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不是反贼 魏延明明是個忠臣,為何會被冤殺,魏延之死誰的責任最大
魏延明明是個忠臣,為何會被冤殺,魏延之死誰的責任最大
魏延之死就是個千古冤案,很多人總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魏延是諸葛亮設計害死的,因為諸葛亮總是說魏延有反骨,但三國演義就是小說,在歷史上,完全沒有這回事,諸葛亮從來也沒有陷害過魏延,相反諸葛亮總是處處護著魏延,魏延和劉琰有矛盾,諸葛亮訓斥劉琰,魏延拿刀在楊儀面前劃來劃去,諸葛亮反而不處罰魏延。
蜀漢可能是因為人才較少的緣故,對於特別優秀的人才,很是護短,前有關羽,後有魏延,關羽作為劉備的創業夥伴,那性格可是傲到天上去了,馬超投靠劉備,關羽想和馬超比試一下,黃忠被封為後將軍,關羽認為大丈夫不能與老兵為伍,這都是關羽驕傲的表現,魏延簡直就是關羽的翻版,看是目中無人,傲氣十足,看不起車騎將軍劉琰,還看不起長史楊儀,與很多人都有矛盾,一般人都會讓著魏延。
一、魏延是怎麽死的?
魏延是被馬岱殺死的,是楊儀下的命令。
諸葛亮臨死前,定下了北伐大軍撤退的命令,並作好了安排,讓楊儀率領大軍撤退,薑維和費禕協助楊儀,讓魏延斷後,結果諸葛亮去世後,魏延不聽從命令,也不願意斷後,他率領自己所屬的一支軍隊提前向漢中方向進發,搶在楊儀大軍前,通過棧道,然後把棧道給燒了。
在魏延和楊儀分別回軍的時候,兩人都向朝廷上表說對方謀反,然後兩軍都在往漢中撤軍,魏延軍跑得快此,還燒了棧道,棧道一被燒了,楊儀大軍只能走小路和山路,魏延提前率軍到達了南谷口,並派兵攻擊楊儀大軍,楊儀派出王平應戰,王平只是大罵魏延軍隊,諸葛公屍骨未寒,你們怎麽敢這樣做?
魏延手下計程車兵自知理虧,都逃散了,魏延手下的軍隊就這麽沒了,只剩下幾個人跟著他,楊儀就派出馬岱率軍追殺魏延,馬岱追上了魏延,斬殺了他,將魏延首級交給楊儀,楊儀原本老是被魏延欺負,魏延被殺後,楊儀還踩著魏延的首級罵,同時派人誅殺了魏延三族,可憐一代名將魏延,就這麽不明不白的被冤殺。
二、魏延之死原因分析
1、首先是諸葛亮的部署。諸葛亮的部署沒有問題,主帥去世,全軍撤退,魏延雖然在軍中官職較高,但由於性格高傲,並不適合當全軍主帥,諸葛亮讓楊儀當全軍主帥,也只是權宜之計,當時蔣琬不在軍中在成都,費禕資歷較淺,薑維更加不可能,不讓楊儀率軍能讓誰來率領呢?楊儀是諸葛亮丞相府長史,相當於首席秘書或秘書長,讓楊儀率軍也說得過去,況且諸葛亮是丞相,讓誰率軍也是他職責範圍,並沒有錯。
不能因為楊儀和魏延有矛盾,就認為諸葛亮是故意讓楊儀掌權來害魏延的,楊儀不過是臨時是掌握權力,回到成都後,接替諸葛亮職位的是蔣琬,同時費禕作為第二繼承人,楊儀並沒有受到諸葛亮的賞識以及蜀漢朝廷的重用。
諸葛亮讓魏延斷後,就是擔心魏延不聽從撤軍的命令,會有全軍有所影響,打個比方,如果讓魏延當主帥,他不聽從諸葛亮命令撤軍的話,你認為魏延能打過得司馬懿嗎?魏延能有辦法破解司馬懿避而不戰的消耗計嗎?並不能。

魏延是激進型的軍事將領,有一定的才能,但並不是主帥之才,魏延需要有人管著,才不至於鬧出大問題來,激進冒險的策略對於局部戰爭會有效果,但諸葛亮都五次北伐了,司馬懿大軍始終盯著蜀漢北伐大軍,這個時候就算是韓信轉世,也不能突破司馬懿的防線,更別說魏延了,最好的辦法就是撤軍。
