,却借此在全世界赚钱。还有‘石器时代’这样的网络游戏,也是对考古资源的利用。我们的秦陵等资源为何不能进入文化传播,比如作为电脑游戏的主题?”

此次高科技勘探的成果,可能实现景贵飞所说的“展示”“利用”。遥感组组长谭克龙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提到,“我们有这样的想法”,就是说这次探测结束以后,把这次探测的包括地宫以及整个陪葬墓、陪葬坑整个陵墓的布局、结构虚拟下来,做成一个虚拟的秦始皇陵墓,然后参观的时候也可以看,买回去光盘制作完了以后,也可以进行观赏,就是进行虚拟的漫游。刘士毅也提到了“机器人探测”的设想。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