諸葛亮如果不讓魏延斷後的話,讓魏延率軍當前鋒或在軍隊中間的話,會因為魏延自己的情緒影響整支軍隊的情緒,打個比方,蜀軍撤軍,魏延當前鋒或中鋒,他就會做出一些影響整個軍隊撤軍的動作,比如燒毀棧道,堵塞道路,不讓大軍撤退,諸葛亮對魏延太了解了,非常清楚他的性格會幹什麽,就是讓魏延斷後,減少影響,即使如此,魏延都跑到最前面去還是燒了棧道,可見諸葛亮讓魏延斷後是正確的決定,是想保全魏延。
2、魏延的抗命和不斷地犯錯誤
諸葛亮去世後,蜀軍中還真沒有人能製約魏延,一個沒有製約的人,本身就是一大隱患,楊儀雖然是諸葛亮選中的臨時負責人,但也管不住魏延,管不住只能不管了吧,就讓魏延按命令斷後,但魏延根本不聽,也不願意斷後,這是魏延第一次抗命,抗命可是重罪,按處罰的話,有可能掉腦袋的,這是魏延的犯的第一個錯誤,抗命不遵。
魏延犯的第二個錯誤就是私自率領軍隊從斷後的位置,跑到全軍的最前面,這個屬於私自調動軍隊,魏延不願意斷後,也就罷了,還私自把自己的軍隊調動到前面,一直到南谷口,並布置好軍隊,這種私自調動軍隊的行為就屬於謀反,軍隊不是個人將領的,而是國家的,魏延無權調動,只有在國家同意的軍事行動,魏延才有權力調動軍隊,這是魏延犯的第二個錯誤。
接下來,魏延的行為更加離譜了,私自燒毀棧道,影響楊儀大軍的撤退,屬於攻擊己方軍隊的行為,這種行為論起罪來就是謀反吧,攻擊自己的部隊,還不叫謀反嗎?這是魏延犯的第三個錯誤,燒毀棧道,影響己方軍隊軍事行動。
魏延犯的第四個錯誤就是武力攻擊自己一方的軍隊,魏延搶先到了南谷口,就開始率軍攻擊楊儀大軍,這可是武力攻擊啊,這不是謀反又是什麽?蜀漢的軍隊自相殘殺,這不叫謀反又叫什麽?或者你可以說魏延是在和楊儀爭權奪利,但楊儀可是按照諸葛亮的遺命規規矩矩地撤軍,楊儀這個時候還沒有犯錯,是魏延一直在犯錯,武力攻擊己方軍隊是魏延犯的第四個錯誤,也讓魏延喪了命。
諸葛亮在的時候,能容忍魏延犯錯誤,諸葛亮一死,就沒有人能容忍魏延犯錯誤了,包括蔣琬、費禕等人,諸葛亮護著魏延不代表其他人也都護著魏延,當楊儀和魏延互相告對方謀反的奏章送到皇帝劉禪那裡,蔣琬、董允等人都認為是魏延謀反,而不是楊儀,為什麽?魏延看不起人,處不好人際關係,雖然楊儀也是如此,但是魏延是武將啊,哪有文官謀反的,向來只有武將造反,所以朝廷將魏延定性為謀反。
3、楊儀的錯誤
楊儀派出王平罵散了魏延的軍隊,又派出馬岱殺了魏延,還誅殺了魏延的三族,這就是楊儀所犯的錯誤了,公報私仇,楊儀完全可以把魏延抓起來,送到朝廷,讓朝廷去審理這個案子,因為魏延已經失去了兵權和繼續犯錯的資本,可楊儀不依不饒的,殺魏延本人也就算了,還誅殺了魏延三族,這就是公報私仇,所以楊儀對於魏延之死也有責任。
總結
因為魏延犯錯在先,所以魏延本人要對自己被殺負主要責任,如果魏延老老實實地聽從命令,他會死嗎?當然不會,所以魏延的死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魏延對自己的死和三族被滅負80%的責任,其余20%的責任得由楊儀來負,而朝廷中雖然認定魏延謀反,可是前線的楊儀已經殺了魏延及其三族,只能被動地接受這個結果,朝廷中的決定只是一個定性結果。